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一)
- 格式:docx
- 大小:17.70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理解金朝汉族作家的内心矛盾?
理解金朝汉族作家的内心矛盾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认同的矛盾:金朝是由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
而作为汉族作家,其身份和归属感可能受到挑战。
他们可能在家族、社会或个人层面经历对自己汉族身份的认同与契丹统治者的身份冲突。
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可能在他们的写作中得到表达和反映。
2.忠诚与挣扎:作为汉族作家生活在金朝这样的政权下,他
们可能面临忠诚与反抗之间的挣扎。
他们有时会感到对金朝统治者的忠诚,同时也难以回避对汉族文化和传统的情感和认同。
这样的内心挣扎可能在作品中呈现出来,表达出对权力与文化的复杂态度。
3.文化传承矛盾:金朝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政治统治者,但同
时又存在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对契丹族文化的倾斜。
对于汉族作家来说,他们与其他汉族文化传承者可能面临如何在金朝的官方文化环境下坚持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的矛盾。
他们可能在作品中探索和表达对于文化保守与创新之间的抉择。
4.对现实的审视与美化的压力:在金朝时期,由于政治权力
的干预和官方的影响力,作家可能面临对现实的审视与塑造的压力。
他们可能需要在作品中呈现一个符合契丹统治者意图的理想形象,而这可能与自己对现实的真实认知产
生冲突。
这种内心矛盾可能在作品中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
关注和对现实的深度思考。
总之,金朝汉族作家的内心矛盾主要源于一种身份认同的矛盾、忠诚与挣扎、文化传承的矛盾和对现实的审视与美化的压力。
这些矛盾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并在作品中得到了表达与反映。
深入理解这些内心矛盾可以增进我们对金朝汉族作家和当时社会的历史理解。
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上)第2期2006年4月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liff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Edition)No.2Apr.2006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上)周惠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金代各民族文学成长于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游猎文化的结合部,蕴含着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从而为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原始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是中华文明不断更新与发展,永不停顿与衰败的一个关键原因;而金代文学在中华大地上的崛起,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各民族文学互动互补,相激相融历史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对于这一点.亟待文学史家在新的世纪构建中国文学史完备框架和科学体系的宏大工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并对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进行认真反思.[关键词】金代文学;北方民族;游猎文化[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06)02—0059—09宋,金时期金代多民族文学的崛起,给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同宋代文学优势互补,异轨齐驱的重要范本.但是由于北人质朴,性不近名,不似南人动刊梨枣;加之正统观念与民族偏见根深蒂固的影响,使金代文献人为地大量散佚,对于当时南, 北双方并驱争先的中国文学史而言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千古遗憾.尽管如此,由于金代文学成长于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游猎文化的结合部, 现存作品仍然蕴涵着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在北方民族文化南渐的潮流中为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格局带来了勃勃生机与原始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是中华文明不断更新与发展,永不停顿与衰败的一个关键原因;而金代文学在中华大地上的崛起,为多元一体的中华各民族文学互动互补,相激相融历史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对于这一点,亟待文学史家在新的世纪构建中国文学史完备框架和科学体系的宏大工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并对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进行认真反思.金朝(1115—1234年)是崛起于祖国东北而在中原大地叱咤风云的古老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它与我国史书上的肃慎,挹娄,勿吉一棘褐一脉相承.肃慎是东北地区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从舜禹时代即与中原发生了联系.《竹书纪年?五帝纪》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方大国也,一名息慎."《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咸(按即今长白山),有肃慎之国."周武王时,肃慎人曾人贡"梏矢石奢",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即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左传?鲁昭公九年》)可见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即已臣服于中原王朝.战国以后,直到隋唐,挹娄,勿吉一棘褐又先后见于文献记载.五代时,契丹人呼黑水棘褐为"女真",从此女真之名便见知于世.女真民族骁勇剽悍,长于骑射,"旧俗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迁徙不常."