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谐音法寓意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谐音和寓意文化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谐音法与寓意法作为汉语言文字游戏的一种,既展现了汉语的趣味性,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谐音法与寓意法的相关知识。
一、谐音法谐音法是指利用汉字之间发音相似的特点,进行有意义、有趣味的语言表达。
在日常生活、文学创作、广告宣传等方面,谐音法具有广泛的应用。
1.谐音词语谐音词语是谐音法中最常见的形式,如“一生一世”与“1314”、“发财”与“818”,这些谐音词语在表达美好寓意的同时,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谐音诗句在古典诗词中,许多诗人巧妙地运用谐音法,使诗句更具韵味。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千里江陵一日还”,其中的“一日还”与“一亿元”谐音,寓意财富滚滚。
3.谐音故事许多民间故事和成语故事中也运用了谐音法,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与“花谢”谐音,寓意爱情的美好与悲壮。
二、寓意法寓意法是指通过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一个事物来象征另一个事物,表达某种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法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诗词歌赋等领域。
1.寓意图案寓意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蝙蝠”寓意“福”,这些图案在民间剪纸、年画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寓意诗词在诗词创作中,许多诗人善于运用寓意法,使作品更具意境。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国破山河在”寓意国家兴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寓意故事寓意故事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达某种道理或寓意。
如《愚公移山》寓意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精卫填海》寓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
总结:谐音法与寓意法作为汉语言文字游戏的一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展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在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谐音法与寓意法为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寓意和愉悦的体验。
谐音文化生活事例
1、飞机上放鞭炮---响(想)得高。
这是利用谐音组成的歇后语。
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
2、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刘三姐》)这是利用谐音组成的双关句子。
刘三姐就“陶、李、罗”三姓与“桃、李、锣”三物同音相谐巧妙地就姓联物,指物借意,对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嘲笑了他们词穷歌尽、难以招架的窘态。
3、妇人原来本姓〈倪〉,生成一个大肚子,嫁给懒汉吃酸菜,嫁给勤人吃肉鱼。
猜一用具(谜底:菜坛子)这是利用谐音制作的一则谜语,其中“倪”谐音“泥”,因为陶瓷菜坛子是用泥做坯子烧成的。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这是利用谐音写成的一首诗,其中的“晴”隐含着“情”。
5、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
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利用谐音说理的一篇文章,其中的“捣蛋”同“导弹”谐音,显得风趣幽默。
谐音和文化一谐音创造了文化罗伯特·路威说:“谐音是诙谐的下乘,然而是高等文明之使基。
”(《文明与野蛮》,177页,吕叔湘译,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93年)谐音和文化的关系,是广泛而深刻的。
说广泛,是因为它存在于、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许多时候,我们虽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其实它却在影响着我们。
例如说真和假吧,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玉,有个姓贾,一个姓甄。
两个宝玉中谁真谁假?“甄”与真同音,“贾”与假同音。
似乎假宝玉是假宝玉,而甄宝玉才是真宝玉。
但是,这其实也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的意义。
事实上是甄非真,贾非贾!不过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一个女孩子就因为姓“贾”而没有当成皇后——现在,在孙中山打倒了皇帝之后的若干年,还是“X帝”和“X后”满天飞,梦想当影后、舞后的人还是不少的呢!以今例古,当初这女孩子一定很痛苦的吧?——她是宋理宗时候的大臣贾涉的女儿。
据历史著作说,人长得很漂亮。
宋理宗很喜欢她。
但是皇太后喜欢的是另一个女孩子,她夸谢小姐端庄稳重,有福相。
左右的人当然得迎合太后,都说:“不立真皇后,难道要立假皇后?!”宋理宗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所爱、最爱,而立谢女为皇后.贾小姐,因为姓贾,“贾”与“假”,失去了皇后的宝座,不成同喜欢自己的人喜结秦晋,比翼齐飞,是很只得同情的。
在80年代,有一个女大学生,就是因为对方姓熊差一点拒绝同他结为连理成秦晋之好。
谐音同文化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
它是多种多样的谐音文化产生的原因。
所以简单化些,可以把许多谐音文化现象称之为趋吉避凶文化。
例如在旅游城市的桂林,袖珍旅游品是“迷你馆材”。
馆材本来是装尸体用的,很叫人讨厌的东西,然而因为同“官”和“财”,即升官发财谐音而身价百倍了。
有的时候,谐音就是金钱,谐音改变了物的价值。
发菜就因为名字好而珍贵、而畅销、而值钱,提供了发财的机会。
是谐音创造了动物、食物和用具的文化价值。
例如:苹果、福桔子、年糕、发糕、桂圆、蝙蝠等,是吉祥的。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谐音的定义及特点* 谐音的概念: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广泛,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
