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中国到中世纪阿拉伯
- 格式:ppt
- 大小:47.27 MB
- 文档页数:282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金宜久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兴起。
大约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穆斯林军征服周边国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哈里发帝国。
阿拉伯人也一批批地走出沙漠陆续到征服地区定居,与当地民众通婚繁衍。
伊斯兰教随之成为这些地区的统治意识形态。
阿拉伯人给予征服地人民的,只有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
他们则接受了征服民族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征服者被征服”。
8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开始翻译古希腊、波斯、印度的著作。
大致在一个多世纪的翻译运动时期,希腊的格林关于医学的论文、希波克拉底的《格言》、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伦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等,印度的《悉坛多》(《历数全书》)、医书《闍罗迦》和《苏斯特拉塔》等,都有了阿拉伯文的译本。
随后,这些学者开始了独立创作时期。
最初,主要是在东部地区进行,以后,西部地区(主要是在西班牙)也从事了学术创作活动。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实际上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在哈里发帝国时期共同从事学术活动的结果,它的科学成果并不全是阿拉伯人的精神产品。
哈里发帝国需要科学为宗教、为统治者服务。
与盲目信仰不同,科学需要理性。
阿拉伯社会受益于科学、医学发展的同时,理性思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就阿拉伯世界科学兴盛和发展的原因来说,首先与哈里发重视、支持和赞助科学有关。
科学受到哈里发的关怀而得以兴盛和发展。
哈里发期望长寿、维持长期统治,因而特别重视医学。
巴格达大医院院长拉齐(865~925)的《医学集成》除了总结阿拉伯人所了解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医学知识外,并增添了新贡献,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
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伊本·西那(980~1037,拉丁文名阿维森纳),被称为医生之王。
他的《医典》同样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
中古时期中国与阿拉伯的科学交流阿拉伯和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很早就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
自7世纪中叶起,中国和阿拉伯经济往来趋于频繁,科学交流更加活跃。
“阿拉伯科学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和军事接触等渠道传入中国。
阿拉伯科学传入中国后,促进了中国天文学、数学、医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则通过贸易途径和战争途径等渠道传入阿拉伯。
中国科学传入阿拉伯后,炼丹术对阿拉伯化学家有所启迪,指南针便利了阿拉伯航海业,针灸、中草药丰富了阿拉伯医药学宝库,火药、造纸术推动了阿拉伯社会的进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荣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的交往阿拉伯帝国建立后,特别是自7世纪中叶起,两国政府开始遣使互访。
8世纪初,两国领土相邻,这些都有助于两国的文化、科学交流。
“7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期间,中阿两国长期和睦相处,互通有无。
既有军事合作,也发生过军事冲突。
而阿拉伯科学则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及军事接触等途径传到中国。
”李荣建介绍道。
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首次派遣使节到中国。
关于阿拉伯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情况,《历史系列》(中译本名为《苏莱曼游记》)和《全史》等阿拉伯书籍,《旧唐书》、《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等中国史书均有记载。
来华使节不仅转达了阿拉伯国家与中国通好的愿望,而且带来了不少奇珍异宝。
“他们还带来了不少阿拉伯信息等,从而将阿拉伯文化、科学传入中国。
”李荣建说道。
自唐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阿拉伯商人不仅带来了大量阿拉伯货物,而且还带来了阿拉伯科学、文化。
“古代中阿关系史上以友好交往为主流,但也发生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军事冲突。
”李荣建认为,军事接触也是阿拉伯科学传入中国的一大途径。
“例如,天宝十年之役以阿拉伯军队取胜而告终。
阿拉伯人俘虏的中国军士中的造纸工匠,将中国发明的造纸术等传入阿拉伯。
”阿拉伯科学传入中国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及军事接触是阿拉伯科学传入中国的三条主要途径。
传播:(1)唐中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也是这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埃及,欧洲。
指南针最早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唐末发明火药,火药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最早发明造纸术是西汉前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先传入非洲后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19世纪传入大洋州。
一场战争将造纸术带到西方小小纸牌帮印刷术传遍欧洲中国难民将造纸术带至朝鲜,“高丽纸”反成中国文人墨客挚爱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中,造纸术是最早传播到其他国家的。
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向汉和帝献纸,真正实用意义上的纸张开始出现。
公元105年这一年,被普遍认为是造纸术发明的年份。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后,纸张开始被广泛应用。
两汉交替之际,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
造纸技术随之传到那里。
20世纪60年代,在朝鲜半岛的一处古墓中曾经发现过带有西汉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字样的纸张,成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中国造纸术外传的最早明证。
