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北京课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北京课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我国现代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新青年》、《狂人日记》等重要作品。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教学法:以典型人物和事件为例,深入剖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3.学生分组名单。
4.课堂讨论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如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事件,引导学生回顾近现代史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怎样去认识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因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突破措施:本课采用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运用教材图片及史料落实基础知识,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教学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利用插图,提出问题,明确知识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大小字内容及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获取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注释,帮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人物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新文化运动事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时期。
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代表人物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它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较为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从中感悟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教学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1915年创办人陈独秀地点上海杂志名称《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地点北京杂志名称《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诠释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
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以及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规律。
但是,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观念较多,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背后的历史规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呈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