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_练习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孔孟论学习》同步练习一. 句子翻译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二. 下面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 《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D.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E.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 《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2.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3.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4.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 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7.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8.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内容理解:1、本文节前四则选自《论语》。
作者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学派的创始人。
后四则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2、第一则,是写孔子为学一生的过程和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第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习态度要谦虚,不懂就问;第四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关键在自身的努力。
3、后二则中,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两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第二则,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
要有貭疑精神。
4、从文中归纳出的成语有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三、理解性阅读一)孔子的这些话从什么角度,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1、第一则:(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学习将会使人终身受益。
)2、第二则:(孔子论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紧密结合。
)3、第三则: (孔子论学习方法和态度:要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4、第四则:(孔子论学习态度:不能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
)二)孟子的这些话从什么角度来论学的?5、第五则:(孟子论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6、第六则:(孟子论学习的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7、孔孟论学言简意赅,却讲究说理方法。
如运用比喻、举例、对比等说理的方法。
请试作说明。
1)以(“为山”“平地”)比喻(学习),来阐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孔孟论学》一、150个实词1、七十而从心所欲:听从,顺从2、以至仁伐至不仁:攻打,讨伐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喜欢,爱好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全部,都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前进6、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一起7、孔孟论学:议论,谈论8、五十而知天命:规律,法则9、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填平,铲平10、取二三策而已矣:选取,采用1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善于,擅长1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生长,出生,诞生1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生长,出生,诞生14、使弈秋诲二人弈:假使15、譬如为山:堆积16、今夫弈之为数:作为1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相信,信任1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容易19、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用尽,极尽20、其一人专心致志:专门,专一二、其他1、前四则选自《论语》,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后两则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名轲2、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3、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4、不惑:不受迷惑5、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6、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7、逾矩:超过规矩、法度8、罔:迷惑9、殆:危险10、何以:因为什么11、谓:称为12、耻:以……为耻13、是以:因此14、为山:堆积土山15、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篑土筐16、平地:填平洼地17、覆:倾倒18、无或:不值得奇怪惑同“惑”奇怪19、暴:同“曝”,晒20、见亦罕:和王相间的次数太少21、弈:围棋22、为:作为23、数:技巧,技术24、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话25、鸿鹄:天鹅26、援弓缴:拿起弓和箭援拿27、《书》:指《尚书》28、策:竹简,这里作量词,相当于“片”29、以:凭借、依靠30、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31、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商纣王32、何其血之流杵:怎么会血流飘杵三、翻译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1)孔孟论学(节选)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这段文字的作者是时代的大思想家 (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1.“弈秋诲棋”的故事’固然给予我们专心治学的启示。
但作者在这段话中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意图是( )(选择最确切的一项填序号)(3分)A.启示人们下棋不能”一日暴之,十曰寒之”。
B.告诉人们智力的高低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C.让人明白不专心致志,像下棋这样的小技术也学不成,学习治国之道亦如此。
D.希望大王能够经常地与他探讨治国之道,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乙】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甲文中方仲永的悲剧印证了乙文中“”的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4分)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3)A.文中借天下易生之物来阐述观点。
B.本文以学弈二人作对比论述观点。
C.本文阐明了抵御外部诱惑的道理。
D.本文显示了说理雄辩有力的特点。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4)(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
