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传统的文化内涵
- 格式:docx
- 大小:20.95 KB
- 文档页数:4
传统文化传承与汉语修辞手法的探究发布时间:2021-01-29T07:31:31.64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20期作者:刘君[导读] 高中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非常喜欢接触一些新鲜事物,而流行歌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以国风歌曲为例湖北省石首市新厂高级中学434400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音乐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流传出《高山流水》伯牙绝弦的故事,所以,音乐本身就是一项传统文化。
而现代歌曲的创作中,有些歌词的创作者更巧妙地将一些修辞手法、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和诗词元素有机整合,并结合一些传统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等进行表现,赋予了音乐的古典艺术之美,极具欣赏和探究的价值。
因此,立足于高中语文学科,本文以青少年热爱追逐的流行歌曲为基石,分析了中国风歌曲中的汉语修辞手法,希望可以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修辞手法国风歌曲高中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非常喜欢接触一些新鲜事物,而流行歌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传统的写作教学,教师多以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背景,为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精彩之处,让学生领悟到汉语修辞的应用巧妙,但效果不甚良好。
在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何不因势利导,以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国风歌曲歌词中的修辞技巧,如此,既可以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又不失去写作教学的好时机。
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国风歌曲”教学引导实践分析,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斧正。
一、“国风歌曲”的释义什么叫做“国风歌曲”?或者什么样的歌曲曲目可以称之为“国风歌曲”?这个概念我们首先需要界定清晰。
而通过笔者的一番资料查阅,以及结合部分音乐教师对“国风歌曲”的理解,最终确定为: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的歌曲。
另外,在演奏的形式上,也多集中体现在古典传统乐器上,如古筝、琵琶、二胡、萧、埙等。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形式,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具有特定的意义,常用于文言文、口语和现代汉语中。
成语中常常运用了古代汉语修辞现象,这些修辞现象使得成语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下面将对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进行分析。
1. 象征成语中常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借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指一个抽象的概念。
“卧薪尝胆”中的“薪”和“胆”分别代表了苦难和勇气,用来象征通过吃苦耐劳来取得成功的态度和行动。
2. 比喻比喻是成语修辞中常见的手法。
成语中的比喻常常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进行语义的转移。
“敝帚自珍”中的“敝帚”比喻了自己的贫困和卑微,寓意了珍惜自身价值的含义。
3. 夸张成语中的夸张手法常常通过对某种现象的夸大表述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
“独善其身”中的“独善”夸张地强调了一个人只追求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的行为。
夸张手法使得成语更具有表现力和印象力。
4. 对仗成语中的对仗手法是指成语中的词语或句子在形式上的呼应和对称。
“坚定不移”中的“坚定”和“不移”形成了一种平行的结构,增强了句子的韵律感和修辞效果。
5. 双关成语中的双关手法是指通过一个词语或句子具有两层或多层意思来达到修辞效果。
“刻舟求剑”中的“剑”既可以表示刀剑,也可以表示目标,寓意了固守成规的局限性。
6. 倒装成语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增加语句的艺术感和独特性。
“废为投机”中的“废为”就是将“为废”调换顺序而成的,倒装句使得成语表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7. 排比成语中的排比手法是指将同类的词语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语序进行列举,以增强修辞效果。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中的“各尽所能”和“各取所需”构成了一种并列的排比结构,使得句子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在成语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成语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修辞特点。
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运用和传承成语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形式。
汉语谐音双关的文化内涵
吴佳
【期刊名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4(28)1
【摘要】谐音双关是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彰显着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特质.文章总结归纳了几种带有民俗特色的谐音双关,并从人文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出中华民族注重和谐、含蓄幽默及趋吉避凶的文化内涵.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吴佳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从语音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谐音双关歇后语 [J], 尹化玲
2.汉语修辞辞格之谐音双关 [J], 王碧霞
3.汉越动物成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对比分析——兼谈B1级汉语水平的越南学生汉语成语教学 [J], 廖灵专(LIEU LINH CHUYEN);潘芳清(PHAN PHUONG THANH;;
4.汉越动物成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对比分析——兼谈B1级汉语水平的越南学生汉语成语教学 [J], 廖灵专;潘芳清
