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分析法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53
分析化学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结果计算和表达);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及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相关与回归。
【基本要求】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误差传递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了解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质子平衡、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
【基本要求】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大学分析化学—名词解释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空白试验: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按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分析试验,称为空白试验。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
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
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
包括t检验和F检验。
滴定分析法概论:滴定度:是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以符号T T/B表示,其下标中T、B分别表示标准溶液中的溶质、被测物质的化学式。
T T/B=m B/V T,单位为g/ml或mg/ml 分布系数:是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又称为分布分数以δi 表示。
化学计量点: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
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一、选择题1.电磁辐射的微粒性用哪个参数表征()A、能量B、频率C、波长D、波数2.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A、分子的振动B、分子的转动C、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D、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3.下列哪种光谱不属于吸收光谱分析法()A、紫外光谱B、红外光谱C、核磁共振波谱D、荧光光谱4.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的光子的()A、能量越大B、波长越长C、波数越大D、频率越高5.下列四种波数的电磁辐射属于可见光区的是()A、760cm-1B、2 0 ×104 cm-1C、5.0 cm-1D、0.1 cm-16.分子外层电子在辐射能照射下,吸收能量跃迁到激发态,再从振动弛豫转入最低三线态,然后回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产生光辐射。
这种现象称做()A、分子荧光B、分子磷光C、瑞利散射光D、拉曼散射光7.可见光的能量(电子伏特)应为()A、1. 24×104~ 1. 24×103 e VB、1. 43 ×102 ~ 1. 716eVC、6.2~3.1eVD、3.1~1.6eV8.已知:h=6.63×10-34J·S,则波长为0.010nm的光大子能量为()A、12. 4eVB、124eVC、12. 4 ×104eVD、0. 124eV9.波长为500nrn的绿色光其能量()A、比紫外光小、B、比红外光小C、比微波小D、比无线电波小10.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它们的大小顺序为()A、无线电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B、无线电波>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C、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D、X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二、填空1.指出下列电磁辐射所在的光谱区(光速为3.0×1010cm/s)(1)波长588.9 nm--------。
(2)波数400cm-1--------------。
201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仪器分析》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仪器分析的特点。
2、仪器分析方法的类型。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概论一、名词解释电磁波谱原子吸收光谱光谱法二、简答题1.简述光学分析法的三个过程。
2.光的波粒二相性基本参数(1)光的波动性波动性参数:关系式λ=c/ν,v=104/λ=104ν/cλ(波长);v (频率);C (光速);ν=1/λ(波数——波长的倒数)。
单色光——指只含一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复合光——指多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散射光(杂散光)——指定波长外的光。
(2)光的微粒性微粒性参数:E=hν=h c/λh=6.626×10-34J·s (普朗克常数,Planck);c=3×1010cm·s-13.光谱区中紫外、可见、红外对应的波长范围?(1)紫外:200-400nm;(2)可见光:400-800nm;(3)近红外:0.8-2.5μm;(4)中红外:2.5-50μm;(5)远红外:50--1000μm。
4.光谱法的仪器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5.按能量递增和波长递增的顺序分别排列下列电磁辐射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区、可见光区、紫外光区、X射线区、微波区。
三、计算题1.计算(1) 2500cm-1波数的波长(nm)(2) Na 588-995nm相应的能量(eV)(3) 670. 7nm Li线的频率(Hz)2.计算下列各种跃迁所需的能量范围(eV)及相应的波长范围(1)原子内层电子跃迁(2)原子外层电子跃迁(3)分子的电子跃迁(4)分子振动能级跃迁(5)分子转动能级跃迁3.阐述为什么原子光谱为线光谱,分子光谱为带光谱。
如果说原子光谱谱线强度分布也是峰状的,对吗?为什么?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名词解释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和助色团吸收曲线标准曲线末端吸收试剂空白2.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可用哪几种符号表示,各代表什么含义?3.什么是朗伯-比尔定律?其物理意义是什么?4.简述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第2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统称为光学分析法。
