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红楼梦_之整体_人情_悲剧性_悖谬性的存在困境_张洪波

_红楼梦_之整体_人情_悲剧性_悖谬性的存在困境_张洪波

_红楼梦_之整体_人情_悲剧性_悖谬性的存在困境_张洪波
_红楼梦_之整体_人情_悲剧性_悖谬性的存在困境_张洪波

《红楼梦》之整体“人情”:

悲剧性、悖谬性的存在困境

张 洪 波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等名著之所以具有极高的精神品位,就在于作者以极其深入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人性内在深处的复杂渊深而充满冲突与张力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红楼梦》在精神品位上亦完全与之相应,因为《红楼梦》之整体“人情”,充分呈现的是“人类精神存在”意义上的、全面而深刻的“悲剧”性质。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最早指出《红楼梦》的人情刻画中所包含的悲剧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他有针对性地揭示出我国以往戏曲小说的写人叙事模式中所存在的乐天团圆与善恶果报的“喜剧性”模式与陈套:“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在此意义上王国维提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他认为《红楼梦》不但是突破了喜剧模式的悲剧,而且还不是一般普通意义上的悲剧,是“彻头彻尾之悲剧”。这是王国维应用叔本华的“三种悲剧”说对《红楼梦》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叔本华区分了三种悲剧:“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而第三种,则属于极为深刻的“悲剧中之悲剧”,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所展现的人生悲剧之实质,恰恰属于这“第三种悲剧”: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

也。

①在王国维看来,《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深刻内涵,就在于揭示出人生的不幸并非出自“例外”的“恶人”或“变故”,而是出自“固有”的人际遇合关系,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这种“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的情形,恰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庄子·大宗师篇》所说的天地万物间“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的相互作用的自然规律———而悲剧的演成,只是因为“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这实际是标示出,《红楼梦》在描写人生的深度上,不但打破了团圆与果报的“喜剧”式的迷信,更进一步打破了悲剧是出于“外力”带来“横祸”的认识迷信与局限,从而第一次反躬自省,从“固有”、“日常”、“普通”的“人情”角度直面人生境遇的真相,深刻剖析人性与人情内在深处“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红楼梦》二十一回回首

—34—红楼梦学刊·二★★四年第三辑

脂批)的复杂与悖谬性质与悲剧本质。

《红楼梦》整体“人情”的这种悲剧本质,标志着小说作者已完全摆脱以往小说“传奇”的陈旧情节模式与思维套路,以“写实”态度来深刻面对、整体承担并全面展现复杂矛盾之“人情”,从而在“世情”与“人情”的探索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艺术深度。正是在此意义上,笔者进一步认为,对于《红楼梦》之“人物”与“人情”的理论阐释,应该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品位。

本文认为,《红楼梦》之整体“人情”,已经具备了“精神存在”之本体意义。

《红楼梦》开篇即言“大旨谈情”,“情”便成为小说的核心意旨;不过,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红楼梦》对于“情”的探索,已经完全突破了过去中国小说“传奇”、“言情”体的狭窄意义范围,而达到了极为深广的境界———小说不但在“爱情”描写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且全面体现了“亲情”、“友情”;在此基础上,小说更以空前深入的写实笔触与思想艺术魄力,深入探索了个人矛盾复杂之“性情”,与冷暖炎凉的普遍“世情”———这一切汇聚而成鲁迅所概括的极其深广复杂的“人情”。而同时,《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把握和表现出如此丰富博大的“人情”世界,与作者对“情”中之“理”的深刻感悟和冷峻反思密不可分———曹雪芹正是将对于“情”的敏锐感受力,对于“理”的深刻洞察力,对于“事体”的天才表现力渗透交融于一炉,才创造出《红楼梦》这一包含着如此雄浑深邃的“事体情理”的小说艺术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认为王国维、余国藩等学者对于《红楼梦》之“情”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②,因为《红楼梦》中的“情”,其涵义已经大大超出了英文单词“desire ”所能覆盖的意义范围,其“情”绝不仅仅只是“个人”的感情、“欲望”、及由欲望无法满足而滋生的“痛苦”,———在其本质意义上,《红楼》之“情”意味着人生在世,对于自身、对于他人、对于外界的精神上的互动与关联,因而具—

35—《红楼梦》之整体“人情”

有一种深层性、普遍性的“精神存在”的本体意义。正是在此意义上,本文认为宝玉之“深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意识世界一样,皆具有同等深刻复杂的“精神存在”的意义。

《红楼梦》中整体担负所有“情”之内涵的核心人物,是宝玉。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③

作为“开辟鸿蒙”以来的绝代情种,“情”是宝玉整个生命、全部心灵的着落处。宝玉天分中生就一段“痴情”,警幻仙姑称之为“意淫”(第五回小说本文)。甲戌本脂批对此解释道:“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故曰`意淫'。”同时,甲戌本第八回又有一条脂批指出:“按警幻情讲(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总的来说,宝玉精神性格中所具有“意淫”/“体贴”/“情不情”的特征,皆是推己及人与物、对闺阁女儿们、对“无知无识”之人与物,满怀同情和挚爱的、广泛而深切的精神关怀———正是这种“自我”精神向“他人”、向“世间”倾注投射的“人我互动关联”特征,使得宝玉之“自我性情”,具有了与整体“人情”发生最广泛的关注、牵连、渗透作用的特质,因此对“情不情”之宝玉这个《红楼梦》中最为矛盾复杂的“复调人物”的阐释,与对《红楼梦》“整体人情”的复杂悖谬性质的深入阐释,就成为了一个彼此统摄、互为表里的问题。

