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1919—1927)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4.0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1919—1927)第四章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1919—1927)世界历史“一战”后——“二战”:(1919——1945)1.阶段特征: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共处、合作。
①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经历稳定(20年代)、危机(30年代)、战争(40年代)的发展变化②社会主义:世界历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和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运动。
③民族主义: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和反法西斯的斗争2.主要事件: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历史主要线索1919年5 月---1923年12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24年1月---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
以国共合作为起点,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国民大革命,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势力,打击了帝国主义。
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阶段特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打到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革命的突出特点: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社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知识结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建立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工运高潮与低潮,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反对北洋军阀斗争:起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革命: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严重践踏中国主权帝国主义侵略:控制军阀,操纵中国政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惨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五四运动(1919年)(一)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民资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壮大3.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二)导火索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三)过程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2.高潮:1919.6.5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结果:初步胜利。
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四)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1921年)1.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②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三、第一次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考研政治史纲时间轴:1919年—1949年大事记考研政治史纲要谨记时间线,把握历史大事。
新东方网考研频道整理分享史纲时间轴,下面看一看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事:二、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主要矛盾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总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
(二)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19-1949中国近代史总结
年,长城内外的抗战;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193 5年,遵义会议,“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西安事变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937年,卢沟桥事
变,八一三事变,淞
沪会战,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正式建立,陕
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南京大屠杀;1938
年,台儿庄大捷,抗
日战争进入相持阶
段;1940年,百团大
战,枣宜会战;1942
年,中国远征军赴缅
日军对沦陷区疯
狂掠夺,官僚资
本膨胀,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萎缩
1940年,毛泽东撰写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党》《新民主主义论》
发表;1945年,毛泽东
在中共七大上做了《论
联合政府》的报告,毛
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
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通史新编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1927)一.五四运动(1919、5、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两个阶段,两个中心①第一阶段:5月,中心在北京,主力为学生②第二阶段:6月,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4、结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取得初步胜利5、性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6、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①经济条件: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②阶级条件: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④组织条件: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2、成立: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①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中共“二大”(1922年7月):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①内容: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4、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①使中国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②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③中共成立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三、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2、大革命的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3、主要成就:北伐的胜利进军4、失败:①1927、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②1927、7、15,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动政变(失败标志)5、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四、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结束(原因:内军阀混战,外列强卷土重来)五、社会生活的变迁:如新式旗袍的普及六、新三民主义: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主主义革命:一、新民主主义的崛起(1919-1927)(一)五四运动1背景:1)国内: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加紧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卖国,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解放的道路。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过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为中心,青年学生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发起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为支援北京学生运动,6月5日起,上海工人开始罢工,掀起了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的浪潮。
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的职务,中国代表顾维钧也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特点:群众性、广泛性、彻底性、坚决性。
5.意义:⑴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
工人阶级为主力,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⑵运动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⑶比辛亥革命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⑸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主旋律;(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五四后;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社会主义革命)。
3二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4影响: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五四运动一、背景: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二、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领导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斗争中心:北京——上海运动主力:学生——工人三、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四、经过(以6月3日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爆发:1919年5月4日。
(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2、6月3日以前,斗争中心在北京,运动主力是学生,斗争方式:集会、游行、罢课。
3、6月3日以后,斗争中心在上海,运动主力是工人,斗争方式: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三罢)。
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指斗争的坚决性)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具有划时代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3、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六、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
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成立条件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组织(干部)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二、成立标志:1921年7月,上海,中共“一大”的召开三、“一大”内容:(纲领、中心任务、选举)1、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当前任务)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选举出领导机关——政治局,陈独秀当选中央局书记。
四、会议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会议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无陈独秀,因为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并且他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所以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第10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1919年5月---1927年7月)[直击高考]本单元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五、六章的要紧内容,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要紧有: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三一八”惨案、北伐成功进军、工农运动的蓬勃进展)、大革命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与、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缘故和体会教训)。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重点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和性质,要明白得五四运动是一次完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要紧依据,要比较分析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预备了思想基础,要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形、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面目一新。
要重点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的依据及内容和意义。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的显现,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为后来党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教训。
要重点把握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特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
要重点把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历史条件、合作方式及其缘故、合作的实现进程及历史意义、合作的破裂及其缘故。
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大体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繁重冲击了帝国主义的入侵势力。
要重点把握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事件和突出特点。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一起领导的反帝反封人民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份,要重点把握北伐战争的历史条件和成功进军及其缘故。
中国近代史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5):总论:列强发动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使中国由独立的国家向半殖民地国家过渡。
面对民族危机,统治者以“中体西用”的原则展开自救,但由于变革的不彻底导致甲午战争战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西方的经济侵略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逐渐向资本输出为主。
这使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但也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准备了条件,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但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阻碍,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鸦片战争后中西交流增多,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显著:中国的服饰,餐饮,建筑,娱乐等领域都可见到西方影响的印记(西装、西餐、西式住房开始传入中国,近代大众报刊的出现)。
政治: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爆发的原因,结果,影响;《南京条约》和中美,中法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政治史26,27页,经济史70,72,73页);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黄海海战(1894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和反割台斗争(1895年);(政治史33—35页)经济: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影响,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背景,指导思想,内容,从现代化看影响及不足;政治上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自救行为;经济上表现为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开办了一批军工及民用企业;其经营方式特殊。
关于这批企业的性质,学术界争议很大,只须知道它们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即可。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产生的条件,时间,发展状况,影响。
经济史35,36页);中国邮政试办(1866年);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近代轮船业发端(1865年);中国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19世纪70年代);中国自办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电话传入中国(1882年);(经济史76—78页)文化:早期维新思想。
第四章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1919—1927)
世界历史“一战”后——“二战”:(1919——1945)
1.阶段特征: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共处、合作。
①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经历稳定(20年代)、危机(30年代)、战争(40
年代)的发展变化
②社会主义:世界历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和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的运动。
③民族主义: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和反法西斯的斗争
2.主要事件: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
机.③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历史主要线索
1919年5 月---1923年12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24年1月---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
以国共合作为起点,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国民大革命,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势力,打击了帝国主义。
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阶段特征: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革命的中心任务:打到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革命的突出特点: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社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知识结构
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建立
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次工运高潮与低潮,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反对北洋军阀斗争:起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大革命: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
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严重践踏中国主权
帝国主义侵略:控制军阀,操纵中国政局
干涉中国革命,制造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