谐音和语言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有助于人们理解掌握汉语交际语言。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
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
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二、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汉语谐音在民俗一书中之表现1)在喜庆场合中的表现:婚俗中表现十分突出。
人们往往在婚姻仪式中安排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或意念的谐音的器物或利益。
在信任的床上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
挂圆和核桃谐“圆”和“合”,象征夫妻圆满百年好合,枣谐“早”之音,栗子谐“立子”,也是“早生贵子”。
2)在生活习俗中的表现: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反映了汉人求富厌贫的心理。
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
节日期间,许多人桌上要上一碟花菜,只因花菜谐“发财”之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带“8”的电话号码及车牌价颇高,许多服装及日用品的标价尾数均带有“8”,探其究竟.“8”谐“发”之音,迎合了汉人的求富厌贫心理。
“4”是一个很平常的数字,但它却遭到了汉人的不公正对待,只因“4”谐“死”之音,因而遭受了盲目避忌。
探视病人,送苹果和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苹梨”谐音“病离”;汉人很忌讳送钟,只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为不分离(梨),这是汉人喜聚悲散、求久惧变的绝妙注释。
谐音文化是汉语语言学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汉语语音、语调和语音学知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谐音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谐音文化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语音意识。
汉语语音系统与西方语言不同,需要学习者具备较高的语音意识才能掌握汉语的语音。
通过学习谐音文化,学习者可以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并培养自己的语音意识,提高汉语语音的掌握程度。
其次,谐音文化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汉语语言是一种音韵文字语言,语音和语调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谐音文化,学习者可以掌握汉语语音和语调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谐音文化还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汉语语音和语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谐音文化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将谐音文化纳入到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语音练习材料,进行语音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汉语语音的运用。
教师还可以通过唱歌、演唱、诗歌等形式来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汉语语调的运用。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汉语语音和语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讲解诗歌中的语音和语调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总之,谐音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将谐音文化纳入到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音、语调和语音学知识,提高汉语水平。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很多词语都有着独特的谐音现象,这一
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技巧,更是表达文化内涵和沟通情感的
一种工具。
首先,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被广泛应用于吉祥祝福和祭祀
仪式中。
例如,“鱼”与“余”音同,寓意“年年有余”;“桔”与“吉”音似,取吉祥如意的意思;“苹果”与“平安”谐音,寓意平
安如意。
这些谐音的应用,不仅传承了中国人喜庆、愉悦的民俗风情,也向人们传达了幸福、吉祥的主题。
其次,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还被运用于文字游戏、歌谣、
儿歌等方面。
例如,“蚂蚁”和“码头”谐音,“瞪眼瞪得大,看见
了码头有蚂蚁”成为了童年记忆中的经典儿歌。
这些谐音不仅在娱乐
中起到了乐趣化的作用,还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高了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次,谐音现象也经常被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诗歌、歌谣、小说等作品中,常常运用谐音进行修辞,以
达到表达情感、描绘形象等的目的。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音似“勇”,可以理解为“天生我
材必有勇”,表达出诗人的自信和豪放。
总之,谐音现象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
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传递说话人的情感和意图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其传
