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与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3.63 MB
- 文档页数:39
谐音文化生活事例
1、飞机上放鞭炮---响(想)得高。
这是利用谐音组成的歇后语。
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
2、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刘三姐》)这是利用谐音组成的双关句子。
刘三姐就“陶、李、罗”三姓与“桃、李、锣”三物同音相谐巧妙地就姓联物,指物借意,对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嘲笑了他们词穷歌尽、难以招架的窘态。
3、妇人原来本姓〈倪〉,生成一个大肚子,嫁给懒汉吃酸菜,嫁给勤人吃肉鱼。
猜一用具(谜底:菜坛子)这是利用谐音制作的一则谜语,其中“倪”谐音“泥”,因为陶瓷菜坛子是用泥做坯子烧成的。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这是利用谐音写成的一首诗,其中的“晴”隐含着“情”。
5、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
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利用谐音说理的一篇文章,其中的“捣蛋”同“导弹”谐音,显得风趣幽默。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汉语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其读音相同或相似,但它们的
字义和用法却不同。
谐音是汉语特有的表现方式,它的运用在汉语中非常
广泛,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谐音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更是
为了传达一种文化心理意义。
首先,汉语谐音的运用可以体现出中国人对于音韵美的追求。
中国语
言并不像英语、法语等语言那样有着标准的语法系统,但具有丰富的音韵美。
谐音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具有韵律感,从而增加了听者的趣味性和吸
引力。
其次,汉语谐音的运用还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语言学及文化的自我认
知和自信。
由于汉字的形式丰富、造型独特,因此,汉语在表达方式、思
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汉语谐音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
独到的地位,它通过词语间的联系,表达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
最后,汉语谐音的运用还能突显出中国人喜欢玩味和幽默的文化特点。
中国人的文化中,常常有很多的笑话、趣事和谜语,这些都是基于汉字中
的词语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玩味的文化习俗。
综上所述,汉语谐音的运用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韵律感,而且
还能传递汉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智慧。
它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标志
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谐音和文化一谐音创造了文化罗伯特·路威说:“谐音是诙谐的下乘,然而是高等文明之使基。
”(《文明与野蛮》,177页,吕叔湘译,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93年)谐音和文化的关系,是广泛而深刻的。
说广泛,是因为它存在于、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许多时候,我们虽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其实它却在影响着我们。
例如说真和假吧,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玉,有个姓贾,一个姓甄。
两个宝玉中谁真谁假?“甄”与真同音,“贾”与假同音。
似乎假宝玉是假宝玉,而甄宝玉才是真宝玉。
但是,这其实也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的意义。
事实上是甄非真,贾非贾!不过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一个女孩子就因为姓“贾”而没有当成皇后——现在,在孙中山打倒了皇帝之后的若干年,还是“X帝”和“X后”满天飞,梦想当影后、舞后的人还是不少的呢!以今例古,当初这女孩子一定很痛苦的吧?——她是宋理宗时候的大臣贾涉的女儿。
据历史著作说,人长得很漂亮。
宋理宗很喜欢她。
但是皇太后喜欢的是另一个女孩子,她夸谢小姐端庄稳重,有福相。
左右的人当然得迎合太后,都说:“不立真皇后,难道要立假皇后?!”宋理宗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所爱、最爱,而立谢女为皇后.贾小姐,因为姓贾,“贾”与“假”,失去了皇后的宝座,不成同喜欢自己的人喜结秦晋,比翼齐飞,是很只得同情的。
在80年代,有一个女大学生,就是因为对方姓熊差一点拒绝同他结为连理成秦晋之好。
谐音同文化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
它是多种多样的谐音文化产生的原因。
所以简单化些,可以把许多谐音文化现象称之为趋吉避凶文化。
例如在旅游城市的桂林,袖珍旅游品是“迷你馆材”。
馆材本来是装尸体用的,很叫人讨厌的东西,然而因为同“官”和“财”,即升官发财谐音而身价百倍了。
有的时候,谐音就是金钱,谐音改变了物的价值。
发菜就因为名字好而珍贵、而畅销、而值钱,提供了发财的机会。
是谐音创造了动物、食物和用具的文化价值。
例如:苹果、福桔子、年糕、发糕、桂圆、蝙蝠等,是吉祥的。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谐音的定义及特点* 谐音的概念: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广泛,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
谐音和语言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有助于人们理解掌握汉语交际语言。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
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
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二、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汉语谐音在民俗一书中之表现1)在喜庆场合中的表现:婚俗中表现十分突出。
