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多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32.33 KB
- 文档页数:3
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文章对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指出近几年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就业领域狭窄等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在于多数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与课程目标不尽合理、大学生基本素质缺乏等,最后针对以上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一、研究对象本文以位于成都市的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西华大学体育系、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系、西南石油大学体育系和成都市以外设有体育院系的7所高校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将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的成都体育学院、美国春田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现状作为比较对象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
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我们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6份,回收率为84.67%,并对有关教育职能部门、高校体育院(系)、四川省体育文化局、省市体训队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部分专管体育的地方行政领导进行了专门访谈。
2.文献资料法。
我们查阅了国内《教育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四川省招生考试报》《中国教育报》等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一百二十余篇和有关著作十余本。
3.逻辑方法。
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本选题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研究。
4.数理统计法。
本文的全部数据皆在计算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四川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2005年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率为32.76%,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
2006年和2007年又分别降至31%、29.1%。
就业很不理想,存在着严重的就业危机。
而且,就业领域比较分散,就业比例最高的前3个领域依次是高等学校、其他教学单位和机关,其他领域均处在较低的水平,有些行业根本不接收体育院校的毕业生。
浅析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作者:王长虎来源:《成功·教育》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个人、学校、社会三大因素,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和三大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对策,以供毕业生和相关领导参考。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对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的体育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
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创历史新高,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
虽然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现在看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着手,探究其就业压力,并找出解决对策,无疑是缓解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的一条可行路径。
一、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1.影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个人因素分析①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更新不够,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普遍还存在着期望值过高的现象,都希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学校等,对私立学校、个体健身场馆、各类体育俱乐部等兴趣不大,尤其是社会体育等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还不很明确,觉得最好的出路还是各类学校,对去其它部门应聘信心不足。
②专业口径较窄,综合素质不高。
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技能不突出,专业知识拓展不够,综合能力不够强,尽管各体育院校在学生进校后的专业教育时就普遍强调专项和各项技能的提高,但由于后续教育力度和措施的不足,学生重视程度、紧迫感、危机感非常欠缺,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在应聘时的空间非常有限。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分析与研究作者:哈增红梁勇张雷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4期[摘要]后奥运时代,随着体育产业的崛起和全民健身热的升温,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章通过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总结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的优势与劣势,并从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力求准确把握学生的就业取向,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体育院校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教学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为实现体育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有益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作者简介]哈增红(1973- ),女,河北卢龙人,河北体育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河北石家庄050041)梁勇(1970-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河北石家庄050061)张雷(1981-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
(河北石家庄050041)[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0904035)[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81-02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轨并行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扩招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在整体“就业难”的背景下也同样出现就业质量偏低的现象。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规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各体育院系的在校生人数大增。
近几年来,体育专业毕业生传统社会需求岗位减少,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各地及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代体育 第09期166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好的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更是该学校的核心专业,该专业培养的方向为体育教师,该专业毕业生受许多学校青睐,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优秀教师。
但近年来毕业生却出现找工作难问题。
本文通过swot 分析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内部特点及外部就业环境进行分析,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及专业的处境,从而为就业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参考,也为国家的人才利用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通过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
二、研究内容分析1.内部因素分析第一,优势S(strengths):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好的体育大学,学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全国唯一一所体育院校“211”重点建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全国排名第一,培养了许多来自全国的优秀体育教育工作者,从理论来说毕业生应该受各中小学的青睐。
学生具有极强的专项能力及其他副项能力,为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示范基础,学校为大四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大部分学生到学校实习,为毕业生提供宝贵的教学实践经历。
该校地处首都,位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业机会多且就业方向广。
第二,劣势W(weaknesses):理论知识薄弱,重实践轻理论,课程设置以项目训练为主,理论知识课程少,对考核要求低;学生对自我及专业认识不足,忽视理论知识;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以致到找工作节点形成就业慌;社会竞争大,一些研究生等以上毕业生来竞争,学生知识面窄,从而综合素质不占优势。
一、二线城市发展好,对教师的学历及各种能力要求高,且待遇好。
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条件差,待遇低,毕业生不愿回家,造成理想的岗位去不了,不想去的岗位可以去的尴尬处境。
2.外部因素分析第一,机会O(Opportunities):①政策的变化。
2008年以后采取体育统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值比例增大,体育老师的作用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改革及教师的待遇提升,中考分数及项目的改进,对体育老师的需求增大,体育教师地位的提升。
60决策探索2019.11下体育师范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周利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是体育师范生,因为体育就业面较为狭窄,体育师范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与其他毕业生相比更加困难。
本文通过分析体育师范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对解决体育师范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展开探讨研究,以期为提升体育师范生就业的匹配性及就业质量提供一些帮助。
一、体育师范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一)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体育师范生就业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为:其一,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一些学生为了减轻高考压力,将体育特长作为跳板进入体育学校,缺乏对文化课学习的重视,对外语、计算机等学科掌握水平有限,进而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二,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综合能力有限。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放松了学习,缺乏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认识,在学习专业技能时,不够专心、不够投入,不能为今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其三,择业观念存在误区。
一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片面地认为自身的对口工作岗位只有在编教师,或进入国企、事业单位,而对于一些私营、民办企业则毫无兴趣。
抑或认为到偏远农村任教教学环境艰苦、待遇差,使得他们的就业面变得十分狭窄。
(二)学校因素影响体育师范生就业的学校因素主要表现为:其一,一些体育院校在体育系课程设计上改革力度不足,不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置均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其二,教学内容方面,片面强调技能培养,疏忽了综合素质的提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力等的有效培养。
其三,教学课时安排方面,专业课程不够突出,就业指导课仅安排在学生毕业时的最后一个学期,课时较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三)社会因素影响体育师范生就业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其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均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体育师范生专业性较强、就业范围存在局限性,社会需求量偏小,使得他们不具备就业的优势。
其二,当前社会最受青睐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长期不变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的人才培养目标,致使体育师范生难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环境与对策1. 引言1.1 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形势严峻,是指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导致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不再被限定于传统的教学和教练岗位,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如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等。
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面临着挑战和压力。
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对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一些地区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剩,导致了就业市场的饱和,使得找到合适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就业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专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应对这一形势,毕业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并拓宽就业渠道,以增加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1.2 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需求与供给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随着社会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体育教育专业,导致专业人才供给量逐渐增大。
与之相比,体育行业的用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致使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
这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现象给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诸多困难。
一方面,竞争激烈导致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大,许多毕业生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由于供过于求,一些用人单位缺乏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得部分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门槛较高的现实困境。
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也导致了部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匮乏,只能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浪费现象的出现。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体育教育专业就业中的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问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2000字】1.3 专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体育教育专业作为自己的求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