统特色,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谐音与文化象征谐音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利用相近的音韵或者意义产生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国文化中,谐音往往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本文将结合一些实例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谐音与文化象征之间的关系。
一、故事中的谐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谐音的表现形式。
比如《水浒传》中的“八十一难”,“难”和“年”谐音,蕴含着一个人经历了八十一年的艰辛却依然不屈不挠的品质,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另一个例子是《西游记》中的“69105 hardships”,六九一零五中,六九零五谐音了“impossible”(不可能)这个英文单词,强调取经之路十分困难,以及孙悟空和他的同伴为之奋斗的决心与毅力。
二、诗词歌赋中的谐音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诗词歌赋中常常用到谐音的表现形式。
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行船》中写道:“月黑风高,人寂寞又惊。
战士突然回过头,那一夜,我们俩相憎。
”“憎”和“争”谐音,表现了战争中痛苦的交织感和悲情的深度。
同时,也突显出诗人借助谐音手法来达到深刻的艺术效果。
明代文学家于谦的《鹧鸪天·滴水江》中也出现了谐音的表现形式:“滴水江流急,扁舟一叶轻。
万里长江横渡,只为一雨明。
”“明”和“鸣”谐音,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象征着雨季舟行,还表达了作者对于孤舟逆流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三、名人典故中的谐音许多著名的典故也用到谐音,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孔子的“居安思危”,“居”和“矩”谐音,强调了乡里人的道德信念;还有"文曲星照耀","文曲"与文化有关,象征着知识分子的学问和文化渊博再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孙权的称呼:“吾与子钟情相悦,亦得卿相助”,其中“钟”和“衷”谐音,表达了双方的真诚和需要紧密合作。
四、谐音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作用谐音应用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汉语谐音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利用相同或近似的发音来形成幽默或创造出有趣的说法。
它广泛应用于民间俚语、幽默笑话、情感表达以及商业广告等各个领域。
汉语谐音的运用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心理意义。
首先,汉语谐音在民俗中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特色的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有许多谐音的谚语、俗语和成语,这些说法利用了相同或近似的发音来表达智慧和思想,传递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例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中的“己”和“莫”谐音,“己”代表自己,“莫”表示别人,“己莫”谐音“积莫”,意思是通过不被别人所知来保持自己的隐私。
民俗中的谐音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演变和丰富,形成了个性化、情感化的传统文化。
其次,汉语谐音在幽默笑话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幽默是一种抒解压力、增添欢乐的方式。
在汉语笑话中,谐音被广泛运用来创造幽默效果。
通过利用相同或近似的发音来打破原词的语义框架,创造出新的意义,从而引发笑声。
比如,“有一个人走过来,老板看见了,就说:‘您来得正好,我正好最近想要换个‘桂’,麻烦你能去买一个吗?’走过来的人听了,立马转身逃跑,回头喊道:“你以为我看不出来,你要的是个‘贵’字!”这个笑话利用了“贵”和“桂”谐音,产生了搞笑的效果。
此外,汉语谐音在商业广告中被广泛运用。
商业广告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增加记忆点,常常采用谐音和创造性的说法。
谐音带给人们一种愉悦的感觉,并且容易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从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和销售力。
例如,一家卖鞋的品牌可以打出“鞋‘包’有好,鞋‘标’有道”的口号,利用“包”和“标”与“保”和“饱”谐音,来突出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
这种巧妙的运用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还能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
总的来说,汉语谐音的运用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心理传达方式。
通过谐音,人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发他人的共鸣和欢笑,传递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智慧。
汉字的谐音的介绍汉字的谐音是指不同汉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汉语中非常普遍。
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反映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艺术中,谐音常被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创造幽默、诙谐的效果。
汉字的谐音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音形相同的谐音,二是音形相近的谐音。
音形相同的谐音,指的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相同,只是意义不同。
例如,“风”和“峰”、“溪”和“奚”、“飞”和“非”等等。
由于音形相同,这些汉字经常被玩味、构词、比拟等等,并且被用于成语、俗语等等。
比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人成虎”中的“风雨”、“晦”和“鸡鸣”均可以依靠谐音制造诙谐的效果。
音形相近的谐音,则指的是字形不完全相同,但读音却很相近的汉字。
例如,“车”和“彻”、“狮”和“师”、“语”和“雨”等等。
由于音形相近,这些汉字也常常被玩弄和构词,被用于诗词、歌曲、广告等等。