(《金史》卷一《世纪》)后虽定居下来,"以耕凿为业","种植五谷",但是农业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据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引马扩《茅斋自叙》:"自过咸州(治所在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混同江(五代时辽太宗改粟末水为混同江,即今松花江)以北,不种谷黍,所种止稗子,舂米旋炊粳饭……自过嫔(今辽宁鞍山东北),辰州(今辽宁盖[收稿日期]2006—01—18【作者简介]周惠泉(1940一),男,河北乐亭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辽金文学,满族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一59—2006年4月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县),东京(今辽宁辽阳)以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倒禽兽荐饭,食毕上马."(卷四《政宣上帙》四)南进中原以后,女真统治者则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金太宗天会六年(1126年)攻克北宋都城汴京以后,即降诏要求"所在长吏,敦劝农功"(《金史》卷三《太宗》).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金政权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关系,从社会形态上完成了由原来女真民族的奴隶制,半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从而使国威大大增强.金朝论幅员则广于辽,论实力则强于宋,雄峙于北半部中国一百二十年之久.在南宋始而以称臣纳贡,继而以称侄纳贡为条件达成与金朝的和议以后,女真由其先人肃慎,挹娄,勿吉一棘褐长期沿袭下来的纳贡主体转变为名正言顺的受贡主体, 使北方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上的地位快速提升,为蒙古族和作为女真人后裔的满族这两个北方民族建立大一统的元,清政权准备了条件,从而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发挥了特殊作用.金朝建立以后,女真民族与汉民族也经历了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一方面,金初女真奴隶主贵族曾经力图在辽,宋旧地推行女真文化,要求汉族居民学习女真风俗.陆游诗中所述南宋词人韩元吉乾道九年(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以礼部尚书的身分出使金朝时所见北宋旧都汴京"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尽能女真语"(《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剑南诗稿》卷四)的情况,大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南宋诗人范成大乾道六年(金大定十年,1170年)出使金朝时看到的则是"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以北皆然,而京师尤甚".(《揽辔录》)"京师"即指北宋旧都汴京,范成大与韩元吉二人的说法可以互相印证.另一方面,在与汉族居民的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女真人更多地接受了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金太宗完颜晟(1075—1135年)灭北宋以后不久,即首先从皇室中反映出来.据《大金国志》记载,金熙宗完颜宜(1119—1150年) "自为童时聪悟,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叻及中国儒士教之,后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矣.视开国旧臣,则日'无知夷狄';及旧臣视之,则日'宛然一汉户少年子也'."(卷十二《熙宗孝成皇帝》四)女真统治一60一者不仅模仿汉制确立了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而且大力提倡汉文化.从金熙宗开始,女真最高统治者往往重视尊孔读经.金世宗(1123—1189年)时还曾用仿照契丹字和汉字创造的女真文字翻译汉文经史典籍,以便"女直(即女真,辽代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之讳而改称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金史》卷八《世宗》下).特别是金章宗(1168—1208年),"性好儒术,即位数年后,兴建太学,儒风盛行.学士院选五六人充院官,谈经论道,吟哦自适.群臣中有诗文稍工者,必籍姓名,擢居要地,庶几文物彬彬矣.99(《大金国志》卷二十一《章宗皇帝》下)为了网罗人才,金廷在天会五年(1127年)曾降诏书,提出"宜开贡举"(《金史》卷三《太宗》).从而出现了"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金史》卷五十一《选举》一)的局面.特别是"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繇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金史》卷一百二十五《文艺》上)影响所及,不仅汉人争相奔走,而且强悍的猛安谋克也开始习辞艺,忘武备,渐染文弱之风.章宗明昌(1190—1196年)间,女真统治者"欲国人兼知文武,令猛安谋克举进士,试以策论及射,以定其科甲高下".(《金史》卷四十四《兵》)直到金室南渡以后,一些世袭猛安谋克的女真人依然"好文学"而"作诗多有可称"(刘祁《归潜志》卷六).在与汉族人民的长期相处中,特别是随着女真人的大批南迁,汉文化以锐不可当之势在女真人中迅速地传播,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P81)使汉语成为女真人的通用语,为有金一代汉文文学在各民族中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女真人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北方民族文化也以浑朴生动,清新自然的本色受到中原汉民族不由自主的喜爱,使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与女真等北方民族的游猎文化经历了一个双向交流,共同提升的互动过程,从而形成了金代文学雄健磊落,骨力遒上的独特风貌,为中华各民族文学优势互补,异轨齐驱的历史走向增加了合力.清代纂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宋自南渡以后,议论多而事功少,道学盛而文章衰.中原文献,实并入于金."(卷一九o)金代文学崛起以后,随着历史的进程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使金代文献没有像南宋那样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是现存作品仍然为我们认识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第2期周惠泉: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上)2006年4月的独特成就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材料.金朝以马上得天下,建元收国之初,统治者忙于灭辽克宋,不暇偃武修文,因而金初文学主要是借才于异代,由来自辽,宋的文人学士在文坛上争雄竞胜.清人庄仲方指出:"金初无文字也,自太祖得辽人韩畸而言始文,太宗入宋汴州取经籍图书,宋宇文虚中,张斛,蔡松年,高士谈辈后先归之,而文字煨兴."(《(金文雅)序》)金太祖在位的八九年间,文学比较朴陋.尽管由辽入金的文人有某些作品问世,但是今存数量较少.这些作家主要有韩畸,左企弓,虞仲文,张通古,王枢等人.比如左企弓的作品,即已大多佚失不传.