孔孟的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认为“仁”是其思想的核心,那么“仁”的含义是什么?A. 忠诚B. 礼仪C. 爱人D. 智慧答案:C2.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A. 恶B. 善C. 中性D. 无善恶之分答案:B3. 孔子提倡的“礼”主要是指:A. 个人品德B. 社会秩序C. 政治制度D. 宗教信仰答案:B4. 孟子认为“仁政”的实施需要:A. 强制手段B. 道德教化C. 经济利益D. 军事力量答案:B5. 孔子强调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无为而治D. 激进变革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有教无类B. 因材施教C. 学而优则仕D. 重文轻武答案:A、B、C7. 孟子的政治理念中,以下哪些是其主张的?A. 民贵君轻B. 君为臣纲C. 仁政爱民D. 重农抑商答案:A、C8. 孔子的“礼”包括哪些内容?A. 家庭伦理B. 社会规范C. 政治制度D. 宗教仪式答案:A、B、C9. 孟子提出的“四端”包括:A. 恻隐之心B. 羞恶之心C. 辞让之心D. 是非之心答案:A、B、C、D10. 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是:A. “仁”是“礼”的内在要求B.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C. “仁”与“礼”相互独立D. “仁”与“礼”相辅相成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1.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对)12. 孟子主张“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
(错)13. 孔子强调“君子不器”,意指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技艺或职业。
(对)14. 孟子认为“天命”是不可改变的,人应顺从天意。
(错)15.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具体体现。
(对)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
答: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规范,而“仁”是个人品德和内在修养。
《孔孟论学》练习
一、句子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4、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5、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7、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二、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家学派的创始者。
2、孟子,名,字,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学说的继承者,有“”之称。
三、内容理解:
1、下列话语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功亏一篑:
(3)、一暴十寒:
(4)、专心致志:。
中考复习之课内文言文:《孔孟论学》巩固练习题参考答案
A套
1.《论语》;儒家。
2.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面)的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关键词:为、其、若、然)
3.A(错在孔文子不是孔子,另外“文”是谥号不是尊号。
)
B套
1.孔子;孟母三迁。
2.(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植物)能够活下来。
(关键词:暴、之、寒)
3.D(错在根本原因是没有专心致志)
C套
【答案】
1.孔子;至圣。
2.(他)聪明而且喜欢学习,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关键词:而、好、耻、下问;注意补充主语)
3.C(错在应是表明学习要勤勉且不耻下问)
2014届闸北二模卷
【答案】
1.轲、战国(一空1分)
2.其中一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
(3分)(其、惟解释要准确,整个句子要通顺完整)
3.C(3分)
201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
1.(2分)为学(1分)儒(1分)
2.(6分)第一空:②(3分)第二空评分量表:
1.(4分,各2分)轲儒
2.(3分)那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但是不如他。
3.(2分) B
1。
《孔孟论学》复习练习答案(1)一、解释加点字:1、六十而耳顺..()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不专心致志(比喻一心一意,注意力集中。
)5、虽与之俱.学()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7、取二三策而已矣()8、以至仁伐至不仁()9、学而不思则罔.()10、思而不学则殆.()11、未成一篑.()12、使奕秋诲二人弈.()13、思援.弓缴而射之()14、一日暴之()15、以至仁伐至不仁()16、取二三策而已矣()1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8、不逾矩..()19、是以..谓之文也。
()20、如.……何.()21、虽覆.一篑()22、无或.乎王之智也()23、今夫弈之为数.()二、解释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常识、解释加点词语讨伐 三、句子翻译1.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4.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6.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7.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8.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答案:1.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出危险。
3.又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去一筐土,但是 我继续倒下去,那是我自己倒下去的! 4.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 它十天,也不能生长了。
5.譬如下棋,这只是一种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就学不好。
6.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7.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而心里却以为有一只天鹅将要《孔孟论学》练习课文选自《》和《》0孔子名,字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
孟子,名 ____ ,字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答案:论语 孟子丘仲尼春秋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至圣 轲 子舆 战国 儒 亚圣1.四十而不惑 3.学而不思则罔 5.譬如为山9. 一日暴之 11.弈之为数答案:1.不受迷惑 同“惑”,奇怪不惑: 2. 不逾矩 ・ ・ 逾矩: 罔: 4. 思而不学则殆 •殆:为山: 6. 未成一篑 篑: 覆:8. •无或乎王之智 或: 暴: 10. 寒之者至矣 至: 弈: 12. 弈之为数 数: 援:14.伐至不仁伐:2.超过规矩、法度3.迷惑4.危险5.堆积土山 ).通“曝”,晒10.极11.围棋12.技巧,技术2.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6. 土筐7.倾倒8. 13.拿(起)14.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
8.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 殷纣这极不仁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而让木棒也漂流起来呢。
《孔孟论学》练习1、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2、《孔孟论学》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3、一到四则选自,它是一部记录著作。
孔子,名,字,是时期的家,家,家,是学派的创始人,人称。
五到六则选自,主要记载了情况。
孟子,名;字,是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学派又一代表人物,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______________”之道。
人称。
曾学过孟子的作品。
文中提及的《尚书》是朝。
4、第四则孔子说的是“为山”和“平地”,这两件事用和的修辞手法,说明。
5、用二人学弈的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6、从“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这一事例,孟子得出的结论是“”,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习应该。