《红楼梦》作者、叙述者最深层的精神投射,凝聚在宝玉身上④。宝玉对于贾府,是千金万金般重要的“凤凰”;对于女儿们,是“护法群钗”的“诸艳之贯”⑤;对于整个人世,是“石/玉”一体的绝代情痴。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家族衰亡之悲剧,群钗消殒之悲剧,青春、生命流逝之悲剧,及一切美好事物幻灭的悲剧……宝玉乃是处于《红楼梦》层层悲剧内核之中的那个感受一切、见证一切、铭记一切,敏感、苦恼、惨痛、却又无可奈何的精神“磨心”———鲁迅

—36—红楼梦学刊·二★★四年第三辑

指出宝玉为“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又说他“爱博而心劳,而忧患日甚矣”,此皆直指宝玉作为整个小说之精神“磨心”的特点;甲戌本第二十八回的一条脂砚斋眉批,早就一语中的地指出:

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

性。

作为贾府的“凤凰”,作为群钗的“护法者”,宝玉既是以“玉”之身份出现的家族命运与群钗命运的“感受者”、“见证者”,同时也是以“石头”身份出现的“铭记者”、“反思者”———“石·玉·人”的三位一体,正说明其精神存在的多维、多元的极端丰富复杂的性质;这构成了一种极之精妙深邃的精神多棱镜———群钗的性情与命运,贾府众人的性情与命运,皆成为错综投影、交织映射在宝玉心灵世界中的多维、多元的精神“镜像”之复合存在———这是一个多棱折射,五光十色,变幻莫测,如森林海洋般气象万千、起伏动荡的精神空间。

米兰·昆德拉说,长篇小说一个重要的精神使命,就是要探索

人在世界上生存的“可能性”。⑥《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独特性

情与曲折命运,便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一种生存的可能性,一种精神探索的独特路径。

下面就来看看这些摆在宝玉面前的各有千秋的精神镜像与生存路径。

黛玉的道路,是“情情”者的道路。她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真情”之“纯粹”。她心心念念所钟情的,是宝玉一人;“情伪并存”的复杂的“全局”生活,在她的心目中并不重要。她是至性至情的,纯美的、纯灵性的存在。但其存在表现的另一面,是“口尖量小”的尖刻与偏执,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讽刺刘姥姥为“母蝗虫”的狭隘与封闭。她的存在注定是最为脆弱的。这位“绛珠仙子”,是未嫁—

37—《红楼梦》之整体“人情”

“女儿”中最明亮最美好的“宝珠”,“不染男人气味”,也不染尘埃,她为“还泪”而生,因泪尽而逝———“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其性情,也是其宿命,所以她的薄命与早夭,“莫怨东风当自嗟”呵。

宝钗的道路,是“情伪”者的道路。她的花名签上的判词为“纵是无情也动人”。她随分从时,克己守礼。她以后天的“冷香”克制其先天的“热毒”,“珍重芳姿昼掩门”,藏愚守拙,与人为善,美丽端方,是一位标准的“淑女”。然而,当“好风凭借力”,送她上“青云”之后,又怎么样呢?———“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仍不过是“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金簪雪里埋”的命运。

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其孤苦实际不亚于黛玉,但却生就“英豪阔大宽宏量”;她也曾“厮配得才貌仙郎”,但是造化弄人,终归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凤姐以“齐家”的干才,以机关算尽的贪婪与聪明,却为自身所累,她“恃强羞说病”,苦苦撑持,却难免“力绌失人心”,最终哭向金陵,“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元春的道路很令人羡慕吗?她被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虽然富贵已极,却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虽然拥有“一声震得人方恐”的赫赫威势,可转眼间便是“回首相看已化灰”的消亡。

李纨守寡一生,苦心养育幼子贾兰,到头来终于赢得了“威赫赫爵禄高登”———而同时却是“昏惨惨黄泉路近”———她所获得的晚年富贵与“虚名”,与她“槁木死灰”般的生活中所付出的青春韶华相比,孰重孰轻?

风流灵巧、一身傲骨的晴雯,身为“下贱”却毫无奴性,敢于反抗“天高”般的权势,但她“眼空心大”、尖酸爆烈的脾性所招致的怨恨、诽谤与迫害,最终使她饮恨而亡。

看似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袭人,其实“和气里透着刚硬要强”,从贾母、湘云到宝玉,她服侍谁,心里眼里便只有谁———所以随着形势的转换,她并未与宝玉“同死同归”,却又与蒋玉菡缔结了

—38—红楼梦学刊·二★★四年第三辑

新的缘份。

其他“众人”呢?贾雨村所代表的“仕途经济”,是如此污浊、黑暗而坎坷;贾珍、贾蓉、贾赦、贾琏,不过是安富尊荣,一味“高乐不已”的“皮肤滥淫之蠢物”;王夫人的“护子”,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邢夫人、尤氏的“从夫”,只是加速了“箕裘颓堕”的衰势。

