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意见】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贯彻意见
- 格式:docx
- 大小:24.25 KB
- 文档页数:7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地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9.17•【字号】长府办发[2008]53号•【施行日期】2008.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地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长府办发〔2008〕5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市地震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九月十七日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市地震局)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防震减灾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制定以下意见:一、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我市位于松辽平原断陷盆地内,伊舒地堑从东侧经过,西临松辽盆地地震构造带,受其影响,具有发生6级左右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
历史上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1960年榆树发生了5.8级地震,1966年长春南范家屯发生了5.2级地震。
全市有51%的面积为高烈度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我市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容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密集,一旦有破坏性地震发生,将会造成严重灾害和损失。
近一两年来,我市及周边地区小震活动明显增强,表明地震形势比较严峻。
我市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完备,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地震科普宣传的深度、广度和规范程度还不够,广大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县区间工作还不够平衡,地震宏观观测网点密度不够,短期与临震预报能力还不强;一些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建设历史比较久远,抗震能力存在一些隐患;地震监测设施尚须及时更新;抗震设防管理的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农居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刚刚起步等等。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6•【字号】济政发[2010]28号•【施行日期】2010.09.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10〕2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我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防震减灾任务十分繁重。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积极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和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防震减灾财政投入逐年增加,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但是,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也存在地震监测手段单一、预警预测能力不足、城市部分建筑物和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不强、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部分县(市)区防震减灾机构不健全、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等问题。
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各项防震减灾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宁可百年不震,不可一日无防”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宜居、宜业、安全”的美丽泉城提供安全保障。
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意见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震灾害,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势在必行。
以下是我对加强抗震设防工作的意见:1.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执行力度。
加强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设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确保规范和明确标准。
同时,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执行力度,严惩违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2.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强对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不断提高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抗震能力,确保其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量。
3.加强抗震设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对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抗震设防技术,提高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抗震能力。
同时,加强对抗震设防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抗震设防意识和能力。
4.加强抗震设防监测和检测。
建立健全抗震设防监测和检测体系,加强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抗震设防状况进行监测和检测。
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5.加强抗震设防宣传和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抗震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抗震意识。
组织开展抗震演习和培训,提高公众在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反应能力。
6.加强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
定期评估工程质量和抗震设防工作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可以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提高防震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专业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7题)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对2、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中。
错3、震中距是指从地面上的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越大,也就是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越远,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小。
对4、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政府统一发布制度。
对5、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形成震灾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将建(构)筑物建在活断层上、建(构)筑物位于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不合理、不按抗震设计施工、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等。
对6、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z今后绝对不会发生强震。
错7、1976年唐山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破坏性地震。
错8、《防震减灾法》的立法目的和宗旨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防震减灾法》第一条)。
对9、在天然地震中,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对10、地震时,地面遭受破坏的程度叫烈度。
同一个地震由于距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远近不同,受到的破坏程度和人对地震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烈度也不相同。
对11、解放后,我国发生的灾害性地震,如邢台、海城、唐山都在东部地区, 所以我国地震分布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多。
错12、地震部门专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向社会发布他做出的地震预测意见。
错13、震级是对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对14、地震预报包括4种类型: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对15、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者规划选址阶段进行。
对16、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烈度复核、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曲线X地震小区划、场区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区地震灾害预测等。
对17、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即可直接作为该具体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0﹞153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委、办、厅、局:为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近期,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印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实施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以来,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我省防震减灾工作依然存在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薄弱、防震减灾投入还需加大、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应急指挥和紧急救援能力需要加强、应对7级以上地震的措施和手段较为欠缺等困难和问题。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切实夯实防震减灾基础的部署要求上来,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惠及全省人民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意见》以及省人民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防大震、救大灾”的思想,把全面推进10项重大措施作为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工作思路上坚持监测、预防、救援并举,在工作机制上坚持政府、部队、社会密切协作,在工作措施上坚持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并用,切实保障和加大财政投入,认真抓好科技攻关,全面开展科普宣传,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的防震减灾环境。