他曾经针对金,宋联合灭辽时相约大功告成以后将北宋原来割让给辽朝的燕京归还宋人的协议,在金太祖定燕以后献诗道:"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通过诗作力图谏阻金帝归还燕京,说明原属辽朝汉族士人的民族观念已颇为淡薄,由于长期生活在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上,在其潜意识当中已经包含着不同民族"多元一体"的因素,诗句艺术地再现了宋,辽,金时期与北方民族杂居共处的燕京地区一些士人的独特心态.而在金太宗即位以后,因为又相继罗致宋朝的许多文士,金代文坛开始兴盛繁荣.由宋入金的作家,主要有宇文虚中,蔡松年,高士谈,吴激和张斛等,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为金初文学增辉添色,使原来比较寂寞的文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推动了金代文学的发展.由于他们仕金往往有着特定的条件或难言的苦衷,从当时的道德标准来看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于是便以"南朝词客北朝臣"的身分,表现了家国之思和身世之感. 其中宇文虚中是金初文坛的盟主.宇文虚中(1080一I146年)字叔通,别号龙溪居士,成都广都人.①初仕宋,累官资政殿大学士,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年)充大金通问使使金,祈请徽,钦二帝南归.天会七年金人并遣宋使归,虚中自称"奉使北来,祈请二帝,二帝未还,虚中不可归",于是独留.后仕金为翰林学士承旨,与韩畸俱掌词命.由于他恃才轻肆,见女真人辄以"矿卤"视之,女真贵族往往积不能平.所谓"不随风月媚,肯受雪霜侵"(《岁寒)云云就是他桀骜不驯性格的写照.皇统六年(1146年),以所据位柄暗中联络中原东北豪杰义勇举事复宋,谋泄遭变,为完颜宗弼(兀术)杀害.他在羁留金朝期间,经常领受着"客馆病余红日短,家山信断碧云长"(《重阳旅中偶记二十年前二诗,因而有作》)的苦况,思国怀归,情见乎辞.比如《又和九日》:老畏年光短,愁随秋色来.一持旌节出,五见菊花开.强忍玄猿泪,聊浮绿蚁杯.不堪南向望.故国又丛台.根据颔联推断,诗当作于使金的第五年即金太宗天会十年(1132年).当时诗人写给妻子的信也流露了同样的心情:"自离家五年,幽囚困苦,非人理所堪.今年五十三岁,须发半白,满目无亲,衣食仅续.唯期一节,不负社稷,不欺神明.至如思念君亲,岂忘寤寐;俯及儿女,顷刻不忘.度事势决不得归,纵使得归,又须在数年以后.兀然旅馆,待死而忆."(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五)正因为心志如此,诗中才抒发了沉痛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于故国的命运寄以无限关注.又如《和高子文秋兴二首》,其一云:"沙碧平犹涨,霜红粉己多.驹年惊过隙,凫影倦随波.散步双扶老,栖身一养和.羞看使者节,甘荷牧人蓑."其二云:"摇落山城暮,栖迟客馆幽.葵衰前日雨,菊老异乡秋.自信浮沉数,仍怀顾望愁.蜀江归棹在,浩荡逐春鸥."前者感叹岁月的飞逝和自己的衰老,有时不我待之叹;后者表达思乡的愁绪和南归的期望,怀不甘陷没之想.最后用"蜀江"二句作结,点出故乡景物,一往情深,寄望无穷.作为入金以前曾经活跃在北宋,南宋之交的文学家,宇文虚中的血管里毕竟流淌着我国北方民族鲜卑人的血液,真率直爽的民族气质与禀赋使他不屑为文造情,钩章棘句,其崇尚自然,注重实用的文学观念同我国北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他推崇"卓然诨成"的文风,反对"冥搜巧绘"的习气(《答曾晦之书》),强调文学作品要从"肺腑中流出"(《余留平城,赵光道自代郡来,相聚旬日而归,各题数句,以志其事》),从而塑造和引导了有金一代雄健自然的文风,同江西派末流矫揉雕镌,调低格卑的不竞之风形成鲜明的对照,给金代文学的异峰突起提供了一个颇高的基点.宇文虚中入金以后,大漠风霜重新磨练了他的性格和他的诗风,其诗慷慨激昂,清刚俊健,为有金一代诗歌变宋创新的文学实践作了准备,堪称杜甫过渡到元好问之间不可或缺的代表一61—2006年4月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性诗人.高士谈(?--1146年)则是受宇文虚中牵连遇害的.士谈字子文,一字季默,其父为宋韩武昭王高琼曾孙,宣仁太后堂侄.他在北宋宣和末任【斤州(今山西忻州市)户曹参军,人金仕为翰林直学士.由于他以宋臣的身分仕金,内心颇为矛盾和苦闷,因而"泪眼依南斗,难忘去国情"(《不眠》),''摇荡伤残岁,栖迟忆故丘"(《秋兴》)的思想感情便成了其作品的主题和基调.他对赵宋王朝是怀有缱绻之情和缠绵之意的,这从《题禹庙》中"可怜风雨胼胝苦,后世山河属91,3."和赋《棣棠》中"流落孤臣哪忍看,十分深似御袍黄"的诗句可想而知;"寒花贪晚日,瘦竹强秋霜",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秋晚书怀》),则更多地寄托着孤独失落的个人身世之感.其诗《晚登辽海亭》称:登临酒面洒清风,竟日凭栏兴未穷.残雪楼台山向背,夕阳城郭水西东.客情到处身如寄,别恨他时梦可通.自叹不如华表鹤,故乡常在白云中.高士谈是蒙城(今安徽蒙城)人,由于蒙城地处淮水以北,因而此诗写于皇统元年(1141年)宋,金议定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以后.诗的后半由凭栏眺远转而抒写离愁别恨,感叹自己不如死后尚能化鹤飞还故乡的汉朝辽东人丁令威,字里行间悲慨淋漓.至于蔡松年和吴激,则主要以词着称.蔡松年(1107—1159年)字伯坚,号萧闲,本为余杭(今浙江杭州西北)人,长于汴京,入金后居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他在北宋末从父蔡靖守燕山,宋军败绩,随乃父降金,累仕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右丞,尚书左丞,进拜右丞相,加仪同三司,封卫国公,卒后加封吴国公,谥文简.完颜宗弼(兀术)率军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金主完颜亮为了投鞭南渡,一统天下,对于其家几世仕宋的蔡松年亟擢显位,以耸南人视听. 正隆四年松年谢世时,完颜亮曾亲自到他府第中祭奠.《金史?文艺传》称他在文学之士中是"爵位之最重者".虽然身居高位,因为置身于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中,其作品对于出处则流露了颇为复杂的情绪,并一再吟咏着山光水影和长林丰草.他最受推重的《念奴娇》一阕所谓"五亩苍烟,一丘寒碧"之句,即寄托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金末诗人元好问认为"读之则其平生自处为可见一62一矣"[](P22).除了词作本身以外,蔡词的某些小序虽然属于词的附加部分,也多能斐然成章,自为佳作.如《水龙吟》词序:"乙丑八月,得告上都,行李滞留,寄食于江濡村舍.晚雨新晴,江月炯然,秋涛有声,如万松哀鸣涧壑.时去中秋不数日,方遑遑于道路,宦游飘泊,节物如驰.此生余几春秋,而所谓乐以酬身者乃如此,谋生之拙,可不哀邪!幸终焉之有图,坐归欤之不早.慨然兴感,无以为怀,因作长短句诗,极道萧闲退居之乐……"序文写于皇统五年(乙丑,1145年),其时作者从金初都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告假,滞留松花江畔.由于诗人有感于"身似惊乌,半生飘荡,一枝难稳"的处境,因而篇中涉及的澄江,霁月无不寄托着高情远韵,辞约意丰,情景交融.吴激(1093以前一1142年)与蔡松年齐名,字彦高,号东山,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人,北宋画家,书法家米芾之婿.奉命使金,以知名留而不遣,仕为翰林待制;后出守深州(治所在今河北深县南),到官三日卒.吴激最受推重的作品是《人月圆?宴张侍御家有感》: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上片化用唐代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句,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表达自己对北宋灭亡的哀思,暗示侍女在前朝显贵的身世;下片化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伦落人"之句,把侍女和诗人自己天涯沦落的命运巧妙联系起来,其中虽多剪裁前人成句入词,却一如自出机杼,气韵天成,故国之思恻然动人,当时曾在北,南两朝竞相传诵,并使留金的宋臣为之挥涕.