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生儿黄疸-诊疗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实用一篇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 1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胎儿出生后,由母体内低氧的环境改成体外的`正常环境,多余的红细胞产生大量胆红素,又无法通过没有发育成熟的酶系统来排出体外,只能跟着血液流动到体表,皮肤和巩膜显示出了黄色。
病理性黄疸:先天性缺陷(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缺氧和感染、胆道畸形、肠肝循环增加(肠道闭锁,幽门肥厚,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低,饥饿和喂养延迟)、新生儿肝炎等疾病是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黄疸正常值足月宝宝的黄疸正常值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宝宝不超过257μmol/L(15mg/dl)。
正常值有一定波动范围,必须根据其他症状表现进行诊断。
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不需要治疗,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
症状严重者,可采用光照疗法,光照治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
如果经过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黄疸诊断依据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足月儿为205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定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
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一、引言核黄疸,又称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新生儿。
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差,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进而引发脑部损伤。
轻微核黄疸是指胆红素脑病早期阶段,此时及时治疗可以降低疾病进展为重度核黄疸的风险。
本文将针对轻微核黄疸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轻微核黄疸的诊断标准1. 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05.2μmol/L(12mg/dl);2. 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153.9μmol/L(9mg/dl);3. 具有典型的核黄疸临床表现,如嗜睡、反应差、肌张力降低等。
三、轻微核黄疸的治疗方案1. 光照疗法光照疗法是轻微核黄疸的首选治疗方法。
通过蓝光照射,将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从而促进胆红素从血液中排出。
(1)治疗方法:将新生儿置于蓝光治疗箱中,全身裸露,只覆盖会阴部。
光照强度为4-6管荧光灯(每管100W),距离婴儿皮肤约33-50cm。
每日照射时间为12-24小时,根据胆红素水平调整照射时间。
(2)注意事项:光照过程中,注意保持婴儿眼睛、生殖器和会阴部遮盖,防止紫外线损伤。
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调整光照时间。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苯巴比妥和益生菌。
(1)苯巴比妥:具有促进肝脏酶活性,加速胆红素代谢的作用。
一般剂量为每日5-7mg/kg,分两次口服,持续3-7天。
(2)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胆红素排泄。
常用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剂量根据产品说明。
3.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轻微核黄疸的发生率。
若母乳喂养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式,如缩短每次喂养时间、增加喂养次数等。
4. 早期干预轻微核黄疸的早期干预对预防脑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体温稳定;(2)观察婴儿神经系统表现,如哭声、肌张力、反射等,及时发现异常;(3)定期进行听力、视力等检查,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黄疸病例书写基本规范黄疸病例书写是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病患时的重要记录,对于提供病历信息以及协助医疗团队作出正确决策具有关键作用。
为了保证病例书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本文将介绍黄疸病例书写的基本规范,并提供一个合适的格式供参考,以帮助医生完成规范的病例记录。
一、基本信息黄疸病例的基本信息应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
此外,还应注明病例编号和填写日期,以便于病历的索引和追踪。
在书写基本信息时,应确保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避免出现涂改或误写的情况。
二、主诉与现病史主诉和现病史是病例书写的重要部分,它们是医生了解病情的关键信息来源。
在书写主诉时,应详细记录患者的主要症状和描述,包括黄疸的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现病史应包括发病时间、起病原因、发展过程等详细描述,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特点和变化。
三、既往史既往史包括患者的过往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在书写既往史时,应注明相关疾病的确诊时间、治疗情况以及病情恶化或好转的情况。
同时,还需要记录患者的家族病史,尤其是与黄疸相关的疾病史,以揭示可能的遗传风险因素。
四、个人史个人史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职业暴露史等。
在书写个人史时,应特别注意与黄疸相关的因素,如饮食、药物滥用、化学物质接触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黄疸病例书写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医生应按照系统进行体格检查,并记录相关的体征和检查结果。
对于黄疸患者,应特别关注肝脾肿大、皮肤黄疸程度、腹水等表现。