公元7世纪末期,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
此后,新罗全面吸收唐文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学和汉文化,曾在唐代大量生产的藤纸也在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重获生机。
出产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纸”厚实挺括,适合书写各种文字,被称作“中外第一”。
中国古代著名书画家苏东坡、黄公望和董其昌等人,都十分喜爱使用“高丽纸”。
在从中国三国时期至唐朝这段时间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等国一直充当中国文化向日本传播的桥梁。
中国的造纸等技术也正是经由朝鲜半岛诸国东传日本的。
日本奈良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手漉和纸工艺程序与中国造纸技术虽操作程序不同,但各有千秋。
在这前后,中国的造纸技术也先后传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地。
公元9—10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又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古印度从此有了用纸印刷的佛教经卷。
阿拉伯帝国俘虏中国造纸匠,欧洲画师偷走造纸术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将军沙利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答案第一章1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
()×2从()开始,才有人专门地去关注科学过去的历史发展。
D 18 世纪3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D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4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
()√5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D 乔治·萨顿1.21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C 科南特2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是()。
B Isis3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
()×4萨顿研究的科学史的局限性在于,其更倾向于陈述客观的历史事实,对于诸如纳粹一类将科学用于屠杀的行为缺少批判性。
()×5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D 1600 年1.31 科学史更加强调的是借鉴功能,而并非预见功能。
()√2 萨顿的女儿梅· 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 《我认识一只凤凰》3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
()√4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
D 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5 ISIS 创刊于()。
D 1912 年第二章2.11 符合严格定义上的科学起源于()。
C 文艺复兴2 被中华文明忽视而被西方文明所重视的()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C 玻璃3 下列关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文明和文化的观点,正确的是() C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4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观点,从时间角度上看,文明要比文化短得多。
√5 人类文字的发展最早不超过一万年前,而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
()√2.21 楔形文字的产生距今有()年。
C 5000-30002 古埃及第()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中出土了金面罩和金棺。
C 十八3 文艺复兴以前,人们更偏重于讲技术而非科学。
中国科技的三次大规模外流:是怎么一步步成就了西方霸权的中华文明传承了数千年,文明之连续、体系之完备,科技之辉煌,在世界古代史上,绝无仅有。
自盛唐至清初的近一千年间,中国文明成果发成了三次大规模外流,在西方中世纪的黑暗中点亮了文明的灯光,并一步步成就了西方霸权的崛起。
一、第一次科技外流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恒罗斯之战,因盟军葛逻禄部背叛,高仙芝战败。
这次战役,唐军万余人被俘,其中有许多能工巧匠,如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
唐朝与阿拉伯版图同年在巴格达就出现了中国境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
杜环作为高仙芝部队的一个随军书记官也成了大食的俘虏。
杜环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
他在大食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
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
杜环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批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陵、吕礼为“织络者”。
杜环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国,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
雕版印刷术也应该随同造纸术一起传入了阿拉伯。
造纸术、印刷术对伊斯兰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阿拉伯帝国之前,西亚、北非一带分布着众多部落、民族、语言,虽然被数次征服,但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身份认同。
阿拉伯帝国在632年建立之初,伊斯兰教也仅限于阿拉伯半岛说阿拉伯语的部落,一个多世纪之后,也就是在恒罗斯之战之后,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使得用阿拉伯语言印刷的伊斯兰教书籍才有可能大规模迅速传播。
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教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统治地区通用的语言和宗教,并造成了永久性的影响。
阿拉伯帝国时期,数学领域成就惊人,这其中也离不开俘虏的唐军,其中必然有精通大唐算数的能工巧匠。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规定《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十部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数学著作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算学教科书,用以进行数学教育和考试,后世通称为《算经十书》。