金末诗人元好问论及此词时认为,吴激以"南朝千古伤心事"等篇"自当为国朝第一手".L](P16)清人陈廷焯也认为:"金代词人自以吴彦高为冠,能于感慨中饶伊郁,不独组织之工也.同时尚'吴,蔡体',然伯坚(蔡松年字)非彦高匹."这一评价同元好问"自当为国朝第一手" 的说法可以互相印证说明.再如《春从天上来》:"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回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梨园第2期周惠泉: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上)2006年4月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风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吴激此词以流落金源内地而曾入北宋"梨园旧籍"的歌姬的浮沉为线索,抒写北宋朝廷国难当头还在歌舞升平,终致亡国的哀思,精妙凄惋,余韵无穷.《词林纪事》卷二十引《居易录》称:"高丽宰相李藏用字显甫,从其主入朝于元,翰林学士王鹗邀宴于第.歌人唱吴彦高《人月圆》,《春从天上来》二曲,藏用微吟其词,抗坠中音节.鹗起执其手,叹为海东贤人."足见吴词在中外影响之大.元人王邻在为元初文学家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作序时,则有"贾,马丽则之赋,李,杜光焰之诗,词藻苏,黄,歌词吴,蔡"之语,把吴激,蔡松年同贾谊,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相提并论,充分说明了吴,蔡二人在金,元时期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张斛身世与诸家不同,其字德容,生卒年无考,本辽地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由辽入宋,仕为武陵(今湖南常德)守;金初理索北归,任秘书省着作郎.从他《南京(按当指辽南京,即燕京,今北京)遇马丈朝美》诗"沧江万里悲南渡,白发几人能北归"的诗句可知,他的南迁入宋当为不得已之举,因而仕宋期间一直怀恋着北地的故园."目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卢台峭帆亭》),"故园无路到,春草自萋萋"(《沙边》)云云,便是身寄江南,心驰燕北的写照.张斛主要以诗名世,所作警策峭拔,调高格奇,落笔往往才思不凡,写景状物尤见功力.如"临深疑地尽,望远觉天开"(《海边亭为浩然赋》),"岸树晴犹湿,汀烟近却无"(《赋小孤山》),"石峻溜声急,月高松影圆"(《高寺》),"春木有秀色,野云无俗姿" (《松f-I峡》)等等,皆体察入微,刻画精细,时有唐人王,孟,韦,柳遗韵.总之,就金代初期文学发展的主要走向而言,正是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包括民族矛盾在文士内心深处激发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基调,从而赋予金初文学以独特的风貌.由于这些作品饱和着作者去国怀乡的真挚感情,因而往往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它们与南北朝时期由南朝北仕西魏,北周的庾信的某些作品后先辉映,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引人注目.与以上作家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金初女真族代表人物完颜亮的作品.完颜亮(1122—1161 年)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 为金朝的第四代国君,也是金朝历史上以"中原天子"自任的第一人.由于他不顾女真贵族守旧势力的反对,毅然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北方一隅之地的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迁往中都(今北京),使长城内外,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推动了金朝社会的飞跃发展,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而且对此后数百年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完颜亮不仅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有汉高祖,魏武帝之风.他从早年开始即好为诗词,所作笔力雄健,气象恢宏,曾以"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的诗句为人书扇,透露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其词如《鹊桥仙?待月》: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虬髯断,星眸睁裂,惟恨剑锋不快.一挥截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这是中秋之夕待月而作,篇中逼真地再现了待月不至和由此引发的内心活动,异想天开,超迈绝伦,具有一种横厉恣肆不可一世的气概.《词苑丛谈》卷三引《词统》评为:"出语崛强,真是咄咄逦人."又如渡江伐宋前夕撰写的《喜迁莺?赠大将军韩夷耶》:旌旗初举,正力健,嘶风江渚.射虎将军,落雕都尉,绣帽锦袍翘楚.怒磔戟髯,争奋卷地,一声鼙鼓.笑谈顷,指长江齐楚,六师飞渡.此去,无自堕.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暮.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路.据南岳珂《程史》称,金师伐宋以前完颜亮"使御前都统骠骑卫大将军韩夷耶将射雕军二万三千围,子细军一万先下两淮,临发赐所制《喜迁莺》I 为宠".词中以西汉名将"射虎将军"李广和后北齐为左丞相的"落雕都督"斛律光比金将韩夷耶,以"卧龙"诸葛的雄韬大略比喻自己南伐的决策,并设想江南的老百姓将会以"大旱之望云霓"。
经今古文之争名词解释引言概述:经今古文之争是指对于文学作品的文体选择和表达方式的争论。
这一争议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种主要文体:古文和今文。
古文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古代文体,而今文则是指现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的现代文体。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经今古文之争的名词解释。
正文内容:1. 古文的定义1.1 古文的起源和发展1.2 古文的特点和风格1.3 古文的应用范围和影响2. 今文的定义2.1 今文的起源和发展2.2 今文的特点和风格2.3 今文的应用范围和影响3. 经今古文之争的起因3.1 社会背景的变迁3.2 文化观念的碰撞3.3 教育体制的改革4. 经今古文之争的影响4.1 文学创作的多样化4.2 教育教学的改革4.3 文化传承的探索5. 经今古文之争的现状和未来5.1 当前的争论和观点5.2 争论的影响和意义5.3 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总结:经今古文之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场重要争论,涉及到古文和今文两种文体的选择和表达方式。