7、说说以下话语中蕴含的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____________8、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有鸿鹄将至..也B、一心以为C、以至..血之流杵也..仁伐至不仁D、何其9、孟子第一则这段话对齐宣王提出的告诫是:10、“四书五经”中“五经”指的是、、、、,南宋时将、、和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解释词语:1、三十而立做事合于礼2、四十而不惑受迷惑3、五十而知天命自然的规律法则4、六十而耳顺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5、不逾矩超过6、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受迷惑7、思而不学则殆出危险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因为;称作9、不耻下问以…为耻10、是以这;因为11、未成一篑土筐12、进,吾往矣前进13、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迷惑1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即使;生长15、一日暴之同“曝”,晒16、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极点17、吾如有萌焉何哉把…怎么办,使…萌发18、今夫弈之为数也下围棋;技巧19、通国之善弈者也全擅长20、思援弓缴而射之拿剑21、虽与之俱学虽然一起22、非然也这样2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全;相信;尚书24、以至仁伐至不仁极仁道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7 孔孟论学习练习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7 孔孟论学习练习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7 孔孟论学习练习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7。
孔孟论学习一、基础知识1。
解释句中的字词: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一日暴之,十日寒之⑤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⑥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2。
默写:(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2)“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国人,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______家,伟大的_______家。
《_______》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_______》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二、语言运用4。
《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三、课内阅读5.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受学重文,孰不顺成?()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四、课外阅读君子之学必好问。
孔孟论学习检测题二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思则罔()不学则殆()思援弓缴()流杵()一日暴()之辟()若九轫()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________________④一日暴之。
⑤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⑥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
①之:A、学而时习之。
B、君子深造之。
C、通国之善奕者也。
D、奕秋之为听。
②而:A、温故而知新。
B、学而不思则罔。
C、思援弓缴而射之D、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③以:A、是以谓之‘文’也。
B、君子深造之以道。
C、以至仁伐至不仁。
4、默写。
(每条横线上填写一句)①,不亦说乎?②,是以谓之“文”也。
③,孰不顺成?④《论语》里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⑤《论语》里谈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⑥孟子论“自得”之妙处的句子是二、阅读课文《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
1、《论语》的“论”字,它是记录的一部书。
2、“子曰”的“子”是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曰: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是为其智弗若与?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4、“自得之”的“自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005年南京市中考题,略有改动)。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
孔孟的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 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是什么?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A. 人有恻隐之心B. 人有羞恶之心C. 人有辞让之心D. 人有是非之心**答案:A**3. 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是指什么?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调和主义D. 适度主义**答案:D**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人性本恶B. 人性本善C. 人性无善恶D. 人性善恶并存**答案:B**5.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遵循什么原则?A. 因材施教B. 统一教学C. 应试教育D. 精英教育**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是孔子的教育思想?A. 有教无类B. 因材施教C. 学而优则仕D. 教育平等**答案:ABC**2. 孟子的政治主张包括哪些?A. 民贵君轻B. 仁政C. 王道D. 霸道**答案:ABC**3. 孔子的“礼”包括哪些方面?A. 社会秩序B. 人际关系C. 个人修养D. 政治制度**答案:ABCD**4. 孟子的“仁政”主张包括哪些内容?A. 减轻赋税B. 尊重民意C. 保护弱者D. 强化刑罚**答案:ABC**5. 孔子的“君子”理想包括哪些品质?A. 仁爱B. 智慧C. 勇敢D. 诚信**答案:ABCD**## 三、判断题1.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对)2.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矫正。
(错)3.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
(对)4.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民众的利益高于君主。
(对)5.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极端主义。
(错)## 四、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
**答案:**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道德品质,而“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仁”是“礼”的基础,没有“仁”的“礼”是形式主义;同时,“礼”是“仁”的体现,没有“礼”的“仁”是空洞的。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孔孟论学》(含题目和答案)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1)孔孟论学(节选)无或乎XXX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XXX,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XXX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这段文字的作者是时代的大思想家(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虽与之俱学,XXX矣..11.“XXX诲棋”的故事’固然给予我们专心治学的启示。
但作者在这段话中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意图是( )(选择最确切的一项填序号)(3分)A.启示人们下棋不能”一日暴之,十曰寒之”。
B.通知人们智力的高低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C.让人明白不专心致志,像下棋这样的小技术也学不成,研究治国之道亦如此。
D.希望大王能够经常地与他探讨治国之道,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2)XXX,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XXX谒于邑人,不使学。
XXX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乙】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4分)文学知识XXX也久(1)“余”指(人名):词语说明进,吾往也!(2)进:句子翻译XXX,稍稍宾客其父(3)译文:9.甲文中XXX的悲剧印证了乙文中“”的结论,给我们的启迪是。
