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现象及其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目录<❶引言0超疏水的基本原理o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❹超疏水材料的应用0超疏水表面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在大自然中有着许多值得人类探索和学习的现象,人们轟类现象加以研究并运用到改善生产和生活中,统称为仿许多动植物的外表所具有的自清洁功能的现象,具有这类现象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表面。
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都具有这类功能,诸如鸟类的羽毛、水邑(min)的腿部以及蝴蝶的翅膀等。
在宏观上这些组织或者器官均表现出水的极难浸润与挂壁。
其原因在于它们的表面具有超疏水性的组成与结构,因此这类材料被称为超疏水性新料。
超疏水表面在日常生活用品、公共建筑、乃至国防航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典型的界面现象,表面浸润性在界面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界面结构设计以及其它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中也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由于其重要性,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及科研人员都开始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黯蠶闖爨輕驾繳勰成杲应用到改善目前,人们通常用液体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来表征材料表面的润湿性。
按照水滴在材料表面接触角大小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材料进行如下分类:当接触角小于90。
时,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亲水材料;如果水滴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小于5。
,那么这种材料是超亲水材料,例如经浓硫酸和双氧水(体积比为7: 3)处理过的硅片,水滴在它的上面会立刻铺展开,展示出超亲水的性质;当材料表面接触角大于90°时,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疏水材料;如果材料的表面接触角大于150°,滚动接触角小于10°,那么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超疏水材料,例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荷叶,水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大于150。
,不能稳定停留,极易滑落,因而造就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性质。
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超疏水表面。
的优劣。
接触角接触角是表征固体表面疏水性优劣的指标之一,通常情况下,在不完全润湿性表面会形成一个冠形 液滴,如图所示。
的接触角8v 90° ,此表面描述为亲水性表面,90° <0<150°为疏水性表面,150° <0<175°为超疏水表面,175° <0<180°为极端疏水表面,而当0=180°的表面称之为完全疏水表面。
材料科学中的超疏水表面技术材料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各种物质的性质、结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
在材料科学中,超疏水表面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下面,我们将详细了解这一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超疏水表面技术的原理超疏水表面技术是指通过特殊方法处理表面,使得其具有极强的疏水性能,即液滴在表面上呈现出球形或半球形的情况。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微纳级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成分的优化。
其中,微纳级的表面结构是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制备一定尺度的微纳级结构,可以增加表面的接触角,即水滴在表面上的接触角大于90度。
同时,微纳级结构还可以改变水滴在表面上的运动方式,使其更容易滚动或滑落。
这些特性使得表面具有更好的自清洁、防污和防腐蚀功能。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化学成分。
通过在表面增加亲水基团或疏水基团,可以调节表面的亲疏水性。
通过控制不同基团的分布密度和类型,可以实现不同功能的超疏水表面。
二、超疏水表面技术的应用超疏水表面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清洁材料超疏水表面可以有效地减少物质在表面上的侵蚀和积垢,因此可以应用于自清洁材料的制备。
例如,建筑材料、汽车玻璃、纺织品等都可以通过超疏水表面技术实现自清洁效果。
2. 防水和防污涂层超疏水表面可以抵御水和油等液体的渗透和附着,因此可以用于制备防水和防污涂层。
例如,建筑物的屋顶和外墙、飞机的机身和车辆的表面等都可以通过超疏水涂层实现防水和防污效果。
3. 生物医学应用超疏水表面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通过在医疗器械表面制备超疏水结构,可以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附着,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
同时,超疏水表面还可以在肝功能损伤等情况下,帮助肝脏细胞愈合和再生。
三、超疏水表面技术的未来发展在未来,超疏水表面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将是重点。
1. 细化表面结构随着技术的逐步提升,表面结构已经从微观范围向纳米级发展。
