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应用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7.58 MB
- 文档页数:70
恶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护理配合【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时护理配合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100例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服务。
对两组患者分子靶向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观察组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对照组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 (P<0.05)。
结论规范、科学的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降低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恶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护理配合恶性肿瘤也被称之为癌症,造成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疾病的原因相对复杂,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现阶段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突出,恶性肿瘤死亡率相对较高,因而在医学领域深入研究了恶性肿瘤治疗方法。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也积极从分子角度探究了恶性肿瘤发展机制。
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关键基因、细胞受体以及调控因子为靶点开展了药物治疗,但是在药物治疗时存在一定副作用,需要为患者进行有效护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100例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患者。
纳入标准: ①肿瘤靶向治疗者;②采用WHO评定标准出现中度以上不良反应者;③意识清晰者;④有一定认知能力者;⑤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不能配合者;③体力状况评分≥3 分者;④放疗或化疗治疗者;⑤治疗过程中去世者。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中,34例,女16例,年龄为19~84(49.17±11.38)岁;淋巴癌17例,乳腺癌10例,直肠癌7例,肝癌6例,胃癌3例,肺癌5例,其他2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为21~82 (48. 62±10.74)岁;淋巴癌15例,乳腺癌7例,直肠癌6例,肝癌3例,胃癌3例,肺癌3例,其他3例。
肿瘤靶向治疗护理常规一.定义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即利用特异性分子封闭或抑制相关分子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
目前使用的肿瘤靶向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
二.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肿瘤有关。
(二)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靶向药物所致皮疹有关。
(三)活动无耐力与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联用导致心功能减退有关。
(四)疼痛头痛与药物所致血压过高有关。
(五)腹泻与使用靶向药物有关。
三.护理措施(一)患者首次使用靶向药物时要调节合适的输液速度,如果体温高于 38.5℃时暂停靶向药物输注并开始物理降温,体温大于 39℃时要暂停药物,使用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等患者体温下降正常后再次缓慢输注药物并加强观察患者的体温和伴随症状。
水化治疗,使尿液保持在2000ml/24h 以上,防止尿酸在尿中过度饱和。
(二)在首次使用靶向药物前应先仔细评估,排除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5% 才可用药。
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心悸、气短等症状出现,用药时心电监护直到药物结束后 1小时。
注意心电监护上心率、波形的改变。
(三)一旦患者出现心衰的表现时立即停药,取坐位双腿下垂,吸氧,保持输液通畅,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积极处理,检查心脏超声、血电解质等。
安慰和关心患者及家属减轻其焦虑情绪,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药。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入量,记录尿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四)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将其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后再使用。
输注药物时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患者如有持续的头痛、头晕等症状,血压≥140/90mmHg 可以减慢滴速,必要时遵医嘱用降压药。
(五)患者一旦出现痤疮样皮疹时,头皮有皮疹的患者,可以用无刺激的婴儿用洗发水洗头。
皮疹处可涂红霉素软膏或维胺酯维 E 乳膏以减轻症状,皮肤干燥者可涂油性护肤品或润肤产品,4~ 8 次/ d 。
四.健康宣教(一)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进行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
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除了传统的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外,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靶向治疗是指利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以靶向肿瘤细胞特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信号通路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技术。
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重要的一种方法。
一、靶向治疗的优点相较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靶向治疗具有更为个性化的治疗特点。
传统的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患者的不良反应,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
但是靶向治疗则利用药物或其他手段,直接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征,避免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而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治疗准确性,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肿瘤治疗的风险。
由于靶向治疗是直接作用于肿瘤的特定靶标结构,可精准打击肿瘤目标,减少肿瘤治疗中的副作用。
二、靶向治疗的类型当前,靶向治疗主要包括基于肿瘤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RNAi等。
1. 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直接作用于肿瘤或其他病变细胞表面膜上的免疫蛋白,由单一免疫细胞克隆产生,可以对特定的受体进行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从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或其他机制的抑制,迅速和有效地攻击不正常的细胞。
2. 小分子靶向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种利用化学手段对靶点结构进行修饰,从而实现肿瘤治疗的药物。
通过对不同的生物学通路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得疾病患者接受更加有效的治疗。
3. RNAiRNA干扰(RNAi)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维持基因表达稳态的机制。
RNAi技术可以针对某些基因的特定序列进行靶向酶解,从而达到对该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有效的阻断了无数的多基因疾病的发生。
三、靶向治疗的未来以往的癌症治疗是比较困难、代价高昂的过程,这是因为每位患癌症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种癌症也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和机器学习来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癌症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癌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每年全球新确诊癌症病例超过1400万,并伴随着超过800万的死亡。
