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题解

  • 格式:doc
  • 大小:6.04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泗洪县第三中学蒋宇

人性美是人类生存的依赖,人类应该不断追求和拥有美的人性。这是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模块的主题。

这个模块中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课文,出自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第六卷第四章。教学时,有的老师认为课文标题中“换”字不够妥帖,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残缺修正”——将题目变换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美丽与丑陋”“宽容拯救灵魂”“一滴眼泪中的善良之花”……我以为,这其实是没有读懂译者与作者的意愿。

我们知道,《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讲述的是奇丑无比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伽西莫多,在养父、副主教克洛德的指使下,劫持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而遭受笞刑的故事。课文题目中的“一滴眼泪”,出自这样的情节——

她一言不发,默默走近那个扭动着身子妄图避开她的罪人,然后她从腰带上轻轻地解下一个水壶,轻轻地将水壶送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唇边。

这时,只见他那只干涸、焦灼的眼睛里,滚动着一大滴泪珠,然后沿着那张因失望而长时间皱成一团的丑脸,缓缓地流下来。这不幸的人掉眼泪,也许还是平生第一遭吧。

但是,他竞忘记了喝水。埃及女郎不耐烦地噘起小嘴,脸带笑容,把水壶紧紧地靠在伽西莫多张开的嘴上,他实在渴得口干舌焦,一口接一口地喝着。

一喝完,可怜人伸长污黑的嘴唇,大约想吻一吻那只刚援救过他的秀手。可是,姑娘也许有所戒备,而且想起昨夜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一个孩子怕被野兽咬着那样,吓得连忙把手缩回去。

初读课文的这个片断,你的确看不出是“一滴眼泪”换来了“一滴水”的“形”与“质”的。大家更多的是认可了“一个水壶”中的“水”,或者说爱斯梅拉达的“水”,引发了伽西莫多的“一大滴泪珠”,几乎看不到“一滴水”。——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质疑:课文的题目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与情节是相悖的,与人物的内心取向是不合的。

“换”,本义是给别人东西同时从对方那里取得别的东西。如交换;对换。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什么意思呢?

的确,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其出现的时候不是为了“换”伽西莫多的“一大滴泪珠”;而伽西莫多的“一大滴泪珠”也是在喝过“一滴水”之后才生成的感激之泪、人性之泪,并不存在所谓的“换”。难道真的是课文的题目“题不对文”?

事实上,对《巴黎圣母院》的这一章节,命题确实混乱。课文的题目译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而陈敬容译作“一滴眼泪一滴水”,管震湖译作“一滴水,一滴泪”,牟文正等译作“一滴泪报一滴水”。小说的主题应该用怎样的标题才更准确呢?为什么课文用了这个命题?课文标题中“换”字果真不够妥帖吗?我们能将题目变换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美丽与丑陋”“宽容拯救灵魂”“一滴眼泪中的善良之花”吗?

这其实关系到是否能读懂译者与作者的意愿。

的确,“一滴水换一滴眼泪”更加符合故事情节,但译者为什么不这样译呢?教材的编者为什么使用了呢?这里面有审美取向在——课文的题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其实采用了我国传统小说的伏笔千里的写法,不能只停留在伽西莫多受刑的情节中来理解它!还要从伽西奠多的生命历程来做全程审视。

《巴黎圣母院》中,20岁的伽西莫多是“钟楼怪人”,其外形丑陋,对他人常心怀敌意;但对副主教克洛德的挚爱却“要胜过大教堂”。然而,在小说最后,伽西莫多发现是克洛德陷害了心爱的爱斯梅拉达时,他义无反顾地把“义父”从钟楼推下去,摔得粉身碎骨……伽西莫多是从什么地方获得了这富于人性的正义力量?我想,就是从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上。