在记录体征时,应准确描述,并附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六、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黄疸病例中的重要部分,它们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在书写辅助检查时,应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胆道病变相关检查等。
对于影像学检查或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应准确记录相关的检查方法和结果,以便于医生进一步评估和诊断。
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2009年11月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桂林召开了新生儿黄疸专题学术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专家认为2001年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1]仍适用于指导新生儿黄疸诊断和治疗。
与会专家还同意以“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标准”替代单纯基于一个总胆红素值而制订的“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与“新生儿黄疸光疗指征[2]”。
对2001年“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提出若干补充意见。
一、新生儿黄疸干预标准1.我国足月健康新生儿不同日龄胆红素百分位值:2000年发表的我国足月健康新生儿不同日龄胆红素百分位值是制定日龄干预标准的基本依据(表1~3)[3]。
表1 875例足月新生儿检测7d内胆红素百分位值(μmol/L)百分位第1日第2日第3日第4日第5日第6日第7日50th 77.29 123.29 160.91 183.82 195.28 180.74 163.9875th 95.41 146.71 187.42 217.51 227.43 226.74 200.7595th 125.17 181.60 233.75 275.31 286.42 267.44 264.19注:括号内数值为mg/dl值,1mg/dl=17.1μmol/L表2不同出生日龄的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1]日龄总血清胆红素水平(μmol/L)考虑光疗光疗光疗失败换血换血加光疗~1 ≥103(≥6)≥154(≥9)≥205(≥12)≥257(≥15)~2 ≥154(≥9)≥205(≥12)≥291(≥17)≥342(≥20)~3 ≥205(≥12)≥257(≥15)≥342(≥20)≥428(≥25)>3 ≥257(≥15)≥291(≥17)≥376(≥22)≥428(≥25)注:括号内数值为mg/dl值(1mg/dl=17.1μmol/L)表3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胎龄/出生体重~24h ~48h ~72h光疗换血光疗换血光疗换血~28周≥17~86 ≥86~120 ≥86~120 ≥120~154 ≥120≥154~171 <1000g (≥1~5)(≥5~7)(≥5~7)(≥7~9)(≥7)(≥9~10)28~31周≥17~≥86~154 ≥103~≥137~222 ≥154≥188~257103 1541000~1500g (≥1~6)(≥5~9)(≥6~9)(≥8~13)(≥9)(≥11~15)32~34周≥17~103≥86~171≥103~171≥171~257 ≥171~205 ≥257~2911500~2000g (≥1~6)(≥5~10)(≥6~10)(≥10~15)(≥10~12)(≥15~17)35~36周≥17~120≥86~188≥120~205≥205~291 ≥205~239 ≥274~3082000~2500g (≥1~7)(≥5~11)(≥7~12)(≥12~17)(≥12~14)(≥16~18)足月新生儿总胆红素值≥第95日龄百分位值为干预标准。
新生儿黄疸蓝光干预标准
新生儿黄疸蓝光干预标准取决于出生后的天数和黄疸的水平。
在生后24小时内,如果经皮测得的黄疸值大于9mg/dl,建议进行光疗。
在1到2天内,如果经皮测得的黄疸值超过12mg/dl,需要进行蓝光照射。
生后2到3天内,如果经皮测得的黄疸值超过15mg/dl,也建议进行光疗。
对于3天以上的新生儿,如果经皮测得的黄疸值平均大于17mg/dl,这种
情况下也建议进行蓝光干预。
请注意,蓝光照射有副作用,可能导致皮肤不显性失水增加和水样腹泻,因此需要增加补液量。
此外,对于早产儿,光疗的标准是根据胎龄和体重来确定的。
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光疗的标准越严格。
如果光疗不顺利或者失败,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
新生儿黄疸分度标准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含量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眼球发黄的现象。
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亚洲地区。
新生儿黄疸对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健康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分度标准,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
一、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分度标准新生儿黄疸分度标准是指根据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将黄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以便于医生对新生儿黄疸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新生儿黄疸分度标准的内容1.轻度黄疸:皮肤发黄范围在面部、颈部,不超过腹部;黄疸指数(TBIL)在5-10mg/dL之间。
2.中度黄疸:皮肤发黄范围在面部、颈部、腹部,可能包括四肢;黄疸指数(TBIL)在10-15mg/dL之间。
3.重度黄疸:皮肤发黄范围在全身,包括手掌和脚底;黄疸指数(TBIL)超过15mg/dL。
三、新生儿黄疸分度标准的意义1.对医生的意义:通过新生儿黄疸分度标准,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对婴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对父母的意义:通过了解新生儿黄疸分度标准,父母可以更加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及时发现婴儿的黄疸情况,避免延误治疗。
3.对婴儿的意义:通过新生儿黄疸分度标准,医生可以根据婴儿的黄疸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对婴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四、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1.光疗法:通过使用特殊的光源,将紫外线照射在婴儿的皮肤上,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
