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9
唐朝社会与文化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导入:向学生展示一幅唐朝画像,让学生想象一下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主题。
一、唐朝社会的基本状况1.社会阶层划分在唐朝,社会阶层主要分为五个层级:皇帝、官僚、士人、庶民、奴婢。
其中,官僚最为特殊,他们是由科举制选拔出来的,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2.土地制度唐朝实行封建地主制度,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庶民和奴婢则是土地的耕种者。
3.农业生产唐朝农业比较发达,技术逐渐进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唐朝文化的基本状况1.官方的文化政策唐朝官方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实施许多有助于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政策,比如开办皇家学院、设立翻译局等。
2.文化氛围的营造唐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文化精品,比如《长恨歌》、《洛神赋》等。
3.文化交流的兴盛唐朝处于东西文化的枢纽地带,自身拥有较高水平的文化,还能够借由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交流文化。
三、教学注意事项1.本节课我们要关注唐朝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状况,而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
2.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唐朝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唐朝各类文献。
四、教学设计1.口头讲解老师对唐朝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状况进行简要讲解。
2.教学互动根据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唐朝社会和文化的看法,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和指正。
3.案例分析老师向学生展示几个唐朝文化精品,例如《长恨歌》、《洛神赋》等,让学生试着分析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唐朝文化特点。
4.综合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进行总结,为下节课作好知识储备。
五、教学反思1.通过对唐朝文化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朝文化的特点,还能够学会如何对文献进行分析和解读。
2.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概括,帮助他们更好地把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可以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可以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能从不同种类的史料中提取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民族交融的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史料实证)。
对教材中提到的“三教合一”“灭佛”等事件能做出合理解释,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民族交融的原因、影响(历史解释)。
认识到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家国情怀)。
三、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是文化史的内容,属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阐述从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概况,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本课内容已经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历史(下)》第3课《盛唐气象》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有初步涉及。
高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且已经了解了有关于三国至隋唐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较深层次的问题探究上。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发展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五、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相结合。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科的实际情况,本课使用史料实证、图示法、讨论法、比较法、由浅入深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1.出示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胡旋舞、白居易长诗《胡旋女》,并进行简单描述:问:结合壁画和诗词,你能提取到怎样的历史关键词?2.总结:体现中外文化交融,展示舞蹈艺术高超,可一窥佛教文化的发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中外友好交往。
2.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曾经有一个著名节目《唐人街》,该节目的宗旨是追逐海外华人的足迹,展示华人的风采。
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区也都有“唐人街”,(展示各地唐人街图片)如北美的纽约、洛杉矶,澳洲的悉尼、墨尔本,欧洲的伦敦、巴黎,亚洲的东京、汉城等地。
“唐人”指哪国人?为什么外国人会将外国人称为“唐人”?唐朝时期与中国长期友好往来的又有哪些国家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内容。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出示《职贡图》,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学过的唐朝时期人物的着装、样子一样吗?(生答:不一样。
)请同学们下面的文字。
此图反映了外国使节和周边少数民族携贡品来唐的生动情景。
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人来中国呢?(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要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此对周边很多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在对外交往中,唐朝又采取开明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理解主流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感受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多元与繁荣发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3.通过史料研读,认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知识梳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时期:儒学家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4)唐朝时期: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在位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2.抨击佛教(1)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抨击佛教。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1.文学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
2.艺术——书法艺术东汉: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敦煌飞天,释教转变【课前导入】展示两幅敦煌壁画,分别为莫高窟第249窟西壁龛顶的飞天像和莫高窟第158窟西壁《涅槃经变》中的飞天像,引导同学通过色彩、形态、姿势等角度分析两幅图片中飞天形象的差异【左图头上戴三珠宝冠,四肢描绘比较直挺,呈现出原始的朴拙之美,受印度风格影响较大,身形矫健,飞天在姿势动态上起伏不大;右图身形显得柔美修长,袖带飘飘,自信飞扬,飘逸动感,呈现出灵动之美。
