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文化学谐音
- 格式:pptx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41
everywhere汉语谐音
在日常生活中,汉语的谐音现象无处不在,而“everywhere”这个英文单词的汉语谐音更是引人注目。
对于学习汉语的人来说,掌握这些谐音词汇不仅能增加语言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我们要了解“everywhere”的汉语谐音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这个词在汉语中的谐音为“饿死鬼”,它传达了一种幽默、调侃的氛围,使得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词汇。
其次,谐音现象在汉语中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中有许多词语和成语都源自谐音,这些谐音词汇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单词,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文化。
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和运用谐音词汇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everywhere”的谐音词及其应用场景。
除了“饿死鬼”之外,还可以将其谐音为“额是给”,这个词用来表示“我给你们”的意思,可以在日常交流中使用。
又如,“饿死鬼”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特别能吃,或者表示对某人的调侃。
这些谐音词汇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沟通的互动性。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运用谐音提高汉语学习效果。
学习者可以多关注汉语中的谐音词汇,尝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入谐音词汇,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利用谐音词汇自创趣味短语或句子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增加学习的乐趣。
总之,掌握和运用“everywhere”等谐音词汇,对于提高汉语学习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谐音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王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
而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提升语言技能。
谐音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避免由谐音产生的各种交际障碍、更好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文化教学;谐音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一、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依托,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之背后的民族文化有关,所以想要掌握一门语言,除了学习它的语音、词汇、语法之外,还必须要了解其背后的支撑因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脱离其文化而单独存在。
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越多,对语言的学习运用越有帮助。
“语言交际能力所包括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均与文化密切相关”①,在语言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化的学习。
同时,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跨文化”的过程。
学习者如果不能克服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带来的困难,就不能真正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也能让学习者避免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误会,所以文化学习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极为重要。
二、谐音文化在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谐音现象的产生“谐音,取一种广义的理解,它包容了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于同音或近音的语言特点来表达意思,从而造成一种特殊效果的各种语言现象。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现象尤其多。
”②谐音一般被用来表达委婉、避讳、吉利、诙谐等意义。
它一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汉语中“谐音”的出现是由汉语本身的语音特点决定的。
而另一方面,汉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民族文化心理也促使了谐音的产生和使用。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转载)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
这一语言现象不仅由汉语的语音、语义特点决定,更重要的是它还跟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紧密相联系。
本文试图探析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谐音现象的成因以及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从语言人类学和文化符号论的角度看,谐音民俗是从语文巫术或其流变而来。
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人们可以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进而支配与它们相关联或由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
”〔‘〕所以在许多民俗民事中,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且大多反映了汉民族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