古文以其古朴、典雅的特点在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今文则以其现代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在现代文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经今古文之争的起因主要源于社会背景的变迁、文化观念的碰撞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这场争论对文学创作的多样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文化传承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的争论和观点各不相同,但对于经今古文之争的争论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经今古文之争将继续展开,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学表达方式。
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跨界观念介绍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经常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叉。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案例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跨界观念来表达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文化冲突案例分析在现代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变得更加明显。
许多现代作家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述这些文化冲突,并通过他们的小说、诗歌或戏剧向读者传递信息。
案例一:西方与东方在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
例如,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言论自由和独立思考,而东方则更注重集体利益、社会和谐及尊重权威。
在一些现代作品中,人物通过面对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遭遇到困惑与挑战。
案例二: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乡村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冲突。
城市中的快节奏生活、竞争压力和物质追求与乡村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宁静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代作家通过描述人物在这两个不同环境中的体验,揭示出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挣扎与离散。
跨界观念的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现代作家常常采用跨界观念。
他们试图超越传统的文化边界,并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跨界主题探索通过运用跨界主题,作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他们可能将异国情调融入到本土故事中,或者以全球视野审视当地问题。
这种跨越文化边界的创造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文学风格融合一些现代作家还会尝试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艺术技巧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创新性的文学风格。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可以为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是作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探索。
结论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跨界观念是作家们反映当代社会多元化的重要手段。
他们通过描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案例和运用跨界观念来表达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这种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本身,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来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发展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冲突与经历的发展,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发展,以解读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思想理念。
一、冲突的类型与表现文学作品中的冲突可以分为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两种类型。
内部冲突是指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外部冲突则是指人物与其他角色或环境之间的冲突。
内部冲突的表现多样。
例如,人物的道德选择、内心的挣扎与追求等,常常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核心冲突。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面对社会规范和自我价值的冲突,展现了她内心的复杂性和成长的过程。
外部冲突展示了人物与环境或其他人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这种冲突常常涉及权力、利益、社会制度等因素,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例如,《1984》中的温斯顿·史密斯与党的统治体制之间的冲突,揭示了权力与自由的较量。
二、冲突与人物塑造冲突是作品中的驱动力,通过冲突的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得以凸显和丰富。
冲突的解决或发展往往塑造了人物的成长和转变。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冲突与发展常常表现为人物从追求幸福到直面困境,从低谷到逆袭的过程。
通过冲突的磨砺和摧毁,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得到深度揭示。
例如,《红与黑》中的朱尔诺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揭示了他内心的复杂性和对权力及贿赂的理解。
冲突的发展往往与人物的成长密切相关。
通过冲突的推动,人物逐渐超越自我,并获得新的认识与觉醒。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推动了他逐渐觉醒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自我超越。
三、冲突与思想理念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发展往往是作家对社会现实与人性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是作家思想理念的具象化和表达。