比如,“西北风尘怒,凭栏人不语”中的“风尘”与“凭栏人不语”,都利用了音形相近的谐音效果。
除此之外,汉字谐音还可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句子构建等方面。
在古代诗词中,节奏的欢快与古文的雍容华贵往往是相互交融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谐音经常被运用到诗词中,以增强欢快的效果。
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一句,通过音形相近的谐音构成了一个“百”字和“摘”字的完美呼应,诗意和节奏都显得非常和谐。
在现代广告中,谐音往往被作为一种经典的广告文案。
在快节奏的广告语言中,谐音可以让人们对广告产生兴趣,并且增强记忆力。
最著名的广告谐音之一就是“吃了牛肉面,不劳动也能赚钱”的广告词,将吃面和赚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总之,汉字谐音是汉语语言文化中的一种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文学、广告、艺术等多种领域的重要修辞手法。
它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增加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文化的趣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一、谐音的概述(一)谐音的定义“和谐”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使人们在语言运用上讲求音韵和谐,委婉含蓄。
想要表达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语言中的谐音正是反映这种文化现象。
谐音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代替本字,使语句表达出双层含义,也叫做双关。
(二)谐音产生的基础1.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数量很庞大,统计起来要有八万多个,汉语中音节与读音的比例大概为一比十,这就说明汉字中同音字大量存在。
例如,文学语言大师赵元任创作的那首《施氏石狮史》,全文87个字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却只有一个读音“shi”,这就可以说明汉字同音字的大量存在,足以用一个读音来表达出一个故事。
由于汉字的同音字多这种特点就给文人写作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的技巧,通过谐音的来抒发“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思想情感。
因此,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
2.联想是谐音产生的心理活动基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比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联想为基础的,因此联想成为人们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看到哪个字哪些话,我们总会联想到生活中的阅历以及经验,这就是谐音产生的心理基础。
比如在中国传统中,一对新人结婚的时候,窗前的窗花图案上通常有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这就让人们联想到“喜上眉梢”。
寓意着新人今后的生活是欢欢喜喜的。
二、民俗文化中的谐音(一)民俗民俗是人们生活的风俗和习惯。
不同地方的人民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思想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崇拜,在这些民俗文化中,随处可以看见谐音的存在。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新年,人们要吃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外形像金元宝,是宋代钱币“交子”的形状,为了取吉祥之意,人们便将“交子”的谐音“饺子”这种食物作为新年里必须要吃的食物,也寓意着吉祥多福。
同样作为中国人民在节日饭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鱼”,人们都喜爱吃鱼或者在有喜日子的时候一定要摆上一道鱼,或在庭院里养几条金鱼,来自谐音“金玉满堂”,象征家庭美满,后代兴旺。
汉字谐音故事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谐音来赋予汉字更多的意义,这种谐音文化也延伸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有关汉字谐音的趣味故事吧!一、猫头鹰。
在中国,猫头鹰被称为“猫头鹰”,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只猫头鹰住在一棵大树上,它每天晚上都会发出“咕咕咕”的叫声,引起了村民们的恐慌。
村民们纷纷上山砍柴,准备用火烧死这只“猫头鹰”。
可是,当他们到达山上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一只猫头鹰在叫,于是大家都笑了出来。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猫头鹰称为“猫头鹰”。
二、猪八戒。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西游记》中,有一个名叫猪八戒的角色,他是一只猪头人身的妖怪。
猪八戒的名字中的“八戒”二字,与“发财”谐音,所以人们常常把猪八戒看作是一个财神。
在中国的许多寺庙里,都可以看到供奉着猪八戒的神像,人们希望通过祭拜猪八戒,能够得到财运亨通。
三、鲤鱼跃龙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典故叫做“鲤鱼跃龙门”。
相传很久以前,一条小鲤鱼在黄河中游泳,它一直努力向上游游去,终于到了黄河的上游。
在上游的瀑布旁边,有一道叫做“龙门”的险滩,只有鲤鱼跃过了这个龙门,才能变成龙。
小鲤鱼努力游过了龙门,终于变成了一条龙,飞升成仙。
因此,人们用“鲤鱼跃龙门”来比喻一个人经过努力,成功跻身高位的事情。
四、燕子衔泥。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经常会出现“燕子衔泥”的描写。
燕子是一种善于飞行的鸟类,每年春天,它们都会飞回故乡,为了筑巢,它们要不断地衔泥筑巢。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燕子衔泥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一个人勤劳、勇敢,不怕辛苦。
