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嗽100例
- 格式:pdf
- 大小:108.51 KB
- 文档页数:1
国医论坛2009年11月第24卷第6期28FO R U M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N o v2009,V01.24.N o.6则血行,气虚则血滞”。
益气活血法是针对气虚血瘀的病理机制而设,益气与活血并重。
益气可使心气得复,心血得养,心阳得回,血行通畅。
活血可疏通经络,改善循环,促进缺血心肌的供血与修复。
方中黄芪、人参、黄精、葛根益气升阳,使气虚得补,气滞得行,血瘀得通,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丹参、川芎、焦山楂活血化瘀,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氧;茯苓、车前子甘淡人脾肾,利水降压,减轻心脏负荷。
并通过随证加味,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等病邪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对改善症状及心肌缺血都具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D J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I-s3.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收稿日期:2009—09—06)二陈汤加昧治疗J L咳嗽100例甘肃省景泰县人民医院(730400)张春兰张生海关键词;小儿咳嗽/中医药疗法;二陈汤加味/治疗应用巨亘薹巫三:巫亚至雪白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科应用二陈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嗽10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00例患儿全部为门诊病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6个月~3岁43例,3岁以上~6岁35例,6岁以上~12岁22例。
全部病例均以咳嗽为主症前来就诊,伴不思饮食,有不同程度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2治疗方法均用二陈汤加减治疗。
药药组成:法半夏、陈皮、桔梗各6g,杏仁、紫菀、百部各10g,茯苓、焦山楂各15g,炙甘草3g。
加减:有风寒表证者加用辛温表散之药,如荆芥、防风、细辛、辛夷等;有风热表证者选加辛凉表散之药,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咽喉红肿者加牛蒡子、射干、蝉蜕、木蝴蝶以清热利咽;痰盛者加浙贝母、天竺黄、竹沥以清热化痰;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泄热,表里双解;有发热、烦渴引饮者合用白虎汤清解气分之热;咳嗽剧烈者再加代赭石、僵蚕以清肝豁痰止咳;伴鼻衄者重用白茅根以清热泄火,凉血止血;胸胁痞闷者加瓜蒌、薤白以宽中理气;纳呆者加焦麦芽、神曲、焦山楂以消食导滞;汗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白术以固表止汗;咽干口渴者加玄参以滋阴利咽。
⼆陈汤⼆陈汤⼆陈汤⽅剂来源宋。
《太乎惠民和剂局⽅}。
组成与⽤法半夏9克陈⽪9克茯苓9克炙⽢草3克⽣姜3克乌梅1枚⽔煎服。
.功效与主治燥湿化痰,理⽓和中。
主治咳嗽痰多⾊⽩,胸膈胀满,恶⼼呕吐,头眩⼼悸,⾆苔⽩润,脉滑等。
现代临床常⽤于治疗⽀⽓管炎,肺炎,哮喘,胃炎,胃溃疡,呕吐,⼜⽤于治疗脑⾎管意外,癫痫,眩晕症,肝炎,慢性胆囊炎,胸腔积液,霰粒肿,失⾳,⼩⼉流涎,痛经,闭经,不孕等病症。
例如, ‘(1)慢性⽀⽓管炎本⽅合平胃散为主,治疗55例。
其中并发肺⽓肿者33例。
结果:咳喘⼀般在1周内改善。
随访41例中,改善37 例(ck_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3期)。
本⽅加味,治疗175例。
结果:单纯型109例中,有效105例,喘息型66例中,有效59例。
所有病例中并发肺⽓肿者u 例,药后有效4例(<江西中医药}1988年第1期)。
(2)⼩⼉肺部感染本⽅为主,治疗31例。
其中急性⽀⽓管炎10 例,⽀⽓管肺炎21例。
结果:服药6—12天后,咳嗽、咳痰、肺部罗⾳均全部消失,胸透复查正常,⾷欲增加(《湖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4 期)。
(3)咳嗽本⽅加当归,治疗夜咳甚者,有良好⽌咳效果(<浙江中医杂志》重980年第3期)。
本⽅加焦⼭楂、炒神曲、炒麦芽,治疗晨咳甚者40例。
结果:轻者服药3—5剂,重者服药8—9剂,咳嗽症状即明显减轻或消失(《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n、12期)。
(4)良性颅内压增⾼.本⽅合泽泻汤为主,治疗2例。
结果均痊愈 (.s:⼭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
(5)结节性红斑本⽅加海藻、昆布、桃仁、⽩芥⼦、红花治疗,获得满意疗效(《辽宁中医杂志净1980年第3期)。
(6)新⽣⼉呕吐本⽅加通草、枳壳,治疗新⽣⼉呕吐。
结果:服药2剂,⼦母同服,药后即愈(《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
(7)慢性胆囊炎本⽅加枳实、⽩芍、茵陈、⾹附等,治疗多例,均获良效(《云南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二陈汤化裁治疗湿痰致咳二陈汤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组成。
原书中记载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
对此方证,吴昆《医方考·痰门》有一段精辟论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
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痰湿也。