冲突的存在使作品更具触动力和思考深度,引发读者对人生、道德、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作家通过对冲突的描绘,探索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作家所表达的思想理念往往与冲突的发展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主题,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矛盾的描绘,作品可以展现出多元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旨在探索其对作品表达和读者理解的影响。
一、对立的价值观文化冲突中最直接的表现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对立。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社会和谐、集体责任。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常常导致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困惑。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了西方和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正义和忍耐,而外来的蒙古文化则代表了残暴和征服。
这种文化冲突不仅表现在角色之间的对立和战斗中,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
二、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的冲突文化冲突也经常表现为不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
比如,在《1984》这部经典的小说中,作者乔治·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和个体自由之间的激烈对决。
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通过反抗和思考,展现出了这种文化冲突对人们思想和人性的侵蚀。
类似地,在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描绘了社会主义历史背景下个体生活与社会集体主义的冲突。
主人公福贵通过经历了巨大的变故和苦难,凸显了个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无力改变自己生活的悲剧命运。
三、语言和沟通的障碍文化冲突还常常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和沟通障碍而产生。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差异和理解的困境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在奇美拉·赫塔加拉的小说《神行太保》中,主人公开普勒因为来自一个与现代社会文化相去甚远的部落,面临了巨大的语言和沟通的障碍。
这种文化冲突不仅影响到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真相和认知的不同理解方式。
四、文化身份的冲突与认同文化冲突还经常引发人物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身份上的冲突。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体的身份认同常常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和困扰。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文化冲突与融合一直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常常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
而在冲突的背后,也有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一、《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骆驼祥子的命运,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骆驼祥子出身贫寒,为了改变命运,他来到北京谋生。
在这个大都市中,他面临着来自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冲突。
他的心灵与价值观一度受到城市生活的腐蚀,但最终他依然保持了内心的正直与纯真。
作品通过描绘骆驼祥子的生活,展现了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困境与坚持,以及文化冲突背后的文化融合。
二、《雾都孤儿》《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以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为背景,通过孤儿奥利弗的成长经历,展现了社会阶级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奥利弗出身贫寒,被迫进入城市的底层,他所处的环境充满了贫困、不公与道德的沦丧。
然而,通过奥利弗的坚强与善良,他逐渐与社会中的正直人士相遇,并最终融入了更高层次的文化圈子。
作品通过奥利弗的成长,表达了社会阶级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善良与正义的力量。
三、《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描绘了拉丁美洲地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作品中,马尔克斯通过奇幻与现实的融合,展现了拉丁美洲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
在小镇马孔多,西班牙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碰撞,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逐渐融入当地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
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表达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对个人与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探讨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主人公朱利安是一个贫穷青年,他努力学习并融入了法国贵族社会,但同时也面临着以往的身份与背景给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矛盾。
世纪末文化内在矛盾剖析
马美宏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又到世纪末。
回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纪末并非一个顺遂、轻松的话语,而是往往意味着矛盾、冲突及危机,当然也包含着复兴和转折。