2.输液疗法:通过给婴儿输液,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
3.换血疗法:通过将婴儿的血液抽出,用新鲜的血液代替,从而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
五、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方法1.及时喂奶:婴儿需要充足的营养,及时喂奶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2.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3.预防感染:感染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之一,预防感染可以降低发生新生儿黄疸的风险。
新生儿黄疸光疗标准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它是因为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积累过多而导致的。
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的前三天内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疸的程度会逐渐加重,直到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消退。
如果黄疸程度过重,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光疗治疗。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黄疸光疗的标准。
一、光疗的适应症1、黄疸程度达到或超过胆红素血清总浓度超过342μmol/L (20mg/dL),或者黄疸程度持续48小时以上。
2、早产儿黄疸程度超过胆红素血清总浓度超过256μmol/L (15mg/dL)。
3、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程度快速上升,或者黄疸程度超过胆红素血清总浓度超过171μmol/L(10mg/dL)。
4、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程度超过胆红素血清总浓度超过136μmol/L(8mg/dL)。
5、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内,黄疸程度超过胆红素血清总浓度超过171μmol/L(10mg/dL)。
二、光疗的方法1、光疗设备:使用特殊的光疗设备进行治疗,设备的光源是蓝光,波长在400-500nm之间,光强度在30-40μW/cm2/nm之间。
光源的位置应该在新生儿的头部正上方,距离头部约30-40cm。
2、光疗时间:治疗时间应该根据新生儿的黄疸程度和体重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光疗时间为12-24小时不等。
如果黄疸程度较轻,可以治疗12小时,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可以治疗24小时。
3、光疗距离:光疗距离应该是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黄疸程度来确定的,一般情况下,光疗距离为30-40cm。
4、光疗难度:光疗期间,应该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包括心率、呼吸、体温、皮肤颜色等,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停止治疗,进行必要的处理。
三、光疗的效果经过光疗治疗后,新生儿的黄疸程度会逐渐减轻,一般情况下,黄疸会在48-72小时内消退。
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可能需要多次光疗治疗。
四、光疗的并发症1、眼睛受损:光疗设备的蓝光会对新生儿的眼睛造成损伤,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可以使用眼罩或遮光布等进行遮挡。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
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
美国儿科学会(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个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南[1],我国在2000年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也制订了我国的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
尽管从理论上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从人们50年代开始认识到该病以来,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许多努力,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但仍在发生[3]。
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1994年指南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订,2004年制定了新的35周及以上胎龄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4、5]。
该指南强调了成功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间、黄疸高危因素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预的流程图和不同时段光疗及换血治疗的胆红素水平曲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指南的关键部分指南认为,只要按照推荐意见执行,大部分的胆红素脑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指南强调了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行紧密的随访和在有指征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的重要性。
