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

2)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3)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及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的突出特点。

4)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师生对唐诗宋词的共同进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宋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能力。3)培养学生恰当地引用诗文引语说明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唐诗宋词的繁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诗、词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本主义思想。

3)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优秀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唐代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苏轼、辛弃疾及其代表作。

2、难点:诗与词的区别;诗词各流派特点。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及回忆熟悉的唐诗宋词

2、教师准备:①指导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②制作多媒体课件。③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班肯定有很多同学去过诗城广场,那么你们在诗城广场看到了些什么,除了很多人以外还有什么呢?有很多诗人和词人的塑像,还有很多这些诗人和词的诗词。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上的主题:唐诗宋词。

师:说到唐诗宋词大家已经学过很多,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在你们心目中唐诗宋词是怎么样的。

生:句子优美、抒发内心的感情、对国家的热爱。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下唐诗宋词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从诗词中去感受魅力,用大家的激情,用你们优美的语言来吟诗诵词。

生:《鹅》、《春晓》、《静夜诗》。

师:下面我们两个小组来比赛,好,先这边的同学《草》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节选)另外一组《登鹳雀楼》王之涣,《春望》杜甫。

师:好了,其实唐诗宋词还有很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诗宋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文学,说起唐诗宋词我们就要说到与之相关的诗人和词人,比如你们了解到的有哪些?

生: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柳宗元、韩愈、李商隐、高适、王勃、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师:诗人和词人非常非常多,那么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熟悉的诗人和词人,你眼中的他是什么样子的,用简单的语言。

生:李白的诗很豪迈飘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是一个爱国的人,他的诗很真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好了,大家都非常勇敢,我们一起来看下其实在唐宋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非常重要影响的有哪些诗人及词人呢?

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和词人,首先,请大家看一下李白和杜甫的诗,他们的诗各自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读的时候感受一下它的特点。

生:教材107页小字特点:夸张、豪放,感情激荡,场面壮观。

师:所以我们把李白称为哪一流派的诗人。

生:浪漫主义。

师:我们把这种比较夸张,用了很多想象、气势非常激荡的创作风格,称为浪漫主义。李白的诗比较夸张,所以我们赋予李白一个很好听的称呼为诗仙。那么再来看一下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

生:教材107页小字。

师:与李白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生:爱国情怀。

师:其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杜甫比较爱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说明杜甫比较爱国,还可以看出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呢?对,和李白相比杜甫的诗比较真实,所以诗称“诗史”人称“诗圣”,那他是属于哪一流派的诗人。

生:现实主义诗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白居易的诗,白居易诗的风格与李白、杜甫相比比较接近哪一个?请大家一起朗诵《卖炭翁》白居易(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与杜甫比较接近,通俗易懂。

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两位词人,一位是李清照,一位是苏轼。下面请这边的同学来朗诵一下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酸苦、不高兴、忧伤。

师:李清照是哪一个流派的词人,特点是什么?

生:婉约派比较的细腻、含蓄、婉约

师:而苏轼和李清照相比怎么样呢?

生:豪放飘逸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豪放词的创始人)。

师:好,下面请这边的同学朗诵一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辛弃疾的词,与苏轼李清照相比更接近哪一个。(听名人朗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可以小声的跟着读。

师:辛弃疾的词更接近哪个人?

生:苏轼豪放派。

师:刚才我们已经对诗人和词人作了一系列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对此进行归纳

师:其实当时的诗词除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之外,还有一些流派,如边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田园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宋时候诗词流派相当多,每位诗人和词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是流派纷呈,各具特色。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两个活动,第一个就是:通过“吟诗诵词”、“走进诗人词人”,唐诗宋词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生:博大精深、陶冶人的情操,受到教育、很美、情感丰富。

师:很多都成为千古绝句,表明它的文学创作水平高超,大家吟都吟不完,(比如唐诗近5万首,宋词9万多首)说明唐诗宋词很多,诗人和词人也很多,我们还了解到不同的诗人和词人有不同的特点。(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流派纷呈、艺术创作水平高超)师:这就是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教材上有请大家勾画下来。接下来,请大家看到屏幕上,既然我们从诗词中去感受了文学魅力,第二个活动:从诗词中感知历史。那么究竟从诗词中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历史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多媒体上展示杜甫的诗)。