未来,细化表面结构将更加普遍,甚至可能到达亚微米级。
超疏水在防冰领域的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寒冷的冬季或低温环境下,结冰是许多领域面临的常见问题,如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和汽车交通等。
结冰会导致设备故障、交通拥堵甚至危及人员安全。
因此,开发出一种高效可靠的防冰技术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超疏水表面作为一种新兴的防冰材料,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超疏水材料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质,能够迅速排除液体并减少固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水滴无法在其上停留或凝聚。
这种表面具有自清洁、抗污染和耐用性等显著特点,并表现出优异的防冰性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超疏水材料在防冰领域的应用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超疏水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定义、特点以及制备方法。
然后,我们将详细探讨超疏水表面在防冰领域中的优势和应用案例,涵盖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和汽车交通等不同领域。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超疏水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温度、湿度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以及使用寿命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超疏水技术在防冰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提出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超疏水材料在防冰领域中的应用概况,并深入探讨其基本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存在的挑战与问题。
通过对超疏水技术的剖析,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该技术的了解并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发展。
相信这将为解决结冰问题提供新思路,并为相关领域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超疏水的基本原理:超疏水表面的定义与特点:超疏水表面是指具有极高接触角(通常大于150度)的表面,也被称为“莲叶效应”表面。
在超疏水表面上,液滴会形成近乎球形,并迅速滑落而不附着于表面,几乎不留下任何液滴残留。
这种特殊性质使得液体在其上方能够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使其对冰和水的附着与积聚能力几乎为零。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来制备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表面:1. 微纳米结构改变:通过在材料表面引入微纳米级别的结构改变,例如将材料进行刻蚀、纳米苇结构设计等等,从而增加其物理特性和化学反应活性。
超疏水表面亲水原理超疏水表面亲水原理超疏水表面是一种新型材料,它有着特殊的表面结构,能够在水接触时将其完全弹开,形成极度减少接触面积的微观水泡,使液体无法附着其表面。
超疏水表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自清洁、增加传热性能、生物医学应用等领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超疏水表面亲水的原理。
超疏水表面结构超疏水表面的结构是超级微观的,可以通过高分辨率显微镜来观察。
该表面的结构是一种类似于菊花状的结构,由微米级的柱子或组织构成。
在这个结构之下,还有一层罩在上面的氟碳聚合物薄膜,这种薄膜是一种具有高化学稳定性和低表面自由能的物质。
超疏水表面对水的作用当水分子接触超疏水表面时,由于该表面的菊花状结构,大部分水分子将从高小面塞入该表面上,而不是贴在表面上。
在水分子进入该表面微孔之后,由于空气合力作用,会形成一种微观上的水泡,这种水泡易于流动,大量的空隙留了在该表面的水与其它物质接触面之间,从而减少了该表面与液体的接触面积。
在液体浸润超疏水表面的过程中,水分子的表面张力完美地掌握了水分子的行为,使它们疏离与超疏水表面的“交往”状态。
超疏水表面亲水原理超疏水表面亲水是一种极其受欢迎的特性,它是指表面积聚一定的能够与水分子接触的原子基团,即向水分子开放一定的接受范围的机会,以确保该材料表面上的水分子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像普通干净水一样,或者更容易地拥有强大的悬浮性和流动性,从而使这些表面和液体的接触面积得到进一步的缩减,从而最大限度地模拟液体的本来特性。
总之,超疏水表面亲水的原理是通过表面上特殊的结构和表面张力控制,减少表面与液体的接触,从而降低对超疏水表面的附着力,形成超疏水表面的亲水特性。
该特性为超疏水表面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可以在很多不同领域中使用。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与应用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材料科学领域不断涌现出各种创新的成果,超疏水涂层便是其中备受瞩目的一项。
超疏水涂层因其独特的性能,在众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超疏水涂层的基本概念超疏水涂层,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表面涂层。
当水滴与这种涂层表面接触时,会形成较大的接触角(通常大于150 度),并且水珠能够轻易地滚落,带走表面的灰尘等污染物,实现自清洁的效果。
超疏水现象主要源于表面的微观结构和低表面能物质的共同作用。
在微观层面,表面通常具有粗糙的纹理或微纳结构,这增加了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使得水滴难以浸润。
