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2
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设计思想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课件营造一个双向互动的教与学信息平台,通过生生、师生的信息交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联系实际讨论某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
重点是“分析”。
要帮助学生分析某个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以及该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后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由于本节教材中的五种导向型工业主导因素的表述十分明白,学生易从表面上掌握,而对为什么是这种主导因素、主导因素为何会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阐述的不是很明白,因此,这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老师通过教学设计,必须帮助学生把握上述问题系列,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因此,本教学设定的策略是,将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的五种导向型工业”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学,而课堂教学则紧扣上述问题链来展开。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自主学习掌握工业生产过程及不同工业的导向类型;2. 在教师帮助下建构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框架;3.在教师帮助下学会分析如何判断某一工业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课堂学习的重点1.建立工业区位因素的认知结构;2.对于具体工业分析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3.分析主导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预期学习的难点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分析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学生浏览教材P58-59“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框题,思考两个问题:⑴“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存在哪些不足和疏漏?⑵假如你是企业家,要在厦门投资兴建一个化工厂,你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课件显示)学生课堂讨论,老师点评。
强调: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可初步划分为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如果学生对第一问题能说出①图中缺少科技因素、资金因素,②工人应改为劳动力,则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若回答不完整,老师则需要铺设“台阶”加以启发。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本章规划本章是在学习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和农业是姐妹篇。
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认识到农业和工业都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
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了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大,这就使得工业生产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因此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也更为复杂。
工农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人地关系的发展,是不同地域之间人类联系的发展。
可以说,本章内容是第三章内容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及人地关系的基础,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即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一主要地域类型一案例分析,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
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问题探究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工业地域的形成: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
工业集聚有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域分析要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工业区域的分布、形成、特点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评价,从中找出规律,以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有所借鉴。
课时安排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涉及大量时代性很强的素材。
预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工业发展的实例。
上课时让学生谈谈某个城市或地区的工业布局,为什么要这样布局,该考虑哪些因素?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在当今时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它们对工业布局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往往同时起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各个因素,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把各个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同时,又要抓住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复习教案学科领域:地理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变化趋势。
2.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作用。
3. 能够运用区位因素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1. 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变化趋势。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
2. 运用区位因素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工业区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
3.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如土地、水源、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区位因素,并判断其合理性。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道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情况,了解他们对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在练习题中的答题情况,评估他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掌握水平。
3.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请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判断其合理性。
作业请在下次上课前提交。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激发学生的回忆。
2.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主要的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过程:2.区位原则:从经济利益看,投资者在选择厂房时,一般要选择在具有明显的地方,目的是以花费最低的获得最高利润。
3.区位因素:、、、、、、、、4.根据主导因素的不同,工业区位类型有、、、。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不断变化。
①比较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原料、动力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社会的发展市场、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需求的变化劳动力数量的影响素质影响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信息的依赖程度2. 、、对工业的区位也产生影响。
①造纸、印染、电镀、皮革等厂——污染——宜建在。
②水泥、酿造、发电、钢铁等厂——污染和污染——宜建在 A ,B 。
练习:1.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A.高技术人才密集 B.交通便利C.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工业基础雄厚2.近半年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所受的影响较小,其原因是:A.中国是石油出口国 B.中国能源结构中煤占70%以上()C.石油使用量下降 D.沿海大量开采石油3.对工业区位因素叙述正确的是:()A.信息通讯网络对工业区位影响不突出B.原料地对工厂区位影响逐渐减弱C.因为高速公路是封闭式管理,所以沿线地区对工业吸引力不大D.工业生产自动化,所以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逐渐降低4.影响家具厂、印刷厂、炼铝厂、微电子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排列正确的是:A.原料市场动力技术 B.市场原料动力技术()C.市场市场原料技术 D.市场市场动力技术5.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影响力逐渐增强和工厂投入越来越大的是:()A.劳动力的数量 B.劳动力的体力 C.劳动力的素质 D.劳动力的分布6.读“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图”,回答问题:(1)左上图表示______区位,右上图表示______的区位。