谐音在生活习俗中的运用极为普遍。
过春节必备全鱼,因“鱼”与“余”同音,谐音年年有(余)。
人们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因“倒”谐“到”,寓意福到了。
因“莲”、“连”谐音,“余”、“鱼”谐音,“鱼戏莲叶间”就成为年画最常见的题材,寓意“连年有余”。
年画中,画喜鹊登梅枝,谐音“喜上眉(梅)梢”;画喜鹊登梧桐,即为“同(桐)喜”;在门上画五个蝙蝠即为“五福临门”;画五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即为“五福献寿”。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长辈往往要在新人的床上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谐音早(枣子)生(花生)贵(桂圆)子(栗子);同时取桂圆与核桃的“圆”和“核”音,意夫妻美满百年好合。
旧时在安徽一些地方,当新郎新娘行于袋上至洞房门前时,还要将新郎新娘之鞋互换,谓之同偕到老。
清人王棠在《知新录》中谈到:“令人娶新妇,人门不令足履地,以袋相传,令新妇步袋上,谓之传袋,代,袋同音也。
”有时,不小心摔碎了东西,人们会用“岁岁(碎碎)平安”来缓解气氛。
生活中人们喜欢带“6”、“8”的号码,许多商品的标价尾数也带有“8”、“6”,因“8”谐“发”之音,而“6”则让人联想到“禄”。
在利用谐音构成吉利语的同时,人们也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
吴李谐音的成语【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吴李谐音的成语2.详细解释吴李谐音的含义3.分析吴李谐音的来源和历史4.探讨吴李谐音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5.总结吴李谐音的重要性和影响正文吴李谐音是指“吴”和“李”两个姓氏在汉语中的发音相近,从而产生的一种语音现象。
在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利用了吴李谐音,如“吴侬软语”、“李代桃僵”等。
这些成语不仅在语音上具有趣味性,而且在含义上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吴李谐音的成语在汉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吴侬软语”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而“李代桃僵”则出现在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中。
这些成语的流传与演变,反映出汉语语音变化的历程,也为人们研究汉语语音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吴李谐音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除了在成语中体现外,还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
例如,有时候人们为了调侃某人的说话语气,会用“吴侬软语”来形容。
而在表达某人代替别人受过的情况下,人们会用“李代桃僵”这个成语。
这些应用不仅体现了吴李谐音的趣味性,也使其成为汉语中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部分。
吴李谐音作为一种语音现象,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为汉语的语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助于人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它也为汉语的词汇和成语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吴李谐音作为一种汉语中的语音现象,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吴李谐音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研究和使用汉语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泰语中文谐音大全泰语是一种充满韵味的语言,它的发音和汉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学习泰语的过程中,了解一些泰语词汇和汉语的谐音也会大大帮助学习者记忆和理解。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泰语中文谐音大全,希望能够对大家学习泰语有所帮助。
1. สววสวว(sawasdee)你好,与汉语“嗨,嗨”的发音相似。
2. ขอบววณ(khob khun)谢谢,与汉语“好好”发音相似。
3. อววา( yah) 不要,与汉语“呀”发音相似。
4. ววำา( nam) 水,与汉语“男”发音相似。
5. ววน(kin)吃,与汉语“金”发音相似。
6. มา(ma)来,与汉语“妈”发音相似。
7. ไกล(klai)远,与汉语“快来”发音相似。
8. หมา(ma)狗,与汉语“妈”发音相似。
9. ขา(kha)脚,与汉语“卡”发音相似。
10. ตา(ta)眼睛,与汉语“塔”发音相似。
11. ทา(tha)涂抹,与汉语“塔”发音相似。
12. หวว(mu)猪,与汉语“木”发音相似。
13. หวว(nu)鼠,与汉语“奴”发音相似。
14. หววา(na)面孔,与汉语“拿”发音相似。
15. สาม(sam)三,与汉语“三”发音相似。
16. สอง(song)二,与汉语“送”发音相似。
17. ววา(ha)五,与汉语“哈”发音相似。
18. แปด(paet)八,与汉语“拍”发音相似。
19. กววา(kwa)比,与汉语“夸”发音相似。
20. ววอย(noi)小,与汉语“耐”发音相似。
以上就是一些泰语中文谐音的词汇,希望对大家学习泰语有所帮助。
在学习泰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谐音词汇来帮助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增进对泰语发音的了解。
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谐音词汇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泰语,更快地融入泰国的生活和文化中。
汉字谐音的故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汉字的谐音,更是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智慧,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先生去参加朋友的宴会。
在宴会上,主人非常热情,不断地向客人敬酒。
这位先生酒量不大,很快就喝醉了。
他的朋友看到他喝醉了,便走过来,想帮他一把。
他向朋友说:“你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那位先生听到这句话,误以为朋友在骂他,于是大发雷霆,闹了一场误会。
这个故事中的“敬酒不吃吃罚酒”,它的本意是形容一个人不识好歹,但是因为汉字的谐音,却让人产生了误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句话的意思可能会因为语境、语气、谐音等因素而产生变化,我们需要用心去理解。
