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史的宗教——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8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历史学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中世纪的宗教 ——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中世纪的宗教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节宗教的概念 (1)
第二节宏观上宗教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2)
①为政治统治服务 (2)
②进行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2)
③凝聚民族力量 (2)
④为一些重要的政治运动鸣锣开道 (3)
第三节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3)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及其产生的背景 (3)
(二)伊斯兰教的经典及其经典教义 (3)
(三)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4)
结语 (6)
参考书目 (7)
摘要:
文章从中世纪宗教入手,探讨宗教在中世纪史上的作用,并以伊斯兰教及其在阿拉伯的影响为例展开分析。
学习宗教的概念以及宗教的某些政治属性和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所产生的影响,这主要从伊斯兰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民族等方面对阿拉伯帝国的作用。
关键词:
中世纪宗教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
第一节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在相应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和智力知识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以对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灵的信仰为基础的,由宗教信仰宗教感情或体验、宗教徒、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思想、宗教行为等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非常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体
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
“宗教是在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
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①而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深重苦难的不满、恐惧和绝望推动了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剥削阶级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
⑵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内容包含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和宗教的情感或体验。
⑶宗教是一种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社会实体。
⑷宗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各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宏观上宗教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宗教和政治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起着相互补充和支持的作用,这决定了宗教也必然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政治属性的社会现象。
宗教的政治属性主要表现在:
①为政治统治服务
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②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在阶级社会里为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属性。
为政治统治服务的历史形式:国教制、政教合一、政教分离。
②进行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控制是宗教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的核心
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真主宣称:“谁想获得今世的报酬,我给谁今世的报酬;谁想获得后世的报酬,我给谁后世的报酬。
”③宗教往往成为法律的必要补充。
例如,民族宗教规定,人们要团结友爱,儿子不孝敬父母就要遭天打雷劈等。
这些观念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③凝聚民族力量
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把整个西欧联合成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伊斯兰各民族和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联合成为一个具有共同观念的伊斯兰社会共同体……这些都说明宗教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页
③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9页
④为一些重要的政治运动鸣锣开道
恩格斯指出:“当时反对封建制度的每一种斗争,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社会。
”④如北魏大乘教起义,伊斯兰教的产生为麦地那国家的产生制造了舆论并提供组织形式,为阿拉伯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还有突出表现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中。
第三节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及其产生的背景
希贾兹(汉志)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伊斯兰”是阿拉伯文“Islam”的音译,本意是“顺服、服从、降服、归顺、纯净、和平”等。
从宗教上的意义来讲,“伊斯兰”一词的涵义是归顺唯一神安拉的旨意,服从安拉的戒律。
背景:①6、7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正处于社会剧烈运动和重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十分尖锐;②麦加取代也门成为巨大的商业中心,古莱希贵族控制城市议会组织——马拉,而掌握麦加的统治权和宗教祭祀权,操纵商业贸易,残酷剥削贫苦成员,加剧了阶级的矛盾;③外部大国争霸,埃塞俄比亚和波斯的入侵,给阿拉伯人带来巨大的灾难,经济受到致命的打击;④氏族制度的瓦解,阿拉伯人渴望统一,实现和平和社会稳定;⑤生存艰辛和社会动乱使其传统的多神崇拜体系逐渐瓦解;⑥阿拉伯社会生活环境恶化,加剧阿拉伯内部的贫富差距,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形成:610年太阴历9月27日,穆罕默德向人们宣布,他在山洞过夜时梦中接受神的启示,让他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众人传播真理:尊奉独一的真主安拉,摈弃偶像崇拜。
从此穆罕默德开始宣传新教,随着接受穆罕默德宣传的人日益增多,新的伊斯兰教由是产生。
(二)伊斯兰教的经典及其经典教义
伊斯兰教是6~7世纪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
经典:《古兰经》,也被称作《克塔布》。
它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因此《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阿拉伯国家关于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
经典教义: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清真言)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使
者”⑤伊斯兰教反对多神崇拜,提倡一神崇拜,归顺并敬畏独一的安拉;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强调保护财产和私有权。
伊斯兰教伊玛尼(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古兰经》)、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
(三)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民族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方面:①伊斯兰教的教义,用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原始的多神信仰——为阿拉伯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制造了舆论;②伊斯兰教经典成为阿拉伯人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规范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③伊斯兰教使阿拉伯人统一了信仰,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并在它的旗帜下展开吞并西非、北非和西南欧的对外扩张,扩大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④阿拉伯在伊斯兰教“圣战”的鼓舞和战利品的引诱下,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圣战”成为阿拉伯统治阶级夺取土地、开辟商道、掠夺财富和转移国内阶级矛盾的借口,这就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⑤阿拉伯帝国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人口众多,阿拉伯人作为统治者是少数,且其文化水平远落后与被征服的民族,倭马亚王朝积极鼓励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宗伊斯兰教,而被统治的各族人民改宗伊斯兰教,有利于克服阿拉伯人统治上的弱点,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巩固了统治。