《忆昔》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春望》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大家一起读读第一首,看你们能感受到唐朝的一种什么情况?(开元盛世,和平繁荣)那么另一首《春望》你能感受到唐朝的什么情况?(衰落,落破)我们真正的能感受到杜甫的诗是属于哪一流派的?(现实主义)

师:所以我们把杜甫人称为诗圣,诗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主要在反映当时的历史,所以我们从诗中可不可以感知历史。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宋朝的词,(屏幕上显示)

《示儿》诗人:陆游朝代:南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 gū)。

师:这两首诗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情况?(动荡不安、分裂)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感知历史,那么诗词和历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诗词是对现实社会的写照)诗词是一种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感知历史,这就是诗词的史学价值。那么文学作品是对历史的反映,文学作品是不是就是历史呢?(不是,带有文学色彩,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师:我们通过两个活动,了解了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这些都是唐诗宋词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魅力背后的一些东西,是什么赋予了它这么大的魅力即唐诗宋词为什么这么繁荣?

师:大家想想现在这么多的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诗词是有什么人写的(诗人词人),那么就需要他们具备什么(能力,才华横溢,爱国情怀)对,当祖国面临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用诗词表达他们的悲哀,当祖国繁荣的时候,他们又会用诗词来歌颂祖国。

师:这是一方面,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诗词不是在唐代和宋代才有的,在以前的朝代也有,为什么以前的诗词没有这么多和繁荣呢?大家想想唐朝盛行的一种考试制度是什么?(P15科举制度分为常科和制举常科又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策)所以很多人为了考功名就去作诗。

师:另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想想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基本上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富强,这就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师:为什么当时的流派这么多呢?比如唐朝,唐朝繁荣是一个特点,那另外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大家看下第一学习主题的标题是什么)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开放。唐朝的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加强与日本印度等国的联系,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这些有利于文人视野的扩大和诗歌内容的丰富。

师:总结:正是由于在这样开放和繁荣的时代,有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再加上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所以共同铸就了今天我们所讲的两座巍峨的丰碑:唐诗宋词。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做的是什么呢?(理解朗诵)我们今天做的不仅是领略作者的风采,吟诵他们的千古绝唱,更应该做得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文化,让他们更加的璀璨。比如,我们学校倡导的“书香校园”,书画展览,唱红歌读经典等等这些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收获了很多。通过两个活动我们了解到了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正因为这些唐诗宋词才有不可逾越的巅峰地位,而我们现在该做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下面我们将通过邓丽君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结束本节课。

布置作业。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017-2018学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民报》的创刊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2、读图:与右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5.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②维新变法③民主共和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资料,应选的刊物是() A.《新青年》 B.《申报》 C.《中外纪闻》 D.《民报》 8、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是指()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1. 陈独秀被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 领导“百日维新” B.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C. 发起新文化运动 D. 建立中国同盟会 2.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3.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以下是小张同学为“救治行动”寻找相关史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4.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为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5.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A. “民主”与“科学” B. “自强”与“求富” C. “民主”与“共和” D. “扶清灭洋” 6. 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有() ①《每周评论》②《万国公报》③《新青年》④《民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

B. 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D.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8. 历史学家唐德刚谈到新文化运动时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他”指的是() A. 李大钊 B. 胡适 C. 陈独秀 D. 鲁迅 9.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0. 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D. 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材料题 1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向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意识、旧政治猛烈的开火,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孙风《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还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背景延伸: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开始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口号:民主和科学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 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来的。 (3)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延伸理解: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中清王朝被推翻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袁世凯称帝北洋军阀的分裂和混战使人们对中国的前途感到迷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从民主、科学、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几大领域,展开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这场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执着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一度复辟帝制;国内军阀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式越来越乱!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浪潮。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的背景 (1)袁世凯独裁,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破坏共和; (2)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3)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二)新文化的兴起(课件展示) 目标: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 时间:1915年9月 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