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你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功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
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深刻而广泛的话题——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更是我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实践和体验,逐渐掌握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逐渐适应并融入社会。
二、社会化的重要性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社会化使个体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化使个体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3.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化使个体了解社会主流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促进个人成长。
社会化使个体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基础。
三、社会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社会化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形成自己的观点。
2. 注重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
4. 培养创新精神。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如何实现社会化1. 学习社会知识。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法律等知识,了解社会规范,提高自身素质。
2. 参与社会实践。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使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加顺利。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信念,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结语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人。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
首先,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和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比如家庭成员、学生、员工、领导、朋友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学习,个体逐渐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学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其次,社会化也涉及到价值观念的形成。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和内化社会的价值观念,包括道德观念、人生观、社会公德等。
这些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此外,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并传承社会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等。
这些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社会的延续,也是个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最后,社会化还涉及到个体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解决冲突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人的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是个体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综合过程。
人的社会化名词解释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因受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而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会引起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文化价值观等内容上的改变,也就是说,人们会从原始状态转变为文明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因受文化影响而产生一些新的行为模式。
社会化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文化的传播和实现,主要表现在人们在文化中的角色模式上。
它是指在某种文化中,当一个人被接受为某种文化的一份子时,他会接受文化的一些行为规范,并根据这些行为规范来表现自己。
这些规范就是社会化的核心。
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文化的传承。
它是指在一个文化中,新一代人接续上一代人。
他们不仅要接受文化中的一些行为规范,还要遵守一些要求,进而将其传承下去。
比如一些文化保护活动,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此外,社会化的内容还包括社会地位的内容。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会受到不同的影响,由此将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文化价值观念。
比如,一个社会中拥有特殊经济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他们所关注的是社会地位的提升,而不是精神生活上的发展。
总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是指人们在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概念,其中涉及到文化传播、文化传承、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这些概念,人们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来。
- 1 -。
人的社会化名词解释教育学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生存在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
在社会中,我们与他人互动、交往、合作,以及接受各种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化身份和角色。
在教育学中,人的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人在社会中如何接受、学习和运用社会化名词。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习得和内化社会化名词的过程。
社会化名词是指社会规范、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对个体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产生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它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规范,社会制度中的法律、政策等,以及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中的网络礼仪、虚拟社交规范等。
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教育过程、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在人的社会化名词解释教育学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教育来促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适应和处理各种社会化名词的能力。
在教育学中,人的社会化名词解释教育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人的社会化名词解释教育关注的是如何引导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社会化名词。
社会化名词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其内涵和外延都可能因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个体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社会化名词,需要进行文化教育、历史教育和社会教育,以便获得足够的社会化名词知识和背景信息。
其次,人的社会化名词解释教育要关注培养个体对社会化名词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到各种社会化名词的教育,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以辨别社会化名词的真实性、合理性和价值观取向。
这不仅需要个体具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个体的人文素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再次,人的社会化名词解释教育还要关注培养个体在社会中实践社会化名词的能力。
社会化名词只有在个体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教育要注重培养个体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学习社会化名词的能力。
二、人的社会化与社会互动(一)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化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以及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因此,它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十分必要:(1)从个人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①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因为人需要通过社会化来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
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需的途径。
人类社会总是处于变迁之中,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和发展了的社会。
(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①人的社会化是实现社会延续的需要。
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②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一个社会要发展,就必然要求其成员有较高素质,而要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一切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化才能实现。
3.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贯穿人生始终,但主要指从出生到青年阶段的社会化,在这一阶段,人的社会化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
作为一个人,其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这些方面的基本技能并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文化,在这些活动中包含了某种意义。
(2)学会谋生的基本手段。
人不但要通过生产而自食其力,而且还要向家庭成员中的非生产者提供消费资源,还要为社会作贡献。
人的社会化名词解释题
题目:“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形成个性并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
以下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的核心内容?
A. 个体如何学会遵守社会规范
B. 个体如何形成独特的个性
C. 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并扮演社会角色
D. 个体如何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
题目: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下列哪个因素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A. 遗传因素
B. 家庭环境
C. 社会文化
D. 个人选择
题目:下列哪个阶段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为基础的时期?
A. 成年期
B. 老年期
C. 童年期
D. 青春期
题目:“人的社会化”与下列哪个概念紧密相关?
