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发展历程.ppt
- 格式:ppt
- 大小:5.51 MB
- 文档页数:29
知识点二:版式设计的发展同学们,大家好!上次课我们学习了版式设计的具体内涵,了解了什么是版式设计。
那么中外版式设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欧版式设计的历史演变。
版式设计的历史与演变1.3.1传统中国书的典型版面传统的中国印本书籍只印纸的一面。
每一印张在中央对折,成为一页的两面。
书的每页上有特别的形式及线条,其名称可以有助于解释它们的性质及其功能。
印张的印刷部分与木板大小相同,称为版面(见图)。
版面中央称为版心。
版心处可以有一细栏文字,为两页内容章节的小标题、印张页次,有时也是印本分卷的号码及题目,或本张字数及刻工姓名。
版心中央有一黑线,有粗有细,称为象鼻,以此线为准进行折页;或有上下相对的两个凹形尖角黑花,称为鱼尾,凹形的尖顶处为折页的标准。
宋版书籍有时在版边的左上角印一长方形符号,内写卷次,称为书耳。
书页的上下边缘空白处分别称为“天头”、“地脚”。
“天头”一般也称为书眉,较宽,“地脚”一般较窄。
书的每页画成行格,行与行之间有细线区分,称为界,每页四边均有边栏,或为单线,或为双线。
书的正文印在行内,为大字单行,书的注释或批语则以小字双行印在所注的句或字下,同在一行之内。
这种印法的基本版式以及版面术语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传统中国书的版式设计特征: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是直排,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在目录内容的编排中,内容由大到小的关系通过文字上下分级别的穿插排列,将信息层次清晰的显示出来。
如图(元刻本图《大元大一统志》的章节目录)中,文字信息依章节名、作者、章节内容的顺序从右往左排列;在章节内容的编排中,如图(明刊本图《三才图绘》中的《指南车图》)中,标题位于书眉,页面分纵向三栏,正文占一栏,插图占三分之二栏,空间留白的插图区与排列整齐的正文区之间形成黑白的强烈对比关系,使整个页面版式极具装饰性。
上图是《全相三国志评话》,是插图本的典型版式。
上述案例介绍了传统中国书在版式设计中对标题、文字、插图处理的一些典型手法。
第二章版式设计的历史发展与风格变迁
讲授内容:
1、版式设计在西方的发展
2、版式设计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版式设计在西方的发展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美国、德国、日本的版式设计蓬勃发展。
自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运动时期版式设计的中心人物威廉姆·莫里斯为开端,从他所开始极力推崇展示版式设计之美的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到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德国表现主义版式设计;从二十世纪初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意大利未来派版式设计风格到在俄罗斯兴起的具有革新意义并成为现代版式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运动;从强调编辑、排版理性化的包豪斯理念到潜意识关注周围世界的超现实主义设计风格;从流行于法国艺术大师们独行其道的新艺术运动到将版式设计原有形式的解体,注入动感的物化新形态版式的创造;从动荡的六十年代欧美的设计加以最具创造性的语言关注现实生活的大事件、强化内容要素的波谱艺术到进入极限抽象意境的版式设计的流行,现代版式设计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大量信息,也可提供品味、欣赏、收藏,是具有独立文化艺术价值的实体存在。
第二节版式设计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版式设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
自“五四”运动以来,日本、西欧的装饰和版式设计被引进国门,使中国在原有悠久的版式设计艺术的基础上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新的以商业和文化内容方面为主体的版式设计有了很快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它们从更广泛的角度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的认识与运用。
日、韩等国与中国邻壤,他们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并结合本国文化而发扬光大。
中国版式设计的发展历史中国版式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金石文。
在这个时期,版式设计主要应用于雕刻在石头和金属上的文字和图案。
这些雕刻作品以其精美的线条和复杂的纹饰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印章、铭文和碑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版式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唐朝(618年至907年)、宋朝(960年至1279年)和元朝(1271年至1368年)时期,版式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探索在纸上进行版式设计,并开始使用木刻版技术。
这项技术使用刻在木板上的文字和图案,然后轻轻涂上墨水并印在纸上。
这种方式使得版式设计的制作过程更加简便和效率,也为版式设计的普及提供了便利。
明朝(1368年至1644年)时期,版式设计进一步发展,广泛应用于书籍和印刷品。
这个时期的版式设计以主题文字和图案的排列和组合为特点,注重平衡和和谐的布局。
许多重要的版式设计家和书法家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如著名的文化名人赵孟頫和牛子牛。
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传统的版式设计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同时,清朝的版式设计也受到了西方印刷术的影响。
西方的印刷术带来了新的印刷技术和设计理念,从而为中国版式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时期,中国版式设计开始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版式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使得版式设计的制作过程更加方便和快捷。
与此同时,西方的设计理念也逐渐影响到中国的版式设计,从而为版式设计的创新和多样化带来了新的契机。
现代的中国版式设计以其创新性、多样性和独特性而受到国内外设计师的关注和赞赏。
总结起来,中国版式设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金石文到现代的数字化设计,每个时期都为版式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版式设计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并不断推动着该领域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版式设计的发展历史一、早期的排版中国的版式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印刷术发明。
在宋朝时期,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排版更加方便快捷。
当时的版式设计以文字为主,注重文字的布局和字体的选择。
在纸张上,人们使用方形的字块进行排列,形成整齐的文字布局,这种排版方式被称为“格式排版”。
二、近代的变革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版式设计开始受到西方设计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平面设计风格进入中国,版式设计开始注重整体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性的表达。
这一时期的版式设计更加多样化,使用了丰富的色彩、图案和装饰元素,使得设计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性。
三、现代的多样化进入20世纪后半叶,中国版式设计迎来了更加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图像处理软件的出现,版式设计的创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设计师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排版和图像处理,使得设计更加灵活多样,创意无限。
在现代的版式设计中,设计师们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美感,通过布局、色彩和字体的选择来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意图。
他们使用各种设计元素,如线条、形状、图像和文字等,来打造独特的版面效果。
同时,设计者还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通过版式设计将信息以更直观、更易理解的方式展示给观众。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与西方设计风格相比,中国的版式设计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如山水画、篆刻字体、中国画等,常常被运用到版式设计中,赋予作品独特的中国风格和韵味。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也为版式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创意。
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当前,中国版式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媒体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版式设计需要适应不同的媒体平台和屏幕尺寸,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
同时,设计师们也面临着创新的压力,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版式设计经历了从简单的排版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格式排版到近代的艺术化设计,再到现代的多样化风格,中国版式设计不断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