同时,涂层中含有的低表面能物质,如氟化物、硅烷等,进一步降低了表面的能态,增强了疏水性能。
二、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1、模板法模板法是制备超疏水涂层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具有特定微观结构的模板,如纳米多孔氧化铝模板、光刻胶模板等,将材料填充到模板的孔隙或凹槽中,然后去除模板,从而获得具有特定微观结构的超疏水涂层。
2、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的制备方法。
首先制备含有前驱体(如硅烷)的溶胶,然后通过凝胶化、干燥和热处理等过程,形成具有超疏水性能的涂层。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同的基底上制备均匀的涂层,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来控制涂层的性能。
3、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在高温和真空条件下,将气态的反应物质引入反应室,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沉积形成涂层。
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应气体和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超疏水涂层。
4、电化学沉积法电化学沉积法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将溶液中的离子在电极表面还原并沉积形成涂层。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控制涂层的厚度和结构,并且适用于在导电基底上制备超疏水涂层。
三、超疏水涂层的应用领域1、自清洁领域超疏水涂层的自清洁特性使其在建筑外墙、玻璃幕墙、太阳能电池板等表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建筑外墙上的超疏水涂层可以减少灰尘和污垢的附着,降低清洁成本;玻璃幕墙上的超疏水涂层可以使雨水迅速滚落,保持表面的清洁和透明度;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超疏水涂层可以减少灰尘的积累,提高发电效率。
超疏水现象及其应用超疏水现象及其应用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一千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莲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
与之相关的“仿生超疏水性表面”的研究已成为化学模拟生物体系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浸润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由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共同决定。
超亲水和超疏水特性是表面浸润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所谓超疏水(憎水)表面一般是指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度,滑动角小于20°的表面。
人们对超疏水表面的认识,主要来自植物叶——荷叶表面的“自清洁”现象。
比如,水珠可以在荷叶的表面滚来滚去,即使在上面浇一些污水,也不会在叶子上留下污痕。
荷叶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被称作“自清洁”效应。
功能性应用的众多需求一直驱使着超疏水表面不断研究发展。
现如今, 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型、高效的应用方式, 包括在光学领域、微物质能量领域、工业防锈领域、电池领域等等。
1、微物质能量领域超疏水表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即为其超疏水性的可逆性。
超疏水可逆性原理可应用于液滴或纳米粒子的操纵和微米级毛细管引擎。
通过光照或电压等增加下板表面能量到一定值, 半月板下移形成毛细管桥, 反则下半月板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类似的原理可以用于微物质的操控, 例如, 一个小液滴, 当承载基板为低表面能时被抬起; 反则液滴被释放[ 27] 。
这样就可以实现表面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能量转化, 进而促成多种能量之间的变换。
此类实验的成功为微物质领域的能量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燃料领域在传统燃料输送设备中, 剩余燃料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与此相关的应用是使用超疏油表面进行燃料经济性操作, 即在设备内制得超疏油表面, 虽然所用的表面是超疏油性的, 但其制备原理与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极其类似, T uteja 等在油料输送管道和储油罐内制备出以低表面能物质修饰的粗糙表面, 同样可以适用于低表面能油料流体的输送。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超疏水表面的应用摘要:由于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表面、微流体系统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有关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简述了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归纳了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对超疏水表面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疏水;制备;应用表面的疏水性能通常用表面与水静态的接触角和动态的滚动角描述。
超疏水表面是指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而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
