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温度场知识
- 格式:pdf
- 大小:222.65 KB
- 文档页数:8
高考•中考,忌校中考部讲义一初二物理精品小班紧密联系实际,物理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物理。
熊老师第三讲温度熔化凝固本节知识点:1、温度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C)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 C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一一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熔化和凝固熊老师高考 •中考.总校 中考部讲义一初二物理精品小班 ① 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②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物质:海波、冰、水晶、食盐、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明矶、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 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利用类型题一温度计的选择与使用方法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C.(选填“ A”、“B ”或“ C'),示数为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常”或“不正常”)范围。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知识要求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的规定.2.知道温度计以及三种常用温度计3.会正确使用温度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温度计的设计原理并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验能力知识归纳: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物体较热,我们说它温度高,物体较冷,我们说它温度低。
人们常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但往往不可靠。
二、温度计: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温度计有三种:(1)原理: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2)实验用温度计:在实验室用来测物体的温度,量程:-20℃∽110℃之间,分度值:1℃(3)体温计:医用体温计,用来测量人体温度,量程:35℃∽42℃,分度值:0.1℃④.温度计玻璃泡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将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⑤.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五、知识拓展热力学温度:宇宙中温度的下限是—273℃,被叫做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是开尔文(K),所以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73K,沸水的温度为373K。
熔化和凝固新课标知识要求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可以相互转化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现象3.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4.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5.会查熔点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温度变化的规律,能用图象直观的反映这一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过程中要激发自己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知识归纳:一、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固态的冰可变成水,水蒸气,水蒸气也可变成水和冰。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只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与预测者的感觉没有关系,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准确的(不可靠的)。
2.单位:常用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成人正常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绝对零度:-273.15℃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273.15+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K(T表示热力学温度,t表示摄氏温度)3.温度计:分为液体温度计(常用)和固体温度计。
液体温度计分为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固体温度计:数字式体温计、双金属片温度计。
(1)液体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装有测温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进行工作。
(3)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温度范围。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认:认清量程、分度值、零刻线会放: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和容器壁会看:待示数稳定后方能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会读: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面相平(一)使用前:1.先估测所测物体(液体)的温度;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二)使用时: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量程分度值:结构: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作用可以离开人体读数②内径较细,玻璃泡较大,作用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凝固温度场的测定一、意义和目的铸件温度场是指浇注后,某一时刻铸件内部的温度分布规律。
在温度场中,向着铸件中心的方向上单位长度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温度梯度。
本实验主要是测定凝固时期各个时刻的铸件温度场。
铸件凝固时期的温度场越陡,即温度梯度越大,则铸件冷却得越快,它的凝固速度就越大。
某一时刻铸件温度场中温度相同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温面。
对于在一个温度范围(结晶间隔)内凝固的合金而言,铸件断面中由达到液相线温度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液相线等温面,或称为液相边界。
