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古书注解基本方法古书注解是指对古代典籍进行解释、解读和注释的学术活动。
它是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古代文献的关键。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包括文献收集与整理、语言文句考证、字词注释、时代背景分析、思想与理论解读等。
首先,文献收集与整理是古书注解的基础工作。
这一步骤需要广泛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古代文献、古籍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主要研究对象来说,需要进行全面的收集,涵盖不同版本、不同刊本的文本,并进行整理与对比分析。
其次,注解者需要对经典文献的语言文句进行考证。
这包括对文献语言的音、义、形三方面进行研究,以确保注解内容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对于文字特殊或引用他人语句的重要点,注解者还需通过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第三,字词注释是古书注解的重要环节。
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一些生僻字、韵书中的字、不同字义等问题,所以注解者需要逐字逐句地对文献中字词的含义进行解释和解读,确保读者对文献中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
另外,时代背景的分析也是古书注解的重要方法。
注解者需要对文献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
同时,时代背景的分析也有助于理解文献叙事的逻辑及作者的意图。
最后,思想与理论解读是古书注解的核心内容。
古代典籍往往包含丰富的哲学、伦理、宗教、政治等思想内容,注解者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对这些思想进行解读。
通过深入解析和阐释,注解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蕴含的思想、教义和人生智慧。
可以说,古书注解作为古籍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历代文化精华进行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注解的过程中,注解者需要通过广泛的文献收集与整理,对经典文献的语言文句进行考证,对字词进行注释,对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并运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对思想与理论进行解读。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古书注解可以使古代文献重现光彩,传播智慧,为后世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古书注解的范围一、什么是古书注解?古书注解,顾名思义,就是对古代书籍进行的一种注释和解释。
那些古人写的东西,文言文什么的,光是看就能让人抓瞎。
有些人看到这些文字就像是盯着一堆谜题,恨不得能翻个“黑魔法”出来,直接把它们搞懂。
不要怕,注解就是在帮你解这个“谜”。
它们就像是你口袋里的小伙伴,随时给你提示,让你在阅读古书的时候不至于迷失在古老的字句里。
如果没有注解,很多古书简直就成了“死文本”。
那年代的人思维方式、用词习惯和我们现在可不一样。
别说是文言文了,就算是翻开一篇清朝的白话文,估计很多地方你也看不懂。
想想看,那时候“求学”不就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吗?那些文人的笔触简直得让人怀疑人生。
更别说有时候用字还特别有地方特色。
注解就像是给这本书装上了“翻译器”,让你轻松跨越时空,理解古人想表达的意思。
二、注解的作用与意义注解到底有什么用呢?举个例子,古人写的诗词,有时候我们读起来,字面意思明明懂了,可是那背后的深意就像是藏在一堆迷雾里,啥也看不清楚。
这个时候,注解就成了破迷雾的利剑。
它们不仅告诉你词句的意思,还能解答那些复杂的隐喻和深层含义。
你知道吧,古诗的意思有时候不是表面那么简单,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乍一看,好像只是写送别,然而在注解的帮助下,你会发现这是在传递一种深沉的友情,水的深度只是外在的比喻,真正想表达的是那份深厚的感情。
说到底,注解其实就是帮你“对症下药”。
有时候古书里面有些晦涩的字、难懂的成语,看着让人脑袋嗡嗡作响。
注解不仅给你提供了字词的解释,还帮助你理解那些“读不懂”的历史背景、文化脉络。
这样一来,古书不仅仅是古老的字句,更像是一座宝藏,让你在翻阅时能不断发现新的奥秘。
你要知道,古书里有些内容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和现代生活差距巨大。
你如果一味地按照今天的眼光去解读,肯定会有不少误解。
这也是为什么古书注解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帮助你从一个更“贴近”原始时代的视角去理解古人写的东西。
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古书注解(共五则)第一篇:古书注解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古书注解是对古代文献或经典著作的解释和注释,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和背景。
根据注解的内容和形式,古书注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词义注解:这种类型的注解主要解释文中的生僻词汇、古代用法和特定的
词义。
它提供了读者对古代文献中语言和词汇的准确理解,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内涵。
2.文化背景注解:文化背景注解提供了与古代文献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背景信息。
它解释了古代文献中涉及的人物、事件、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背景和意义。
3.引文注解:引文注解涉及到古代文献中引用的其他文献或经典的解释和注
释。
它提供了其他古代著作的相关引文,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评述,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中的引用来源和相关内容。
4.笔记和注释:这种类型的注解通常是编辑者或注释者对文献的个人评论、
见解或解释的记录。
它可能包括对特定段落、句子或词语的解读、文学分析或文本的研究观点,以丰富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5.时代演变注解:时代演变注解关注古代文献或经典著作在历史演进中的变
迁和影响。
它可能包括对文献在不同时期的传播、影响和解读的分析,以及相关研究和学术观点的介绍。
这些注解类型可以根据具体的古书注解文献和注释者的目的和方法进行细分和组合。
注解的类型和内容取决于注释者的研究领域、读者需求和注释的古书本身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注解共同构成了对古代文献的全面解释和理解。
古书的注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展开的。
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后代人,如汉代人,就已经不完全能读懂先秦的许多典籍。
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从而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
例举如下。
《尚书·泰誓》:“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漢代孔安國註:“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
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ì、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hóng夭、散宜生、南宮适kuò及文母。
”3.今天学习古注的目的:除了以上的目的外,另外对同一本书有不同注释人,各人观点不一,取舍之间有时不很容易决定。
还有,古人的注解一般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也比较生疏4.常见的古书注解大家:汉代的有:郑玄、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赵岐。
晋代的有:杜预、郭璞,范宁。
魏代的有:王弼、韩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陆德明、孔颍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唐玄宗。
6.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1)传注体: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常见的名称(术语)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从传述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诗诂训传》。
注:取义贯注,文义艰涩,需要适当地加以解释才能通晓,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须贯注才可通畅。
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
“注”,古书又写作“注”,二者音义同。
笺: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用笔标志在原文的一侧,所以注文比较短小、简约。
它不但注释经书的原文,亦对原有的注解予以补充和修订。
疏:亦叫“正义”。
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注释术语。
不仅解释原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义疏体术语,后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古书注解是指对古书籍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的一种方法。
对于古书籍,特别是经典性的古书籍来说,注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书籍的含义和价值,而且也能够让这些古书籍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古书注解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注解。
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注解方法,就是对古书籍中难懂的句子或者生僻的词汇进行解释和补充,为读者提供更为详细的理解和认识。
直接注解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古书籍中的深奥难懂的内容解释清楚,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书籍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同时,直接注解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书籍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书籍的真正含义。