儒、道、佛的精神,在贾府人物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儒”的方面:探春的追求,是建功立业的入世的“儒”———可惜“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的努力“有为”不过是杯水车薪,难挽狂澜于既倒;

“道”的方面:迎春躲在“太上感应篇”(“道家”思想)背后的懦弱;贾敬抛家舍业、一心只图炼丹“飞升”的自私(“道教”迷信),为他们所信靠的“道”,抹上了一层反讽、可疑的色彩;

“佛”的方面: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孤僻而矫情;惜春一意抛弃本无过错的入画,且坚决“杜绝宁国府”,这种以“狠心”求“自了”的冷僻孤介,为其所信靠的“佛”,同样抹上了反讽、可疑的色彩。

……

总揽这一切的宝玉,以其“情不情”的精神,感受、担负、铭记了这一切。

他不仅对于身边众女儿“昵而敬之,恐拂其意”,即使是对只见过一面的、或是他人口中无意杜撰的、甚至是画儿上画的女孩子,他都是深切关心的。不仅如此,他对于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一草一木,乃至于一饮一食,一器一物,对于生命、生活中一切事物,皆抱有强烈的关心。这一切便构成了他的“深情”。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第二十一回脂批),极深浓极热烈,他希望花要常开不谢,人要常聚不散。这样的“热衷肠”,在这个矛盾复杂而“无情”的人世,其“热情”有多深,其所遭受的磨难与挫伤就有多重。磨难与挫伤首先来源于他自身心性的矛盾性。他对女儿们的—

39—《红楼梦》之整体“人情”

“爱”是普泛性的,虽然与黛玉的爱情是其生命所系,但这不过是“两情相权取其重”而已,他深心里是希望“兼美”的,故而面对宝钗有时难免会走神,“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他希望得“天下所有女子的眼泪”,谁料却在龄官处碰了壁,才悟到情分天定,各人只能得各人的眼泪。多情的他,因为不能“专情”,所以在与女儿们的周旋之中常常难以“应付妥协”而生出无穷的烦恼、沮丧与灰心。第二十一回与袭人、麝月等丫鬟争吵后,他恨恨地写道: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第二十二回与湘云、黛玉发生矛盾后,他写道: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第三十一回在晴雯大闹一场之后,他长叹一声,流着泪说:“叫我怎么样才好!这个心使碎了也没人知道。”

宝玉性情中最致命的矛盾在于:在主观上,他厌恶功利、厌恶仕途经济,而追求审美的生活,甘愿护法群钗;他视女儿为“清水”,视自身为“污泥”,把女儿看得比自己生命更为高贵更为重要,“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第三十三回);———然而,他的“爱”却是无力、无奈的:他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做很多无关紧要的闲事,但他能做的很有限(第四十七回宝玉曾对柳湘莲叹道:“我只恨

—40—红楼梦学刊·二★★四年第三辑

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除了性情体贴、话语缠绵,作小伏低,为诸丫鬟充役,替平儿理一回妆,替香菱换一回裙子,为避免殃及探春而瞒一回赃之外,在女儿们(金钏、晴雯、司棋等)遭受迫害的性命攸关的关键时刻,他完全无能为力。这个以“护法群钗”为一生使命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子们遭受不幸,却不能挺身而出。———他并不能自由地支配他自己的生命,因为他的存在很大部分不属于、不取决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取决于“老太太、太太、老爷”。他是被娇宠的,他所有的特权、以及因特权而带来的一切(作为贾府的“凤凰”,作为不读书、不理仕途经济的“富贵闲人”,作为大观园女儿们中唯一的男子),其现实根源是来自于“老太太”的娇宠(贾环等并不怕他,对他的恭敬只不过是“面子情儿”)。宝玉否定“世俗”,但却离不了“世俗”———没有元春的入宫封妃与省亲,何来的大观园!袭人虽然很功利,可是“这一个小爷屋里要不是袭人,你们度量到个什么田地!”(第三十九回李纨的评论);他否定“富贵”,但却离不了“富贵”———若生于寒门,若无娇宠,他充其量不过是另一个“秦钟”,只能找到一位“智能儿”,绝不可能有群钗环绕。所以吴组缃指出宝玉的地位与特权依靠的是亲长的爱宠,是封建统治势力的支持:“这是可悲的矛盾: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这就好比“一个樵夫,坐在树枝丫上面,用斧子砍他所坐的那枝丫;他所要砍掉的,正是他赖以托身的。”⑦———在这样的矛盾苦痛的心态下,宝玉怀有很深浓的虚无和感伤的情绪。他经常说到“化灰

化烟”,谈到死。

⑧总的说来,宝玉以其“情不情”的精神本质,深陷在了“色”与“空”、“有情”与“无情”的悖论性循环之中。他充分感受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扰世相,感受到“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的人生与自然规律,感受到“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的种—

41—《红楼梦》之整体“人情”