⑥为麦地那国家的产生制造了舆论并提供组织形式,为阿拉伯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为建立政教统一的君主专制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
⑦伊斯兰教要求每个穆斯林服从安拉、使者和民族领袖——有利于日后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对内加强控制,对外扩张征服。
经济方面:①伊斯兰教的发展使克而白失掉其为宗教中心的地位,这就直接威胁着麦加商人贵族的利益;②《古兰经》明确规定鼓励和推崇商业发展,穆罕默德说:“商人是世界上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
”因此商人的地位很高,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吸引着阿拉伯人经商,这就有利与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还有就是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加强了与欧亚非三大洲的经济往来,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③伊斯兰教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强调保护财产和私有权。
这促进了商业的公平发展,缓和了经济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诸多矛盾,激励了阿拉伯人从事商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阿拉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伊斯兰教推广阿拉伯语,所以穆斯林的交流变得极为方便,这也较快了文化的交
流,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伊斯兰教不准许信徒赚取利息,所以经营银行的多是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
这就使犹太教徒等控制了阿拉伯帝国的货币流通,这也许也是阿拉伯帝国经济急剧衰落的原因之一吧。
文化方面:①被统治的各族人民改宗伊斯兰教,使阿拉伯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容,并且《古兰经强调穆斯林一律平等,促进了社会流动,成功的大门向有才者打开。
②中世纪穆斯林的翻译活动对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为某些学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文的翻译运动不仅为穆斯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营养,而且为保存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说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可以说是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启欧洲文艺复新运动。
③穆斯林活跃于各大洲,他们带回的先进科学与技术。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促进世界文化和经济发展。
如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的传入,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伊斯兰教对阿拉伯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伊斯兰教在传播的过程中,穆斯林们在被征服的土地上修建清真寺,建立学校,并确立法律,建立图书馆、天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在建筑艺术方面,并且集中地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
如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在清真寺中,几乎都是植物和几何图案,而没有人和动物的画像和雕像。
⑤伊斯兰教产生后,蒙昧时期浪漫、自由的抒情诗具有了思想性和道德性,政治和宗教作用增强,诗歌被用来赞美真主、先知和讽刺政敌。
伊斯兰赋与诗以尊贵的位置,造就了杰出的诗人。
不仅诗人被分成迷惘的情诗诗人和负有责任感的严肃诗诗人,诗歌的功用也分成普通教育性的或重在宣传性的。
在伊斯兰思想的准则之下,美与丑的选择摆在诗人面前。
社会生活:①伊斯兰教内涵广泛,在神学信仰、政治主张、经济思想、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家庭组合等各方面所提倡的思想原则和行为规范,对每一个穆斯林或每一个伊斯兰教人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
②伊斯兰教的教义中的诸多规定、观念,如人们要团结友爱,儿子不孝敬父母就要遭天打雷劈;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等。
这些规定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③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很大,如阿拉伯人的服饰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伦理观重于审美观。
伊斯兰教强调服装必须遮盖羞体——标准是遮住妇女的全身,,不能显露或透视出身体的轮廓,只允许露出脸和手,而且不准系腰带;反对服饰上的奢侈浪费,反对男女不分、互相模仿妇女的服饰,禁吃自死物、溢流的血、猪肉,严禁饮酒等。
④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是阿拉伯国家关于宗教、
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为阿拉伯帝国各项制度的制定提供了规范与基础,使这些规范或者制度更具有号召力,并让阿拉伯国家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并予以履行,从而又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巩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民族方面:①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起有重要的桥梁和基础作用。
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人信仰多种宗教。
作为受多种宗教并存影响的一个后果,阿拉伯氏族部落内聚力强大而盲目唯我独尊,对其他部落存在强烈的排他情绪,阿拉伯各氏族部落之间常常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
与此同时,阿拉伯半岛面临强邻环伺的局面。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埃塞俄比亚以及波斯都对阿拉伯半岛发动过侵略战争,严重影响了半岛的稳定和发展,阿拉伯人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②信仰伊斯兰教所带来的认同感,对阿拉伯民族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一个民族必须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统一的宗教为阿拉伯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
穆斯林以兄弟相称——排斥血亲复仇,突破了狭隘的氏族范围,使整个民族和睦共处,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结语
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群体、社会阶级、阶层、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运用宗教信仰特有的那种神化认同功能所具有的社会控制能力,特别是社会的统治者和统治集团需要以此来维护和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杰出的政治家穆罕默德就是通过创建伊斯兰教而统一阿拉伯半岛,对真主安拉统一的认同替代了各部落分散的分神崇拜,从而避免了部落之间长期以来的相互残杀与外族入侵之苦,推动了阿拉伯半岛封建社会的发展。
又说“宗教在当权者的眼里只不过是约束人民的工具。
当权者是最高阶层的成员,他们利用宗教统治其属下……结果是政权属于高贵者,而信仰属于贫贱者。
”⑥正如伊斯兰教承认已存在的奴隶制的合法性,同时又提倡改善奴隶的状况,认为释奴是一种善行,但是实际上奴隶并不能获得自由,仍然过着被残酷奴役、剥削的生活。
总而言之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还是民族和社会生活任何一方面来说,都可以说明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贡献甚至是世界的贡献都是功不可没的,穆罕默德人我心生崇拜之情。
通过对伊斯兰教的学习,让我了解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底蕴。
在此之前伊斯兰之于我,也不过就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伊斯兰教的多方面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
⑥【德】赫伯特·戈特沙尔克:《影响遍全球的伊斯兰教》,1980年第二版,第62页
参考书目
易卜拉欣·冯今源和凯里麦·沙秋真:《伊斯兰教历史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佟洵:《宗教·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怀德、郭宝华:《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彭时代:《宗教信仰与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徐小跃:《宗教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