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价值论精选版
- 格式:docx
- 大小:59.45 KB
- 文档页数:6
文学理论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第二编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文学的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1、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1)文学价值及其生成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包含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两个环节。
文学价值首先来自作家的创造,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
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阅读接受和再创造完成的。
2)文学价值与文学评价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的审美的变化,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2、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1)文学价值的多样性,是指文学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这既包括文学作品本身价值的多样性,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读者接受中所显示出的价值多样性与变化性。
文学价值可分为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交往价值、科学价值、商业价值。
文学价值的选择接受与评判尺度随着时代的文化变迁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文学的主导价值,是指文学作品多样性价值中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反映,要倡导正确的文学价值取向,还要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
3、文学的真、善、美价值1)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文学价值的善,是指文学要反映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要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珍惜等。
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2)文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文学中的真、善、美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渗透的整体。
3)对文学真、善、美价值的评定一部作品是不是具备真善美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实践看它对社会关系是否做了近切而深刻的反应,看它是否合乎人性的情感化心理体验去表现现实的内容,看它是否以纯洁高尚的境界来净化和塑造读者的灵魂。
文学概论本质论价值论文学,如同人类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
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要深入理解文学,就不得不探讨其本质和价值。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悟的表达。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事实,更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升华。
作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赋予文字以生命和灵魂。
文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作者通过巧妙运用词汇、语法、修辞等手段,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联想。
好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往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精准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同时又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再者,文学具有虚构性。
虽然它可能基于现实生活,但往往会在其中加入作者的想象和创造。
这种虚构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变形,以更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虚构,文学能够突破现实的束缚,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那么,文学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文学具有审美价值。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无论是诗歌的韵律之美、小说的情节之美,还是散文的意境之美,都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这种审美体验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好。
其次,文学具有认知价值。