5.扩充汉语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当代少数民族汉语小说的语言策略 [J], 杨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转载)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
这一语言现象不仅由汉语的语音、语义特点决定,更重要的是它还跟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紧密相联系。
本文试图探析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谐音现象的成因以及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从语言人类学和文化符号论的角度看,谐音民俗是从语文巫术或其流变而来。
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人们可以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进而支配与它们相关联或由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
”〔‘〕所以在许多民俗民事中,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且大多反映了汉民族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
谐音在生活习俗中的运用极为普遍。
过春节必备全鱼,因“鱼”与“余”同音,谐音年年有(余)。
人们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因“倒”谐“到”,寓意福到了。
因“莲”、“连”谐音,“余”、“鱼”谐音,“鱼戏莲叶间”就成为年画最常见的题材,寓意“连年有余”。
年画中,画喜鹊登梅枝,谐音“喜上眉(梅)梢”;画喜鹊登梧桐,即为“同(桐)喜”;在门上画五个蝙蝠即为“五福临门”;画五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即为“五福献寿”。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长辈往往要在新人的床上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谐音早(枣子)生(花生)贵(桂圆)子(栗子);同时取桂圆与核桃的“圆”和“核”音,意夫妻美满百年好合。
旧时在安徽一些地方,当新郎新娘行于袋上至洞房门前时,还要将新郎新娘之鞋互换,谓之同偕到老。
清人王棠在《知新录》中谈到:“令人娶新妇,人门不令足履地,以袋相传,令新妇步袋上,谓之传袋,代,袋同音也。
”有时,不小心摔碎了东西,人们会用“岁岁(碎碎)平安”来缓解气氛。
生活中人们喜欢带“6”、“8”的号码,许多商品的标价尾数也带有“8”、“6”,因“8”谐“发”之音,而“6”则让人联想到“禄”。
在利用谐音构成吉利语的同时,人们也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俚语特点与文化内涵分析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以其简洁、生动的表达方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俚语不仅具有特殊的语言特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其特点和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俚语。
首先,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俚语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俚语由于语言形式上的简短,通过一些简单凝练的表达方式,能够迅速传递信息,起到节省语言篇幅的作用。
例如,“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等俚语通过简单的几个字,能够表达出复杂的意义。
这种简洁明了的特点使得俚语在日常口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交流的有效工具。
其次,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俚语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俚语通常使用比喻、夸张、夸赞等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示,使得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性。
例如,“守株待兔”、“狗急跳墙”等俚语通过形象化的词汇,能够直观地描绘出某种场景或者形象,使得语言更具有形象感。
这种生动形象的特点为俚语赋予了独特的表达力和魅力。
此外,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俚语还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俚语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它承载着时代的特色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俚语也不断更新和演变,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现实和价值观念。
例如,“佛系青年”、“996工作制”等俚语就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种时代性的特点使得俚语成为了人们思考和讨论当下社会问题的重要话题。
最后,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其文化底蕴深厚且多样。
俚语作为汉语口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往往与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和理解俚语,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智慧。
例如,“百闻不如一见”这个俚语表达了观察事物亲自去体验的重要性,蕴含了对实践经验的肯定和推崇。
这种文化内涵使得俚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和延续。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俚语具有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时代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特点。
汉字和汉语的文化内涵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汉字和汉语的文化内涵产生兴趣,这不仅是由于汉字和汉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是由于汉字和汉语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贡献。
汉字和汉语的文化内涵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多个方面,下面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汉字的艺术性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符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汉字可以通过线条、形状、结构和边角等因素来表现其艺术性,这些因素既可以单独考虑,也可以综合考虑。
例如,“云”字的线条圆润柔和,表现了“云”的轻盈和飘动;“寿”字的结构稳健而浑厚,体现了“寿”字的庄重和祝福。
汉字的艺术性也可以通过字体来表现,不同的字体可以表现不同的风格和情感,例如楷书的严谨、隶书的险峻和草书的奔放。
汉语的文学性汉语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