汉字的谐音不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在网络中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
比如“蒜你狠”、“豆你玩”、“煤油情”等网络用语,都是利用了汉字的谐音。
这些网络用语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需要通过一些轻松幽默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汉字的谐音也是广告语言中常用的手法。
在广告中,商家常常会利用汉字的谐音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比如“衣衣不舍”(依依不舍)、“有口皆碑”(有口皆杯)等广告语,都是利用了汉字的谐音。
这些广告语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还能够增加品牌的记忆度。
汉字的谐音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也体现了人们对语言的创造力和智慧。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和研究汉字的谐音现象,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交流的盛行,网络汉字谐音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
这些词语通常利用发音相似的字或词来代替原意,以达到幽默、调侃或隐晦表达的效果。
本文将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对网络汉字谐音词进行深入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认为,人们在谈话中倾向于遵循一定的准则以实现有效交际。
谐音与汉文化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历史2班周蓓【摘要】谐音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亦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所谓谐音,就是指“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
谐音现象在汉语中极为常见,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描述谐音在文学创作、人名地名、广告语、歇后语、民俗、网络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展现了丰富的谐音现象,同时通过谐音现象反映了其背后蕴含的趋利避害、含蓄内敛等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特征,从而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谐音文化歇后语网络语广告语民俗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
中国人讲究对称和谐的审美特点,追求含蓄求雅的文化心态,以及祈福求吉的心理特征,对汉语的表达产生了深刻的潜在影响。
汉语注重语音的和谐,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谐音现象的应用就尤为广泛。
汉语中谐音的出现除了跟语言自身的语音结构有关以外,更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谐音类型谐音是利用汉语字词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特殊语音条件,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种特殊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段。
谐音涉及同音词或近音词,因而谐音可大致分为两类;同音谐音和近音谐音。
1.同音谐音同音谐音,指本体与谐体的音完全一致的谐音。
本体与谐体字形可以完全相同,语音相谐而词义不同。
由于本体与谐体同音同形,人们的联想很自然地就从这个字或词过渡到另一个字或词,从词的这个义项过渡到另一个义项,例如:都尉:应读何种兵书?随从:最好先读《孙子兵法。
都尉(甚为不悦):要我读孙子兵法?荒唐!为何不要我读老子兵法?随从:老子的书没谈兵法的。
都尉(勃然大怒):既然老子没谈兵法,孙子还谈什么兵法!(《饭牛·老子与孙子 )都尉说的“老子”和“孙子”是一般的亲属称谓,随从说的“老子”和“孙子”则是春秋战国的著名思想家,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或读者同中取异,就字形一样、字音相谐的话语间领会另一层意思,获取额外的信息。
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姓名:谢惠绪学号:F21414013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相关的各项研究也不断深入,汉语词汇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词汇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汉语词汇的文化附加意义,在汉语词词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形成、定义及其特点和性质,分析了汉语学习者容易产生的偏误,并对此提出教学对策,旨在减少和避免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产生的跨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附加意义;对外汉语教学;偏误;跨文化交际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底蕴,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间接地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的过程。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因此,汉语受历史文化影响深远。
这种包含在语言本身的文化因素,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带来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本文首先展开对汉语词汇附加意义的形成、定义以及特点和形式的初步探讨分析,再进一步阐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使用失误和跨文化冲突,试提出汉语教学中的解决对策。
二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形成与定义1.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定义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