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和人类的窗户。
通过阅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社会现象,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同时,文学也能够深入剖析人性,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文学还具有教育价值。
它可以传递知识、思想和道德观念。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能够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成长的过程中,文学作品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文学价值论文学作品的价值观的实质是它的艺术价值。
一篇文章的艺术价值取决于它有多少人文价值,以及它表现出来的学识、技艺、想象力和创意。
不同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对文学价值的评价也有多样性。
首先,社会价值是文学作品的非常重要的价值。
文学作品能够解释历史的发展,揭示社会的问题,联系过去与现在,把人类的共同理想展示出来。
比如,《战国策》描写了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可以说,它对于现代人类社会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文学作品也可以反映当代社会的生活,引发读者关注社会议题,激发公众参与公共管理。
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呐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遭受的封建王朝统治的悲惨,引发了公众的义愤,带动了改革的进程。
其次,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播,它体现了社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民族的文化活力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例如,古代的唐诗宋词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充满着古时候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对于今日的风尚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文学作品还有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容纳了艺术家的情感、意象和视角,可以帮助读者们更进一步地理解艺术家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诠释了对家国的忠贞,其中的台词韵律性、豪华的情节,以及艺术家的技巧,每一段都洋溢着深刻的审美价值。
最后,文学作品还有很强的精神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学表达,它能够宣扬正义,弘扬文明,把作者内心的激情表达出来,赋予它们生命和能量。
例如,《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反抗封建的壮丽史诗,它表达了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力量和勇气。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既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也有精神价值,取决于作品的学识、技艺、想象力和创意。
文学理论第四讲价值论第1页内容「价值」一辞,从现代文化来说,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
文学理论借用这个名词,其函意较广,主要是指文学或艺术的功能,即其对个人及人类社会的用处、利益。
文学的价值论要探讨的,就是文学可以有或应该有甚麽功能。
从原理来说,文学是人类的创造物,其功能本由创造者赋与。
换言之,不同的创造者都可赋与文学不同的功能。
因此文学可以有甚麽功能的问题,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论。
有争议的,是应该有甚麽功能的问题。
第2页内容在「本体论」一讲中,我们曾经回顾过文学内容的性质在历史上的演变。
这些演变会不断影响文学的价值观。
在文学发展较早的阶段,其内容性质会比较广泛。
无论东西方,早期「文学」一词的概念,都涵盖了一切用文字语言纪录下来的东西。
除了各种学科的文献之外,甚至包括了典章制度的内容。
文学内容在此一时期的性质,很自然就影响到文学的价值观。
例如先秦时期,儒家对文学的功能,便有多样的要求︰《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些古代经典在儒家心目中,其整体功能就是教育。
包括道德教育,性格教育,思维教育,以至语文教育。
其性质既有观念性的,也有技艺性的,故《六经》也称「六艺」。
第3页内容而每种经典,其功能也可以是多样性的︰《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诗」指《诗经》。
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获得多种功能。
第一种是「兴」,据朱熹的解释就是「感发志意」(《诗集注》);就是对精神产生鼓舞作用。
第二种是「观」,就是对人生、社会、民风、政情乃至于自然的观察。
第三种是「群」,据孔安国的解释就是「群居相切磋」(《集解》),即互相启发的作用。
第四种是「怨」,孔安国的解释是「怨刺上政」(《集解》),即对不良的政治加以埋怨、讽刺。
此外还可有助于事奉父亲、君主,认识自然界动植物的名称。