汉语有着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等,可以让文学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同时,汉语也有着特有的文学形式,如唐诗、宋词和元曲等,这些文学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的哲学性汉字作为符号,不仅可以表达语言,还可以表达思想和哲学。
许多汉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例如“道”字就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代表着自然规律和宇宙真理。
在古代,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家都利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汉语的传统美德汉语中有许多词语和句子,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例如,“仁者爱人”、“以德服人”、“厚德载物”等表达了中国人强调仁爱、道德和诚信的传统美德。
同时,汉语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礼仪观念,使得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道德和人文精神。
总结汉字和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符号和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汉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汉语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传统美德。
通过学习汉字和汉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跨越文化差异,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言辞技巧来达到修饰、强调或增色句子表达的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技巧繁多,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等,它们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进行阐释和探讨。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汉语修辞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它通过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用一个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抽象或陌生的事物,达到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观点的目的。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比之为思梦人”,作者用“思梦人”来形容黛玉,将黛玉的内心世界与梦境相比较,以表达她的情感纠结和迷离的心境。
二、夸张夸张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绘,产生夸张的效果,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
古代经典《西游记》中的“开口就是必杀咒”就是一个典型的夸张表达。
作者通过这个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仗对仗是古代汉语修辞中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语句在语义、语法、语音上形成呼应或平衡的效果。
对仗在诗歌和辞章中尤其常见,它能够增强文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皎”和“僚”、“出”和“光”形成了对仗关系,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韵律感极强。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古代文学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人谁无过?”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问表达。
通过这个反问,作者邓石如表达了批评时弊的观点,同时也给读者以深思。
五、设问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设想和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表达作者的观点。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一个经典的设问表达。
诗中的“举朝犹胜半夜月”的设问,既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感叹。
以上只是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描绘、转喻等等,它们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修辞与修辞学?(一)修辞调整语言——在考虑内容剪裁的同时,推敲词语和句子,斟酌篇章等。
修辞的三个方面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修辞学和修辞著作从不同角度理解交际手段(交际角度)获得最佳效益的信息传递方法(信息传递)为达到某种审美目的采用的美得艺术(审美角度)修辞——高层次的语言活动,是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修辞的两个层次(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基本层次:语言文字具备信息功能,准确、清晰最高境界:语言文字具有审美功能,审美快乐,美得享受修辞力求探讨的三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选择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如何运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获得理想的表达效果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最理想的表达效果(核心)——突破常规的表达形式——修辞(二)修辞学:对修辞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理论修辞学描述修辞学汉语修辞学的特点1.修辞学是古老(起源早)而年轻(发展缓慢,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的语言学分科2.综合性:综合运用语言各要素来提高表达效果修辞学要对语言进行综合的研究3.多科性:处于语言学边缘具有多科性的特点(三)汉语修辞学的性质1.言语性——使用中的语言(本质属性之一):修辞活动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艺术。
2.语境性(本质属性之一):修辞活动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境3.动力、目的性:修辞活动是语言表达中带有某种目的动机的积极行为4.时代性:不同时代的特点在语言运用中都有体现5.社会性: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风格可以反应社会的面貌6.民族性: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修辞现象常常有本民族的特点7.规律性: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修辞和语境的关系(一)语境(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语言环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情景语境构成因素主观因素: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说话人各个方面的因素)w作用:制约个人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客观因素:对象(交际对象)、时间、地点、场合主客观因素给言语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语境意义:语境中产生,不完全是词语本身的意义。