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以下建议:1)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养;2)建立鉴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案;3)生后24小时内测量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或经皮胆红素(TcB)水平;4)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疸程度容易出现误差,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5)应该按照出生后不同时间认识胆红素水平;6)应该意识到早产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容易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应该予以更严密的监测;7)在出院前,应该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8)应该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9)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合适的随访;10)对有指征患儿,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二、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2004年指南中制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见图1。
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评分标准
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评分标准主要根据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来评估。
1. Kramer评分法:根据新生儿的皮肤黄疸程度以及黄疸的发
展速度来评估。
评分分为0-3级,分别表示无黄疸、轻度黄疸、中度黄疸和重度黄疸。
2. Bilicheck评分法:通过测量新生儿头皮黄疸的光密度来评
估黄疸的严重程度。
光密度值在0-10之间,分为等级0-4,数
字越高表示黄疸程度越重。
3. 尤式评分法:根据新生儿的黄疸面积、脉搏氧饱和度、皮肤黄疸的颜色进行评分。
评分范围为0-16分,分数越高表示黄
疸越严重。
具体评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上仅为一些常用的评分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通常会综合使用多种评分方法,以全面了解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治疗措施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治疗措施我的一个朋友的宝宝妮妮在祝福声中降生,小家庭里充满了兴奋和喜悦。
可是没过几天,爸爸妈妈突然惊讶地发现,妮妮的皮肤变黄了,眼睛也变黄了。
之后,家里所有的.人开始忙乱,似有马上天下就开始大乱了之势!我想很多家长也应该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其实家长莫惊慌,这就是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这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而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出现的黄疸,临床上也称为生理性黄疸。
但如果是黄疸持续不退而且有加重的迹象,同时宝宝出现精神不好、哭闹增多、体重下降等情况时,便不可再掉以轻心,很可能是病理性黄疸,这样一定要及时就医。
下面我就详细给新手父母分析新生儿黄疸,让大家认清它的真面目。
分类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正常新生儿几乎都有。
生理性黄疸有一定限度,皮肤不呈橘黄色,而呈浅黄色。
眼白微带黄色,口腔黏膜微黄,手心、脚心不黄。
一般4—5天黄疸程度达到高峰,约10天内逐渐消失。
2、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就可以出现,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个别患儿还会有反复。
病理性黄疸色深呈橙黄色,遍及全身。
患儿睡眠、精神不好,有躁动、哭闹不止等。
黄疸严重时会出现核黄疸,损伤患儿大脑,父母要引起高度重视。
治疗措施生理性黄疸:在黄疸期间多喂新生儿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不需特殊治疗。
病理性黄疸:目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多数是采用照光治疗。
通过照光,能让体内的胆红素转换成其他物质,使得体内不断堆积的胆红素找到另一个出口,黄疸的症状就能改善。
但是照光后仍无法改善的宝宝,必须以药物或换血来治疗。
如果黄疸是由于胆道闭锁所形成的,就需要用手术治疗了。
我特别提醒一下家长:1、新生儿黄疸过重当心胆红素脑病,一定要及早到医院治疗。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新生儿黄疸(最新)新生儿黄疸(最新)引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内出现的皮肤和黏膜黄疸的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且通常是无害的现象,但仍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原因新生儿黄疸是由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致。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物质,通常由肝脏排出体外。
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排泄胆红素,导致其在体内积聚,从而引起黄疸。
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黏膜的黄疸。
开始时,黄疸可能在面部开始出现,并逐渐向下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
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到3天后出现,并在1到2周内逐渐消退。
需要注意的是,黄疸超过2周或严重加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诊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通常通过观察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
医生可能会进行皮肤检查,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
此外,医生还可能进行胆红素水平的血液测试,以确认黄疸的原因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治疗方法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是自限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黄疸会在数周内自行消退。
然而,对于严重的黄疸或持续时间超过2周的情况,可能需要治疗以防止黄疸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光疗:光疗是通过将新生儿暴露在特殊的荧光灯下,以帮助分解体内过多的胆红素。