A. 个性发展
B. 生物进化
C. 社会变迁
D. 文化传承
题目: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哪种方式最主要地学习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社会实践
D. 媒体影响
题目: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结果?
A. 形成社会认同感
B. 掌握社会技能
C. 发展出反社会行为
D. 适应社会生活规则
题目:“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A. 静态不变的
B. 持续一生的
C. 只在童年期发生的
D. 只在成年期发生的
题目:在“人的社会化”研究中,下列哪位学者的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A. 达尔文
B. 弗洛伊德
C. 涂尔干(迪尔凯姆)
D. 牛顿。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持续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社会化的意义:人在被社会化的同时,又在参与创造社会。
人必须适应社会,个人在社会关系中被塑造成为具有特定思想观念、心理倾向和行为的社会群体的一员,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确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行为方式。
其次,人在适应社会和被社会塑造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社会需求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维持社会的运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从个人角度分析11、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不要前提。
作为正常的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错过了这个过程,就如我们发现的狼孩一样,永远也成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那么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什么?社会劳动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婚姻家庭形式,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时代的变迁,迫使我们不断的改变观念,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以前,可能我们靠11路就可以走遍天下,当时我们去达濠那边爬山的时候,就有一个同事比较老,就说以前他们没有那条马路,是从东湖,绕过青云岩,然后到达濠赶集,然后再回来,几乎一天的时间久过去了。
那么现在呢,从东湖去达濠,也就是10分钟不到的时间,如果你还处于以前的那个阶段,也就是说你甚至都不去坐车,不去开车,不继续社会化,那么你就只可能生活在古代社会之中了。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人的社会化名词解释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逐步适应并采纳社会规范、价值观以及社会角色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人们学会与他人建立关系、扮演不同的角色、遵守社会规则,并在社会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的过程,包括家庭、学校、朋友圈、工作场所等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化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首先,社会化涉及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人会受到来自不同角色的期望和社会规则的约束,从而形成和接受一套标准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家庭中,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学会道德观念和家庭价值观;在学校中,学生会接受教师的指导,学习基本的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
其次,社会化涉及个人角色的认同。
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会扮演多种角色,如儿女、学生、员工、伴侣、父母等,每种角色都有相应的社会期待和责任。
通过扮演这些角色,个人会逐渐认同并内化这些社会期待,形成自己的角色认同感。
角色认同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行为表现起着重要作用。
再次,社会化还涉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会与他人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如亲密关系、友谊关系、工作关系等。
通过这些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个人可以获得支持、合作和奖励,满足自己的社会和情感需求,并获得社会认同感和自尊心。
最后,社会化还涉及个人对社会的整体认同和参与。
通过社会化,个人会逐渐了解和认同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目标,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通过参与社会,个人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
总之,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适应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以及社会角色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个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角色的认同、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以及个人对社会的整体认同和参与。
社会化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则、习俗和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社会化为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 学习社交技巧:个人社会化的第一部分是学习社交技巧,包括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交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来掌握这些技巧。
2. 适应社会规则:个人社会化的第二部分是适应社会规则,包括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习俗和文化。
个人需要学习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规则。
3. 建立人际关系:个人社会化的第三部分是建立人际关系。
个人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保持积极的关系。
这需要个人具备沟通技巧、理解能力、情商等素质。
4. 融入社会群体:个人社会化的最后一部分是融入社会群体。
个人需要学会如何与社会群体合作、交流和互动,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需要个人具备团队精神、认同感等素质。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还包括: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社会责任感等。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己。
同时,个人还需要对社会负责,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教学辅导
基本概念:
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内化: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5、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论述
1、社会化的涵义与实质
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休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是从人刚出生开始的。
社会化的内容指学习社会文化,即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社会化的目标是为了发展人的社会性,即把人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
人的社会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的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和发展变化的实质。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①传授生活技能。
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的知识技能。
②教导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
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③指点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④提供角色人选。
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人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3、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异同。
①继续社会化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势,在完成了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
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②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③不同点:
a、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肯定的,而再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否定的。
b、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
4、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①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
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②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可以通过社会化来塑造一个人的个性。
5、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人角度分析:
(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要有合格的社会成员。
(2)没有社会化,社会及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