第二种方式是引用注解。
这种方式的主要作用是在注解中引用其他古书籍的内容或者跟古书籍相关的历史事件,来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补充和解释。
通过引用注解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到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在古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通过引用注解,读者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古书籍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加深对古书籍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种方式是批注。
批注是指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评注和评论,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并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一些解释和补充。
批注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让读者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古书籍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
第四种方式是图解注解。
图解注解主要是通过图片、照片、插图等形式,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解释和补充。
通过图解注解,读者可以以视觉化的方式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一步提高了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总的来看,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有直接注解、引用注解、批注和图解注解四种。
这些注解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读书人在对古书注解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注解方式。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解释词义:这是注解古书的基础工作,需要对古文中的生僻字词、历史名词、典故成语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文意。
2. 串讲文意:注解者会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将文章的主旨和思想进行串讲,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思路。
3. 分析句读:古书的句读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注解者会对古书的句读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序和语气。
4. 提示语法:古书的语法和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注解者会对古书的语法进行分析,提示读者注意古书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古书中的修辞手法比较丰富,注解者会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修辞表达方式。
6. 诠释典故成语:古书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和成语,注解者会对这些典故和成语进行诠释,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
7. 校勘文字:古书的抄写和流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和错误,注解者会对这些进行校勘和纠正,保证古书的准确性。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注解者可以对这句话进行串讲,分析其含义,并说明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典故。
同时,如果发现有错别字或者句子顺序错误等问题,也需要对其进行校勘和纠正。
一、说明属于哪一种体例,运用了何种注解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
)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
”)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马曰:“矩,法也。
从心所欲无非法。
”)[疏]“子曰”至“逾矩”。
○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於是乃志於学也。
“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
“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
“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
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
“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
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
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
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二、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
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
(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
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专反
《相鼠》,刺无礼也。
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相,息亮反。
篇内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
至“礼仪”。
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
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
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
《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
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视也。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
笺云:仪,威仪也。
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行,下孟反。
之处,昌虑反。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
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
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
○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
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
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止,所止息也。
笺云:止,容
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
”《韩诗》:“止,节。
无礼节也。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
相鼠有体,体,支体也。
[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
○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
○{遄,市专反。
}三、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标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〇涼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惠愛行道也箋云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〇好呼報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虛虛也亟急也箋云邪讀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者今皆以爲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疏]北風至只且〇正義曰言天既爲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我者我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爲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爲急刻之行故己所以去之既盡也只且語助也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兴也。
北风,寒凉之风。
雱,盛貌。
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
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
○凉音良。
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
雱,普康反。
酷,苦毒反。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惠,爱。
行,道也。
笺云:性仁爱而又好我者,与我相携持同道而去。
疾时政也。
○好,呼报反,下及注同。
行音衡。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虚,虚也。
亟,急也。
笺云:邪读如徐。
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所以当去,以此也。
[疏]“北风”至“只且”。
○正义曰:言天既为北风,其寒凉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
由凉风盛雪,病害万物,以兴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
百姓既见病害,莫不散乱,故皆云:彼有性仁爱而又好我者,我与此人携手同道而去。
欲以共归有德。
我所以去之者,非直为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虽先日其宽虚,其舒徐,威仪谦退者,今莫不尽为急刻之行,故已所以去之。
既,尽也。
只且,语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