在即将由20世纪迈入21世纪的当代,在我国,由于以电子和信息科技为主体的高科技时代步步来临,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带来的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文化事业——从体制到基本成分、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马美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文化民族还是民族文化——18世纪末德国文学登上顶峰的原因剖析 [J], 范大灿
2.文明就是本能压抑吗?--弗洛伊德文明观的内在矛盾剖析 [J], 白新欢
3.企业国家所有权内在矛盾剖析 [J], 林金忠
4.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内在矛盾的初浅剖析 [J], 李祖芳;杜鸿儒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剖析——基于内在结构与矛盾维度 [J], 陈红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今之争,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争议和冲突。
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欧洲文学界开始出现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不同看法和评价。
在古今之争中,一方面有人认为古典文学是完美的,应该成为现代文学的典范和标准;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现代文学更加真实、自由和个性化,应该取代古典文学的地位。
这种争议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都有所体现。
在外国文学史上,古今之争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焦点可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争论的是古典文学与新诗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争论的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主义文学中,人们争论的是传统文学与先锋派文学之间的区别和价值。
总之,古今之争是一个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涉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文学流派。
它反映了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评价的不同观点和标准,也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发展。
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一)【内容提要】金末是金代文学繁盛时期,也是金代文学观念纷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本文结合金末盛行的谈辩之风,认为金末的谈辩之风推动和影响了文学观念的纷争。
文章将金末文人分为传统派和创新派两在阵营,前者以赵秉文、王若虚等人为代表,后者以李纯甫、雷渊为代表,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继承与创新、平易中和与峭健奇险两个方面。
两派互相激发,促进了理论的发展,但也有偏激的意气之争。
【关键词】谈辩之风传统派创新派理论纷争一、金末的谈辩之风与金末文坛的两大阵营金末是金代文学繁盛时期,也是金代文学观念纷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当时尚没有进入主流诗坛的青年诗人元好问,以旁观者的眼光在《论诗三十首》开篇中指出诗坛的纷纭现状:“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将泾渭各清浑。
”虽然最后也未必有“诗中疏凿手”使纷争各方泾渭分明,但是纷争却激发了理论的发展,推动着文学的创作。
所以,在论及金末文学观念纷争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金末的谈辩之风。
早在金代中期,就开始渐渐兴起谈辩之风。
著名诗人、书画家王庭筠(?-1202)“仪观秀伟,善谈笑,俯仰可观”1],着有《丛辨》十卷。
•《丛辨》一书早已失传,从书名来看,应是与辩论相关的学术著作。
王庭筠的出身、人品、器识、文艺才能,都超越群伦,“文采风流,照映一时”2],为后辈学人所景仰,冯璧、•李纯甫等人就直接受益于他。
稍后于他的名臣萧贡(1162--1223)官运亨通,博学能文,着有《公论》二十卷、《注史记》一百卷、《文集》十卷等,其中《公论》亦是学术批评类的著作,金末刘祁说该书“评古人成败得失,甚有理”3]。
至金末,谈辩之风大盛,善于谈辩的人比比皆是。
只要浏览一下《归潜志》、《中州集》等书,就可以发现大量记载:(赵秉文)文出于义理之学,故长于辨析。
──《元好问全集》卷十七《闲闲公墓铭》(李纯甫)每酒酣,历历论天下事,或谈儒释异同,虽环而攻之,莫能屈。
──《归潜志》卷一(李纯甫)眼花耳热后,人有发其端者,随问随答,初不置虑。
漫者知所以统,窒者知所以通,倾河泻江,无有穷时。
──《中州集》卷四(王若虚)善持论,李右司之纯以辨博名天下,杯酒淋漓,谈辞锋起;•公能三数语窒之,唯有叹服而已。
──《元好问全集》卷十九《内翰王公墓表》屏山(李纯甫)常言天下辩士三人,王仲泽(王渥)、马元章(马天采),纯甫其一也。
──《中州集》卷七(王渥)性明俊不羁,博学,无所不通。
长于谈论,使人听之忘倦。
-─《归潜志》卷二(雷渊)酒间论事,口吃而甚辩,出奇无穷,此真豪士也。
──《归潜志》卷一(周嗣明)善谈论而中节……最长于义理之学,下笔数千言。
──《中州集》卷四(周嗣明)斫头不屈面如铁,一说未穷复一说。
──李纯甫《送李经》(李献能)善谈论,每敷说今古,声铿亮可听。
──《归潜志》卷二其中尤以李纯甫、王若虚、雷渊等人最为活跃。
这些文人交往密切,经常就各种分歧展开争论,互相发难,互相推进。
如王若虚与李纯甫私交甚厚,王若虚有《忆之纯》三首、《复寄》二首,《忆之纯》诗曰:“幼年求真契,中年得伟人。
倾怀当一面,投分许终身。
”可见他们相当投缘。
但是,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很大分歧,王若虚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慕乐天之高,而不逃禅”4],所以,•致力于儒家经典的辩释,而李纯甫却以佛教思想为归宿,故重在辨明儒佛异同,其《鸣道集说》、《司马温公不喜佛辨》、《程伊川异端害教论辨》等都是此类论着。
因此,当他们在“灯火谈玄夜”5]谈玄之时,必然有所辩论,有所生发。
金末盛行的谈辩之风,客观上激发文人的谈辩兴趣,促使文人思考一些热点问题,并参与讨论,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由此也就产生出许多辩论性很强的理论成果。
尽管大量议论未能形成文字,随风散去,但还是保存了一些相关成果。
这方面,王若虚最为典型。
他的《滹南遗老集》几乎可以说是金末谈辩之风的产物,在四十六卷中,有三十七卷篇目名称冠以“辨”字,即《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论辨惑》、《著述辨惑》、《杂辨》、《谬误杂辨》各一卷,《文辨》四卷,另有《诗话》三卷沿用宋人称呼,其性质实际上是“诗辨”。
甚至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有显著的论辩色彩。
即使像《题渊明归去图》这种淡远宁静的题材,到了他的笔下,也有了辩论特征:“靖节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
此心若识真归处,岂必田园始是家?”诗中的语气像是与陶渊明辩论似的。
在这种风气的作用下,金末文学思想形成了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辩论性。