该特殊表面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玻璃表面的防雾、交通指示灯的自清洁、船体表面的润滑和纺织品的防污性能等。
滚动角的大小代表了一个薄膜表面的滞后程度。
从理论上讲,真正意义的超疏水表面既要有较大的静态接触角,又要有较小的滚动角[1]。
1 常见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人工制备超疏水表面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特别迅速,有效的制备方法也越来越多,主要有模板法、静电纺丝法、相分离与自组装法、溶胶-凝胶法、刻蚀法、水热法、化学沉积与电沉积法、纳米二氧化硅法、腐蚀法等。
2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功能性应用的众多需求一直驱使着超疏水表面不断研究发展。
现如今,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型、高效的应用方式[2]。
2.1 微物质能量领域超疏水表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即为其超疏水性的可逆性。
超疏水可逆性原理可应用于液滴或纳米粒子的操纵和微米级毛细管引擎。
Noso no vsky 等通过光照或电压等增加下板表面能量到一定值,半月板下移形成毛细管桥,反则下半月板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类似的原理可以用于微物质的操控,例如,一个小液滴,当承载基板为低表面能时被抬起;反则液滴被释放。
这样就以实现表面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能量转化,进而促成多种能量之间的变换。
此类实验的成功微物质领域的能量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 燃料领域在传统燃料输送设备中,剩余燃料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与此相关的应用是使用超疏油表面进行燃料经济性操作, 即在设备内制得超疏油表面,虽然所用的表面是超疏油性的,但其制备原理与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极其类似, T uteja 等在油料输送管道和储油罐内制备出以低表面能物质修饰的粗糙表面,同样可以适用于低表面能油料流体的输送。
超疏水表面微结构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及应用一、本文概述超疏水表面,也称为超防水表面或荷叶效应表面,是指具有极高水接触角和低滑动角的固体表面。
这种特殊的表面性质使水滴在其上几乎无法附着,即使附着也能轻易滚落,因此具有自清洁、防腐蚀、防结冰、防雾等独特功能。
超疏水表面的这些特性在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疏水表面的特性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微结构,这些微结构可以在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影响水滴与固体表面的接触行为。
因此,研究超疏水表面微结构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对于理解超疏水表面的作用机制、优化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工艺、拓展超疏水表面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超疏水表面微结构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包括微结构的类型、尺寸、分布等因素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介绍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超疏水表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超疏水表面微结构的基本原理超疏水表面,也称为超防水表面或荷叶效应表面,是一种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的表面,其水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
这种表面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水珠在其表面难以停留,极易滚动脱落。
超疏水表面的微结构原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化学组成。
表面粗糙度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构建微纳米尺度的粗糙结构,可以大大增加固体表面的实际面积,从而在表面与水滴之间捕获更多的空气,形成稳定的空气垫。
这种空气垫的存在显著减少了固体表面与水滴的直接接触面积,降低了表面能,从而提高了表面的疏水性能。
表面化学组成也对超疏水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引入低表面能的物质,如氟硅烷、长链烷烃等,可以降低固体表面的自由能,进一步提高其疏水性能。
这些低表面能物质可以在微纳米结构表面形成一层自组装单分子层,进一步减少水滴与固体表面的接触,增强超疏水效果。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超疏水表面的应用1自清洁的应用当具有超疏水表面的金属稍微倾斜,再喷洒人工雨时,金属表面的小水滴将会合并成大水珠滚落,并带走表面的污染物,实现自清洁或易于清洗,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省力又环保。
2 耐腐蚀的应用大多数金属材料表面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氧化,遇上水等常见的液体腐蚀介质,氧化膜不能有效的起到保护作用。
如果金属表面覆盖有超疏水膜层,膜层的微纳米符合结构中所含的”空气垫”将会保护金属表面,隔开基底与液体的直接接触,使得腐蚀离子难以到达金属表面,显著提高了金属的耐蚀性。
3 流体减阻应用船舶等航行体在前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水流和空气的阻碍,除了兴波阻力和压差阻力,最大的前进阻力是摩擦阻力。