种烦恼,感受到“瞬息间人非物换、万境归空”的无端幻灭;感受到“得陇望蜀”、“不能遂心”的普遍痛苦。他身怀着对“如花美眷”的无比珍爱,对“逝水流年”的无比痛惜。

第二十八回宝玉听到黛玉的《葬花吟》后,不禁大恸于心: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

他的敏感与忧虑,在逐回推演的生活进程之中,慢慢地变成了现实。悲剧发展到第七十八回,司棋、芳官、入画已去,迎春将嫁,晴雯已死。宝玉伤痛无奈之中去看黛玉,黛玉偏不在;去蘅芜苑找宝钗,孰料宝钗也已搬走———

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纵生烦恼,也无济于事。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

—42—红楼梦学刊·二★★四年第三辑

这个时候的宝玉虽已伤心至极,但心中还留存着最后的感情寄托:与黛玉、袭人等的“同死同归”。谁料后来黛玉死、袭人嫁,仅存的希望破灭,宝玉的心,便就此被彻底掏“空”了。他所有拥有的,只是一生的回忆。

总而言之,通过宝玉与众人性情与命运所构成的整体“人情”的充分展开,《红楼梦》穷形尽相地展示出了多种多样、曲折复杂的生存路径,也全面而深刻地呈现出所有这些“曲径分岔”的“林中路”的“迷宫”本质:

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

无人迹处。

这些路叫做林中路。

每人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

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

⑨“林中路”上的迷失与困惑,也就是人处于“自在自为”、“相与于无相与”的“人情”生态圈中的迷失与困惑,它深含着生命流逝的惨痛与生存探索的无止境、无终极。这实际上就是人类整体性的认知困境与生存困境。

那么,《红楼梦》中所谓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所谓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谓的“悬崖撒手”,以及大荒山、太虚幻境的构设,是否就真正是止于“空”、止于“解脱”⑩、止

于“逍遥” 1了?

本文认为不尽然。“离开”、“撒手”,不过是勉强告慰自我的一个手势、一个姿态而已。这是无可奈何之极而发出的热极的冷语,爱极的恨言。在整体精神意境上,与其说这是“逍遥于大荒”,倒不如说是“彷徨于无地” 12———于“奈何天、伤怀地、寂寥时”之中“怀

43—《红楼梦》之整体“人情”

金悼玉”、“试遣愚衷”,反复徘徊、追忆、感慨、思索。所谓“大荒山”、所谓“白茫茫大地”,都不过只是宝玉心灵镜像的一层表征而已。那块灵性已通、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石头”上的《石头记》,才是精神命脉维系的所在———它以“狐死首丘”的不灭爱心,不断反身指向红尘人世,其中蕴含着作者·石头·宝玉对于人生与人世的、历经劫难却念兹在兹、难以磨灭的“大情”与“大爱”。这使得

《红楼梦》中“百转千回终不改”的生存勘探 13、精神反思与不死爱

心,获得了穿透所有时代的、鲜活而永恒的生命力。

注 释:

①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②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将《红楼梦》中的“情”理解为“欲望”及由欲望不能满足而生出的“苦痛”;而余国藩则将《红楼》之“情”与英文单词“desire ”对应起来,See Rereading the S tone :Desire and the M aking of Fiction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Yu ,Anthony C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1997,p .55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1页。

④ 张锦池在《也谈〈红楼梦〉的主线》一文中提出,《红楼梦》无异于一部“怡红公子传”(见《红楼十二论》第126页);刘敬圻在《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论纲》中提出,《红楼梦》“书之本旨”之一,“是为一个异样孩子作传,即描写一个贵族青年不被亲人、社会所理解,与亲人、社会格格不入的精神悲剧。这一意图,在全书内部结构中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为这样一类异样孩子作传,是作家蓄积已久,不可遏止的创作宗旨之一;这一宗旨是超越女子命运、家族命运等等而独立存在的。换言之,怡红公子绝不仅仅是洞察女子悲剧的主观镜头,更不仅仅是标志家族衰亡的重要征兆,他的价值主要存在于他的精神悲剧本身。”入张锦池、邹进先编:《中外学者论红楼———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选》,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51页。

⑤ 脂批此说最后一字,庚辰本、己卯本为“贯”,而王府本、有正本写作“冠”。俞平伯、赵冈、宋淇等认为应作“冠”,而吴世昌则认为仍应作“贯”,意即“宝玉为贯串诸艳之主线”。本文取吴世昌说,认为宝玉不宜归入群钗之中,而应是群钗之外的鉴赏

—44—红楼梦学刊·二★★四年第三辑

者、见证者、护法者,所以取其“贯串”、“见证”之意较妥当。诸说参见宋淇论文《论贾宝玉为诸艳之冠》,入《红楼梦识要》,第39-78页。

⑥ 安·德·戈德马尔:《小说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昆德拉访谈录(1984年2

月)》,入[英〗乔·爱略特等著,张玲等译,《小说的艺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81-82页。

⑦ 吴组缃:《论贾宝玉典型形象》(1956),《说稗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86、

198页。

⑧ 第21回脂批认为宝玉有“情极之毒”。第36回中,宝玉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

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第57回中,宝玉流着泪对紫鹃说:“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第71回,当探春等讽刺宝玉一点也不虑及“后事”之时,他冷冷地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又说“人事莫定,知道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⑨ 引自海德格尔《林中路》题辞。但是题辞还有最后一句:“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