光疗通常在医院中进行,并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身体反应和胆红素水平。
2. 输液治疗:对于严重的黄疸,可能需要采取输液治疗来加快胆红素的排出。
这需要在医院设置下进行,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3. 饮食调整:如果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可能需要进行饮食的调整,例如增加母乳的频率或延长喂养时间。
预防尽管新生儿黄疸是普遍的现象,但仍然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预防方法:1. 定期产检:孕期定期产检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注射维生素K:维生素K注射可以预防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其中一个并发症是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
(一)生理性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7天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天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至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二)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以前者多见。
1。
特点: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视为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20μmol/L(12.9mg/dl);(3)黄疸进展快: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4)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2.病因(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疽:发生率0。
5%~2%;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⑥药物性黄疸:如维生素K 3、K4、樟脑丸等;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疸.治疗原则1。
病因治疗。
2。
降低血清胆红素:尽早喂养,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
必要时应用蓝光疗法.3。
保护肝脏:预防和控制病毒、细菌感染,避免使用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的药物.4.降低游离胆红素:适当的输入人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发展)(1)观察皮肤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当血清胆红素达到85.5~119.7μmol/L(5~7mg/dl)时,在自然光线下,可观察到面部皮肤黄染,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高,黄疸程度加重,逐步由躯干向四肢发展,当血清胆红素达307.8μmol/L(18mg/dl)时,躯干呈橘黄色而手足呈黄色,当手足转为橘黄色时,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以上.此时,易发生胆红素脑病.(2)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2021年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治疗】1.对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光疗治疗。
2.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3.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4.对于胆红素过高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的患儿,可考虑进行换血治疗。
5.对于遗传代谢病引起的黄疸,应进行相应的特殊治疗。
6.针对黄疸的致病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感染性黄疸应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7.加强护理,保持环境清洁,预防交叉感染。
8.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黄疸病需要与生理性黄疸区分开来,并进行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和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鉴别。
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输白蛋白、血浆、纠正酸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原发病、肝泰乐、胆酸钠保肝、利胆和中药退黄等。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保温、供氧,尽早开奶,尽快排出胎便,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或白蛋白竞争结合位点的药物。
对于确诊为胆道闭锁的患儿,需要手术治疗。
小儿腹泻病病史采集应包括大便性状、次数和病程、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中毒症状以及明显病因和诱因等方面。
检查包括全身体检、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和肾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查以及大便细菌培养等。
诊断可以根据大便性状和次数进行,但在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为腹泻病。
需要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包括合理饮食、控制感染、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以及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对于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且缺乏相应检查和治疗手段的患儿,需要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包括治愈、好转和未愈等。
急性喉炎病史采集应包括发热、咳嗽、声嘶、喉鸣和吸气性呼吸困难等方面,以及治疗经过和反应等。
检查应包括体格检查、血象检查、直接喉镜检查(但对于有严重呼吸困难者要慎用)、分泌物培养以及血气分析等。