表面超疏水的固体浸没在水中时并不是与液体直接接触而是隔着一层空气薄膜局部接触,并且其表面的超疏水结构中所含的空气可以大大增加固体的浮力,加上有些超疏水膜本生是疏水材料,极难溶于水,因此超疏水表面能够明显降低水流的摩擦阻力。
4 防冰抑霜的应用表面超疏水的金属基体之所以防冰霜是由于以下四个因素:(1)接触角越大,结霜时的热力学势垒越大,活化率越低,水珠的液核难以生成,导致了初始水珠的出现变慢;(2)接触角越大,生成的水珠的曲率半径越小,水珠表面的饱和气压越高,水珠生长的缓慢;(3)接触角越大,生成的水珠越容易合并长大,液滴高度越高,离冷面越远,与冷表面的接触面积越小,减缓了换热过程,水珠不容易冻结。
(4)接触角越大,滚动角越小,水珠与固体表面的黏附力越小,容易在自身重力或风力等外在作用力的作用下掉落。
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卫星天线最外层的保护层制备为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膜层,这样就能大大减少雨雪的附着,从而保证通讯信号不受雨雪的干扰。
5.油水分离的应用20℃的室温下纯水的表面张力为m72,他是同等温度下油等有机8.mN/物表面张力的2~3倍如果某种材料的表面自由能介于二者之间,那么该材料就会具有超疏水超亲油的独特性能。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前景超疏水材料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超疏水材料以其优越的性能,超强的疏水能力,在家电行业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引起了该领域专家的极大关注。
本文总结归纳了超疏水材料的疏水机理和研究现状。
最后,对超疏水材料在家电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落在荷叶上的雨滴不能安稳地停留在荷叶表面,而是缩聚成大大小小的水珠并滚落下来,水珠在滚动的过程中会带走叶片表面的灰尘。
因此荷叶在雨后会变得一尘不染,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称之为“荷叶效应”。
因此,科研工作者从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对超疏水表面展开大量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性能方面的研究,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的关注热点,发展极其迅速。
超疏水材料以其优越的性能,超强的疏水能力,在家电行业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疏水机理1.1 超疏水表面的特征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叶片,如荷叶、粽叶、水稻叶、花生叶等,都具有超疏水能力。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这些叶片的表面并不光滑,而是分布着很多微纳米凸起。
直径约为125 nm的纳米枝状结构分布于直径约为7 μm 的微米级的乳突结构上,形成分级构造。
同时,叶面还覆盖有一薄层蜡状物,其表面能很低。
当雨水落在叶片表面时,凸起间隙中的空气会被锁定,雨水与叶面之间形成一层薄空气层,这样雨水只与凸起尖端形成点接触,表面黏附力很弱。
因此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可缩聚成球状,并能在叶片表面随意滚动。
而灰尘与叶片也为点接触,表面黏附力很小,很容易被水珠带走。
在分级构造和蜡状物的联合作用下,叶片得以实现超疏水性和自清洁功效。
除了植物之外,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体表面也具有很强的疏水和自清洁功能,如鸭子羽毛、蝴蝶翅膀、水上蜘蛛、水黾、蝉等。
房岩等人发现蝴蝶翅膀表面较强的疏水性是翅膀表面微米级鳞片和亚微米级纵肋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过高倍扫描电镜观察,蝴蝶翅膀表面由多个鳞片覆瓦状排列组成,鳞片表面由亚微米级纵肋及连接组成,形成阶层复合结构,鳞片的纵肋横截面均为规则的三角形。
超疏水功能界面的制备及应用一、概述超疏水功能界面,也称为超疏水表面或荷叶效应表面,是一种具有特殊润湿性质的材料表面,其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显示出极强的水排斥性。
自然界中,如荷叶、水黾足等生物表面就具有这种超疏水特性,使得水滴在其表面难以停留,容易滚动。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制备超疏水功能界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
超疏水功能界面的制备通常涉及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和微纳米结构的构建。
低表面能物质如氟硅烷、长链烷烃等可以通过降低表面张力,使水滴在材料表面难以铺展。
而微纳米结构则可以通过捕获空气,形成一层气垫,进一步增强表面的疏水性。
超疏水功能界面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防水材料领域,超疏水表面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防水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在自清洁材料领域,超疏水表面可以轻易去除表面的水滴和污渍,实现自清洁效果。
超疏水功能界面在油水分离、抗腐蚀、抗结冰、生物医学等领域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综述超疏水功能界面的制备方法、性能表征以及应用领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当前超疏水功能界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 阐述超疏水功能界面的概念及特点超疏水功能界面是一种特殊的表面结构,具有极高的水接触角和极小的滚动角,使得水滴在表面上难以润湿和附着。
这种独特的性质赋予了超疏水功能界面许多引人注目的特点和应用潜力。
超疏水功能界面的水接触角通常大于150,有时甚至接近180,这意味着水滴在接触表面时会迅速弹起,形成类似于荷叶上的“水珠”现象。
这种超疏水性来源于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通过调控表面的粗糙度和引入低表面能物质,可以实现从亲水到超疏水的转变。
超疏水功能界面具有自清洁效应。