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林中路上。”其中“林业工”和“护林人”一类相对超越的形象的设置与“识得”、“懂得”林中路之说,说明海德格尔仍然相信哲学家能够把握和统观人与世界的复杂性;这种乐观信念,与《红楼梦》作者的深思疑问的、“无把握”的小说智慧之间,仍然存在着重要差异。参见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扉页。

⑩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虽然从叔本华“解脱说”出发,一心寻求“解脱”与“慰藉”,

但论文本身就已认识到“自我”之“解脱”(也即《红楼梦》中的惜春式的“自了”)与“世界”之整体“解脱”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这使他意识到从《红楼梦》中寻求“最终的解脱”是不可能的。参阅《红楼梦评论》第四章。

1 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将《红楼梦》主人公宝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主人公如《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等在精神形象的“对比”之中“对立”起来看,将宝玉最后的“悬崖撒手”视为庄禅“逍遥”精神的体现,而将陀氏小说中的“新人”流着眼泪“亲吻受难的大地”视为基督教“拯救”担当精神的体现,通过这种带有明显价值预设的“区分”,肯定了基督教“拯救”精神,批判了庄禅“逍遥”精神。———但是在本文看来,将“庄禅逍遥精神”的标签贴在宝玉的身上,并不完全公允,仍然存在着以相对简单化“概念”裁剪小说人物丰富深厚的心—

45—《红楼梦》之整体“人情”

性精神的倾向,实际上缩减了宝玉精神形象的复杂深度;笔者认为,在作者·石头·宝玉的“走出”、“撒手”、“逍遥”姿态与“大荒”意境背后,仍然暗含着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无奈”、“彷徨”与“困惑”、“眷恋”情结,这使整个《红楼梦》精神意境始终处于“出世与入世”、“色与空”、“于天上看见深渊”的永恒矛盾循环之中。———这种“向心式”的所谓“离开”,不过仍然是“在路上”的生存困惑的深层极至表现,这与西方陀氏小说主人公以担当、“拯救”为“解脱”的精神辩证思维,在精神深度与意义价值上实际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参阅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之第三章《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苦难的深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初版;修订本第三章《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2 笔者认为,如果从《红楼梦》中“大荒山下石头与《石头记》”的不断“问世传奇”这样深远、深刻的意境来看,鲁迅先生“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而“彷徨于无地”的精神困境,便是对《红楼梦》深思追问精神的直接承接;而同时,鲁迅“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坚韧精神,却又是一方面发扬光大了《红楼梦》之深厚爱心,一方面走出了《红楼梦》之“无奈”、悲观、末世氛围,体现出中国新世纪“思想建设者”更为积极蓬勃的精神力量(“爱”即便表现为“恨”与“反抗”的极端化姿态,也是积极有力和有为的)。关于这一方面,笔者将另文论述。

13 笔者认为,《红楼梦》所描绘的深广、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人情”世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现实”,而已具有了反映人类深层的、整体性的“存在”之意义,这正是小说真正的思想价值所在。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忠实于历史的现实就小说的价值说来是次要的事。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预言家,他是存在的勘探者。”见《小说的艺术》,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42-43页。

(本文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邮编:100081)—46—红楼梦学刊·二★★四年第三辑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复习过程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 一、宝黛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悲哀。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远嫁海隅,空辜负一身才志; (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何等活泼开朗,潇洒天真,在大观园中独具

红楼梦里人物服饰所代表的形象

红楼人物服饰形象 金相玉质不肖子:贾宝玉的服饰形象 翩翩公子的风度,在第三回中,刚进府的黛玉所目睹的表哥形象,刚进来时一看, “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会儿在回来时,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在这一回中,宝玉光彩照人,华贵之气直通凤姐。宝玉因得贾母喜爱,其在贾府地位无人能敌,一身嗣服便是其身份地位的标志。 曹雪芹几次写宝玉穿箭袖衣饰。第八回“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时宝姐姐看到的宝玉是“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第十五回北静王所见的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看戏换的是“大红含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去舅舅家是“身上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子”。箭袖服饰是一种窄袖袍服,箭袖即马蹄袖,衣服袖身窄小,袖端头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弧形,可覆住手背,以便不影响射箭且又可保暖。原为便于骑射,由满族游牧

