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检测卷
- 格式:doc
- 大小:661.5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的是()A.陈毅、粟裕 B.彭德怀、贺龙C.林彪、罗荣桓 D.陈庚、谢富治2.关于三大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是淮海战役②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③东北解放军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④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毛泽东生前写下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4.1945年8月,人们的目光聚焦重庆。
此时此地发生的大事是()A.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国共两党重庆谈判C.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D.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5.“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
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B.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C.《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D.抗日战争后日本归还台湾6.毛泽东决定参加1945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A.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B.争取舆论支持C.签订停战协定 D.商议共建新中国7.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与中共历次土地政策最显著的区别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B.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C.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D.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推动农业集体化8.中共中央曾制定了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它颁布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9.“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登门拜访政、军、工商、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和民主党派人士达100多人。
这些活动旨在( )A.结束军阀割据局面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2.1946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声明》写道:“本党认为蒋介石……没有任何理由推翻自己所签字的神圣协定,只要他们有这种最低限度的诚意,本党一定继续与他们通力合作,以求和平的真正实现,民主的真正开始。
”这份声明发表的背景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重庆谈判的进行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D.内战的全面爆发3.陈毅元帅在1947年5月作诗云:“孟良国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诗中描绘的孟良战役(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B.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在华东地区的主力4.毛泽东在1947年提出了《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下面符合军事原则第3项的战役是( )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A.转战陕北B.平津战役C.北伐战争D.渡江战役5.下图所示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B.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C.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D.不断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6.下面为1948年春节某地的“翻身年画之《喜气临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农民喜气临门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战役获得胜利B.农民乐于分田分地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D.政协会议成功召开7.毛泽东在评价1947年的某次胜利时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A.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后B.三大战役胜利后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D.渡江战役胜利后2.在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军事行动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3.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A.减租减息政策B.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C.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D.交租交息政策4.下图是1947年在解放区拍摄的一张照片,它反映的主题是()A.土地改革B.重庆谈判C.三大战役D.解放南京5.毛泽东的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A.解放南京B.挺进大别山C.转战陕北D.解放长江以北地区6.电视连续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概括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动撤退而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典型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是()A.北京B.延安C.沈阳D.南京7.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放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农民迅速掀起了一场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这场运动是()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秋收革命D.土地改革9.1949年春,在北平西苑机场阅兵时,毛泽东对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原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说:“北平和平解放,宜生兄功不可没。
”这里的“宜生”是指()A.李宗仁B.张学良C.佟麟阁D.傅作义10.某校戏剧社的同学正在排演反映解放战争历史的课本剧,准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其出场顺序应该是()①千里跃进大别山②百万雄师过大江③大军决战扭乾坤④转战陕北歼强敌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①③②④D.④①②③11.1947年夏,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台儿庄战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① D.①②④2.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B.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彭德怀: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3.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
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A.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C.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4.小明在搜索工具栏中输入:“关门打狗、锦州、林彪”等词,他研究学习的战役应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5.观察“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的场景和人物后,可以判断该照片应拍摄于()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重庆谈判时期6.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A.中共一大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第一届政协7.上海纪实频道的讲述栏目《档案》越来越引起观众的追看与共鸣。
它的选题很广,涉及了包括三大战役等中外关注的内容。
下列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8.为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C.《资政新篇》 D.《土地改革法》9.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A.解决革命的方向和道路问题 B.讨论停战问题C.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D.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10.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野战军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是()A.邓小平 B.周恩来 C.彭德怀 D.朱德11.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覆灭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的结束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C.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2.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第七、八单元检测卷(70分60分钟)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1.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
这次会议是遵照哪一文件精神召开的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D.《资政新篇》2.1947年,国民党占领延安后,有人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
”上述材料中的第二个“长征”指的是时间1948年9月地点锦州、沈阳结果歼灭国民党军47万多人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5.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起点,同时它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
这座城市是6.下表是中国近代前期商办企业统计表:年份新建商办企业新投资总额数量(家年平均新投资平均增长(万统计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有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②海外华侨竞相投资③辛亥革命的推动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激励措施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7.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买一件二手西装。
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
这说明了8.读下表,指出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原因是时间学校名称办学地点1912年北京大学北平9.“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这两句竹枝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10.阅读《茅盾文学集》,下列作品可以读到的是A.《文学改良刍议》B.《子夜》C.《女神》D.《雷雨》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1.写出下列相应历史时期人民军队的名称。
(1)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
(2)全民族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
(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