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抗震设防工作的实施意见正文:----------------------------------------------------------------------------------------------------------------------------------------------------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抗震设防工作的实施意见通市政发【2016】1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城乡建设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城乡建设抗震设防工作重要性我市位于我国华北地震区东南部边缘,具有震源浅、震感强、影响大的特点。
目前,全市有5条地震活动断裂带。
历次地震表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来自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因此,在目前地震短临预报无法实现的前提下,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是减小地震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
第5代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国取消不设防区,通化区域位于6度设防区。
为避免出现“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的情况,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抗震设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加强城乡地震风险防控,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确保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符合新的标准,全面提高我市抗震防御水平。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和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现结合全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提升科技支撑,健全法制保障,促进社会广泛参与,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应对地震灾害的机制和体制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观测系统,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省会南昌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能够监测1.5级以上地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建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地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提升地震科技创新对防震减灾贡献率;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到2020年,建成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破坏,维持基本功能;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
二、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三)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
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加强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和烈度速报网建设,进一步提高震情灾情速报质量,丰富速报信息,建设大型水库、核设施、高速铁路及大型矿区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建筑设施专用地震监测台网,重视对社会观测点的引导和利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9.28•【字号】宁政发[2007]134号•【施行日期】2007.09.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宁政发[2007]134号2007年9月28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精神,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普遍提高广大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宁政发[2004]11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国办发 [2007]1号),现就我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技,通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增强广大农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在2020年以前,消除抗震防灾能力差的危旧民居,新建农村民居必须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确保在遭受6级左右地震时不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是:建立完善适合农民建房需要的房屋抗震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从“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中选择一批经济实用、抗震安全的房屋典型,结合生态移民、灾后重建、征地安置等,以遭受6级左右地震房屋不倒塌为目标,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在全区范围推广,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抗震性能好、造价合理的房屋;形成农民新建、改造、加固住房优先考虑抗震问题的社会氛围,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站点,建立长效机制,为农民建房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建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等服务,为下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法规类别】公安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琼府办[2007]33号【发布部门】海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07.04.06【实施日期】2007.04.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琼府办[2007]33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改革开放尤其是建省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出现了新建和改造房屋的热潮。
由于我省大部分农民防震保安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村房屋未经正规设计、施工,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以下简称农居工程),逐步增强农村整体防震减灾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居工程建设(一)充分认识实施农居工程的重要意义。
农居工程是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新时期构建和谐海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
实施好这项工程,对于增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农居工程顺利实施。
(二)农居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协调发展、抗震安全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农居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切实提高全省农村地区的防震保安能力。
【地震意见】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贯彻
意见
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贯彻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xx〕1号)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重要意义
维护公共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农牧民群众的居住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
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防灾能力,帮助农牧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有利于防止农牧民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有效途径。
我区是震灾多发区,存在着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近年来,我区地震、建设等部门积极探索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但是,总体上看,我区农村民居抗震防灾能力仍然不高,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是: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十分薄弱,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规范民居建设的YYY和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农牧民建房随意性较大,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建设场地,不能对抗震不利地段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采取有效避让措施;缺少规范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普遍存在着基础与地基不牢固、结构不合理、
主体强度不足等现象,导致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差;建筑材料和材料配比达不到基本要求,缺少施工质量检查和监督,农村建筑工匠和建筑队伍缺少防震、抗震业务培训和资质管理等等。
二、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技,通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增强广大农牧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高全区农牧民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力争使我区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十一五”期间,建立完善适合农牧民需要的房屋抗震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结合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引导和带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建设抗震安全民居,并在地震重点防御区重点推广。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农牧民自愿。
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辅助的同时,制定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意愿,讲求工作实效。
通过典型宣传、科学指导、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自愿参与。
防止以此为由,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防止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乱铺摊子;防止违背农牧民意愿,盲目建设,硬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