同样,由达到固相线温度的点组成的面,称为固相线等温面,或称为固相边界。
凝固过程中,铸件断面上液相边界和固相边界之间的区域谓之凝固区域,也就是铸件凝固过程中凝固并存区域。
阐明凝固时期各个时刻的凝固区域大小和它从铸件表面向铸件中心移动规律的曲线,称为凝固动态曲线。
测定凝固动态曲线能够比较全面地描绘铸件凝固过程和研究这种过程。
凝固区域的大小即宽度决定了铸件的凝固方式,即逐层凝固方式、糊状凝固方式和中间凝固方式。
凝固区域于狭窄,铸件越是倾向于逐层凝固方式。
这种凝固方式的铸件容易形成集中缩孔,便于采取措施(例如用冒口)去除铸件中的集中缩孔;铸件的热裂倾向性小和金属液充型能力较好。
凝固区域越宽,铸件越是倾向于糊状凝固方式。
这种凝固方式的铸件容易形成分散性的缩孔即缩松,即使采用冒口亦难以消除这种缩松;铸件的热裂倾向性大和金属液充型能力差。
金属和铸型两方面的各种因素决定了凝固区域的宽窄,也就是决定了铸件的凝固方式。
例如合金的结晶间隔(液相线到固相线之间的温度间隔)越大,铸件的凝固区域就越宽,糊状凝固方式的倾向性就越大。
反之,结晶间隔越小,则铸件的凝固区域越窄,逐层凝固方式的倾向越大。
当合金的化学成分一定时,也就是结晶间隔大小一定时,铸型冷却能力越大,铸件温度场就越陡,温度梯度就越大,凝固区域就越窄,强化了逐渐逐层凝固的倾向,可以削弱铸件糊状凝固的倾向。
将液态金属在同一浇注温度下同时注入几个同样的铸型,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使铸型中尚未凝固的残余液体流失,获得固态金属硬壳,这种研究凝固的方法称为倾出法。
凝固温度范围凝固温度范围是指物质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时所需要的温度区间。
对于不同的物质,其凝固温度范围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其化学成分、结构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
凝固温度范围是一个重要的物性参数,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相变过程,还对于工业生产、材料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凝固温度范围的意义和应用凝固温度范围是物质从液态到固态转变的过程,它代表了物质的凝固行为和性质。
在实际应用中,凝固温度范围被广泛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1 工业生产:对于许多工业产品来说,凝固温度范围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性能和稳定性。
金属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对于决定材料的强度、硬度和热处理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材料科学:凝固温度范围是研究材料相变行为和晶体生长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材料凝固温度范围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缺陷以及相变的动力学过程,进而设计和开发具有特殊功能和性能的新材料。
1.3 地球科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凝固温度范围对于理解地壳、岩石和矿物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岩石和矿物的凝固温度范围,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
2. 凝固温度范围的影响因素凝固温度范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因素:2.1 化学成分:不同物质的凝固温度范围取决于其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中原子的大小、电性以及相互作用力都会影响物质的凝固温度范围。
举个例子,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对冰点的降低和凝固温度范围的扩大具有显著影响。
2.2 结构:物质的结构对凝固温度范围有着重要的影响。
晶体结构更加有序和紧密的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凝固温度范围。
相反,非晶态物质由于缺乏长程有序结构,其凝固温度范围较窄。
2.3 外部环境:外部温度、压力和环境条件等因素也会对凝固温度范围产生影响。
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的凝固温度范围通常会增大,而低温、低压条件下则会减小。
3. 凝固温度范围的控制和调节为了控制和调节物质的凝固温度范围,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初中化学物质的凝固和沸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而物质的凝固和沸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凝固和沸点是物质状态改变的特定温度,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初中化学中物质凝固和沸点的相关知识。
一、凝固点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向固态转化的过程。
凝固点是指在大气压下,液体变为固体的温度。
凝固点是物质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的纯度和进行物质分离与提纯。
不同物质的凝固点不同,主要受到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例如,离子晶体的凝固点相对较高,因为离子之间有较强的静电吸引力。
而分子晶体的凝固点较低,在分子之间通常只有较弱的范德华力。
常见物质的凝固点也会受到杂质的影响。
杂质会干扰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凝固点。
这是我们在生活中进行冰块融化时,经常会添加少量食盐的原因之一。
二、沸点沸点是指在大气压下,液体变为气体的温度。
沸点是物质的性质之一,也用于物质的鉴定、分离与提纯。
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的质量。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沸点的影响较大。
通常,极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沸点也比较高。
例如,水分子间有较强的氢键作用,使得水的沸点较高。
而非极性分子的沸点较低,因为它们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分子的质量也对沸点有影响。
一般来说,分子质量较大的物质沸点较高,因为分子间的惯性作用较强。
例如,醇类分子的分子量较大,相较于醚类分子,其沸点较高。
三、物质状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转变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除了凝固和沸点,我们还常见到其他状态变化,如熔化、蒸发和凝华等。
熔化是指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也可以称为熔融。
熔点是指在大气压下,固体转化为液体的温度。
熔点与凝固点是相等的,都是描述物质状态改变的温度。
蒸发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在室温下发生。
蒸发和沸腾不同,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是在整个液体内部形成气泡。
凝华是指气体直接转变为固体的过程,也可以称为再凝。
凝华与沉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沉积是指固体由气体或液体转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