光是电磁辐射(又称电磁波),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就可以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的光子流(量子流),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与微粒性)。
光的波动性体现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以及偏振等现象。
波长λ 、波数σ 和频率υ相互关系为:λν/c = 和c //1νλσ==,c =2.997925×1010cm/s 。
光的微粒性体现在吸收、发射、热辐射、光电效应、光压现象以及光化学作用等方面,用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E 作为表征。
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关系为: σλνhc hc h E ===/从γ 射线一直至无线电波都是电磁辐射,光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若把电磁辐射按照波长或频率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可得到电磁波谱(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波长在360~800nm 范围的光称为可见光,具有同一波长、同一能量的光称为单色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成的称为复合光。
复合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为其中某些波长的光被物质所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透过物质或被物质所反射,透过物质的光(或反射光)能被人眼观察到的即为物质所呈现的颜色。
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物质的颜色由透射光(或发射光)的波长所决定。
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其内部的电子、质子等粒子发生能级跃迁,对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或相应单位)变化作图,所得到的谱图称为光谱(也称波谱)。
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光谱分析法或光谱法。
以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为原子光谱法,由分子中电子能级(n )、振动能级(v )和转动能级(J )的变化而产生的光谱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和物质结构分析方法为分子光谱法。
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子荧光光谱法(MFS )和分子磷光光谱法(MPS )等。
[医学类试卷]光谱分析法概论模拟试卷11 对于以下四个电磁波谱区A.X射线B.紫外一可见光区C.红外光区.D.微波其中(1)波长最长者( )(2)波数最大者( )(3)频率最大者( )(4)能量最小者( )2 下列波数的电磁辐射属于红外光区的是( )A.0.5cm一1B.50cm一1C.800cm一1D.3000cm一1E.5×10scm一13 指出下列电磁辐射所处的光区(光速c=2.998×106m/s) (1)波长254nm:__________(2)波数1800cm-1:___________(3)频率99MHz:__________4 简述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及表征参数。
@答@电磁辐射即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微粒性。
例如,光的折射、衍射、偏振和干涉等现象,表明它具有波动性。
而光的微粒性则表现在光电效应中。
光是由光子(或称为光量子)所组成。
光子的能量与波长的关系为:表征辐射能的参数有:频率ν: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
波长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单位为nm。
波数σ:每厘米内波的振动次数,单位为cm一1。
电子伏特eV:一个电子通过1V电压降时具有的能量。
例1—5在真空中波长为5890A的钠D线的能量为多少电子伏特(eV)?(h=6.626×10一34J.s;c=2.998×108m/s;1eV=1.602×10一19J)5 在真空中波长为5890A的钠D线的能量为多少电子伏特(eV)?(h=6.626×10一34J.s;c=2.998×108m/s;1eV=1.602×10一19J)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6 下列表达式表述关系正确的是( )(A)(B)(C)(D)ν=cλ7 下述哪种性质可以说明电磁辐射的微粒性( ) (A)波长(B)频率(C)波数(D)能量8 当辐射从空气传播到水中时,下述参数不变的是( ) (A)波长(B)频率(C)速度(D)方向9 下面四个电磁波谱区中波长最短的是( )(A)X射线(B)红外光区(C)紫外和可见光区(D)无线电波10 下列四种电磁辐射中能量最小的是( )(A)微波(B)X射线(C)无线电波(D)射线11 光量子的能量正比于辐射的( )(A)频率和波长(B)波长和波数(C)频率和波数(D)频率、波长和波数12 下述分析方法不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的是( )(A)分光光度法(B)荧光光度法(C)核磁共振波谱法(D)X射线衍射法13 下述分析方法中属于发射光谱的是( )(A)红外光谱法(B)荧光光度法(C)核磁共振波谱法(D)分光光度法14 下述跃迁产生红外光谱的是( )(A)原子外层电子的跃迁(B)原子内层电子的跃迁(C)分子外层电子的跃迁(D)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15 分子吸收可见光后,产生的能级跃迁形式是( ) (A)原子外层电子的跃迁(B)分子中电子伴随振动一转动能级的跃迁(C)分子外层电子的跃迁(D)分子振动伴随转动能级的跃迁16 下述分析方法中是以辐射的散射为基础的是( )(A)原子发射光谱法(B)X荧光光谱法(C)红外吸收光谱法(D)拉曼光谱法17 下述分析方法是以光的偏振性为基础的是( )(A)原子吸收光谱法(B)圆二色光谱法(C)荧光光谱法(D)莫斯鲍尔光谱法18 下列光谱分析方法中,常用硅碳棒及Nernst灯作为辐射源的是( ) (A)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B)红外吸收光谱法(C)原子吸收光谱法(D)荧光光谱法19 在紫外光区工作时,盛放样品的容器常采用的材料为( )(A)石英(B)玻璃(C)KBr(D)塑料20 可用来检测红外光的元件是( )(A)光电管(B)光电倍增管(C)硅二极管(D)热电偶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