五、鸿运当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成语叫做“鸿运当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农夫在田地里劳作,忽然看到一群大雁飞过,他心想,“大雁能飞得这么高,一定是有好运气的。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们就用“鸿运当头”来比喻一个人运气好,时来运转。
以上就是关于汉字谐音的一些有趣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汉字的趣味之处,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智慧和勤劳。
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谐音是用同音或近音的字词构成特殊表达的一种手段,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掘。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阮显忠统计,汉语中与谐音相关的仅修辞格就有13种。
除此之外,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
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以往人们对谐音的关注多从修辞的方向和民间风俗角度着眼;从文化角度进行关照,将会丰富谐音艺术的内涵。
一、谐音艺术在汉文化中的主体表征探究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有必要梳理谐音艺术的主体表征。
从纵向看,谐音古已用之;而从横向看,其在许多方面各领风骚。
(一)谐音是生活言语的智慧之光生活言语,本无需斟酌,无需变异,而汉民族却运用谐音使口头语言灵动起来。
如:店员的愤懑:“嫌难(南)看?那你朝北看呀!”背后的议论:“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学生起绰号:“油饼非油饼,却是尤尤兵。
”评价:“中国的足球是小苏他爹(老输)!”上述引例只是管中一窥,而最能显示谐音艺术魅力的生活言语当属歇后语、谚语、俗语。
它们是流传于民间历经风雨一路走来的独具特色的语类。
它们往往以映衬、藏词、析字、谐音、双关等修辞方式,建构诙谐、生动、夸张的语言风格,颇有智慧之光。
如:钉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泥菩萨洗脸——失(湿)面子,七姐逢嫦娥——现(仙)对现(仙)。
这种语言风格造就了中国式的幽默。
汉族许多笑话的元素就是谐音。
如这则题为“死别生离”的笑话因谐音产生了独特艺术效果:有一个富翁请客,席上有一盘发臭的鳖鱼和一些又酸又涩的生梨子。
有个读书人套用了两句古诗“世上万般愁苦事,无过死别(鳖)与生离(梨)!”客人听了,哗然大笑!(二)谐音是文学艺术的美学之苑文学殿堂中的谐音,如同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不是主角,但却不可或缺。
无处不在的谐音文化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谐音文化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谐音文化通俗地说,就是汉语的同音现象,它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谐音常常出现在古诗或者对联里。
古诗里用谐音,一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古人表达情感比较含蓄,一般不会大胆地说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谐音来表达。
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
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非常形象生动。
同样地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留),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国汉语文化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说是体现谐音最彻底的现象。
很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都是采用的谐音的修辞手法:孔子搬家——尽是输(书);寿星弹琵琶——老生常弹(谈);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样的特殊语言现象向来也只有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才会有。
除了歇后语,很多对联也包含了谐音,这里就只举一个例子:莲(连)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有一个关于著名诗人苏轼的故事,想来大家非常熟悉:“狗啃和尚骨”与“水流东坡尸”。
苏轼谪居黄州时,有一次同诗友佛印和尚同游,二人泛舟江中,饮酒谈笑。
酒过三巡,佛印看着两岸秋景宜人,向东坡建议道:“有酒无诗不成美,作个对好么?”东坡点点头,有意要开佛印的玩笑,指着岸上的一只狗说:“我出的上联就是那个。
”佛印看去,那狗正在河边上啃着骨头,皱眉一想,心已领会这是东坡在取笑自己。
于是呵呵一笑,将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入河中,说:“我对的下联如何?”东坡亦当即领悟,知道是佛印的报复,拊掌而笑。
这是副哑联(即由物代义,以物的表面意思之音相谐双关),表面意思为: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联中“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
真实含义为: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尸。
是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利用事物谐音互相嘲谑对方。
这或许只是好友之间相互捉弄的生活情趣,不过这其中的谐音文化确实不言而喻的。
到了现代,尤其是新世纪,谐音也充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广告方面。
很多广告之所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都是因为采用了谐音的方式,容易记住和传诵。
比如下面的这些广告:箭牌口香糖一箭如故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百衣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智者见质(古桥空调广告语);触幕惊新(亚细亚电脑三维动画系统广告语);大石化小小石化了(胆舒胶囊广告语);中国电信千里音缘一线牵(长途电话广告语)。
这些广告语简单明了,读来又朗朗上口,看来广告设计者花了不少的心思,他们对中国的谐音文化也是非常了解的。
正是因为这谐音文化,让我们的汉语变得生动可爱,富有情趣,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它确实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