人们往往在婚姻仪式中安排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或意念的谐音的器物或利益。
在信任的床上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
挂圆和核桃谐“圆”和“合”,象征夫妻圆满百年好合,枣谐“早”之音,栗子谐“立子”,也是“早生贵子”。
2)在生活习俗中的表现: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反映了汉人求富厌贫的心理。
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
节日期间,许多人桌上要上一碟花菜,只因花菜谐“发财”之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带“8”的电话号码及车牌价颇高,许多服装及日用品的标价尾数均带有“8”,探其究竟.“8”谐“发”之音,迎合了汉人的求富厌贫心理。
“4”是一个很平常的数字,但它却遭到了汉人的不公正对待,只因“4”谐“死”之音,因而遭受了盲目避忌。
探视病人,送苹果和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苹梨”谐音“病离”;汉人很忌讳送钟,只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为不分离(梨),这是汉人喜聚悲散、求久惧变的绝妙注释。
无处不在的谐音文化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谐音文化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谐音文化通俗地说,就是汉语的同音现象,它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谐音常常出现在古诗或者对联里。
古诗里用谐音,一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古人表达情感比较含蓄,一般不会大胆地说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谐音来表达。
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
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非常形象生动。
同样地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留),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国汉语文化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说是体现谐音最彻底的现象。
很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都是采用的谐音的修辞手法:孔子搬家——尽是输(书);寿星弹琵琶——老生常弹(谈);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样的特殊语言现象向来也只有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才会有。
除了歇后语,很多对联也包含了谐音,这里就只举一个例子:莲(连)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有一个关于著名诗人苏轼的故事,想来大家非常熟悉:“狗啃和尚骨”与“水流东坡尸”。
苏轼谪居黄州时,有一次同诗友佛印和尚同游,二人泛舟江中,饮酒谈笑。
酒过三巡,佛印看着两岸秋景宜人,向东坡建议道:“有酒无诗不成美,作个对好么?”东坡点点头,有意要开佛印的玩笑,指着岸上的一只狗说:“我出的上联就是那个。
”佛印看去,那狗正在河边上啃着骨头,皱眉一想,心已领会这是东坡在取笑自己。
于是呵呵一笑,将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入河中,说:“我对的下联如何?”东坡亦当即领悟,知道是佛印的报复,拊掌而笑。
这是副哑联(即由物代义,以物的表面意思之音相谐双关),表面意思为: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联中“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
真实含义为: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尸。
是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利用事物谐音互相嘲谑对方。
这或许只是好友之间相互捉弄的生活情趣,不过这其中的谐音文化确实不言而喻的。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汉语的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在音上相似或相同,但字义却不同的现象。
谐音在汉语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语言交流中广泛运用,也深刻地影响了汉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谐音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表达和传递。
首先,谐音的运用使得汉语的交流更加生动活泼,并且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
通过谐音的巧妙运用,可以轻松地创造出语言游戏、谜语以及讽刺等多种形式的言辞,使得沉闷的对话更加有趣,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例如,谐音的运用给语言中的歇后语增加了很大的幽默成分,如“一山不容二虎”、“问天下父母心”等,使得这些歇后语更具有语言艺术性,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其次,谐音的运用也为人们的思维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式。
通过词语的谐音,人们可以展开联想,引发共鸣,进而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
例如,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形容词特别善于混淆的人说他们是“神通广大”,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说对各种事情都很擅长,但是因为“神通”和“广大”的谐音恰好和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有点儿相似,“神通广大”的运用恰恰揭示了这些人不过是喜欢说好话而已,他们实际上并不具备所谓的“神通广大”的能力,这样的联想和思考方式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一种巧妙的满足感。
此外,谐音的运用还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谐音不仅对于形成古代文人墨客的幽默感和机智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种艺术表达和游戏的方式。