⽂学理论⽂学理论第⼀章⽂学的特征【关键词:⼀.⽂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存在的形态——⽂学的形象性三.⽂学形象的典型性四.⽂学是⽤语⾔塑造形象的语⾔艺术】第⼀节⽂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的表现对象——以⼈为中⼼的社会⽣活1.⽂学表现的对象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以⼈为中⼼的社会⽣活”。
①以⼈为中⼼:⽂学必须把⾃⼰的描写对象和表现对象放到“⼈”的⾝上。
⽂学作品必须时时刻刻以⼈为中⼼,就是指⽂学要以⼈的各种⽣活形态,以⼈的各种精神表现,以⼈与⼈的各种冲突⽭盾,作为⾃⼰写作的“原料”。
(⽂学是写⼈的、⽂学是写给⼈的)②社会⽣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类⽣活形态。
③以⼈为中⼼的社会⽣活:社会⽣活是以⼈为主体和中⼼⽽形成的。
⼈,是联结社会⽣活整体的中⼼和纽带。
虽然都说⽂学的源泉是社会⽣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活都必然能成为⽂学的表现对象。
因为⽂学以审美情感作为⼼理中介来反映社会⽣活,这就决定了⽂学的表现对象只能是社会⽣活中作者所感所想并能引发作家审美体验的那⼀部分。
社会⽣活是⼴阔的、异常丰富的,在各种社会⽣活实践中,最能引起作者情感体验的⾃然是活⽣⽣的⼈,是⼈的⽣活、情感、思想和命运。
2.⽂学与社会科学理论著作的“本质”区别①社会科学理论著作,诸如哲学、历史学等,不是表现以⼈为中⼼的社会⽣活的,⽽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发展的总的规律和客观世界中某⼀事物发⽣发展的规律。
②⽂学,真正把⽴体的、活⽣⽣的⼈作为表现与研究对象,即,以⼈为中⼼的社会⽣活。
3.⽂学创作从⽂学创作上看,⽂学创作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图表达创作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以满⾜⼈们的情感需要。
情感贯穿在⽂学作品之中,作家总是尽⼒把⾃⼰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融⼊作品呈现给读者,这种情感带有普遍性,代表⼈类共同情感。
⼆.⽂学表现的内容1.⽂学作品内容:经过作家艺术处理的,蕴含了作家社会意识、社会理想、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表现在作品之中的以⼈为中⼼的社会⽣活。
⽂学理论绪论⽂学理论,是⼈⽂科学的⼀个分⽀,也是⼀门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学构成整体与⽂学活动的过程。
(概括⽽⾔)⽂学理论具体研究恩学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创作过程、阅读欣赏、发展演变。
(分之⽽⾔)第⼀节,⽂学理论学科的⽣成1.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2.⽂学实践是⽂学理论⽣成的基础,⼜是条件;⽂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理论的升华。
3.西⽅⽂学理论的学科⽣成:亚⾥⼠多德时代在⽂学实践⽅⾯,⽂学创作⾛向⾃觉,⽂学发展⾛向⾼潮。
4.中国⽂学理论的⽣成:在刘勰以前就颇具规模,许多⽂学家和理论家就已对⽂学发飙了丰富的理论见解。
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国第⼀篇⽂学论⽂即曹丕的《典论.论⽂》以及史上的名篇陆机的《⽂赋》。
刘勰的《⽂⼼雕龙》,是中国⽂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部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具体内容”的规模宏⼤的⽂学理论专注著,也是⽂学理论学科⽣成的标志。
第⼆节,⽂学理论的现代发展1.西⽅:具体表现:a、内容向形式转移b、外界向⼼灵转移c、作者向读者转移(西⽅现代⽂学⾛向⼀条反传统的道路他们,他们反对现实主义的做法,突出⽂学的主观性、内向型、⾮理性、形象性)2.中国:具体表现:a、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转移b、诗性表达转向哲学论证c、感性描述转向理论分析第三节,⽂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学活动构成整体:⽂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由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四要素,并相互联系、影响2.⽂学活动动态过程:四要素流动⽅向世界—作家—作者—读者—世界3.⽂学艺术的源泉是社会⽣活第四节,⽂学理论的教材特性1.教学性与学习性的兼顾2.研究型与基础性的统⼀3.前沿性与稳定性的结合第⼀章《⽂学本质》第⼀节⽂学本质论述往1.⽣活反映论⽂学本质观:指从⽂学与⽣活关系的⾓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理论基础。
摹仿说:代表⼈物是亚⾥⼠多德,公元4世纪,亚⾥⼠多德在其《诗学》⼀书中,完善了摹仿说,使摹仿说成为⼀种体例完整、⾃成系统的理论系统镜⼦说:是摹仿说的继续发展,是新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主义⽂艺理论对⽣活关系的形象化表达:代表⼈物意⼤利达芬奇,西班⽛的塞万提斯,英国的威廉、莎⼠⽐亚再现说:流⾏于⼗⼋九世纪,俄国主义将其推向顶峰,代表⼈物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2.情感欲望论⽂学本质观:指从⽂学与作者⼼⾥情感的⾓度去观察问题情感说:罗马时期开始孕育,菲罗斯屈拉塔斯,真正论述⽂学本质论的是英国华兹华斯代表作《抒情歌谣》游戏说:是⼀种⽂学起源论,始于德国美学家康德,成熟于席勒欲望说:代表奥地利⼼理学家弗洛伊德情感欲望论本质关,是⽂学理论发展历史上重要影响的⽂学观念3.语⾔形式论⽂学本质观:主要指从⽂学与语⾔形式的⾓度去观察⽂学问题、以语⾔论为理论基础形式论:代表⼈物罗曼、雅克布逊结构说:代表⼈物罗兰、巴特第⼆节⽂学本质界定1.社会⽣活是⽂学创作的唯⼀源泉从⽂学发展史;⼈类⽂学史就是⽂学与社会⽣活的关系史{从作家的经验:社会⽣活是他们从事创作的源泉和动⼒从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活与⽂学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活与⽂学具有双向互动性2.