汉语修辞史汉语修辞是指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强所表述语言之美、增强感染力,添加了语言的色彩,以达到文学艺术效果的方法与能力。
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深厚绵长,作为中国文化宝藏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汉语修辞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西汉时,汉武帝发明了“太学”,成为官方教育机构,从而使修辞成为一门研究的学科。
大量的文艺作品和诗歌迅速增长,汉语修辞技法也随之扩大。
此后,到了魏晋时期,汉语修辞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曹操、司马迁、李白等文学巨匠的的作品使汉语修辞达到了顶峰。
在唐宋时期,汉语修辞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手段之一。
唐诗盛行,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等文学家都以汉语修辞为基础创作了众多名篇佳作。
唐朝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修辞学家,如劳动、李贺、郑振铎、柳宗元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汉语修辞领域的理论研究。
明清时期,文艺繁荣,汉语修辞技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特别是戏曲,有昆曲、京剧、评剧等,其中运用汉语修辞的技巧和手法尤为突出,如度长庭、倒闪砂、别调皮等,这些技法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也为修辞学的理论理解和扩展增添了新气象。
在现代汉语修辞领域,一些著名的修辞学家如熊式光、戴炎雄、马致远等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丰富了汉语修辞学的知识体系,为汉语修辞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现代汉语修辞也积极地吸收了中西方文化修辞学的理论成果,在传统汉语修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元的手法和方式。
总之,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和技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文学作品提供了舞台,也为汉语修辞学家提供了探索的桥梁和途径,不断丰富和拓展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和体验。
第1篇一、引言疯狂,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通过夸张、诙谐、幽默等手法,将人们的情感、思想、态度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种表达方式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汉语中的疯狂表达,以飨读者。
二、疯狂表达的种类1. 形容词的夸张汉语中的形容词夸张,是疯狂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
例如:“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她笑得像花一样灿烂”、“他生气得像狮子一样凶猛”等。
这种夸张手法,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感染力。
2. 词语的谐音汉语中的一些词语,由于谐音的关系,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例如:“吃不了兜着走”(实则指吃得过多)、“贼眉鼠眼”(实则指眼睛像老鼠一样小)、“人浮于事”(实则指人太多,事情太少)等。
这种谐音表达,既风趣幽默,又富有讽刺意味。
3. 成语和俗语的夸张成语和俗语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往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例如:“热锅上蚂蚁——团团转”、“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狗急跳墙——急中生智”等。
这些成语和俗语,通过夸张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4. 诗句的夸张汉语中的诗句,往往以夸张、比喻等手法,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等。
这些诗句通过夸张,使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
5. 谜语的夸张谜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通过夸张、隐晦等手法,使表达富有趣味性。
例如:“白天太阳不出来,夜晚月亮不升高”(打一动物——蝙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打一成语——水落石出)等。
这些谜语通过夸张,使表达更加引人入胜。
三、疯狂表达的作用1. 增强表达效果疯狂表达通过夸张、诙谐、幽默等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2. 体现民族特色疯狂表达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底蕴。
3. 增进沟通效果疯狂表达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使沟通更加顺畅。
刍议汉语修辞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汉语修辞学作为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汉语修辞学是研究汉语的语言艺术、修辞技巧和表现形式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还可以对语文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汉语修辞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表达和传达方式,包括修辞手法、修辞格和修辞方法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因此,通过学习汉语修辞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其次,汉语修辞学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单调枯燥的内容,例如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而通过引入汉语修辞学的内容,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课堂上讲解一些经典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最后,汉语修辞学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汉语修辞学不仅是研究汉语语言的一门学科,还涉及到了汉语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讲解典故、寓言、成语等,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学习汉语修辞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汉语修辞学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汉语修辞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兴趣和文化水平,