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是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利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
”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故曰:“脾为生痰之源。
”二陈汤为治湿痰之祖方,倍受历代医家之推崇,如《医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陈。
”李老对此方亦情有独钟,常将二陈汤作为治疗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
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证候而每获佳效。
咳嗽一症,临床上以湿痰所致者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正如前贤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湿生于脾,藏于肺,痰湿犯肺,故出现咳嗽痰多之症。
临床上,常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主治两类咳嗽:•1、痰饮咳嗽:症见咳嗽有痰,痰稀而多,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2、风寒咳嗽:无表证而痰多之证。
加减应用法则:•1、加杏仁、白芥子,名六安煎。
治外感风寒咳嗽无表证之轻证。
•2、面目浮肿者,加桑皮6〜9克,葶苈子1.5〜3克。
•3、寒甚者,加细辛,或六安煎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
•4、久嗽不愈,脉不数、不虚,寸脉浮大而滑者,乃风痰不解,多服辛凉所致,加麻黄、杏仁、前胡、苏子、桔梗。
•5、子嗽而属于痰饮者,加白术以补脾安胎。
•6、肺气不利者,加杏仁、苏子、桑皮。
•7、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不得下降所致,宜加葶苈子、大枣。
•8、火甚者,加瓜萎霜、黄连;火轻者,加麦冬、知母。
二陈汤合保和丸治疗食积咳嗽
男,7岁,5月14日初诊,咳嗽2周,少许痰,鼻塞,口疮,盗汗,纳少,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脉沉。
拟方:法半夏 8g,陈皮 8g,茯苓 15g,炙甘草 3g,燀苦杏仁 8g 打碎,连翘 8g,麦芽 10g,炒鸡内金 15g,生石膏 20g 先煎,龙骨 10g 先煎,牡蛎10g 先煎: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5月17日二诊,家属代诉无咳嗽,无口疮,时有鼻塞,无盗汗,纳稍增,欲服用中成药调理脾胃。
予神曲消食口服液 10ml,日三次,口服。
按:患儿咳嗽,少许痰,纳少,苔白腻,考虑为痰湿阻肺的咳嗽,所以选择二陈汤。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治疗痰湿壅盛引起的咳嗽及消化系统疾病,是治疗痰湿咳嗽的代表方。
但是对于小儿疾病,我们必须判断他有没有食积,因为现在小孩子喂养多度,营养过剩,积食较多见,患者苔白腻,长期纳少,考虑有积食的存在,故加麦芽、鸡内金以消食化积,患者口疮、盗汗,考虑为阳明里热,与痰湿、食积化热有关,故加石膏、连翘清热,石膏清阳明里热的主药,连翘是保和丸中用来清除食积郁热的主药。
患者盗汗,考虑为阳明;里热迫津液外泄,故加龙骨、牡蛎清热敛汗,龙骨、牡蛎还有化痰的作用。
清代名医陈修园说:“龙骨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
”二诊,患者咳嗽盗汗已瘀,惟食积难消,仍然有纳少症状,且加上家属欲寻中成药调理,故予神曲消食口服液消食化积。
作者介绍。
二陈汤临床运用15例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四药组成,用时加生姜同煎服,主治湿痰咳嗽,胸膈满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为治痰通剂,故凡因痰而致之病证,皆可以其为基础加味而治之。
兹将用之有验者择要加以论述。
1.小儿惊风治小儿惊风,时发四肢抽搐,两眼上翻,眼珠青蓝色,宜二陈汤加味。
法半夏6g,陈皮6g,茯苓6g,炙甘草5g,竹茹6g,炒枳实6g,炒石菖蒲5g,僵蚕5g。
上八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渣,取汁,分温三服,一日服尽。
方即为温胆汤加石菖蒲、僵蚕。
如有热,口渴、尿黄者,加天竺黄5g。
如惊风日久,正气已衰,抽搐轻微,神识模糊,气息微弱者,则加党参、远志、胆南星,为涤痰汤加远志、僵蚕。
2.癫痫治癫痫,或数月一发,或月一发,或日一发,或日数发,发则猝然仆地,叫呼一声,不省人事,口流白沫,四肢抽搐,移时自行苏醒。
宜二陈汤加味。
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log,炙甘草8g,制南星10g,炒枳实10g,远志10g,石菖蒲10g,僵蚕10g,大贝母10g,当归10g,川芎8g,明矾3g。
上十三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渣,取汁,分温再服,一日服尽。
方即导痰汤加僵蚕、远志、石菖蒲、大贝母、当归、川芎、明矾。
3.中风治中风有痰,语言謇涩不利,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脉虚,宜二陈汤加味。
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8g,竹茹10g,炒枳实10g。
胆南星10g,党参10g,石菖蒲10g,僵蚕10g,竹沥12g,生姜汁10g,上十二味,以水适量煎前十味,汤成去渣,取汁,加入竹沥、生姜汁,分温二服,一日服尽。
方即涤痰汤加僵蚕、竹沥、生姜汁。
4.精神失常治精神失常,奔走不已,多语,少眠,喜悲哭,宜二陈汤加味。
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8g,竹茹10g,炒枳实10g,石菖蒲10g,远志10g,党参10g。
上九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渣,取汁,分温再服,一日服尽。
国医论坛2009年11月第24卷第6期
