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精神性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2021文学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及精神指向价值范文 在评价当下中国文学的价值时,上世纪80年代总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出现,许多文学经典都诞生于80年代;当下堪称顶尖的中国作家,也几乎无一例外是起步于80年代或者深受80年代文学影响的。
而今当我们回顾历史,冷静思考八十年代的“文学热”,会发现它早已超越了文学自身的特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政治的因素,另一方面亦受当时时代的影响。
可以说那种“文学热”不是文学的“常态”,是外力给文学披上了华丽的衣服,而当文学还没来得及思考自身的处境时,其华丽的外衣已失去了色彩,再也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但无可否认,每个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文学的记忆都是甜美的。
查建英回忆说:“还记得那时候,我上大一大二的时候,北大书店经常有赶印出来的中国和外国书,印的质量都很差,但都是经典,什么‘三言二拍’、巴尔扎克、狄更斯,一来书同学之间就互相通报,马上全卖光。
当时还没有开架书,图书馆里的外国小说阅览室里就永远坐满人。
”[1] 这种读书的热情,在当今时代难以再现,它显示文学在八十年代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整个八十年代,人文学者以其睿智的思想主导着社会的话语权,他们试图借助这套社会话语,左右社会的形式。
当今时代,文学作为“政治工具”、“时代晴雨表”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潮流,浸染给文学过多世俗化、功利化色彩,出现了“拜物主义”、“拜金主义”、“商业主义”等社会文化现象,诚然,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如果视这些东西为圭臬、为上帝、为神明,人就被会这些东西所主宰,人的精神就会被侵蚀。
人类无节制地发展物质一维、精神失去了根基,就容易困惑、浮躁。
在这个时候,文学就是一剂良药,我们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来帮助我们追问和解答超越文学作品本身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的反思。
一.文学的实用价值 文学作为人类有意识创造的产物,正如学者罗崇敏所言:“蕴涵着丰富的内在实用价值,这种实用价值的释放不但形成对人及其生活的影响,还形成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影响。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艺术家的想法、情感和观点。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首先,文学作品传达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例如,经典的爱情小说《简爱》中,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通过主人公简爱的经历,展现了她对爱和尊严的追求。
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会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渴望。
其次,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通过作家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展现,呈现出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例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以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的变形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情。
文学作品还能给人力量和勇气。
一些文学作品中展示了主人公的顽强生存和不屈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了力量和勇气的振奋。
例如,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小男孩哈克贝利·费恩在种种困境中,坚持追求自由和正义,激励了无数读者去追求真理和勇敢面对困境。
此外,文学作品还拥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享受。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流转、节奏的变化和形象的生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宁静和美的感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最后,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和交流方式。
作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读者则通过阅读和品味作品来理解和领悟。
这种思想的传播和交流,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传达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现实,给人力量和勇气,带来艺术享受,还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和交流方式。
因此,阅读和品味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境界都有积极的影响。
什么是文学价值文学价值基本信息文学价值是文学有用性及重要性的体现。
文学价值如何生成是文学理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什么是文学价值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文学价值,欢迎阅读。
什么是文学价值【释义】①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
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
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②文学作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文学价值基本信息【词目】文学价值【注音】wén xué jià zhí【示例】这篇散文很有参考~ㄧ粗制滥造的作品毫无~。
文学价值详细论述【延伸】著名作家殷谦在其杂文集《殷谦杂文全集》里对文学价值做过详细论述:“作者的人格状况和人文素质是诠释文本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读者的态度以及作者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他能不能使读者体验到诗性的意味和纯正的美感,能不能以健康积极的趣味创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他能不能以充满同情和悲悯的情怀叙述具有人类性和社会性的经验内容,摆脱自恋和自我主义的倾向,使笔下的文字成为人们真正的精神食粮;他能不能读者前行之路上提供温暖和光明,能不能以文化自觉客观地发现社会残缺和病象;他能不能捍卫自己的理想以及内心的尊严与自由,能不能不沦为市场的奴隶而用娱乐和虚假的方式来粉饰现实以及回避历史,能不能对他的读者说真话。