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表达理性概念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
这种文化信息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表达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感情上的反应"用一种较具体的事物现象表达一种相对抽象含蓄的主观心理感受是词语文化附加义产生的思维基础。
如“喜鹊”本是鸟纲亚科的一种鸟类,但由于我国民间有很多关于喜鹊报喜的传说,渐渐喜鹊便成为了“吉祥”的象征,一些流传至今的成语都是和喜鹊有关,如“喜上眉梢”、“欢天喜地”等,这里“吉祥”便是喜鹊的文化附加意义。
“狗”在很多国家的文化里被定义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但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里,“狗”被赋予了一定的贬义色彩,“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这些都是“狗”的文化附加意义。
外国人学汉语的梗介绍学习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汉语拥有复杂的发音系统、独特的文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外国人常常遇到许多搞笑的情境和困惑,这些被称为”汉语的梗”。
本文将介绍几个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梗,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梗一:四声发音在汉语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每个声调的发音方式不同,而且具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四声发音是学习汉语的第一道难关。
他们往往会把不同的声调混淆,导致意思产生误解。
例如,“ma”可以表示妈妈(第一声)、麻(第二声)、马(第三声)或骂(第四声)等不同的词汇,如果发音错误,就会产生误解和滑稽的情景。
梗二:汉字的复杂性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独特的构造和意义。
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字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他们需要记忆大量的汉字和了解其含义。
然而,由于汉字的结构复杂,容易混淆和记忆困难。
外国人经常会把不同的汉字写错或忘记。
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误会。
梗二.1:写错汉字在学汉字的过程中,外国人经常犯错。
由于汉字的构造和笔画数目的差异,他们经常把一些字写错或写成其他字。
比如,“人”(rén)被误写为”入”(rù),这会导致意思产生差异。
有时候,这些错误变成了一种幽默,外国人自嘲地称之为”汉字梗”。
梗二.2:歧义的汉字汉字存在许多多义字,一个字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他们经常会把不同的意思弄混,导致笑话和误解的发生。
例如,“脚”可以表示”foot”或者”leg”,外国人可能会在使用中混淆二者的含义,引发滑稽的场景。
梗二.3:拆分字汉字可以由不同的组件构成,通过组件的含义来解读整个字的意思。
对于外国人来说,拆分字是一个新概念,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和记忆不同的字组合。
外国人在拆分字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有趣的误解,这些误解就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一种梗,也是人们乐于分享的笑料。
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谐音是用同音或近音的字词构成特殊表达的一种手段,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掘。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阮显忠统计,汉语中与谐音相关的仅修辞格就有13种。
除此之外,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
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以往人们对谐音的关注多从修辞的方向和民间风俗角度着眼;从文化角度进行关照,将会丰富谐音艺术的内涵。
一、谐音艺术在汉文化中的主体表征探究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有必要梳理谐音艺术的主体表征。
从纵向看,谐音古已用之;而从横向看,其在许多方面各领风骚。
(一)谐音是生活言语的智慧之光生活言语,本无需斟酌,无需变异,而汉民族却运用谐音使口头语言灵动起来。
如:店员的愤懑:“嫌难(南)看?那你朝北看呀!”背后的议论:“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学生起绰号:“油饼非油饼,却是尤尤兵。
”评价:“中国的足球是小苏他爹(老输)!”上述引例只是管中一窥,而最能显示谐音艺术魅力的生活言语当属歇后语、谚语、俗语。
它们是流传于民间历经风雨一路走来的独具特色的语类。
它们往往以映衬、藏词、析字、谐音、双关等修辞方式,建构诙谐、生动、夸张的语言风格,颇有智慧之光。
如:钉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泥菩萨洗脸——失(湿)面子,七姐逢嫦娥——现(仙)对现(仙)。
这种语言风格造就了中国式的幽默。
汉族许多笑话的元素就是谐音。
如这则题为“死别生离”的笑话因谐音产生了独特艺术效果:有一个富翁请客,席上有一盘发臭的鳖鱼和一些又酸又涩的生梨子。
有个读书人套用了两句古诗“世上万般愁苦事,无过死别(鳖)与生离(梨)!”客人听了,哗然大笑!(二)谐音是文学艺术的美学之苑文学殿堂中的谐音,如同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不是主角,但却不可或缺。
浅析汉语谐音现象对汉语谐音现象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有关谐音的修辞知识,还能够深刻了解谐音修辞的汉文化渊源,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汉语。
标签:汉语谐音修辞对汉语谐音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谐音这种修辞现象和文化现象,同时还能了解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使用汉语。
一、汉语谐音的特点及起因从广义上讲,谐音是指语言运用过程中一切借助于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特点来表达语义的语言现象。
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语言之中,汉语谐音现象尤甚。