王若虚自不待言,元好问、李纯甫等人也是如此。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早期诗论以批评为主6],李纯甫《西岩集序》反驳三种“可笑”之论(见下文),都是辩论性的体现。
金末文坛辩论涉及面很广,参加者众多,在看似热闹无序的论辩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营。
一方以赵秉文、王若虚、元好问等人为代表,观点偏向于儒家正统思想,姑且称为传统派;一方以李纯甫、雷渊、李经等人为代表,观点偏向于创新,姑且称之为创新派。
两派各自聚集着一批文人,都有理论主张,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创作实绩。
他们都致力于改革金代中期以来尖新浮艳的不良诗风,引导金末文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刘祁《归潜志》卷八说:“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李屏山倡之。
”在某些方面,他们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很多分歧。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继承与创新、平易中和与峭健奇险等方面,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
二、继承与创新之争继承与创新是一对老矛盾,早在北宋时期,这一矛盾就已经相当突出。
面对前代丰厚的文学遗产和巨大的创作成就,后人必须回答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北宋诗人大多注意学习古人,如王安石曾经“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7],苏轼作诗多取法唐人,晚年尤喜陶渊明,黄庭坚师法杜甫等人,•同时他们又自觉地追求创新,努力“自名一家”。
如苏轼曾说,“凡造语,贵成就,成就则方能自名一家”8],黄庭坚“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9]。
不管如何,•文人们普遍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如果侧重继承,师法前人,可能难以突破前人的囿限,难以有大的创新;另一方面,如果无视前人,师心自造,又无异于闭门造车,苦心所得,可能毫无新意。
换言之,后代文人不能不有所继承,也不能不有所创新,只能在继承中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继承的负担愈益沉重,而创新的空间却日渐萎缩。
在实际创作中,难免有所偏向。
金代文学承北宋余绪,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更加突出。
只是在金末之前,人们还没有强烈意识到这一问题,还没有就继承与创新这两者关系作出理论上的回答。
到金末,文坛领袖们要指导繁盛的创作,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文坛两派特别是赵秉文、李纯甫二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见解可谓针锋相对,壁垒分明,争论主要即在他们之间展开。
赵秉文尽管“晚年颇以禅语自污”10],但其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
元好问说他“不溺于时俗,不汩于利禄,慨然以道德、仁义、性命、祸福之学自任,沈潜乎六经,从容乎百家”11]。
他的文艺观当然深受儒家的影响。
他认为:“诗文之意,当以明王道,辅教化为主,六经吾师也,可以一艺名之哉!”12]他的创作也被杨云翼称为“粹然皆仁义之言也,盖其学一归诸孔孟,而异端不杂焉”13]。
有这种“宗经”的观念,那么,他在继承与创新之间,自然偏向于继承。
基于李纯甫等人的创新指向,特别是在刻意创新中暴露出的问题,赵秉文有针对性地强调师法古人的重要性。
青年诗人李经(字天英)受到李纯甫的指点,当他向赵秉文献上自己诗歌和书法作品时,赵秉文写下长文《答李天英书》,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诗歌发展到韩愈,“古今之变尽矣”,后代诗人不可能一无依傍,即使是“高视古人”的苏轼,也“不能废古人”。
这种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他指出:足下之言,措意不蹈袭前人一语,此最诗人妙处,然亦从古人中入,譬如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上匠不师绳墨,独自师心,虽终身无成可也。
故为文当师六经、左丘明、庄周、太史公、贾谊、刘向、扬雄、韩愈,为诗当师《三百篇》、《离骚》、《古诗十九首》,下及李杜,学书当师三代金石、钟、王、欧、虞、颜、柳,尽得诸人所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专学古人也,亦非有意于专摈古人也。
自书契以来,未有撰(疑是摈字)古人而独立者。
若扬子云不师古人,然亦有拟相如四赋,韩退之惟陈言之务去,若《进学解》则《客难》之变也。
《南山》诗则子厚(疑是虚字)之余也。
岂遽汗漫自师胸臆,至不成语,然后为快哉?这里,他虽然肯定李经的创新努力,却批评他一味师心自造的创新途径。
他认为无论是学习诗歌还是学习书法,都应该多方师承,才能尽得诸家所长,才能自成一家。
连扬雄、韩愈都不例外。
否则,就可能终生无成,写出来的诗甚至可能不成句子。
文中征引了李经五首诗歌,认为“不过长吉、卢仝合而为一,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赵秉文的这些观点并不新鲜,明显受到北宋诗人的影响。
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人都说过“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话。
针对韩愈的陈言务去之说,王安石《韩子》诗讥讽韩愈“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偏偏说韩文“无一字无来处”。
赵秉文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进学解》效仿东方朔《答客难》,说服力很强,观点也很正确。
《进学解》本身就有“窥陈编以盗窃”的自供状。
其实,随着文化的积累,时代的推移,“自作语”越来越难,几乎变得不可能。
如果一意求新,可能会弄巧成拙,如韩驹所说:“目前景物,自古及今,不知凡经几人道。
今人下笔,要不蹈袭,故有终篇无一字可解者,盖欲新而反不可晓耳。
”14]在金代,再次出现了这种现象。
在李经寄给赵秉文的诗作中,除文中所引的几首外,赵秉文说其他诗篇“殊不可晓”。
所以,尽管赵秉文理论上没有多少创新,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与重视师法古人的同时,在才与学之间,他相应地更重视学。
他批评“自古才人,多恃一时聪辨,少积前路资粮”15]。
他认为,学习书法,“须真积力久,自楷书中来,前人所谓未有未能坐而能走者”,“真积力久”就是要长期的学力培养。
针对李经“天才英逸,不假绳削”,有过于倚重其才的倾向,他谆谆告诫李经“以古人之心为心,不愿足下受之天而不受之人,如世之轻薄子也”16]。
这种理论与北宋人重学轻才一脉相承。
赵秉文强调师法古人,重视学力的培养,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转益多师,模拟对象很多。
刘祁说,他“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后更学太白、东坡”,晚年“诗专法唐人”17]。
王庭筠(1156-1202)字子端,是赵秉文同时的诗人。
•赵秉文的成名作就是赠他的《寄王学士》。
赵秉文现存诗中有大量直接标明拟作的诗歌,涉及阮籍、陶渊明、严武、王维、李白、杜甫、郎士元、张志和、韦应物、刘长卿、李贺、卢仝、梅尧臣、苏轼等诗人,此外,还有一些未标明的师法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