由于水滴在超疏水表面上难以停留,因此灰尘、泥土等污染物在表面上的附着力也会被大大削弱。
当水滴滚落时,可以轻易地将这些污染物带走,从而实现表面的自清洁。
神奇的超疏水材料,灵感来自荷叶超疏水材料是一种表面具有极强疏水性的材料。
它的疏水性可以让液体在其表面形成高度凝聚的水珠或者直接从其表面流淌而下。
这种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防止水凝聚在玻璃或者车窗上,或者用于制造防水材料。
而其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的一种植物——荷叶。
荷叶是一种具有神奇超疏水表面的植物。
如果你仔细观察荷叶,你会发现它的表面看起来非常平滑,就像一个轻轻拂过的海滩一样。
但实际上,荷叶表面微观上有着小到只有几微米大小的细小凸起,可以使荷叶表面形成高度凝聚的水珠,让水珠滴落时带走附在水滴上的尘埃和污垢,保持荷叶表面干燥和清洁。
这种奇妙的自我清洁性质是很多科学家想要复制的。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仿制荷叶表面的微观结构设计了一些超疏水材料,使物体表面的越来越具有疏水性。
在普通材料表面扩散到整个表面的水分子,在与超疏水材料接触时,水分子会形成一个小球体,并且可以快速滑落。
这种现象可以在很多不同材料上实现。
例如,超疏水材料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板,以保护其避免被雨水和尘埃覆盖。
在医疗领域,超疏水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排泄物过滤器和佩戴式医疗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防止水分和其他液体渗入装置内部。
传统的制造超疏水材料的方法需要使用昂贵的化学物质,因此制造过程比较昂贵。
但是,利用荷叶自然原理构造的超疏水材料制造过程就容易得多。
有研究表明,只需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对普通塑料或者其他表面进行处理,就可以获得超疏水效果。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氧化和纳米级物质构造微观凸起,以便形成类似于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特性。
总之,荷叶是一种自然奇迹。
科学家们通过对荷叶表面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其疏水特性并且成功将其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中,从而创造了超疏水表面材料。
今天,这种材料被广泛用于医疗、建筑、交通以及其他领域,这些领域对水分、尘埃和其他液体污染物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超疏水表面的原理及应用摘要:超疏水表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减阻、润滑等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制备方法,以及它的两种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超疏水表面应用的一些优缺点。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润湿性、微/纳米结构、防冰冻、减阻超疏水表面的基本原理1. 自然界中有很多动植物的表面具有超疏水的性质,例如玫瑰和荷叶。
仿照生物表面的微观结构,人们开始关注仿生材料。
通过对这些生物的研究,人们对于超疏水表面的认识更加深入,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1.1超疏水表面的基本理论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沿固体表面扩展的现象称为液体与固体的浸润现象。
在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的交界处作液体表面与固体表面的切线,则此切线所构成的液体内部的夹角θ即为接触角。
液滴在斜面上时,随着斜面倾斜角的增大,液滴开始滚动的临界角则定义为滚动角。
在理想固体表面上,接触角由三相的表面张力决定,并满足Young’s[1]方程:cosθ=(γsg-γsl)/γlgγsg、γsl 、γlg分别为固-气、固-液、气-液间的表面张力。
由于真实固体表面并非理想固体的光滑表面,故必须还要考虑表面的粗糙度。
提出相关的较为成熟的基本理论有Cassie状态及Wenzel状态等。
Cassi研究了组成不均一的固体表面对液滴浸润性的影响[2]。
在Cassie理论中,水滴未进入固体表面粗糙的微孔,从而形成水滴与空气膜界面。
Cassie方程为:cosθc=f1cosθ1+f2cosθ2θc为表观接触角,θ1、θ2分别为液-气、固-气的接触角,f1和f2为液体、固体表面和空气接触的比例。
而Wenzel[3]理论则描述了水滴完全湿润固体表面,与固体不存在空气膜的情况。
Wenzel提出的接触角方程为:cosθw=r(γsg-γsl)/γlg=r cosθ其中r为表面粗糙因子。
当接触角小于90°时,表面为亲水性表面;当接触角大于90°时,表面为疏水性表面;当接触角大于150°,且滚动角小于10°时,表面称为超疏水表面。
环氧树脂在超疏水领域的应用概述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科技和工程领域中,超疏水性能的材料和涂层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自清洁表面、抗污染材料、防腐蚀涂层等。
超疏水性能的提升对于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环氧树脂作为一种重要的聚合物材料,在超疏水领域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来探讨环氧树脂在超疏水领域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环氧树脂的概述,包括其定义、特性以及生产和合成方法。
接着,我们将回顾超疏水技术的发展,并介绍其定义、原理以及材料分类和特点。
随后,我们将详细讨论环氧树脂在超疏水领域的应用,包括改进润湿问题的方法和与其他超疏水材料的复合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目前环氧树脂在超疏水领域应用的现状和进展,并展望未来环氧树脂超疏水材料的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概述环氧树脂在超疏水领域的应用,深入探讨其与其他超疏水材料的复合应用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前景展望。