癌症的治疗一直是许多医疗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而分子靶向治疗则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分子靶向治疗利用特定的药物精准地瞄准癌细胞特有的生物学标志物,从而有效阻止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和繁殖,且不会破坏健康细胞。
它已经被证实在许多癌症类型中有效,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分子靶向治疗的优势传统的化学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脱发、免疫抑制和更多。
与此相反,分子靶向治疗不会破坏健康细胞,仅瞄准特定的受体或分子,在选择性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可控性。
此外,分子靶向药物来自生物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基于千年前的化学技术进行癌症治疗的固有模式,通过对药物和药物搭配的逐步改进,可以有效地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的出现。
这些有点令分子靶向治疗成为一种突破性的治疗方案。
二、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分子靶向药物可供癌症患者使用。
例如,一些药物适用于特定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肺癌和头颈癌中的过度表达,比如埃罗替尼;吉非替尼可针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和伯基特淋巴瘤的现代抗体药物;索拉非尼可用于肝癌、成人软组织肉瘤和甲状腺癌的治疗,等等。
这些靶向药物的应用为患者赢得了更久的生存时间。
在肺癌治疗中,有许多靶向药物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如埃罗替尼和格菲尼等物质,主要是针对EGFR基因突变导致的肺腺癌患者而设计。
EGFR突变原本应是恶性肿瘤疾病每10个患者中存在2-3个的典型情况,但由于靶向治疗的出现,EGFR基因突变性肺癌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临床试验表明,针对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的分子靶向治疗带来了良好的预后。
显然,靶向药物不仅在肺癌和乳腺癌治疗中表现出极高的应用前景,也在其他许多癌症类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分子靶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主要与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因此,选择性作用于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发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
酪氨酸激酶有受体型和非受体型之分。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
已开发上市的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tyrosine kinase ,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PDGFR-TK 抑制剂等。
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主要有SRC家族、ABL家族、JAK家族、FAK家族等。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于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也有几十种药物正在国内外进行临床试验。
本文就近年来已经上市的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合理应用作一介绍。
1应用于临床的靶向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1.1吉非替尼通用名gefitnib ,商品名Iressa。
是首个获准上市的(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8月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方法选取我科应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患者60例进行分析,一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患者发生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皮肤瘙痒;手足综合征;脱发以及毛发异常;皮肤干燥以及甲沟炎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皮肤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经不同的护理治疗后,观察组的皮肤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2.1 皮疹、皮肤瘙痒症状的护理 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出现皮疹以及皮肤瘙痒最为常见,如厄罗替尼和吉非替尼,主要皮疹呈痤疮样,其发生率达到42.2%-78.1%[2]。
出现皮疹及皮肤瘙痒大部分均为轻度l-2级,只有5%-20%的患者出现严重的3-4级皮疹。
皮疹的分布情况常见于面部以及下背部,颈部和耳后也有但较少,护士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禁止进行皮肤抓挠,勤剪指甲,睡觉时佩戴手套,禁止使用易发生皮肤干燥的日常用品,经常涂抹润肤露。
出现皮疹的患者避免太阳直射。
发生皮疹脓疱时,一定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并加强机体的营养供给,而且可以局部涂抹氧化锌软膏以及炉甘石进行止痒。
1.2.2 手足综合征的护理措施多靶点药物舒尼替尼和索拉菲尼常会导致手足综合征的发生,临床中可以分为i、ⅱ、ⅲ度手足综合征。
对于ⅰ度和ⅱ度手足综合征的患者应指导保持受累皮肤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定时将双手或双足浸泡在温水中,每次10min,冬季注意禁止双手及双足接触过热、过冷以及多刺的物体,减少发生烫伤、冻伤以及外伤的机率,经常在皮肤上涂抹凡士林软膏或者芦荟汁软膏等,起到保湿作用,同时注意手足的卫生。
注意穿柔软、纯棉质量的手套以及袜子,松紧适宜,以防发生皮肤磨擦,禁止使用碱性洗涤剂进行洗涤。
靶向性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肿瘤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良。
在过去,对于肿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化疗和放疗,但是化疗和放疗对于患者来说有很大的不适和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在肿瘤治疗中出现了靶向性药物,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靶向性药物是指通过特定的分子机制或者靶点,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发展的药物。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靶向性药物的优点在于对肿瘤细胞的靶点选择更为精准,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细胞,从而减少治疗副作用。
目前常用的靶向性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异性非常高的抗体,它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肿瘤表面分子,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等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打击,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生长。
例如,曲妥珠单抗(Herceptin)是一种能够靶向HER2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HER2信号通路,并使肿瘤细胞死亡。
因此,Herceptin已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药物。
另外,靶向性药物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酪氨酸激酶通常是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和生存,因此,对抑制这些激酶也可以实现对能量的控制。
例如,伊马替尼(皮下注射剂)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靶向药物,它的作用是抑制BCR-ABL激酶,同时也可以在其他白血病和淋巴瘤中使用。
虽然靶向性药物有着很多优点,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靶向性药物的作用方式比较单一,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靶向药物主要是针对HER2、EGFR、VEGF等。
而一些复杂的疾病如肺癌、结直肠癌等具有明显异质性,因此靶向药物的选择尚未完全覆盖所有的癌症类型。
其次,靶向性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一方面,可能和患者基因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和药物对靶点的缺陷有关。
因此,开发多靶点、多途径的靶向性药物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