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对汉语修辞中炼字的分析0866116杨芸瑞【摘要】炼字是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汉语修辞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的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对写作中的用字特别讲究,因而有了炼字的说法。
本文从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汉语修辞中的炼字进行了研究,着重介绍了炼字的意义、途径以及方式,对炼字这一执着的人文追求进行了自我的阐述。
关键词:炼字修辞传统文化内涵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艺术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在汉语修辞中有极高的地位。
古人炼字要到达一字传情的境界,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意境深远,令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意境。
恰当地运用词语是修辞最重要的基本功。
有人曾对几百篇同一作品的手稿与完成稿,初版与修改版的改动情况作过调查分析,得出的比例是:与词语有关的占七成,与句子有关的占两成,与修辞方式有关的占一成。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运用在修辞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也。
”可见,词语的运用是立言为文亦即修辞的基础。
古人对写作中的用字(古人观念中的“用字”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用词”大略相当)特别讲究,还专门为此创造了一个名称:“炼字”。
仿佛千锤百炼之后,才得出一个满意的字。
这种说法十分形象。
古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据说唐代诗人贾岛有一次骑在驴子上边赶路,边作诗。
为了硺磨在“僧敲月下门”这句诗中到底是用“推”字好还是“敲”字好,连周围的一切都忘记了,结果撞进当时的大官京兆尹(大略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韩愈出行的队列中而被卫士拿下。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对修辞的影响091112208 赵婷摘要:汉语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产生于汉民族的交际活动之中,必然受到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汉语修辞方式折射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
语言与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共变。
汉语修辞是汉族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反复总结而形成的,其中蕴含了不少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以及汉民族的心理特征。
在众多辞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闪烁着的汉民族文化的光芒,同时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也制约着各种修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汉民族文化对修辞活动是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的。
关键词:汉语修辞,汉民族文化传统,内涵,影响与制约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观念,二是修辞方法。
修辞观念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中对“修辞”的根本态度与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人文范畴。
修辞方法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时表达、体现这种态度与观点的主要途径与基本手段,具有独特的民族内涵。
首先,我们从修辞观念的人文范畴入手来看。
“修辞”最早见于《易经》:君子进德修业,忠信,修辞立其诚。
“修辞”与“立诚”结合在一起。
展示了它最深刻的意义,显示出汉语修辞与中国文化观念的特点、哲学思想的血脉关系。
这一命题一方面体现了“人言合一”的认识观,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器合一”的技术观。
这里“人言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
在中国文化中,的强调先天和谐,即人与言的和谐。
“修辞立其诚”就是把人与修辞联系在一起,是内在的“诚”与外在的“辞”通过“修”这种人的活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这里的“道器合一”是指修辞的技术特点。
雇人特别注意炼字炼句,注意修辞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如比喻、对偶、排比、婉,曲、双关、顶回文、衬托等。
所以,汉语对形式美的追求,对修辞技术的探讨,不只是重视形式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境界的探寻,是一种高尚而博大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其次,我们从修辞方法的民族内涵来看。
汉语修辞传统的文化内涵
0966104 岳致言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
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
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
并且很容易押韵。
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在此以双关为例说明修辞中的丰富文化内涵。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萨佩尔认为:“语言有一个底座。
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
”1如上所述,汉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的民族,所以汉语中肯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心理。
而谐音就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所以它的形成肯定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含蓄内敛的民族特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含蓄而不直露的文化。
“含蓄雅洁”向来为中国文化所崇尚,有些不便直说的话语或事物,就会转换表达方式,用一种含蓄、和缓、委婉的形式说出来,而谐音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这就恰好符合了汉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文化。