】结合两窟修建的时间分别是北魏晚至西魏初以及唐朝的事件背景来看,飞天形象的变化呈现出中原化的风格。
紧接着教师顺势引出,对于飞天的想象在早在我国汉代道教就已有体现,通过展示道教羽人河南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让同学们了解道教飞天形象,并结合东魏《洛阳伽蓝记》“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之云表。
”对于飞天最早的文字记载进行讲解铺垫,让同学们了解敦煌“飞天”形象是佛教“飞天”结合道教“飞仙”形象以及中国风格所融合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飞天,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佛教传入我国不是简单地宗教学生仔细观察展示的两幅敦煌壁画,特别是飞天像的细节。
开始讨论两幅图中飞天像在色彩、形态、姿势上的差异。
在教师引导下,对两幅图中的飞天形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对比。
了解到左图飞天像受印度风格影响,表现出原始的朴拙之美,而右图则呈现出更加中原化、柔美灵动的风格。
结合两窟修建的时间背景,理解飞天形象变化的历史原因。
理解佛教传入我国不是简单地宗教输入,而是结合本土特征的佛教中国化。
通过展示和分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引发学生对三国至魏晋文化、宗教艺术及其历史变迁的兴趣与思考。
通过展示两幅风格迥异的敦煌壁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感受不同艺术风格带来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引入道教飞天形象和《洛阳伽蓝记》中关于飞天的文字记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了解到佛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共生,以及这种融合如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呈现诗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教师讲述]
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两句诗。
这是唐代诗人
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九天
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两句诗是什
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
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这两句诗,
虽有一定的文学渲染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唐朝时期各方来唐的盛况。
的确,唐朝
时期,由于自身的繁荣,加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
族政策,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国的人们来到大唐。
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在
走向大唐,同时,大唐也在走向世界。
请大家把
书翻到第19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走
向世界的大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起
去感受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
阅读古诗,跟随教师
的讲述,体会唐朝万
国来朝的盛况
通过诗词
导入,营
造本课的
学习氛
围,教师
开篇点
题,明确
本课学习
主题。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包括思想、文学、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文化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2. 设计互动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 准备相关文化时期的书籍、文物等实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堂流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文化时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结合多媒体素材和书籍、文物等实物,详细讲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5. 总结归纳:梳理本课重点知识,强调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主题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对文化时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等图片,介绍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2. 通过介绍唐朝时期的唐诗、绘画、书法等文化成就,引出隋唐文化的重要性和学习价值。
3.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至隋唐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和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以及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2.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如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等,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对隋唐文化的影响。
《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代诗人的优秀品质,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唐诗二、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从历史角度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方法】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工具有多媒体。
对于赵州桥、长安城的内容主要通过图文结合法,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去体会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讲述法对李白等人的诗歌部分的教学,并且通过提问引导法贯穿整个教学。
因为初一的学生比较活跃,运用这些方法更能引起共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整节课的知识框架,知道来龙去脉,用以上方法更能达到此目的 。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的对外友好往来,知道了隋唐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非常密切,那么同学们知道吗?为什么周边许多国家都愿意来隋唐学习?(同学纷纷回答)师: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文化非常繁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
的确,隋唐时期的中国以独特的魅力就是繁荣开放包容进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教学理念“魏晋风骨”和“大唐气度”是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时代印记,也是中华民族经历分裂动荡走向封建盛世的文化映射。
三国至隋唐的七百余年,呈现的是社会动荡下的中华文化秩序、儒释道三教并存、魏晋至隋唐的科技领先与文艺新高峰、古代东南亚文化圈的初现等历史文化现象,其实质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整合、重构和扩大。
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着眼于三国至隋唐这一文化自觉和大成的特定时空,探究儒释道三教并存的起源和内在联系,借助史料实证,全面客观地解释当时知识分子儒道互补的性格养成,深切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可贵与不易,追寻以中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涵养家国情怀。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讲述了三国至隋唐时期七百余年文化领域的相关历史。