12.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1)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
第七、八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四个字‘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
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
……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A.广州B.重庆C.西安D.北平2.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对前一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B.我们争取的是光明前途C.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D.我们有人民的大力支持3.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全国性的反攻”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A.发动辽沈战役B.发动渡江战役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解放南京4.右图这根小竹竿是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内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它虽然只有一米多长,却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的地名,生动描绘了支前英雄唐和恩(莱阳市西陡山村人)和浩浩荡荡的胶东支前民工支援解放战争的路线图。
下面与材料描述不相符...的是( )A.由材料判断唐和恩支援过淮海战役B.人民群众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C.所支援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D.所支援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5.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数据统计表,据此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民工543万人担架30多A.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B.人民解放军武器先进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D.人民的积极支持6.某同学进行解放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一张关于淮海战役的卡片。
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A.作战时间B.作战部队C.胜利因素D.战役结果7.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8.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③日军大屠杀 ④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9.19世纪70年代后,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有( )①轿子 ②轮船 ③马车 ④火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0.右图所示服装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抗战胜利11.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人,不可能...经历的是( )A.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B.在《申报》上阅读时政新闻C.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D.穿西装去电影院看电影12.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创办该学堂的派别为( )A.革命派B.维新派C.顽固派D.洋务派13.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当时许多人称之为中国制度。
第七、八单元综合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
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
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A.广州B.重庆C.西安D.北平2.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右图是中共和谈代表与美国驻华大使在延安机场的合影。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A.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B.联合蒋介石抗日C.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D.结束长期内战局面3.据统计,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300多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00多处。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南京国民政府破坏“双十协定”B.全面内战已经爆发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D.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4.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
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5.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B.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彭德怀: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6.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
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7.194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献词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此,中共于4月发动了( )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平津战役8.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刘伯承和邓小平被誉为战场上的最佳搭档。
1947年6月底,他们指挥的哪次军事行动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A.强渡黄河,挺进鲁西南,发起鲁西南战役B.转战陕北C.发动渡江战役D.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形成的局面是()A.解放军被迫战略转移 B.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C.解放军进行主力决战 D.解放军推翻反动统治3.194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献词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此,中共于4月发动了()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平津战役4.在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
人民解放军已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该背景下进行的战役是()A.平津战役B.渡江战役C.淮海战役D.辽沈战役5.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人民举着写有“庆祝华北解放”的标语欢庆游行。
这反映的是()A.平津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结束C.渡江战役的开始 D.开国大典的举行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反映的是()A.百团大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7.下列图片可以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最准确的表述为()A.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B.发展变化的国共两党关系1/ 7C.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D.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8.某剧组要拍摄一部民国题材的影视剧,下列场景不应该出现的是()A.1912年,政府颁布了剪辫、废缠足的法令B.1918年前后,上海报纸上刊登大生纱厂的股票行情天天看涨C.1937年,记者从东北用电报发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被炸毁的报道D.1945年8月,重庆民主人士在机场迎接国共谈判的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9.“蒋介石,善欺骗,重庆摆下鸿门宴,三次电邀毛泽东,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1945年8月,柳亚子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堪格,遍地劳民乱倘休。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民意是()A. 和平建国B. 民主共和C. 民主科学D. 变法图强2. 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
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
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A. 西安B. 重庆C. 上海D. 北平3. 1947年,画家石鲁随部队撤离延安,转战黄土高原,在行军途中,他目睹了毛主席率军与国民党追兵从容周旋的历史性场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重温当时的这个情景,构思并创作了一幅画作。
该画作的名字应为()A. 《转战陕北》B. 《挺进大别山》C. 《解放南京》D. 《淮海战役》4. 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中写道:“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A. 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B. 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 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5. 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
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6. 下图报纸反映的史实标志着()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D.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亡7. 诵读毛泽东诗词不仅能重温历史的峥嵘岁月,更能领略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
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①②D. ②③①8. 一位美国史学家分析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队时写道:“蒋介石愚蠢地决定在徐州平原而不是在淮河流域决战”;拒不把统帅权交给熟悉地形的干练将领,而是“亲自从南京指挥战场上直到师一级的战术行动”。
第七、八单元检测卷
(70分 6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
这次会议是遵照哪一文件精神召开的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D.《资政新篇》
2.1947年,国民党占领延安后,有人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
”上述材料中的第二个“长征”指的是
A.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B.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右侧两幅图片反映的事件是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C.三大战役
D.解放全中国
4.下列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百团大战
B.青化砭战役
C.淮海战役
D.辽沈战役
5.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起点,同时它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
这座城市是
A.南京
B.北平
C.武汉
D.台湾
6.下表是中国近代前期商办企业统计表:
统计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②海外华侨竞相投资
③辛亥革命的推动 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激励措施
A.①②
B.
