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42.16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一、自然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教育和学校。
但直至16世纪,绝大部分欧洲国家仍然保持封建领主集权统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师地位低下,教育不受重视,几乎所有教师没有社会地位,甚至成为人们讥笑的对象。
封建教育以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这些教育只注意传授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内容死板,僵化,根本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中国的教师职业第一次发生。
从《孟子》“养不教父之过”,到西汉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从唐朝韩愈的《师说》,到明清的《童子礼》、《小学》等教育法规。
教师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但是教育并非教师专利,古今中外,凡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都曾做过教师。
可见,在任何时代,只要人才辈出,就会涌现教师这个职业。
因此,教师职业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及发展,出现了教师这个专门职业西方学者把教师职业作为独立专业形成时间提前到“ 6世纪左右”。
他们把这个时间定为400多年前,即公元6世纪。
另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专门的教师职业。
它在公元前5世纪时由“三贤”开创,其中之一是苏格拉底。
随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社会地位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原来属于贵族、祭司阶层的知识分子,纷纷转向平民,涌入到雅典的各级政府机构,从事行政和司法工作,他们中间就包括许多担任教师的教师。
当时这些教师的职责是负责公民的子女教育。
由此可见,在公元前5世纪,教师已经从一般职业人员中分化出来,而且还具有特殊职能,成为专门职业。
当时的教师可能同时担任宫廷官吏和官方神职人员两种角色,在官方担任神职人员的称“祭司”,在民间担任宫廷官吏的称“先生”,合称为“三贤”。
公元6世纪的学校,学生最多达4000人,有的达10000人,并设有教师培训班,系统讲授有关教育和教学的理论知识。
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张云教师教育专业)人们对“师范教育”的理解常常偏重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其实不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就将师范教育定义为“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另外西方语境中并没有“normal education”组合,与师范教育所对应的词汇就是“teachers education”。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育”一词的内涵可以用“师范教育”来表征,教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清末师范教育的初创中国虽在三千年以前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但却没有一个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通常是由一些官吏或者知识分子来承担教师培养工作。
因此,中国教育师范的历史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
1、产生的社会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英美法日等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发起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此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事与愿违。
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一个个屈辱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为了救亡图存,随着“开民智”目标的提出和资产阶级维新教育的兴起,中国近代教育逐渐从重点办专门教育转向大力发展普通教育,因此产生了建立师范教育以培养大批合格师资的历史需求。
2、从《论师范》到南洋公学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1896年在《论师范》中最早较为系统地对中国兴办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基础课程和实施方略进行论述和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产生。
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对建立中国师范教育进行倡导和构想的同时,也开始了建立中国师范学校的实践。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以培养各级教师,它具有较为明确的宗旨和培养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专业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和改进。
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然后逐渐发展到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逐步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时期,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以传统的师徒制为基础。
在这个时期,教师是社会中尊贵的职业,他们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价值观念给学生。
教师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
虽然没有统一的教育机构和课程体系,但教师的角色在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中世纪,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始受到重视。
在这个时期,教师需要通过正规的学习和考试来获取教师资格。
教师们开始受到更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并且开始接受教学技能的培训。
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教师们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到了近代,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教师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教育机构的建立和教育体系的完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教师们开始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育研究的深入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还包括信息技术、跨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教师们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应对现代教育的挑战。
总结起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师徒制、正规教育、现代教育和终身学习四个阶段。
从古代的师徒制到现代的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演变和改进,逐步适应时代的需求。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还将继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如果从20 世纪初清政府确立师范教育体系开始计算,我国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
在这百年的历程中,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过了动荡也获得过机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纵观整个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过渡期(建国初期到1957 年前)解放初期的师范教育主要是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同时沿袭了民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过由于国家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当时的师范教育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出:“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中心环节,师资问题如不解决,文化建设的高潮就很难到来,甚至会影响经济建设。
”当时的《人民日报》向全国强调:“师范教育就好比工业中的重工业,机器中的工作母机,它是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是全部教育的中心环节。
”于是,师范教育成了教育领域乃至国家建设的重心。
1953 年11 月,教育部专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会上讨论了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性质、方针、步骤等问题,强调:“高等师范教育是办好和发展普通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影响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培养。
”这一阶段,师范教育在模仿与摸索中获得了一定发展。
2、动荡期(1957 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从1957 年起,中国教育开始革命化、政治化。
1958 年对教育进行大批判,师范教育受到了巨大>中击,出现了“师范性” 和“学术性”之争。
1958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拔掉资产阶级教育教学中的一面白旗》的社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1960 年全国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召开,会上提出师范教育存在“少、慢、差、费”现象,认为课程内容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认为强调师范性是造成师范教育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提出要大力精减教育科目,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科合一。
会上还提出了“努力使高等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分别相当于综合性大学和高中的程度。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教师的
角色更多是传授基础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导师。
古代的教育方式主要是
传统的口头教学和徒弟制度。
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主要依靠他们在社会
中的地位和声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也逐渐改变。
在近代,教师专业发展
开始受到重视。
学校制度的建立和普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
的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也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变为更综合的教育
培养。
20世纪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快速的变革和创新。
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和资源。
教师培训课程、研讨会、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
的常见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师专业发展也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应用。
在线教育平台、教学资源分享网站、教师社交媒体等提供了更多便捷
的学习和交流方式,使教师专业发展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政府、学校
和教育机构都在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和支持,以提升教师
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关注教学技巧的提升,还
注重教师的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口头
传授到现代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需求。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教师专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世纪)教师专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此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军事和政治领袖,教师的角色是传授战斗技能和政治理论。
随着文明的发展,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开始涵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
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时代,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教育开始形成一定的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17世纪-19世纪)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教育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并且开始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理论。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论。