阿拉伯帝国科技发展阿拉伯帝国(632~1258,英:Arab Empire),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
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面积最大时达到了1339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
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一神教伊斯兰教。
自称是阿拉伯和犹太人祖先的,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
先知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
到他逝世时(632年),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之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
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
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
阿拉伯帝国前后共存在626年。
ةيملاسإ)又称伊斯兰教复兴,在习伊斯兰黄金时代(阿拉伯语:ةراضح惯上是指8-13世纪之间的500年,近来的一些学术研究将之延展至15世纪。
在这段时期,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家、工程师、学者、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及商人辈出,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上保留并促进了艺术、农业、经济、工业、法律、文学、航海、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各方面的发展,并在基础之上对这些方面实施改革创新。
作家霍华德·特纳写道:“穆斯林艺术家、科学家、杰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直接及间接地影响到各个大陆上的社会。
”加之阿拉伯帝国重视贸易与交流,搜集到不少古希腊古罗马的科技著作,加上阿拉伯帝国早期信仰自由,一些欧洲学者为了躲避中世纪宗教压制到阿拉伯,加上阿拉伯帝国重视工匠和医生,导致科学技术迅速崛起。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兴起,阿拉伯帝国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昆它布(小学校)(kuttāb):接受六岁以上儿童学习,以《古兰经》为核心,学习朗读和书法;此外,加之阿拉伯语法、历代先知的故事、初等算术原理和诗词。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000009对外汉语 2009221102410012 余一红0000一、中国四大发明是如何传到西方的0000造纸术:00000时间: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使纸很快被应用推广。
中国造纸术大约在公元3 世纪传入越南, 4 世纪传入朝鲜,5 世纪传入日本, 7 世纪传入印度, 8 世纪从中亚传入阿拉伯, 在公元8世纪751年,唐朝高仙芝与大食国(当时的阿拉伯)爆发怛罗斯战役,战败的唐朝士兵俘虏中有懂得造纸的工匠,造纸术便传入了西方;首先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出现了中东第一个造纸作坊,794年巴格达出现中东第二个造纸作坊,造纸术由此传到阿拉伯地区。
而后到达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 12 世纪传入欧洲。
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
这时上距蔡伦造纸已有1000 多年。
此后,法国(1189)、意大利(1276)、德国(1391)、英国(1494)、荷兰(1586)、美国(1690)都先后建厂造纸。
到16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
但到17世纪时,欧洲造纸术仍然只是中国宋代的水平。
乾隆年间,在清廷任职的法籍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造纸术绘制成图,寄回巴黎,从此先进的中国造纸技术才在欧洲传播开来。
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发明机器造纸,从而超越了中国。
00000方式:纸由绎道向河西走廊和新疆传输, 在罗布淖尔汉代烽镬遗址就曾出土过东汉末年有字的古纸. 1 9 5 9 年在民丰东汉古墓中发现了粘满黛粉的纸。
除此而外, 吐鲁番的高昌遗址也大量出土了古纸。
新疆不仅从内地输进大量的纸, 而且从6 世纪下半叶开始生产纸, 原料多为破麻布。
但抄纸用的纸帘已不是中原地区常用的竹帘, 而是当地野生的岌友草杆编的草帘。
当时波斯商人来往频繁, 他们将中国的纸和造纸技术输送到广大的西亚地区。
在公元3 世纪, 当纸还在古楼兰一带使用时, 波斯、粟特商人已将纸带到波斯、伊拉克、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09对外汉语 2009221102410012 余一红一、中国四大发明是如何传到西方的造纸术:时间: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使纸很快被应用推广。
中国造纸术大约在公元3 世纪传入越南, 4 世纪传入朝鲜,5 世纪传入日本, 7 世纪传入印度, 8 世纪从中亚传入阿拉伯, 在公元8世纪751年,唐朝高仙芝与大食国(当时的阿拉伯)爆发怛罗斯战役,战败的唐朝士兵俘虏中有懂得造纸的工匠,造纸术便传入了西方;首先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出现了中东第一个造纸作坊,794年巴格达出现中东第二个造纸作坊,造纸术由此传到阿拉伯地区。
而后到达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 12 世纪传入欧洲。
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
这时上距蔡伦造纸已有1000 多年。
此后,法国(1189)、意大利(1276)、德国(1391)、英国(1494)、荷兰(1586)、美国(1690)都先后建厂造纸。
到16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
但到17世纪时,欧洲造纸术仍然只是中国宋代的水平。
乾隆年间,在清廷任职的法籍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造纸术绘制成图,寄回巴黎,从此先进的中国造纸技术才在欧洲传播开来。
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发明机器造纸,从而超越了中国。
方式:纸由绎道向河西走廊和新疆传输, 在罗布淖尔汉代烽镬遗址就曾出土过东汉末年有字的古纸. 1 9 5 9 年在民丰东汉古墓中发现了粘满黛粉的纸。
除此而外, 吐鲁番的高昌遗址也大量出土了古纸。
新疆不仅从内地输进大量的纸, 而且从6 世纪下半叶开始生产纸, 原料多为破麻布。
但抄纸用的纸帘已不是中原地区常用的竹帘, 而是当地野生的岌友草杆编的草帘。
当时波斯商人来往频繁, 他们将中国的纸和造纸技术输送到广大的西亚地区。
在公元3 世纪, 当纸还在古楼兰一带使用时, 波斯、粟特商人已将纸带到波斯、伊拉克、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