尚武的民族传统而来,虽说明代已有,但是人们穿着不多。清代宫廷早起因极力主张“不废骑射”,因此将箭袖用于礼服,成了清代男服的典型制式。宝玉虽不习武,穿上它可以显得英俊干练,风流潇洒。如若改成宽袖长袍也许更适合读书人,却不免老气横秋,那就不像贾宝玉了。 月葬诗魂:林黛玉的服饰形象 柔弱美,体现林黛玉的清、雅。林黛玉的服饰描写有几次,次是在第八回林黛玉回到梨香院,“宝玉因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大红是林黛玉服饰的主色,穿戴红色不仅是贾府爱红风俗影响所及,也寄托了林黛玉的美好愿望,即与宝玉相配。 第二次是第四十九回芦雪庵赏雪对红梅,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这青金闪绿如意绦为一身红装平添几分动人春色,仿佛是万红丛中一点绿。这即凸显了黛玉的穿衣品味,又符合她希冀的红绿相配的爱情愿。 第三次是第八十九回,宝玉去看她,她“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上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月白、银鼠(洁白)、加杨妃色(淡粉色)此时黛玉的服饰色彩淡雅清丽,与她洁身自爱的性格相一致。“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显得清新自然。整个着装既不有意展示华丽,也不刻意追求朴素,反映她不同流俗、无所掩饰的个性和“潇湘妃子”卓尔不群、洒脱自然的气质。整部《红楼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开题报告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开题报告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了解《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感受中国文化的渊远流长,丰富自己的情操。 (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红楼梦人物性格的分析,培养同学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三、研究过程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二)采访法:对一部分中学生进行采访,收集同学所喜爱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对人物的看法。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5月30日—6月3日,将组员分为两组进行对两种课题的研究。上网查找资料,将资料进行整理。制定好可实施的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然后交给指导教师修改。(二)实施阶段6月3日,各小组做好准备,做出最后方案。6月4日—6日,邀请指导老师指点,做总结。全组成员一起讨论评出“最佳收集者”。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每人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整理出对自己有利、感兴趣的资料,并发给其他同学(三)总结阶段6月8日—6月10日,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任老师指导修改后,就落制到实际中去,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推荐给学校的学生 五、预算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条件分析 主观条件:全体组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询资料,研究资料容易找到,试验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我们。 经费来源:本课题不需经费。 参考文献:《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王熙凤

红楼梦人物分析--王熙凤 王熙凤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经过几个星期对《红楼梦》的学习,也通过《红楼梦》电视剧的赏析,我觉得《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称之为“胭脂虎”,即母老虎。在许多评论中,就是“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这恐怕是每一个《红楼梦》偏爱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但我却认为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不仅是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作者还写了这个大家族中四百多个人物。如果没有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的结果会如何。可以说,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从而突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其次,王熙凤是集美丽聪明和奸诈狡猾心狠手辣于一身,可谓“才貌双全”,堪称脂粉队里的枭雄。在贾府里的地位可是除了贾母无人可匹敌的,她是贾府(宁荣二府)里的三媳妇,荣府里的二媳妇,贾赦和刑氏的长媳妇,还是贾政的夫人王氏的内侄女,因此她在贾府里的地位是很特殊的,让她当家刑王夫人不会反对了,再加上她很能见风使舵,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语言得体又不失风趣,取得了贾母的信任和欢欣,她在贾府独揽大权也因此变为顺理成章的事。王熙凤可谓是把好人当尽,坏事做绝。记得在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她的一哭一笑,把至仁至善至孝表演得淋漓尽致,深得贾母的欢心。第十二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把她治家理事的才能也发挥到了及至,奠定了她在贾家宁荣二府中的地位。第十三回,王

红楼梦之悲剧浅谈

《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浅谈 摘要根基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相爱却得不到好的结果的故事,分别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着手,分析他们悲情产生的根源,同时穿插阐述自己对他们爱情的看法,最后对当代大学生校园爱情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导致因素大学生恋爱特点恋爱观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任是无情也动人。”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贾宝玉,林黛玉,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垂泪,多少人为之惋惜。。。。 我们在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虽然外在环境是悲剧的根源,但是个人内在性格也是基本的、直接的因素,正是这内外因的结合最终导致二玉的爱情悲剧。 ——————外在环境 -毁于封建世俗 在封建王朝,谁人可以不顾“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去自由恋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特别是生在一些达官显贵家庭里的子弟,婚姻更是用来巩固他们的权利财富地位的坚实有力的手段。所以他们选择门当户对,选择谄媚高攀,选择巴结。。。 俗话说的好,世俗嫁娶,未有不重财势者。就是伟大的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已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在红楼里,荣国府日渐衰败,各种矛盾愈来愈尖锐,虽然在外人看来它依旧金碧辉煌,财大气粗,但是实质上它已江河日下,经济紧张。所以宝玉的婚姻对整个家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整个家族对于宝玉的结婚对象作出了精心的比较:薛宝钗虽然只有母亲和兄弟,但她家依旧有财,依旧好过孑然一身、寄于篱下的林黛玉,所以贾家选择了薛宝钗,放弃了林黛玉,就在贾宝玉昏昏沉沉的时候,成功的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偷梁换柱的戏码。 荣国府门庭殷切希望贾宝玉成为中兴家族、力挽狂澜的人物,想借助他的婚姻、他的仕途来扭转家族衰落的局面。可是贾宝玉却背道而驰,他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就像书中所写,他本来就“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加之又爱上了可以说是既毫无权势又身无分文的林黛玉,由于在本质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家族的根本利益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样的结合、婚姻无法解决正在走向衰败的贾府的政治、经济危机,甚至对它的改善起不了一丁点儿作用。更甚,这看似柔弱的林黛玉却与宝玉一样同是封

(完整版)《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一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