显然,在伽西莫多受笞刑的过程中出现的爱斯梅拉达献“水”的情节,非常珍贵。

首先,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折射出了她身上人性美的光辉。课文中,伽西莫多受笞

刑,劫持事件的主谋克洛德,看见伽西莫多受笞刑,远远避开,不闻不问;而受害者——爱斯梅拉达则不计前嫌,给伽西莫多送来了圣洁的水。这样,人性的复杂性集中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通过人与人的对比,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就表现出来了;通过前后观众态度的对比,观众复杂而易变的人性也展现出来了——人性之中美与丑是对立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这变化的因素,便是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是爱斯梅拉达从腰间解下水壶“轻轻地将水壶送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唇边”,才让伽西莫多“那只干涸、焦灼的眼睛里,滚动着一大滴泪珠”“沿着那张因失望而长时间皱成一团的丑脸,缓缓地流下来”。显然,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便是一滴天主教的圣水,有洗涤污染的心灵之意。

其次,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也唤醒了伽西莫多身上人性的良知。伽西莫多本是克洛德收养的弃婴。他天生独眼、驼背,有语言障碍,从小在圣母院长大。他生活在圣母院中,却一直没有受到“圣母”般的教化。但一经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他的人性复苏了!可见,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有着圣水的意味、洗礼的意味。圣水是被神父或主教祝圣过的水,一般用以洗礼或祝圣某人、某地或某物,常常被放置在洗礼台——教堂的人口处。基督教中,洗礼是皈依基督教的最重要的仪式。爱斯梅拉达之于伽西莫多的“一滴水”,一下子“洗礼”出人性的本初。所以,爱斯梅拉达的“水”是善良的象征,也是美丽人性的象征。这就是伽西莫多喝过“一滴水”之后,便生成了感动、感激之泪。

《巴黎圣母院》将故事放在“圣母院”来讲述,是渴望人间有个真实的“圣母”在。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为什么能产生良好的教育功能?这就是作者创作的追寻:良好的人性用什么唤醒?黑暗的社会用什么变革?无疑,爱斯梅拉达就是答案。伽西莫多在受笞刑的过程中,爱斯梅拉达献“水”,不仅仅是对伽西莫多的“洗礼”,不仅仅是唤醒了伽西莫多身上人性的良知。这“一滴水”引发出的“一大滴泪珠”“沿着那张因失望而长时间皱成一团的丑脸,缓缓地流下来”的细节,还感动了现场的观众。在现场,所有人在这纯洁、透明的“一滴水”或者“一大滴泪珠”中沐浴了人性的光辉,受到了人性美的洗礼,使得他们重新审视如何面对人类的道德良知。这就是为什么课文的结尾是“所有的民众无不为之感动,一齐鼓掌而且高呼:‘妙极了!妙极了!”’——伽西莫多的“一大滴泪珠”,的确“换”来了洗涤心灵的“圣水”,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因此,课文题目名之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确实是恰如其分!

事实上,课文题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更接近作者的创作思考。而如果我们向课文后面的故事情节看去,这“一滴眼泪”换来的“一滴水”的能量在伽西莫多身上一直持续着——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污蔑爱斯梅拉达用刀刺伤了弗比斯而被判死刑时,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而吉卜赛姑娘最终被无辜绞死了后,是伽西莫多把刽子手克洛德推下教堂摔死,拥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去……

所以,是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唤醒了伽西莫多身上人性的良知,生成了“一大滴泪珠”。这“一大滴泪珠”又让现场的观众人性复苏,他们仿佛“一滴水”那样高贵、纯洁,仿佛经历过“一滴水”洗涤过那样圣洁而有人性。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巴黎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丑恶,同样也一直在唱着一曲曲人性美之歌,从而建设人性的“圣母院”。在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雨果一直在蓄势,寻找,憧憬,希望。而爱斯梅拉达就是最好的形象,最美丽的形象!他设计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情节,他强化伽西莫多的“一大滴泪珠”的功能——换来了现场观众的心灵复苏:人性之丑陋渐渐隐去,人性之善良渐渐显露……伽西莫多最终能够走向除恶向善的美丽的人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