魏晋以降,佛道并起,冲击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与之融合,直至唐代三教合一已现端倪。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格局,给予科技与文艺领域极大的发挥空间,文学、雕塑、绘画和天文、地理等科技艺术成就层出不穷,光彩夺目的大唐盛世应运而生,并引发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艳羡和取经。
究其本质,是中华文脉在政治重创下的顽强生长,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再扩大,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佐证。
三、学情分析经过初中历史和平时学识的积累,同学们对大唐盛世的文化如诗仙李白等人耳熟能详,对佛道宗教及知名的雕塑如龙门石窟也略知一二,能在整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呈现的分裂到统一的政治格局,这些都有助于展开本课的深度学习。
有别于之前学段,高中历史在涉及本课时侧重历史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要求对三教合一的历史现象加以剖析并联系现实,在列举科技文艺成就时更注重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性,同时提倡以正确的家国观正视该时期中华文明的外延与发扬光大,需要学生积极思索、勇于探究。
四、教学目标1、结合魏晋至隋唐的历史发展周期表和疆域变迁图,掌握该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流频繁的整体局势,了解该时期政变频发、儒家三纲五常被严重践踏的史实,初步形成读史和看图能力,强化时空观念。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向外界传播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时期,中国积极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不仅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文化,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本文将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设计一个教学课程,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的文化交往。
一、课程概述这个课程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通过这个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了解唐代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形式和内容;3.分析唐代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掌握一些唐代文化交流的具体案例和故事。
三、教学内容1.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2.唐代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3.唐代与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4.唐代与东亚国家(如日本、朝鲜等)的文化交流;5.唐代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四、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以及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讲解(25分钟):通过讲解幻灯片和文字材料,分别介绍唐代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亚、西亚、东亚国家以及欧洲的文化交流形式和内容。
重点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故事,如玄奘西游取经和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等。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唐代的文化交流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或故事,分析其影响和意义,并向全班展示。
4.角色扮演(2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唐代的文化交流案例或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扮演历史人物、商人、外国使节等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演的形式展示唐代的文化交流情景。
5.总结(5分钟):师生共同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展示所扮演的角色和总结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包括讨论的贡献、角色扮演的表现等。
---------------------------------------------------------------最新资料推荐------------------------------------------------------唐朝文化教学设计《唐朝文化》教学设计第一小学杜慧敏一、教学目标: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
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1、朗读课本文字部分,欣赏图片;2、运用学过的方法收集有关唐朝文化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3、从文学、书法、农业、名人、茶艺、敦煌壁画或其他这七项中选择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对唐朝文化进行合作学习;4、选择你们小组认为最吸引人的方式做准备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1、大量阅读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课前一分钟):主持人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唐诗。
(初识唐文化) 1、激情导入:师:1/ 9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不仅知道了唐朝政治经济繁荣,国际交往频繁,都城长安宏伟繁华,还认识了任人唯贤的唐太宗,不怕艰辛的鉴真和增进民族友好文成公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文化》。
翻开课本自由朗读文字、欣赏图画,用一句话说一说,你们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读书。
3、指名回答。
(相知唐文化) 1 激趣过渡:同学们,无论是唐朝的书法、茶艺、绘画,还是文学、农业,无不向我们展示她丰富多彩的魅力,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就组内最感兴趣的一方面继续深入交流学习,然后向全班展示,好吗? 2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方法并解疑。
3 小组汇报成果,全班交流点评。
4、感受影响深远 A、师:要说的话太多,要展示的内容太丰富,同学们,唐朝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它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现在的我们!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你在哪里找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子呢? B、指名回答:生:我们语文书上就有《浪淘沙》和《牧童》两首诗都是唐朝人写的。
---------------------------------------------------------------最新资料推荐------------------------------------------------------ 生:我现在学习的书法就是颜体,我知道还有人在学柳体。
生:唐装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的服装了。
生:我知道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这句话影响了许多人。
生:我知道春节晚会的节目《千手观音》就是根据敦煌壁画来的。