诊断可以根据急性起病、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进行,但需要注意与咽后壁脓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措施(标准指南)不同出生时龄的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时龄(h)血清总胆红素水平(umol/L)考虑光疗光疗光疗失败换血换血加光疗<24 ≥103(≥6)≥154(≥9)≥205(≥12)≥257(≥15)~48 ≥154(≥9)≥205(≥12)≥291(≥17)≥342(≥20)~72 ≥205(≥12)≥257(≥15)≥342(≥20)≥428(≥25)>72 ≥257(≥15)≥291(≥17)≥376(≥22)≥428(≥25)注:(1)括号内数值为mg/dl值(1mg/dl=17.1umol/L)(2)出生24小时以内出现黄疸者,应积极查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光疗措施。
(3)“考虑光疗”是指在该日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以根据临床病史、病程和体检做出判断,权衡利弊,选择光疗或严密监测胆红素。
(4)“光疗失败”是指光疗4~6小时后,血清胆红素仍每小时上升>8.5 umol/L (0.5mg/dl),准备换血。
(5)出现胆红素脑病体征时,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都需换血。
(6)新生儿处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易形成胆红素脑病,如有上述高危因素应尽早干预。
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umol/L(mg/dl)胎龄/ 出生体重~24h~48h ~72h光疗换血光疗换血光疗换血~28周≥17~86 ≥86~120 ≥86~120 ≥120~154 ≥120 ≥154~171 <1000g (≥1~5) (≥5~7) (≥5~7) (≥7~9) (≥7) (≥9~10) 28~31周≥17~103 ≥86~154 ≥103~154 ≥137~222 ≥154 ≥188~257 1000~1500g (≥1~6) (≥5~9) (≥6~9) (≥8~13) (≥9) (≥11~15) 32~34周≥17~103 ≥86~171 ≥103~171 ≥171~257 ≥171~205 ≥257~291 1500~2000g (≥1~6) (≥5~10) (≥6~10) (≥10~13) (≥10~12) (≥15~17) 35~36周≥17~120 ≥86~188 ≥120~205 ≥205~291 ≥205~239 ≥274~308 2000~2500g (≥1~7) (≥5~11) (≥7~12) (≥12~17) (≥12~14) (≥16~18)参考文献〔1〕王卫平,毛萌,李廷玉,等. 儿科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19-126.〔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7-306.。
新生儿疾病诊疗常规新生儿黄疸[诊断]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1)单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的特殊性引起的黄疸。
(2)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3周消退。
一般情况好,无其他临床症状。
(3)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新生儿黄疸干预水平(见表2-1足月新生儿黄疸推荐干预方案)。
表2-1 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总血清胆红素水平(mg/dl)时龄(h)考虑光疗光疗光疗失败换血换血加光疗~24 ≥6 ≥9 ≥12 ≥15~48 ≥9 ≥12 ≥17 ≥20~72 ≥12 ≥15 ≥20 ≥25>72 ≥15 ≥17 ≥22 ≥25注:1mg/dl=17.1μmol/L2. 新生儿非生理性黄疸(1)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6mg/dl(102.6μmol/L)。
(2)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干预值。
(3)血清结合胆红素>2 mg/dl(34.2μmol/L)。
(4)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5 mg/dl(85.5μmol/L)。
(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进行性加重。
(6)黄疸退而复现。
3.诊断要点(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母亲孕、产史及孕期合并症、孕期用药),各种围产因素(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产时用药、出生时有无窒息),感染因素,父母血型、籍贯及家族史。
(2)详细了解生后喂养方式、喂养量,呕吐情况、生理性体重下降情况。
黄疸出现时间,进展情况;胎便排出的情况和胎便排完时间,尿量或尿次;目前大小便颜色。
(3)体格检查1)皮肤黄染的程度轻度:巩膜和面部的黄疸,胆红素水平约6~8mg/dl (102.6~136.8μmol/L);中度:肩部和躯干的出现黄疸,胆红素水平约8~10mg/dl (136.8~17.1μmol/L);重度:下肢有明显的黄疸,胆红素水平10~12mg/d l(17.1~205.2μmol/L);全身黄疸估计血清胆红素在12~15mg/dl(205.2~256.5μmol/L)。
新生儿黄疸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癍家族史,总儿父母血型。
3.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黄疸退而复现。
检査
1.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
4.B型超声。
诊断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确诊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的致病原因。
2.需与生理性黄疸鉴别,以及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及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病因鉴别。
治疗
1.光照疗法。
2.药物治疗: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
输白蛋白、血装、纠正酸中毒。
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原发病。
肝泰乐、胆酸钠保肝、利胆。
中药退黄。
3.一般治疗:保温、供氧,尽早开奶,尽快排出胎便,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竟争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或白蛋白竟争结合位点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