28FO R U M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N o v2009,V01.24.N o.6
则血行,气虚则血滞”。
益气活血法是针对气虚血瘀的病理机制而设,益气与活血并重。
益气可使心气得复,心血得养,心阳得回,血行通畅。
活血可疏通经络,改善循环,促进缺血心肌的供血与修复。
方中黄芪、人参、黄精、葛根益气升阳,使气虚得补,气滞得行,血瘀得通,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丹参、川芎、焦山楂活血化瘀,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氧;茯苓、车前子甘淡人脾肾,利水降压,减轻心脏负荷。
并通过随证加味,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等病邪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对改善症状及心肌缺血都具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D J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I-s3.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收稿日期:2009—09—06)
二陈汤加昧治疗J L咳嗽100例
甘肃省景泰县人民医院(730400)
张春兰张生海
关键词;小儿咳嗽/中医药疗法;二陈汤加味/治疗应用
巨亘薹巫三:巫亚至雪
白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科应用二陈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嗽10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00例患儿全部为门诊病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6个月~3岁43例,3岁以上~6岁35例,6岁以上~12岁22例。
全部病例均以咳嗽为主症前来就诊,伴不思饮食,有不同程度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2治疗方法
均用二陈汤加减治疗。
药药组成:法半夏、陈皮、桔梗各6g,杏仁、紫菀、百部各10g,茯苓、焦山楂各15g,炙甘草3g。
加减:有风寒表证者加用辛温表散之药,如荆芥、防风、细辛、辛夷等;有风热表证者选加辛凉表散之药,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咽喉红肿者加牛蒡子、射干、蝉蜕、木蝴蝶以清热利咽;痰盛者加浙贝母、天竺黄、竹沥以清热化痰;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泄热,表里双解;有发热、烦渴引饮者合用白虎汤清解气分之热;咳嗽剧烈者再加代赭石、僵蚕以清肝豁痰止咳;伴鼻衄者重用白茅根以清热泄火,凉血止血;胸胁痞闷者加瓜蒌、薤白以宽中理气;纳呆者加焦麦芽、神曲、焦山楂以消食导滞;汗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白术以固表止汗;咽干口渴者加玄参以滋阴利咽。
上药水煎服,小于3岁者1剂服2d,1d 可频服数次;大于3岁者1剂服1d,1d服3次。
忌食辛辣、冷饮、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治疗6d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显效:咳嗽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舌苔薄白。
有效:咳嗽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苔厚腻。
无效:咳嗽及其他症状未消失。
3.2治疗结果100例中显效67例,有效3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4典型病例
李某,男,6岁,2008年3月7日就诊。
1周前始见咳嗽、发热,治疗后发热已退,但咳嗽不已,以夜间为甚,痰多不易咳出,纳呆,咽不红,舌红苔白润。
此乃痰湿壅肺,肺失宣肃。
治当燥湿化痰,肃肺止咳。
方用二陈汤加减:法半夏、陈皮、桔梗、僵蚕各6g,杏仁、紫菀、百部各10g、茯苓、焦山楂各15g,炙甘草3g。
服2剂后咳嗽大减,续服2剂咳嗽止,胃纳增。
5讨论
肺系疾患在儿科疾病中居于首位,外邪、内伤均能损及于肺,引起肺系疾患,病位可涉及肺、脾、肝,这与小儿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
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
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邪侵于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而发生肺系疾患。
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耗伤正气,也可转为咳嗽。
二陈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4药组成,用生姜、乌梅入煎。
具有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之功效。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d,JL“脾常不足”,土虚不能生金,致肺卫不固,外邪易乘虚而入,使肺失清肃、痰湿内生而引发肺系疾患。
二陈汤中半夏辛温,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辛苦温,能理气凋中、燥湿化痰;茯苓甘平,具健脾和胃、行气利湿之效;炙甘草益气补中,化痰止咳,兼以调和诸药。
此外,方中配生姜以降逆化饮和胃,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橘红行气化痰;用少许乌梅以敛肺生津,使半夏、橘红燥湿化痰而不伤阴。
全方用药精简,符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再通过加减变化,更加切合病机,故用治小儿咳嗽效果满意。
(收稿日期:2009—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