5、整体感知: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棒,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倾听了这么多,你们对唐朝文化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博大精深生:影响深远生:丰富多彩(携手唐文化)师: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其实唐朝文化的精彩不仅仅在于你们刚才呈现出来的东西,还3/ 9有许许多多,如唐三彩、唐装、丝绸之路、孙思邈的《千金方》、雕版印刷术、画圣吴道子等等等等,每当我们去学习和了解它们时,我们都会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为唐朝的繁荣昌盛而自豪,为祖国有如此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而骄傲!如果感兴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
课堂作业:完成唐朝小百科。
过渡语预案:敦煌壁画:唐代画师们敏锐的观察力、高超过人的艺术技巧造就出了大唐王朝墓室壁画,为我们后人再现了唐朝曾经的灿烂和辉煌。
书法作品: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唐朝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呢!小组交流预案:一、敦煌壁画组:(展示方式:我是敦煌小导游,幻灯欣赏敦煌壁画图片,小组成员解说) A 大家好,我是敦煌壁画小组的邢奕飞,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欣赏敦煌壁画,大家可以叫我邢导。
敦煌壁画是一种宗教艺术,是描写神的形象/活动/关系以及人神之间关系的,人们借它来寄托美好的愿望,安抚善良的心灵。
敦煌壁画有历代壁画 5 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壁画最多---------------------------------------------------------------最新资料推荐------------------------------------------------------ 的石窟群,仅唐朝就占 40%,这充分说明唐代的地位超过其他朝代。
敦煌壁画分为佛像画、山水画、装饰画、故事画和经变画等等,其中故事画和经变画反映的是现实生活。
所以,人们说,敦煌壁画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大家看课本为我们展示的图片画的是什么呢?(指名)这副图叫《反弹琵琶》,反弹琵琶是敦煌绘画中艺术表现手法最具特点的画面,也代表了敦煌艺术的最高绘画水准。
二、茶艺小组:(汇报方式:沏茶、品茶营造茶香氛围,小组成员逐一汇报,做判断题和其它组互动) A 茶的普及是从唐朝开始的,茶是人们生活的三大饮料之一,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B 780 年,陆羽《茶经》问世,这是一部写茶的历史、茶具、茶的种类等方面的书,是研究茶文化最有价值的一部书,陆羽被誉为茶圣。
C 陆羽是个孤儿,被寺院高僧抚养,因从小为师傅沏茶而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茶经》中所描述的茶具大约有 28 种。
D 茶风俗得利于佛教的活动,因为寺院一般位于深山老林,有丰富的茶叶可取,同时与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5/ 9E 听了我们的汇报,大家来做一做判断题吧!附:(幻灯片展示) 1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 2 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发展有关。
() 3 陆羽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 4 陆羽被称为茶圣。
() 5 陆羽《茶经》中所详细介绍的饮茶工具大约 28 种。
() 6 茶的普及是从唐朝开始的。
()三、文学小组:(汇报方式:背诵唐诗,介绍唐文学的诗歌、散文和传奇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 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
2 王维山水诗: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 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4 李白与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
李白被称诗仙。
杜甫诗歌号称诗史。
5 中唐时期,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卢纶、李益的边塞诗,白居易、元稹的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有名。
6 晚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世称小李杜 7---------------------------------------------------------------最新资料推荐------------------------------------------------------ 唐诗诗歌题材广泛,数量繁多,艺术精湛,是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
8 唐代的散文是文学的又一重大收获。
《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一万八千四百余篇,韩愈、柳宗元是两位最优秀的散文家。
9 唐人的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之作,如《莺莺传》、《李娃传》。
四、书法小组:(汇报方式:介绍唐代书法家及特点,模仿书法家作品加深体会) 1、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又一个高峰,在真、行、草、篆、隶书各体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法家,其中,真书和草书的影响最大。
2 唐初皇帝唐太宗特别喜欢书法,被誉为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尤其喜欢行书。
欧阳询、虞志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最为有名,被称为唐初四家。
3、盛唐时期的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技艺精湛。
唐玄宗李隆基酷爱隶书和行书。
4、诗人杜牧的书法也颇为有名,是晚唐的代表人物之一。
5、大家看,我模仿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作品写的颜体和柳7/ 9体。
我还模仿怀素的作品狂草了一把,不过写的什么我有些不认识,呵呵。
五、名人组(依次简介我知道的唐朝名人,做唐朝名人我知道的展板) 1、我知道唐太宗叫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开明、大胆、任人唯贤的治国方略成为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我知道魏征,他原来是李密的谋士,后来随李密降唐,他是唐太宗的忠臣,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据理力争,一生进柬 200 多次,经常让太宗下不了台。
3、我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玄奘,是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高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4、下面我来总结,唐朝盛世人才辈出,政治领袖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重要官员魏征、杜如晦、上官仪;著名文人大李杜、小李杜、韩愈等等,还有唐玄奘、文成公主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六、农业小组(制作筒车,幻灯展示唐朝农业发展) 1 、水稻种植技术大大进步,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2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革新。
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辕犁,耕地费力。
---------------------------------------------------------------最新资料推荐------------------------------------------------------ 唐代农民创造出一种轻便的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大大节省了人力畜力。
筒车: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农业生产大大发展 3 、大面积兴修水利。
黄河、长江流域等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旧渠和河堰。
它山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
4 、开劈大量荒田。
七、其他方面(唐三彩,唐朝服饰,医学等等)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