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晴”字面上是“晴天”的“晴”,实际上是“感情”的“情”,写的既含蓄委婉,但又不失巧妙,让人一看便知其深意。
还记得纪晓岚临终是对他的儿子说的那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诗句用“莲”的谐音“怜”,“梨”的谐音“离”,很含蓄的表达了对儿子的怜惜以及即将与儿子离别的不舍之情。
短短的几个谐音词却将中华民族的含蓄和内敛的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庸的民族文化传统
谐音这种语言现象,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中庸之道也是密不可分的。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传统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中庸》中有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意思是人不表露喜怒哀乐等情感时,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而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则是实际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准则,是人人必须遵循的道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都要适度。
与人交谈时,我们也要坚持中庸之道,在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的时候还要注意礼貌措辞,使自己保持谦恭的态度,不在别人面前显露出冲动的言行,如果遇到一些很敏感的词汇,就可以用谐音词来代替,这样就能起到委婉隐晦的表达情感的作用,使对方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的同时,也不会显得很直露和偏激,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庸之道。
(三)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治本于农”的民族,所以民族的避凶、趋吉的心理非常浓重。
与此同时,汉民族相信语言的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福祸的根源。
谁要是得罪这个源头,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得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
”2所以人们习惯把语言作为祈祷、求福、表达愿望、和大自然交流感情的工具和联系的桥梁,汉语中人们如此讨厌“乌鸦嘴”(意思就是形容某人的嘴巴特可恶,好事说不灵,坏事一说就灵)一词,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语言的迷信。
但是直接表露心中那些美好的愿望,又不是含蓄而内敛的中国文化所提倡
的,而谐音成为了顺应和满足这种心理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人们便很自觉,很乐意的运用谐音来祈求吉祥和躲避由于语音而造成的不吉祥意义的习惯,前文中讲到的传统婚礼、节日上运用谐音,使一些很普通、很平凡的事物涂上喜庆的色彩目的就是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祈求吉祥平安;而亲友从来不分吃一个梨,不小心打碎了碗或者杯子,会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送礼的时候,从来不会送伞、钟,对数字8的狂热喜欢和对数字4的极力躲避。
这些都是利用谐音来避凶,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也是源于谐音艺术与汉民族传统心理的相连。
可见,汉民族的趋吉避凶心理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基础。
(四) 和谐对称的审美情趣
谐音和它的本音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固定的关系,这是谐音最大的特点。
它们互相对应,互相映衬,互相对称,极其和谐,这就使得一个词语可以同时拥有两种以及多种意义,体现出和谐对称的审美情趣。
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隐喻了爱情的纯洁无暇;而“莲心”谐音“怜心”,意思是爱怜之心,隐喻了怜爱之深,表达了一个女子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了成熟的艺术技巧。
再如:药品斯达舒胶囊的广告语:“喂(胃),你好吗?”“喂”与“胃”谐音,“喂,你好吗?”是一句普通的问候语,“胃,你好吗?”则是对我们“胃”的一种亲切问候。
该广告巧妙地利用谐音,设计了这一独特的广告语,体现该胃药产品对我们“胃”的关怀,两种语境各自言之成理、非常明显,双关意义自然贴切。
而上文中提到的纪晓岚的很经典的一副对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上联是一位老者为了考纪晓岚而出的,而下联是纪晓岚所对。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联。
“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
纪晓岚给出的下联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这种对称、和谐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展现的淋漓尽致。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共同的审美意识,这就是美的民族性。
汉民族美的追求的审美意识中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对称、均衡与和谐。
(五)认知世界的心理方式
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谐音现象符合汉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
汉民族善于联想,本来用谐音表达的两个词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汉民族丰富的联想便能很自然的利用“语音”将他们联系起来,而且汉民族
的联想方式都是采用的二元对立的对称联想,如阴阳、东西、祸福、上下等等,这就说明了从远古以来,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中,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养成了整体的观点,常会由此及彼的进行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外一种或者多种事物。
这种认知方式体现在语言中,就是会由语音去探究它的意义,但是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具有宽泛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一个语言可能会有好几个语义,但是人们就不会用很严谨的方法去探究,这就为谐音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汉语谐音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只有全面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即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历史文学传统等,才能深入体会和理解谐音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