例如,在古代的诗词作品中,经常能看到谐音的运用,这种文化现象既表达了文人对语言的热爱和对谐音游戏的追求,也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谐音也成为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的许多乡村,人们通过谐音的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谚语和俚语,这些语言片段既代表了当地人的智慧和智商,也展示了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和灵活运用。
这些乡土文化中的谐音表达不仅能够满足当地人对语言游戏的追求,也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和弘扬着乡土文化的精神。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很多词语都有着独特的谐音现象,这一
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技巧,更是表达文化内涵和沟通情感的
一种工具。
首先,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被广泛应用于吉祥祝福和祭祀
仪式中。
例如,“鱼”与“余”音同,寓意“年年有余”;“桔”与“吉”音似,取吉祥如意的意思;“苹果”与“平安”谐音,寓意平
安如意。
这些谐音的应用,不仅传承了中国人喜庆、愉悦的民俗风情,也向人们传达了幸福、吉祥的主题。
其次,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还被运用于文字游戏、歌谣、
儿歌等方面。
例如,“蚂蚁”和“码头”谐音,“瞪眼瞪得大,看见
了码头有蚂蚁”成为了童年记忆中的经典儿歌。
这些谐音不仅在娱乐
中起到了乐趣化的作用,还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高了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次,谐音现象也经常被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诗歌、歌谣、小说等作品中,常常运用谐音进行修辞,以
达到表达情感、描绘形象等的目的。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音似“勇”,可以理解为“天生我
材必有勇”,表达出诗人的自信和豪放。
总之,谐音现象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
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传递说话人的情感和意图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其传
统特色,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谐音与文化象征谐音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利用相近的音韵或者意义产生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国文化中,谐音往往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本文将结合一些实例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谐音与文化象征之间的关系。
一、故事中的谐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谐音的表现形式。
比如《水浒传》中的“八十一难”,“难”和“年”谐音,蕴含着一个人经历了八十一年的艰辛却依然不屈不挠的品质,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另一个例子是《西游记》中的“69105 hardships”,六九一零五中,六九零五谐音了“impossible”(不可能)这个英文单词,强调取经之路十分困难,以及孙悟空和他的同伴为之奋斗的决心与毅力。
二、诗词歌赋中的谐音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诗词歌赋中常常用到谐音的表现形式。
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行船》中写道:“月黑风高,人寂寞又惊。
战士突然回过头,那一夜,我们俩相憎。
”“憎”和“争”谐音,表现了战争中痛苦的交织感和悲情的深度。
同时,也突显出诗人借助谐音手法来达到深刻的艺术效果。
明代文学家于谦的《鹧鸪天·滴水江》中也出现了谐音的表现形式:“滴水江流急,扁舟一叶轻。
万里长江横渡,只为一雨明。
”“明”和“鸣”谐音,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象征着雨季舟行,还表达了作者对于孤舟逆流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三、名人典故中的谐音许多著名的典故也用到谐音,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孔子的“居安思危”,“居”和“矩”谐音,强调了乡里人的道德信念;还有"文曲星照耀","文曲"与文化有关,象征着知识分子的学问和文化渊博再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孙权的称呼:“吾与子钟情相悦,亦得卿相助”,其中“钟”和“衷”谐音,表达了双方的真诚和需要紧密合作。
四、谐音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作用谐音应用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汉语谐音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利用相同或近似的发音来形成幽默或创造出有趣的说法。
它广泛应用于民间俚语、幽默笑话、情感表达以及商业广告等各个领域。
汉语谐音的运用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心理意义。
首先,汉语谐音在民俗中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特色的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有许多谐音的谚语、俗语和成语,这些说法利用了相同或近似的发音来表达智慧和思想,传递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例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中的“己”和“莫”谐音,“己”代表自己,“莫”表示别人,“己莫”谐音“积莫”,意思是通过不被别人所知来保持自己的隐私。
民俗中的谐音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演变和丰富,形成了个性化、情感化的传统文化。
其次,汉语谐音在幽默笑话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幽默是一种抒解压力、增添欢乐的方式。