实践本位⽂学与实践活动具有紧密联系,⽂学产⽣与⼈类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有是形式3.审美属性⽂学与审美具有天然联系是⽂学的根本属性;审美属性是⽂学发展⾛向⾃觉的标志审美属性是⽂学创作活动中整体的⾃由追求4.⾃由意识的审美呈现的特点:a.⽂学创作本⽣就是出⾃艺术家内在意愿或⾃由意识b.⽂学创作对象的选择也是艺术家⾃由意识的表现c.艺术家创造的⼈物形象也是艺术家5.语⾔活动⽂学与语⾔具有⾎缘关系,语⾔是⽂学的载体,⽂学是语⾔的艺术⽂学活动的本质是⼀种语⾔活动⽂学创作中的语⾔活动:语⾔的选择与语⾔的组合语⾔的选择:⽂学创作的语⾔选择是⼀种审美选择语⾔的组合:是⼀种审美组合遵循的原则:服从主体情感表达需要和⽂体特点{照欣赏者的兴趣爱好和表达效果遵循原则:遵循和谐化的原则,是通过审美组合后的⽂学语⾔与表达对象⼀致,使⾔与意,意与物尽量相符,达到“传神、传⾳、传情效果”。
文学理论价值论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文学理论第四讲价值论第1页内容「价值」一辞,从现代文化来说,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
文学理论借用这个名词,其函意较广,主要是指文学或艺术的功能,即其对个人及人类社会的用处、利益。
文学的价值论要探讨的,就是文学可以有或应该有甚麽功能。
从原理来说,文学是人类的创造物,其功能本由创造者赋与。
换言之,不同的创造者都可赋与文学不同的功能。
因此文学可以有甚麽功能的问题,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论。
有争议的,是应该有甚麽功能的问题。
第2页内容在「本体论」一讲中,我们曾经回顾过文学内容的性质在历史上的演变。
这些演变会不断影响文学的价值观。
在文学发展较早的阶段,其内容性质会比较广泛。
无论东西方,早期「文学」一词的概念,都涵盖了一切用文字语言纪录下来的东西。
除了各种学科的文献之外,甚至包括了典章制度的内容。
文学内容在此一时期的性质,很自然就影响到文学的价值观。
例如先秦时期,儒家对文学的功能,便有多样的要求︰《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些古代经典在儒家心目中,其整体功能就是教育。
包括道德教育,性格教育,思维教育,以至语文教育。
其性质既有观念性的,也有技艺性的,故《六经》也称「六艺」。
第3页内容而每种经典,其功能也可以是多样性的︰《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诗」指《诗经》。
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获得多种功能。
第一种是「兴」,据朱熹的解释就是「感发志意」(《诗集注》);就是对精神产生鼓舞作用。
第二种是「观」,就是对人生、社会、民风、政情乃至于自然的观察。
第三种是「群」,据孔安国的解释就是「群居相切磋」(《集解》),即互相启发的作用。
第四种是「怨」,孔安国的解释是「怨刺上政」(《集解》),即对不良的政治加以埋怨、讽刺。
此外还可有助于事奉父亲、君主,认识自然界动植物的名称。
第4页内容虽然孔子指出诗的功能是多样的,他最看重的还是其中的道德功能︰《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好的诗,有正面的道德功能;坏的诗,对道德也有败坏的功能︰《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这里,孔子已把诗的道德功能扩大为政治功能,认为可影响家国的存亡了。
上面这段话其实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相关的意见很接近,虽然意识形态的背景不同。
第5页内容这种道德价值观,对文艺创作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尤其是把这种道德价值观提升到政治层面的时候。
下面举一段宋代文人的诗话,大家结合起二十世纪发生于许多国家的文艺创作情况来看,便会有所领会。
张戒《岁寒堂诗话》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余尝观古今诗人,然後知斯言良有以也……其正少,其邪多;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
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余皆不免落邪思也。
六朝颜、鲍、徐、庾,唐李义山,国朝黄鲁直,乃邪思之尤也。
如果张戒当文艺检查官,大家可读到的诗,除了《诗经》之外,恐怕就只剩下陶潜和杜甫两家了。
这种价值观走到极端,会非常可怕。
但这种观点在文学史上却是一种常见的强势观点。
第6页内容文艺的道德价值观在西方也是非常早见的,在历史上也一直有强势影响。
远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持这种见解︰《理想国?法律篇》在一个已有好法律的或是将来要有好法律的城邦里,记起音乐所给的教益和娱乐……年轻的公民必须养成习惯,只爱表现德行的形式和音调。
他们把这些形式和音调固定下来,把样本在神庙里展览,不准任何画家或艺术家对它们进行革新……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法律所定的道德规范,比儒家的讲法还要教条。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还设立了文艺的检查制度︰《理想国?法律篇》所以先请你们这些较柔和的诗神的子孙们,把你们的诗歌交给我们的长官们看看,请他们拿它们和我们自己的诗歌比一比;如果它们和我们的一样或是还更好,我们就给你们一个合唱队,否则就不允许你们表演。
第7页内容如果说儒家肯定了文学许多正面的功能,法家却刚好相反,认为文学的种种功能都是负面的。
商鞅把儒家的诗、书、礼、乐视为弱国的「六虱」的一部份;韩非子更认为「儒者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足以亡国︰《韩非子?问辩》主上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官府有法,而民以私行矫之。