能不能直面权力并勇于斗争;他能不能摆脱市侩对自己心灵的毁坏而以升华力来描写和叙述,能不能摆脱金钱和权力等异化性力量的消极影响,能不能以充分的教养和健全的人格来以笔为旗,文以载道……真正的作家以及文学作品应该包含着这几个尺度,也就是为文的普遍的价值准则。
”因此,文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实用功利的层面,更是一种精神性价值。
浅谈孟子的文学价值《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和其弟子万章等合著。
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
文学艺术的价值文学艺术作为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反映,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特定意识形态,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在阶级社会里)和群众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和社会功能。
价值是客体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效应关系,体现在客体对主体的有利有用,有益无害上。
文学艺术作为商品虽然也有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它的真正价值主要作用于受众的心灵、思想、情感、意志等精神层面,满足人们求真、求善、求美、求乐等精神需要,促进和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审美中的个体价值是文学艺术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属性。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纯粹的个体需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二是情感疏泄的需求。
自我实现就是生命个体通过全身心的努力使自身的能力体现于某一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之中。
促使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第二种个体价值需求是情感舒泄性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观点都有一定合理性。
对于创作者说来,艺术活动满足了他自我实现和情感舒泄的双重需要。
因此,艺术对他而言就具有自我实现和情感舒泄的双重个体价值。
对于艺术接受者来说,艺术作品的个体价值首先表现为陶冶性情的艺术价值,获得艺术价值是艺术接受主体阅读艺术作品最直接的目的。
艺术价值仅仅诉诸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
其次,在艺术接受者那里,艺术的个体价值也表现为情感的舒泄与升华作用。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就曾论及悲剧和音乐对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
他认为人们在观看悲剧或听音乐时,他心中积累的情感(如怜悯和同情)会被重新激起并得到陶冶与净化。
用现代观点看,亚里斯多德讲的是文学艺术对人的情感的舒泄与升华功能。
艺术作品中被形式化了的情感引发了接受者心中相近的情感积累并使之沿着特定轨迹上升到审美情感的水平。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文学价值,就要体现追求真、善、美,这是精神价值中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也就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反映真实,表现真情,追求真理。
第二,文学价值的善,是指文学要反映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珍惜等。
也就是在追求真理和进步的过程中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第三,文学有了真和善的内涵,再加上充沛的情感、形象的言说、创造性的形式和技巧等,便形成了一种更高形态的美——文学的艺术美。
文学价值的美,通过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过程,具体地体现为语言美、形象美、精神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等。
文学中的真、善、美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渗透的整体。
文学价值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源自人对自由自觉活动价值的追求。
文学活动和人的其他历史性活动一样,其自由追求必定体现出真、善、美的一致。
文学上的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种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一部作品是不是具备真、善、美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实践看它对社会关系是否作了切近而深刻的反映,看它是否以合乎人性的情感化心理体验去表现现实的内容,看它是否以纯洁高尚的境界来净化和塑造读者的灵魂。
同时,还要看它是否真正实现了文学在艺术技巧上的创造、虚构想象上的开拓、情感体验上的推进。
不仅要看它是否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而且还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前瞻意识和反思能力。
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来说,还要看它是否体现了人民本位观,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文学价值论文学作品的价值观的实质是它的艺术价值。
一篇文章的艺术价值取决于它有多少人文价值,以及它表现出来的学识、技艺、想象力和创意。
不同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对文学价值的评价也有多样性。
首先,社会价值是文学作品的非常重要的价值。
文学作品能够解释历史的发展,揭示社会的问题,联系过去与现在,把人类的共同理想展示出来。
比如,《战国策》描写了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可以说,它对于现代人类社会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文学作品也可以反映当代社会的生活,引发读者关注社会议题,激发公众参与公共管理。
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呐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遭受的封建王朝统治的悲惨,引发了公众的义愤,带动了改革的进程。