研究性学习红楼梦专题

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 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薛宝钗 红楼梦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着,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刚知道有红楼梦时是在幼年,拜读红楼是在中学,沉醉于宝黛美丽而含酸的爱情故事,喜欢黛玉的灵气、湘云的酒脱、探春的才干,凤姐的世俗,只是不太喜欢宝钗,认为她是个不光彩的“第三者”。而现在,当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当初的反感和厌恶已不知何时被另一种特别的情感所取代?? 纵观整篇小说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薛宝钗,她容貌美丽,在大观园中与林黛玉并称双美;她才学之高,也只有林黛玉可与比肩;而她丰满的多棱形的性格,不仅在贾府大观园独一无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喜欢的是薛宝钗的才情,气质,端庄稳重. 薛宝钗的学识,在大观园中算是最扎实、最全面的。她虽然没有黛玉的作诗的巧,每每作诗也逊黛玉一筹。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着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这是作者在作品中队宝钗的肯定。 宝钗的性格,宝钗较黛玉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但有人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林黛玉 母亲早逝,父亲不在身边,命运挺可怜,再加上当时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她又不是贾母嫡孙女,多少有点觉得不自在,而又偏偏寄人篱下,估计黛玉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太好,就造成了她压抑的性格,很多心,又很爱想太多。”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往往说话过于尖锐有意无意中刺伤他人。很多心,很爱想太多,也是她早逝的原因之一吧!她又重感情,很叛逆,又有点偏执。而且对感情也是很专一的,喜欢宝玉也喜欢了很久。她追求自由的生活,她的爱情她希望自己能做主,所以她对那个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应该也是有意见的,而且意见很大。

《红楼梦》之王熙凤人物形象讲解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红楼梦》之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李琳 院系名称文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 班级 2008级1班 学号 200810025116 指导教师张海(副教授) 答辩时间 2011年月日

《红楼梦》之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李琳指导老师:张海(副教授) 内容提要: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著作,代表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红楼梦》为人们演绎了一场以宝黛恋情为主旋律的封建家族婚姻悲剧,而且作者以极其酣畅淋漓的手法描写了一群风姿独具、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而王熙凤是被公认为刻画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并且她也是最生动、最具生活气息和现实性的形象之一。王熙凤的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王熙凤有出色的治家之才,但偏偏爱财如命;她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是幽默机智、善于奉承;她年轻貌美、背景显赫,可是心狠手辣。她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读者心中。对于王熙凤,大多数读者是又爱又恨。本文将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辩证、客观、公正的认识与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王熙凤形象机智泼辣 《Hong Lou Meng》About Wang Xifeng’s character image analysis Abstract: 《Hong Lou Meng》is one of China’s four great literary classics and it is a highly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great works.It is the great books of the realism and represent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in the arts of ancient novels .《Hong Lou Meng》deduced the theme of the feudal marriage tragedy of Jia Baoyu and Lin Daiyu’s love f or people and the author written with a extremely thoroughly deserved gimmick to describes a group of unique grace and different patterns of female.Wang Xifeng is recognized as the most successful image of female. She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vivid, most breath of life and a realistic image.The image of the Wang Xifeng possess richness and complexity.Wang Xifeng well in family manage,but she is a money-grubber;She had not much cultural knowledge, but humor tactful and good at flattery;She was young and beautiful, her background is outstanding, but she is ruthless.Her image left a deep impression in the reader’s mind.The majority of readers are love or hate Wang XiFeng.This paper will dialectical, objective and fair understanding and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姓名: 2010年12月25日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内容摘要】 人物是小说组成的主要要素,人物言行思想是小说的血肉,正因为有了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的塑造,才让小说活灵活现,有了生气。我国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堪称一绝。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首屈一指。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为典型。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史,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 贾宝玉:反抗封建道德,但又趋于消极。 林黛玉:才华横溢,尖酸刻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薛宝钗:端庄从容,随分从时,城府极深。 王熙凤:泼辣爽朗,为人狠辣。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性格,贾宝玉,林黛玉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 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士隐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的整个故事。 故事整体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 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读罢《红楼梦》,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 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选读课论文之红楼梦之王熙凤

红楼梦之阿凤印象 一.初印象 初识王熙凤是在语文课本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远道而来的黛玉已经拜见过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执等。正当大家围着黛玉嘘寒问暖之时,却听到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人便是王熙凤,其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从这一段,能看出凤姐穿戴华丽。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而这一段的描写,则可看出凤姐漂亮。 又有贾母戏谑到:“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贾母虽是玩笑话,但王熙凤的泼辣,张扬也可见一斑。” 王熙凤还有最重要的特点是便是精明干练,圆滑,精通人情世故,甚至可以说是心机深重。如在黛玉初进贾府时能说会道令人印象深刻,对黛玉的衣食住行的精心安排也令人感慨凤姐之心细。后面的章节多有介绍,如《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栏寺》,《毒设相思局》。我觉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协理宁国府》。脂砚斋说“写秦氏之丧却只为凤姐一人”,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二.王熙凤的判词 (一)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 这是金陵十二钗里面对王熙凤一生的总的判词 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 红学专家蔡义江先生对此的解读为:“凡鸟——合起来是“鳳”字。意思是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而可以对贾琏发号施“令”,最后事败不免于“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金陵王”是她的娘家,与末句也相合。对于判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 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 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写作手法精妙。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 《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黛玉多愁善感 宝钗贤德有容 湘云灿烂爽朗 妙玉冷霜孤傲 迎春儒雅随和 惜春孤僻冷凝 袭人柔顺体贴 李纨端庄秀丽 晴雯执着不驯 凤姐、探春、平儿灵活练达, 宝玉如宝似玉、脱俗超俗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红楼梦专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