在汉语笑话中,谐音被广泛运用来创造幽默效果。
通过利用相同或近似的发音来打破原词的语义框架,创造出新的意义,从而引发笑声。
比如,“有一个人走过来,老板看见了,就说:‘您来得正好,我正好最近想要换个‘桂’,麻烦你能去买一个吗?’走过来的人听了,立马转身逃跑,回头喊道:“你以为我看不出来,你要的是个‘贵’字!”这个笑话利用了“贵”和“桂”谐音,产生了搞笑的效果。
此外,汉语谐音在商业广告中被广泛运用。
商业广告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增加记忆点,常常采用谐音和创造性的说法。
谐音带给人们一种愉悦的感觉,并且容易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从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和销售力。
例如,一家卖鞋的品牌可以打出“鞋‘包’有好,鞋‘标’有道”的口号,利用“包”和“标”与“保”和“饱”谐音,来突出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
这种巧妙的运用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还能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
总的来说,汉语谐音的运用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心理传达方式。
通过谐音,人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发他人的共鸣和欢笑,传递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智慧。
民间风俗中的谐音现象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带来乐趣。
在民间风俗中,谐音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游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谐音现象不仅能够增添语言的趣味性,还能够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谐音现象的概念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在语言中有着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的关系。
谐音现象是指利用这种语言现象进行语言游戏或表达情感的现象。
谐音现象在民间文化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表现为歌谣、俗语、谚语、谜语、儿歌等形式。
例如“鱼跃龙门”中的“鱼”和“余”谐音,“开门七件事,挂钟八字匙”中的“七”和“起”谐音,“四季平安”中的“四”和“死”谐音等。
二、谐音现象的文化意义谐音现象在民间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不仅能够增添语言的趣味性,还能够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谐音现象在民间文化中的几个典型应用:1、祈福祝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祈求平安、幸福、健康等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谐音现象在这些祈福祝福的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帆风顺”中的“顺”和“舜”谐音,寓意着一帆风顺、平安顺利;“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中的“福”和“富”谐音,寓意着幸福富足、长命百岁。
2、儿童教育谐音现象在儿童教育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猫儿腻”中的“腻”和“逆”谐音,告诫孩子们不要做逆耳之事;“鹤立鸡群”中的“鹤”和“和”谐音,寓意着要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3、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中,谐音现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结婚时送礼物要讲究礼数,送什么礼物也要讲究谐音。
例如送“鹅”和“鱼”寓意着“鹅鱼同游”,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送“糖莲子”寓意着“甜甜蜜蜜”。
三、谐音现象的表现形式谐音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表现形式:1、歌谣歌谣是一种民间诗歌,多用于儿童游戏和娱乐。
歌谣中常常利用谐音现象,使歌谣更具有趣味性和记忆性。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游啊游啊越来越近,快点快点,妈妈在岸边”,其中的“岸”和“安”谐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一、谐音的概述(一)谐音的定义“和谐”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使人们在语言运用上讲求音韵和谐,委婉含蓄。
想要表达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语言中的谐音正是反映这种文化现象。
谐音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代替本字,使语句表达出双层含义,也叫做双关。
(二)谐音产生的基础1.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数量很庞大,统计起来要有八万多个,汉语中音节与读音的比例大概为一比十,这就说明汉字中同音字大量存在。
例如,文学语言大师赵元任创作的那首《施氏石狮史》,全文87个字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却只有一个读音“shi”,这就可以说明汉字同音字的大量存在,足以用一个读音来表达出一个故事。
由于汉字的同音字多这种特点就给文人写作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的技巧,通过谐音的来抒发“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思想情感。
因此,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
2.联想是谐音产生的心理活动基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比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联想为基础的,因此联想成为人们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看到哪个字哪些话,我们总会联想到生活中的阅历以及经验,这就是谐音产生的心理基础。