其次,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播,它体现了社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民族的文化活力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例如,古代的唐诗宋词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充满着古时候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对于今日的风尚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文学作品还有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容纳了艺术家的情感、意象和视角,可以帮助读者们更进一步地理解艺术家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诠释了对家国的忠贞,其中的台词韵律性、豪华的情节,以及艺术家的技巧,每一段都洋溢着深刻的审美价值。
最后,文学作品还有很强的精神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学表达,它能够宣扬正义,弘扬文明,把作者内心的激情表达出来,赋予它们生命和能量。
例如,《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反抗封建的壮丽史诗,它表达了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力量和勇气。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既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也有精神价值,取决于作品的学识、技艺、想象力和创意。
文学作品中的价值理念构建与精神追求一、文学作品的价值理念构建1.1 文学作品与价值观念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塑造人物、描绘情节、展现背景等方式,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
1.2 文学作品的价值理念文学作品中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社会信仰等。
这些价值理念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创作,提炼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
1.3 价值理念的构建方式在文学作品中,价值理念的构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人物塑造:通过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展现其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2)情节安排:通过情节的发展变化,体现作者对人生态度和社会信仰的价值取向。
(3)环境描绘:通过描绘作品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表现作品的价值观念。
二、文学作品的精神追求2.1 文学作品与精神追求文学作品的精神追求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的一种超越现实、富有诗意的境界。
这种境界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关怀。
2.2 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人性之美、生活之道、精神境界等。
这些内涵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深入挖掘,呈现出来的富有启示意义的思想。
2.3 精神追求的体现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精神追求的体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情感表达:通过作品中的情感抒发,展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审美追求:通过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体现作者对美的追求。
(3)寓意象征:通过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传达作者的精神理念。
三、文学作品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的关系3.1 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的相互关联在文学作品中,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价值理念是精神追求的基础,精神追求是价值理念的升华。
3.2 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的统一文学作品中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作者对生活、人性、美好的全面认识和深刻思考。
这种统一使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文学概论》2013年7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的精神性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文学在两大类型的社会现象中属于社会精神现象,是第二性的,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二是指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精神产品,其价值有物质与精神的两重性,其中精神价值是为主的,是文学价值的核心。
基于上述认识,对文学的精神性的正确理解是()。
A.文学的精神性说明文学与物质世界无关B.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的社会属性C.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的价值属性D."B"+"C"2.下列关于民间文学对文人文学的滋养与相互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文学在内容上是文人创作的重要的素材原型来源B.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给文人创作提供新的发展空间C.民间文学比文人文学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学传统D.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之间良性的相互影响,是民族文学发展的必要条件3.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但是生活自己不会变成文学作品,作品是作家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研究从生活到作品的发生过程,研究这一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等,这就构成了()。
A.本质论B.创作论C.构成论D.发生发展论4.作家的审美意识主要包括()。
A.审美体验能力、审美领悟能力、审美想象能力B.审美感受能力、审美体验能力、审美想象能力C.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创作精神D.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欣赏模式5.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虽然形象的()、()不足,但表现精神、内心和思想却有独到的优势:更加直接,手段更加多样;相比较而言,其他艺术在表现精神与内心世界方面却显示出难以回避的()。