通过对环氧树脂在超疏水领域的综述,我们将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并促进更多创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期对读者提供清晰准确地理解。
2. 环氧树脂的概述2.1 定义和特性环氧树脂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由环氧基团与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得到。
它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例如高强度、优异的黏附性、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能等。
这些特性使得环氧树脂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复合材料等领域。
环氧树脂为无色或淡黄色液态或固体,可通过控制组成和合成方法来调整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它可以与许多不同类型的固化剂(如胺类、酸酐类等)反应形成三维联结网络结构,使其在固化后形成坚硬耐磨的材料。
此外,在不同的配方设计下,环氧树脂还可以具备耐温性、电绝缘性以及其他特殊功能。
2.2 生产和合成方法环氧树脂通常通过将环氧基团丙烯酸盐与双酚A型等含有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进行开环聚合反应来合成。
超疏水现象及其应用
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一千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莲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
与之相关的“仿生超疏水性表面”
的研究已成为化学模拟生物体系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浸润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由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共同决定。
超亲水和超疏水特性是表面浸润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所谓超疏水(憎水)表面一般是指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度,滑动角小于20°的表面。
人们对超疏水表面的认识,主要来自植物叶——荷叶表面的“自清洁”现象。
比如,水珠可以在荷叶的表面滚来滚去,即使在上面浇一些污水,也不会在叶子上留下污痕。
荷叶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被称作“自清洁”效应。
功能性应用的众多需求一直驱使着超疏水表面不断研究发展。
现如今, 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型、高效的应用方式, 包括在光学领域、微物质能量领域、工业防锈领域、电池领域等等。
1、微物质能量领域
超疏水表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即为其超疏水性的可逆性。
超疏水可逆性原理可应用于液滴或纳米粒子的操纵和微米级毛细管引擎。
通过光照或电压等增加下板表面能量到一定值, 半月板下移形成毛细管桥, 反则下半月板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类似的原理可以用于微物质的操控, 例如, 一个小液滴, 当承载基板为低表面能时被抬起; 反则液滴被释放[ 27] 。
这样就可以实现表面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能量转化, 进而促成多种能量之间的变换。
此类实验的成功为微物质领域的能量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燃料领域
在传统燃料输送设备中, 剩余燃料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与此相关的应用是使用超疏油表面进行燃料经济性操作, 即在设备内制得超疏油表面, 虽然所用的表面是超疏油性的, 但其制备原理与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极其类似, T uteja 等在油料输送管道和储油罐内制备出以低表面能物质修饰的粗糙表面, 同样可以适用于低表面能油料流体的输送。
这一成果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其规模化应用潜力巨大
3、光学领域
对于一些光学仪器来说, 自清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涌现出相当多有关于高透性、无反射性或高反射性超疏水表面的研究。
为了得到表面的透光性, 构成表面粗糙结构的颗粒就必须小于可见光波长。
实际中制备高反射性能的超疏水表面是有比较大的难度的, 从表面粗糙度的观点来看, 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 表面的疏水效果增加, 但同时表面的反射性能会减弱。
为解决此问题, Shen 等通过控制银镜反应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水性能的高反射银镜面。
使得在保证高反射性的前提下, 制备具有超疏水性能基
面这一难题得以实现。
4、生物医学领域
生物领域中, 基材表面的生物粘附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它包括在有机质和界面之间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
Wang 等将制备的亲水/ 超疏水的表面浸入蛋白质溶液中时, 在超疏水部分形成空气层, 这个“隔离墙”就阻止了细胞与表面的接触, 形成了分离区域, 而活细胞可以在亲水性表面自由生长。
在临床治疗方面, 超疏水表面表现出抗细胞粘附的特性。
用一种部分氟化的且具有生物兼容性的聚氨基甲酸乙酯表面来测试对血小板的粘附性, 实验表明, 相比于普通聚氨基甲酸乙酯表面对血小板强烈的粘附作用, 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表面对血小板几
乎没有任何粘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