古罗马时期,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教师的地位和声望得到了提高。
中世纪的欧洲,教育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教师主要是神职人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虔诚的基督徒。
教师的角色是传授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
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体制的僵化,教师专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现代教师专业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至今)19世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教育需求的增加和社会变革的压力,教师专业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欧洲,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德国成为了现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教师培训学校得到了充分发展,教师的培训和素质得到了提高。
同时,法国的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为教师专业的规范化和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也对教师专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得到了科学化和系统化。
同时,教育政策的改革和教育行政的规范,为教师专业的职业化提供了保障。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专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质量。
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1. 引言教师教育是指为培养专业能力、知识和素养全面的教师而进行的各种培训和教育活动。
它紧密关联着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本文将探讨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2. 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教育是由私人教师提供的,他们为富人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
在中世纪,教会机构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并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大学。
教师教育主要是通过传统的师徒传授和传统知识的传递来实现的。
到了19世纪,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开始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教师教育逐渐得到了重视。
德国的师范学校是最早的教师培养机构之一,它们致力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
其他国家也相继建立了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并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教育体系。
3. 教师教育的变化特点3.1.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师培训以面授和实习为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教师教育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领导能力。
近年来,教师培养机构开始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包括线下教学、在线学习、实践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3.2. 科技的应用和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电子教育平台、教学管理系统、虚拟实验室等科技手段,使教师教育更加灵活、高效和个性化。
同时,科技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而是指导者、组织者和评估者。
3.3. 素质化的培养目标过去,教师教育主要注重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现代教师教育更加注重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
教师应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念、广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教学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素养。
因此,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向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3.4. 专业化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教育也面临着专业化的挑战。
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需求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教育体系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和内容有所不同。
古代教育重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
在古代中国,儒家教育是主流,教师的培养主要依靠家庭和私塾。
学生通过师傅的指导和示范,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这种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强调师生关系的亲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但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开始走上正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始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教育改革议题。
在这一时期,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师培养开始注重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学院和师范学校相继成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教师培养的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课程设计等,培养目标是使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和专业能力。
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教育的推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在线培训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
总的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随着教育环境和需求的变化,教师培养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师徒传承到现代的教育学科,再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史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逐步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变迁,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教师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和部落,教师角色主要由家长和长者担任。
他们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后代,培养他们适应生存和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在农耕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和普及性,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对较为有限。
随着古代文明的兴起,教育开始从家庭和部落转移到城市和宫廷。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哲学家和学者成为了教师的代表。
他们通过开设学校和学院,系统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规范和组织性,教师被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中世纪的欧洲教育主要由教堂控制,教师主要是修道院的僧侣和教士。
他们负责传授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并通过拉丁语进行教学。
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一时期相对受限,教学内容被限制在宗教和神学领域,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的兴起标志着教师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
教育机构开始兴起,教师被要求接受正规的教育培训,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同时,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如孟德尔松的个别教学法和弗洛贝尔的幼儿教育法。
这些变革使得教师专业发展逐渐向着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教育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改革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个性化教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科技的发展则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学软件等。
教师专业发展也从传统的培训和研讨会转向了在线学习和社群分享的方式。
当今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职教教师教育:40年变迁与成就我国职教教师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年的变迁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从历史变迁、政策支持、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和教研创新等方面,对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40年变迁与成就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变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培养项目有限,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技校教师”到“职教教师”培养的转变。
1985年,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道路。
199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2010年,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职教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二、政策支持40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
199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9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提出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提高师资水平”。
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师资培养在师资培养方面,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经历了从单一培训到多元化培养的变迁。
40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培养班、研修班、进修班等。
199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50个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班,培训了5000多名职业教育教师。
2000年以后,各地开始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开设各类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项目,例如研究生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综合性高职等。
这些改革举措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
四、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建设是职教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建设经历了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的变迁。
1989年,教育部发布《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大纲》,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任务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