(4分)1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旬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全心全意,则不得也。
XXX,通国之善弈者也。
7、《孔孟论学习》一、基础识记1默写:⑴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不_______ 不______ ,不_______ 不_______ 。
⑶“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⑷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_2、《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⑵受学重文,孰不顺成?()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4、孔子,名_____ ,字______ ,________ 时期_______ 国人,_______ 学派的创始人,大 ________ 家, 大______ 家。
《_____________ 》是记载孑L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名_______ ,字 _______ , ________ 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 ________________ 》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5、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几乎寸步难行。
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理解运用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第7课《孔孟论学习》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论语 B.讨论 C.议论 D.争论答案:A解析:分析:A项“论”读lún,其他都读lún。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面作家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D.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答案:C解析:分析: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
3.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诅咒..zǔ zhòu 不亦说.shūo乎不思则罔.wǎngB.干没..ɡānmò 不学则殆.dài思援弓缴.zhuóC.歃.血shà xuè 潸.然泪下shān 一日暴.pù之D.冷灶.zào 辟.pì若笺笺..稿费jiǎn答案:A解析:分析:“说”应读yuè。
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异读字的掌握情况。
4.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答案:D解析:分析:时:按时。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5.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受学重文,孰不顺成?()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答案:A解析:分析:受学:接受教育;孰:谁。
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6.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孔孟论学习》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阅读《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 论语B. 讨论C. 议论D. 争论2.阅读《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下面作家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 《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D.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阅读《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诅咒zǔ zhòu不亦说shūo乎不思则罔wǎngB. 干没ɡānmò不学则殆dài 思援弓缴zhuóC. 歃血shà xuè潸然泪下shān一日暴pù之D. 冷灶zào 辟pì若笺笺稿费jiǎn4.阅读《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A. 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B. 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C. 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D. 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5.阅读《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受学重文,孰不顺成?A. 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B. 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C. 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D. 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6.阅读《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A.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B.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C.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D.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7.阅读《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B.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C. 以至仁伐至不仁D. 何其血之流杵也8.阅读《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选出不含通假字的项()A.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孟论学》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
1、六十而耳顺.()
2、止,吾止.也()
3、譬如平.地()
4、不专.心.致.志.()
5、虽与之俱.学()
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7、取.二三策而已矣()
8、以至仁伐.至不仁()
9、学而不思则罔.()
10、思而不学则殆.()
11、未成一篑.()
12、使奕秋诲二人弈.()
13、思援.弓缴而射之()
14、一日暴.之()
15、以至.仁伐至不仁()
16、取二三策.而已矣()
1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8、不逾矩
..()
19、是以
..谓之文也。
()
20、如.……何.()
21、虽覆.一篑()
22、无或.乎王之智也()
23、今夫弈之为数.()
二、解释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三、内容理解:
1、本文节前四则选自《论语》。
作者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学派的创始人。
后四则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2、第一则,是写孔子为学一生的过程和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
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第
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习态度要谦虚,不懂就问;第四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关键在自身的努力。
3、后二则中,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两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第二则,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
要有貭疑精神。
4、从文中归纳出的成语有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5、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
如三十岁称,四十岁称,五十岁称,六十岁,七十岁称;耄耋(mao die)则是指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6、“四书”指的是
7、“五经”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