鞍钢的区位优势主要是____________,宝钢的区位优势主要是____________。
(2)说明图中箭头和方框的含义:A 表示来自______(省)等地的________;B 表示来自_________(省)的______,C 表示靠当地供应的______;D 表示来自______、________(省)等地的______;E 表示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等国的______。
部编教材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掌握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3. 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工业的区位因素(1)什么是工业的区位因素(2)工业的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因素2. 工业的区位选择(1)什么是工业的区位选择(2)工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3. 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1)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2)工业的地理分布模式4. 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2)如何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节课:工业的区位因素第二节课: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三节课: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第四节课: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以及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
2. 研究性学习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影视讲解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
4. 图示法:通过一些地图、图表等视觉化方式,生动地展示工业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和地理分布模式。
五、教学评估1.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出结论。
2. 问答法:通过问题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作业:布置实践作业,对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3.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取加工有效信息的能力,学会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联系实际,对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选择合适的区位并分析影响其主导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科学的发展、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工业区位的选择。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教学法有机结合,采取案例——理论——案例教学模式。
学习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学习法;体验学习法贯彻始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引入本节学习内容承接:我们知道工业的区位条件呢都是考虑到上面这些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不是对于工业的布局来说一成不变的呢?让学生研读教材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思考当初他们布局初期的有利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为什么钢铁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会从鞍钢的原燃料导向型转变为宝钢的市场和技术导向型?做一做,完成下表教师:归纳部分因素的具体变化a.原料地、动力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加强b.交通发达地区对工业的吸引力加强c.通讯、信息网络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d.工厂对劳动力的数量、体力要求减弱,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加强承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应非常慎重,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因素的主导因素。
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动画演示突破难点让学生研读左图思考:①你见过图中哪些工厂对环境的污染?有何感受?②你发现上图中有什么疏漏吗?应怎样修改?布局原则:大气污染工厂:工厂设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季风相垂直方向的郊外。
中学地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2. 掌握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地区的工业区位。
教学内容:一、工业的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2. 经济因素:交通便利程度、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等;3. 社会因素:政策环境、人口素质、文化环境等;4. 技术因素:能源供应、科技水平等。
二、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1. 交通便利原则:选择交通网络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2. 市场规模原则:选择人口密集、商品需求旺盛的地区;3. 资源禀赋原则:选择资源丰富、环境适宜的地区;4. 政策支持原则:选择政策优惠、投资环境良好的地区;5. 综合比较原则: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地区。
三、分析和评价不同地区的工业区位1. 对比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因素和技术水平等;2. 评价优劣:根据工业发展的需求和限制条件,评价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劣;3.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了解工业区位的实际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工业的定义和发展特点。
2. 引发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思考,讨论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了解和观点。
二、探究(3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原则。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和评价不同地区的工业区位。
3.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教师进行答疑和讲解。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典型工业区的区位选择原则和特点。
2. 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资源:1. 课件、幻灯片等;2. 相关教材和练习题;3. 实例和案例分析;4. 实地考察和调研资料。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复习教案章节一:复习工业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工业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内容:1. 工业的定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轻工业、混合工业。
3. 各类工业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工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2. 讲解:工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工业应用。
章节二:复习工业区位因素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
2.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教学内容:1. 工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及其作用。
2. 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工业区位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2. 讲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定义、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3. 小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案例。
章节三:复习工业区位选择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
2. 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内容:1. 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最优区位、适宜区位、限制性区位。
3. 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工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2. 讲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原则及方法。
3. 小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探讨其合理性。
章节四:复习工业布局的变化及趋势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布局的变化。
2. 掌握工业布局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工业布局的历史演变:集中布局、分散布局、园区布局等。
2. 工业布局的变化原因: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市场竞争等。
3. 工业布局的发展趋势:绿色环保、智能化、协同发展等。
教学活动:1. 提问:工业布局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影响工业布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 讲解:工业布局的演变、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