人主顾渐其法令而尊学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学文学也。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毂者也……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毂;言虽至辩,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
韩非指出「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韩非子?亡徵》),可见在法家心目中文学只有负面价值。
第8页内容在「本体论」一讲中,我们曾提到,道家追求的是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道」,对文学创作,基本持否定态度。
他们对文学价值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庄子下面一段话很有代表性。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意既不可以言传,文学自不足贵。
但「不可以言传」这个观点却与後来的创作者很大的启发,慢慢发展出种种「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弦外之音」,「虚实相生」等等的表现手法。
第9页内容所谓不可言传的「意」,甚至成为文学创作所追求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虽以禅论诗,其价值观却来自道家。
第10页内容在西方,柏拉图对文学的价值,也有否定的倾向。
原因是他认为文学或其他艺术的创作,都不过是对「理式」的第二重模仿,不足以展示真理。
他借他老师苏格拉底的话来发表这个观点。
苏格拉底先解释甚麽是「理式」︰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同名的事物,每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
例如「床」是所有个别具体的床的理式,「桌」是所有个别具体的桌的理式。
理式事实上就是把事物分类的范畴概念,等于老子所谓道中之象,是所谓「道」或「真理」的组成部份。
跟着苏格拉底指出︰木匠按照理式的床造成了一张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床,而画家的床却是模仿木匠的床画出来的。
因此,画家所画的床,只能是第二重的模仿,和真理──床的理式,隔了两层。
虽然苏格拉底也尊敬悲剧诗人荷马,但他认为自己应该更尊重真理。
在他看来悲剧诗人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心灵的毒素,使人如看水中物,产生错觉。
以上所述,都记录在《理想国》第十卷,有兴趣可翻阅。
可见柏拉图对文学所持的,是一种负面的价值观。
第11页内容但柏拉图的「理式」观念却启发了後起的西方文论家,他们以此观念建立起正面的文艺价值论。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我们上一讲介绍过的康德︰康德《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审美趣味的最高范本或原型,只是一种观念意象,要由每个人在他自己的意识里形成……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概念,而理想(ideal)则是个别事物作为适合于表现某一观念的形象显现……它只能是一种想象力方面的理想,因为它不基于概念而基于形象显现,而形象显现的功能就是想象力。
换言之,康德认为文艺创作是靠形象思维进行的,但却能把观念中的理想表达。
这种表达的价值就是按照作者的理想来改造自然,创造出超越自然的东西︰《审美判断力的批判》想象力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恍惚是一种第二自然。
在经验显得太平凡的地方,我们就借助于想象力来自寻娱乐,将经验加以改造。
理式在康德这里,建立了正面的文学价值观。
西方早期思想家如柏拉图的弟子亚理士多德是肯定文艺的正面价值的,我们在第二讲已介绍过他的模仿说与净化说,此处不详谈了。
第12页内容回头说儒家的价值论原来涵盖颇广,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他们很重视创作的主体,也就是作家本身的感受。
所以相对于「载道说」,他们也提出「言志说」。
言志说出现于儒家最早的经典《尚书》︰《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而汉儒毛亨毛苌在《诗大序》中如此解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第13页内容儒家重视作者的感情原和他们寓教育于美育的看法有关。
《礼记?乐记》有很清晰的论述︰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当然所说的不离政治功能,但能从感情角度来论文学,无疑是更符合创作规律的。
在儒家的立场,当然要求作者对自己的「志」,也就是思想感情,按儒家的道德规范作一翻洗涤变化的功夫。
这样一来,「言志」也就是「载道」。
第14页内容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言志说的价值观并不完全按儒家的想法传下去。
在汉代,司马迁已把舒发郁结的功能视为文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到了六朝,陆机《文赋》更把言志说引申为「言情说」了︰朱自清《诗言志辨》诗言志,指的表见德性……可是缘情的五言诗发达了……于是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诗缘情以绮靡」这个新语。
由此,中国开始有强调个人感情和讲究文辞的文学价值观。
总的来说,东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所提出的文学价值观,其目的不外求真,求善,求美三个方向。
但三个方向并非绝然对立,有时会有交叠之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方向也会转为强势或弱势,影响那时期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