《红楼梦》专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多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她如同文化界的瑰宝,在不时地闪烁着光芒。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后人去挖掘,去体会去感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灿烂,也让红楼梦为更多人所熟知。学生对《红楼梦》有着特殊喜爱,但大家也都是处在朦胧之中,对《红楼梦》焕发的神秘色彩充满了好奇,对她的奇妙,她的文学价值有这一股莫名的冲动,此外,也有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远在国外的学生们都能讲得头头是道,而我们所谓的本土学生却对她了解得少之又少,所以确定了这个题目。 二、【现状】 在这次研究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形成开题报告,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筛选整合资料,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了自己解读人物的独特感受,并形成过程性材料;指导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召开学习讨论会,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 三、【活动主要过程与内容】 (一)、读《红楼梦》,按照专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二)、把学生分成2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整体素质相当;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要求组内合作,组间交流。 (三)、教师对小组学习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完成任务。1、人物 (1)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么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绝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母的女儿贾敏之女,从小体弱多病,加上有点儿小心眼,比较多心,所以会“病如西子胜三分”,“娇袭一身之病”。曹雪芹把她的绝代姿容与西施联系起来,拥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然而,使她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丰富且优美的精神世界。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聪明,诗思敏捷,但太过于敏感,也许是她聪慧以及不幸的身世。虽说如此,但黛玉也并非心胸狭窄,耍小性儿的人,她“冰心玉壶”,谦和。她的才学更是不可低估的。她独特的见解,丰富的想象力,使她在众多诗会中夺魁。还有一点,她是带有叛逆的才女,也正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的原因,是为了批判封建礼教。其实黛玉许多泪,都是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所流的。 贾宝玉,贾母的孙子,贾政与王夫人的二儿子,因长相清秀出世时嘴里衔着“通灵宝玉”,且又聪慧异常,于是被荣、宁两府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受贾母溺爱,淘气异常,顽劣不堪。其身上有两个陋习。一是喜好男宠,也就是有同性恋倾向。养男宠是明清社会一些上层士大夫的陋习之一,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变态行为。书中薛蟠、贾珍、北静王等都有此陋习。贾宝玉的此陋习体现在他与几个人的关系——蒋玉菡、秦钟、柳湘莲。其二是多情,爱吃人家的胭脂。虽说他深爱黛玉,但是他先前与袭人、晴雯、鸳鸯、金钏儿更不用说,以致香菱、平儿,都套近乎。宝玉有陋习,但更重要的是他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崇尚自由。他不肯谈“经济学问”,他认为这是“混帐话”。还有他性格丰富,多情多思,无事忙所以说他的品行既可笑又可爱又可叹。

红楼梦论文之我眼中的王熙凤

红楼梦论文之我眼中的王熙凤 摘要: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许多人说她阴险毒辣,贪婪狡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但在我的眼中她有胆识魄力,也有她的狠毒心机,还有无奈与可悲。她是一个狠角色,但是却让我既痛恨又同情。本文旨在展示我对王熙凤的个人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命运,社会,狠毒,管理,贪婪,无奈,悲惨 对于王熙凤这个人,我是既痛恨又同情。她狠毒泼辣,做过很多错事,但事情的责任也不能全归在她身上。她有才华,精明能干,长管贾府,却不被丈夫喜欢,不被娘家爱护,最后心高气傲的她含恨而终。她的一生让人又悲又叹。 一处事圆滑的王熙凤 作为少奶奶,王熙凤可能并不够合格,因为她命中无子,只有一个巧姐,并且性子狠毒没有容人之量。但是她作为贾府的一把手,她的说话和办事的能力却的确是圆滑。 对上她说话最会哄贾母开心。在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回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学院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这句“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说的极有技术含量,不仅把黛玉奉承了一番,还顺带把探春,元春,惜春给夸了进去,并且变相的说贾母挂念黛玉。这一句话便把所有的人都哄得很开心。而贾母说凤姐的话招自己哭,凤姐又赶忙赔不是,说自己是太挂念黛玉了,处事圆滑可见一斑。 对周围的兄弟姐妹,她也是和他们打成一片。虽然她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帮忙宝玉,黛玉他们组建海棠诗社和桃花诗社时,与这些才子才女们关系算是处的不错。 不只是对贾母,对宝黛等人,凤姐处事圆滑。作为贾府的大管家,她做事处处考虑周全。记得刘姥姥第一次寻上门想借银子时,凤姐先笑打圆场,说亲戚不大走动,消除了不认识刘姥姥的尴尬,然后在明白刘姥姥的来意后,说贾府也手头紧,但又给了她二十两银子,面对刘姥姥的粗言鄙语,凤姐只是一笑了事,这让刘姥姥万分感激,也没有给外面的人留下话柄。 二有管家之才的王熙凤 在《红楼梦》第十四回里写了凤姐处罚一迟到者的事:“‘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着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就难管,不如现在罚的好。’顿时拉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宁国府大总管),革他一月银米。’” 如此一来,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因而“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不在话下”。凤姐这新官上任三把火,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一下子就来了个下马威,让懒惰的风气的以整顿。 “协理宁国府”中:“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一时看完,便又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