A.间接性物质性直观性B.物质性间接性直观性C.物质性直观性间接性D.都不正确6.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A.内容是形式存在的前提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无足轻重C.形式选择内容,内容从属形式D.形式被动存在,对内容无能为力附:参考答案二、多项选择题1.作家应该具备的审美创造能力包括()。
西部儿童文学现象及精神价值1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说过这样一句话:“事实上,译者在翻译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引发比不同语言结构更复杂的状况”(Nida,2004:161)。
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译者在实行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时,也要把社会和文化因素考虑进去。
而如何应对这些因素是每一位译者都要直面的问题,因为从认知角度出发,儿童对于事物的理解水平有限,远未达到成年人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解高度;从另一方面讲,儿童的耐性有限,如果阅读时总是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陌生的词语、句子,儿童就难以持续阅读下去。
而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实行对比,看两者的反应是否一致。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译者都意识到,翻译并非仅仅一个单纯的信息传播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拥有在不同文化间实行文化交流的使命。
英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Bassnett)在谈到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语言是文化体内的心脏。
同样,外科医生在给心脏做手术的时候,不能无视其周围的肌体,所以,译者也不能将译本孤立于文化之外,否则,必有不妥”(Bassnett,1991:14)。
所以我们在实行儿童文学翻译的时候,也应该联系到更为广阔的文化、社会背景研究之中,以此来扩展儿童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性情,并开发他们的智力。
2《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比较分析译者通常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读者也是作品的创造者。
康馨和任溶溶的两个版本,在处理社会和文化因素时各有自己的策略。
下面本文从如下五个方面着手实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1)“He’syours,”saidMr.Arable.“Savedfromanuntimelydeath.And maythegoodLordforgivemeforthisfoolishness.”(White,2008:5)译文1:“它是你的了,”阿拉布尔先生说,“你让它免于生下来就死。
论文学的精神治疗作用摘要:通过文学人类学家记录的民族志中的典型案例及古今中外作家作品的众多言论事例,说明文学与治疗的关系,从而分析论证文学的精神治疗作用,并且指出文学的精神性价值。
关键词:文学;精神治疗作用;民族志;精神需求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人创作的反映人的思想、情感、观念的科学,即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那么,对于人类来说,文学有什么作用呢?我认为,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性价值。
文学的精神性价值是和文学的精神治疗作用密不可分的。
文学人类学家认为,文学具有内在的精神医学功能,即治疗功能。
追溯文学产生之初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它主要是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在人的健康、维系生存方面的突出作用,那就是文学的精神治疗作用。
文学的治疗和人类有史以来的生存,特别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是密切相关的。
而文学是从来就有的,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艺术,而阶级是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的。
文学不会随着阶级、政治上的党派而改变其自身的精神医学功能。
精神疾病已成为现代病中最流行的一种病。
文学的觉醒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人类学家关于原始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样态报告的知识,即文学治疗的民族志。
《吠陀》是古印度诗歌创作总集,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
其中《阿达婆吠陀》中的治病咒诗,从形式上看是诗歌,从内容上看是咒语,从实际文化功能上看是治病用的。
有一首题目为《治咳嗽》:“像心中的愿望,迅速飞向远方,咳嗽啊!远远飞去吧!随着心愿的飞翔。
像磨尖了的剑,迅速飞向远方,咳嗽啊!远远飞去吧!在这广阔的地面上。
……”这是一首“咒语诗歌”,人借助自己的语言,发出韵律诗意的咒术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说明文学一开始就具有这种治疗的作用。
文学是服务于人的生存需要的,人在生病时需要治病,人遭到灾难的时候需要禳灾。
每一个民族在历史形成、发展、演进的过程中,都有解决危难的智慧和经验。
文学的精神性价值。
文/三峡孤旅
精神的定义,是人内在的一种意识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组合。
文学的定义,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人类的精神性产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基本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精神性价值在于,阅读一部作品,能够从作品了解到作者的一些情况。
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态度。
使读者体验美感,能不能创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能不能同情和悲悯的情怀看人类,摆脱个人的经验,使笔下的文字体现精神性价值。
给读者前进的力量。
使读者在向前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启发,得到示范,提供范本,以文化来规避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能不能说真话。
捍卫理想、尊严与自由,能不能不被市场化所利用,用娱乐和期骗来使历史被打扮和粉饰,能不能有知识分子的良心。
能不能超脱尘世,以笔为旗,文以载道。
以独立的人格和人性的魅力来对抗消极的思想观,来摆脱金钱、权利、
享乐等力量的侵扰,提高人对异化的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