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7.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买一件二手西装。
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
这说明了
A.社会性质的改变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成功
D.人们生活的富裕
8.读下表,指出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原因是
1946年北京大学
北
平
A.政权更迭
B.外来侵略
C.国共合作
D.军阀割据
9.“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这两句竹枝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
A.注重时事新闻报道
B.注重社会新俗宣传
C.注重社会问题评述
D.注重商业广告登载
10.阅读《茅盾文学集》,下列作品可以读到的是
A.《文学改良刍议》
B.《子夜》
C.《女神》
D.《雷雨》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1.写出下列相应历史时期人民军队的名称。
(1)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
(2)全民族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
(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
12.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1)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
(2)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是新华书店。
(3)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
13.阅读文学作品能让我们了解人生百态。
(1)20世纪前期,我们可以阅读到老舍的经典小说《骆驼祥子》。
(2)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评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3)歌颂青年一代反封建、求民主的近代小说《家》的作者是巴金。
三、辨析改错(8分)
14.近代中国风云跌宕。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华东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改正:“华东解放区”改为“中原解放区”
【×】(2)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山东万家岭消灭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改正:“万家岭”改为“孟良崮”
【√】(3)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改正:
【×】(4)1931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渔光曲》。
改正:“《渔光曲》”改为“《歌女红牡丹》”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解放战争(1946年7月—1950年6月)国共军队人员损失统计表。
材料二 下图是内战时期全国经济状况图(设战前工农业产值为100%)。
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国民党统治区“许多人以树皮、野草、观音土充饥,甚至卖儿卖女,全家自杀”。
广大农村饥民遍野
,饿殍载道。
1946年10月,国统区饥民已达一亿,饿死1000万人。
(1)材料一中的①数据和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这场内战有何危害?(4分)
材料一中的①数据反映这场内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2分)材料二反映这场内战使全国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1分)材料三说明这场内战导致民不聊生。
(1分)
(2)材料一中的③④数据又说明了什么?(2分)
蒋介石发动内战违背民意,失去民心。
(2分)
(3)从上述材料和问题的回答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4分)
内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们应尽量采取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人心向背是当政者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当政者应执政为民。
(4分,言之有理即可)
16.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反映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工业的两幅图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者与大生纱厂的创办者创办企业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2分)
前者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或自强),后者是为了实业救国。
(2分)
材料二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分)
趋势:日益开放、崇洋(或向西方学习)、中西结合。
(2分,答出一点即可)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或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侵略,被迫开放;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思想解放。
(2分,答出一点即可)
材料三近代以来,外国人运用出版中文书报的方法对中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
这些报刊的撰稿人多为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在华西方人士,因而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所重视,对各国政府的决策有明显影响。
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这些报刊一般都以提供信息和情报为主。
但是,这些近代报刊也加深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我国近代报刊在日后的发展使当时的中西方文化得以交流,也是打开清政府闭关锁国大门的一把钥匙。
(3)根据材料三,分析在华洋人出版报刊的目的及这些近代报刊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4分)
目的: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提供信息和情报,为各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提供依据;宣传西方文化。
(2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或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冲击了闭关锁国政策等)。
(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活动与探究(12分)
17.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百日维新期间开办了哪所“学校”?(3分)
观点:兴校育才,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
(2分)学校:京师大学堂。
(1分)
材料二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被历史淘汰。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5分)
(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原因: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1分)
材料三20世纪初,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悄然兴起。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的表现。
这种“变革”的积极作用有哪些?(4分)
表现: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
(2分)作用: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分,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