正如萨丕尔所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
”潘文国(2002)指出:“整部汉语使用的历史,可以说离不开对同音字现象的妙用、巧用。
”可以说不懂得汉语的谐音之妙,就不曾真正懂得汉语。
(一)语音结构基础汉语的语音结构由声、韵、调构成,在汉语普通话中共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声韵相拼再加上四声音调后,音节总数为1376个。
用这1376个有限的音节去表达汉语的无限意义,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
如果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谐音其实是语义运动的规律之一,一音多义、一义多音、多音多义皆是音义互动的体现,这就为汉语谐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文化心理因素汉语谐音的产生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习惯密切相关。
汉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趋吉避凶。
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写道:“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荣誉、进步;讨厌战争、灾荒、死亡、疾病、痛苦、贫穷、落后,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状态,趋吉避凶,人之常情。
在中国,这种心理特别强烈。
”我们往往会运用谐音文化表达祈求幸福美好的愿望,例如新春伊始,我们往往会做一道鱼,就是因为“鱼”和“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
我们通常还会运用谐音知识有意避开那些不吉利不雅的词语,比如,夫妻或情侣间不将梨子分开来吃,以避免“梨”与“分离”产生谐音联想。
谐音与汉文化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历史2班周蓓【摘要】谐音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亦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所谓谐音,就是指“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
谐音现象在汉语中极为常见,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描述谐音在文学创作、人名地名、广告语、歇后语、民俗、网络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展现了丰富的谐音现象,同时通过谐音现象反映了其背后蕴含的趋利避害、含蓄内敛等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特征,从而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谐音文化歇后语网络语广告语民俗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
中国人讲究对称和谐的审美特点,追求含蓄求雅的文化心态,以及祈福求吉的心理特征,对汉语的表达产生了深刻的潜在影响。
汉语注重语音的和谐,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谐音现象的应用就尤为广泛。
汉语中谐音的出现除了跟语言自身的语音结构有关以外,更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谐音类型谐音是利用汉语字词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特殊语音条件,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种特殊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段。
谐音涉及同音词或近音词,因而谐音可大致分为两类;同音谐音和近音谐音。
1.同音谐音同音谐音,指本体与谐体的音完全一致的谐音。
本体与谐体字形可以完全相同,语音相谐而词义不同。
由于本体与谐体同音同形,人们的联想很自然地就从这个字或词过渡到另一个字或词,从词的这个义项过渡到另一个义项,例如:都尉:应读何种兵书?随从:最好先读《孙子兵法。
都尉(甚为不悦):要我读孙子兵法?荒唐!为何不要我读老子兵法?随从:老子的书没谈兵法的。
都尉(勃然大怒):既然老子没谈兵法,孙子还谈什么兵法!(《饭牛·老子与孙子 )都尉说的“老子”和“孙子”是一般的亲属称谓,随从说的“老子”和“孙子”则是春秋战国的著名思想家,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或读者同中取异,就字形一样、字音相谐的话语间领会另一层意思,获取额外的信息。
昌谐音的成语摘要:一、引言1.介绍昌谐音的成语2.说明昌谐音成语的特点和价值二、昌谐音成语的来源和特点1.昌谐音成语的定义2.昌谐音成语的来源3.昌谐音成语的特点三、昌谐音成语的分类和举例1.天文类昌谐音成语2.地理类昌谐音成语3.人事类昌谐音成语4.动物类昌谐音成语5.植物类昌谐音成语6.器物类昌谐音成语四、昌谐音成语在汉语学习中的应用1.提高汉字识别能力2.丰富词汇量3.培养语感五、结论1.总结昌谐音成语的重要性和作用2.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传承昌谐音成语文化正文:一、引言在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成语,它们以“昌”字为谐音,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价值。
这类成语不仅形式独特,而且寓意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围绕昌谐音成语展开讨论,分析其来源、特点及在汉语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二、昌谐音成语的来源和特点1.昌谐音成语的定义昌谐音成语是指在成语中含有“昌”字,且该字的读音与其他字组成谐音的成语。
例如:“昌盛”与“乘胜”,“昌明”与“聪明”等。
2.昌谐音成语的来源昌谐音成语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些成语有的源于神话传说,有的源于历史故事,还有的源于民间风俗。
3.昌谐音成语的特点昌谐音成语具有以下特点:形式多样,有二字、三字、四字等;寓意丰富,有祝福、赞美、寓意等;结构紧凑,表达准确。
三、昌谐音成语的分类和举例1.天文类昌谐音成语如:“日上三竿”与“日上三餐”,“月圆花好”与“月圆人好”等。
2.地理类昌谐音成语如:“山水相依”与“山寺依稀”,“江山如画”与“江山丽如画”等。
3.人事类昌谐音成语如:“英雄辈出”与“英雄倍出”,“人才济济”与“人才挤挤”等。
4.动物类昌谐音成语如:“龙马精神”与“龙马飞腾”,“凤舞九天”与“凤舞九霄”等。
5.植物类昌谐音成语如:“桃李芬芳”与“桃花芬芳”,“柳暗花明”与“柳岸花明”等。
6.器物类昌谐音成语如:“金榜题名”与“金榜提名”,“锦上添花”与“锦上添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