比如在中国传统中,一对新人结婚的时候,窗前的窗花图案上通常有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这就让人们联想到“喜上眉梢”。
寓意着新人今后的生活是欢欢喜喜的。
二、民俗文化中的谐音(一)民俗民俗是人们生活的风俗和习惯。
不同地方的人民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思想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崇拜,在这些民俗文化中,随处可以看见谐音的存在。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新年,人们要吃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外形像金元宝,是宋代钱币“交子”的形状,为了取吉祥之意,人们便将“交子”的谐音“饺子”这种食物作为新年里必须要吃的食物,也寓意着吉祥多福。
同样作为中国人民在节日饭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鱼”,人们都喜爱吃鱼或者在有喜日子的时候一定要摆上一道鱼,或在庭院里养几条金鱼,来自谐音“金玉满堂”,象征家庭美满,后代兴旺。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二、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汉语谐音在民俗之表现民俗文化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广泛切入社会生活的形态。
它利用字音的相同或相似,构成谐音双关以喻吉祥,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文化习俗中的有趣现象。
1)在喜庆场合中的表现:婚俗中表现十分突出。
人们往往在婚姻仪式中安排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或意念的谐音的器物或利益。
在信任的床上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
挂圆和核桃谐“圆”和“合”,象征夫妻圆满百年好合,枣谐“早”之音,栗子谐“立子”,也是“早生贵子”。
2)在生活习俗中的表现:现在这个社会的数字谐音的适用范围比较多,而且还受到年轻人的很大欢迎。
也有很多谐音方法,阿拉伯数字谐音是最典型的。
1你、要,2爱,3生,4死、是、世,5我,6路、留、六、溜,7亲、妻,8吧、把、爸,9就、酒、久,0您,领,林等等。
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反映了汉人求富厌贫的心理。
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
节日期间,许多人桌上要上一碟花菜,只因花菜谐“发财”之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带“8”的电话号码及车牌,许多服装及日用品的标价尾数均带有“8”,探其究竟.“8”谐“发”之音,迎合了汉人的求富厌贫心理。
“4”是一个很平常的数字,但它却遭到了汉人的不公正对待,只因“4”谐“死”之音,因而遭受了盲目避忌。
探视病人,送苹果和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苹梨”谐音“病离”;汉人很忌讳送钟,只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为不分离(梨),这是汉人喜聚悲散、求久惧变的绝妙注释。
用以谐音的汉字和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
这类谐音总体上与语音基本相似,表面上是一串数字,事实上却是和其读音相近的另外的意思。
如:“1”开头:“1314:一生一世,1314920:一生一世就爱你, 1392010:一生就爱你一个.“2”开头: 259758:爱我就娶我吧,25910:爱我久一点.“3”开头:3344587:生生世世不变心,359258:想我就爱我吧.“4”开头:440295:谢谢你爱过我,447735:时时刻刻想我。
汉字谐音的由来简短概括一、什么是汉字谐音汉字谐音呢,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这在汉语里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就谐音“情”,诗人巧妙地用这种谐音的方式表达出一种含蓄的情感。
二、汉字谐音的由来1. 语音演变方面汉语的语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
古代的读音和现代的读音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字在古代可能读音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产生了谐音的现象。
就像“古无轻唇音”这个说法,在古代一些轻唇音和重唇音可能是相似的读音,后来逐渐分化,但是在一些词汇或者文学作品中就保留了谐音的痕迹。
2. 文化习俗方面咱们中国人很喜欢讨个好彩头,谐音就成了一种很好的方式。
例如过年的时候,要吃鱼,“鱼”谐音“余”,代表年年有余,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结婚的时候,会在被子里放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谐音“早生贵子”,这都是文化习俗影响下产生的汉字谐音现象。
3. 文学创作方面在文学创作里,作家诗人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会使用谐音。
除了前面提到的“晴”谐音“情”,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谐音“思”,把春蚕吐丝的形象和思念之情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样的谐音让诗句更有韵味,表达的情感也更加深沉。
三、汉字谐音的意义1. 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谐音的存在让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用谐音创造出很多幽默风趣的表达,像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既形象又有趣。
2. 文化传承的独特性谐音在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那些带有谐音的习俗、文学作品等,我们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像春节的那些谐音习俗,一代一代传下来,让我们记住了老祖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3. 增强记忆性因为谐音往往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在记忆一些知识或者事物的时候,谐音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比如记忆圆周率,有人用谐音编成口诀,方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