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遗传
- 格式:ppt
- 大小:10.66 MB
- 文档页数:95
绪论1、微生物的含义: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
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和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原核和真核4、分类单位: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5、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适应性强(6)易变异6、解释Escherichia coil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
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 coil K12(λ),Escherichia 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 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 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解释Escherichia coil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
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 coil K12(λ),Escherichia 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 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 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我们与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它们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远早于人类。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在人类的健康、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2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1)体积小、表面积大:微生物的体积很小,但表面积却很大,这使得它们能够更有效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
(2)繁殖速度快: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一些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
(3)适应能力强:微生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高压、酸碱度等。
(4)遗传变异: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相对简单,容易发生变异,这使得它们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1.3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治理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土壤修复、废气处理等方面,帮助减轻环境污染。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与环境的关系2.1 如何观测微生物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一般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因此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等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使研究者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2.2 细菌的结构和性质细菌是微生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类。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质粒、核糖体和细胞质等。
细菌具有原核生物的特点,没有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细菌可以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3 放线菌、古菌及蓝细菌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枝菌丝体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体中。
古菌是一类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原核生物的特点。
蓝细菌又称蓝藻,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水体和土壤中。
2.4 原生动物及其指示作用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生活在水域或湿润环境中。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微生物的含义: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务必在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
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与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原核与真核4、分类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血清学反应、噬菌体反应、DNA中的G+C(%)、DNA杂交、DNA-rRNA杂交、16SrRNA碱基顺序分析与比较(按客观存在的属性及它们的亲缘关系,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5、分类单位: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6、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5、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汲取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习惯性强(6)易变异第一章:原核生物1、细菌(PH=7.2,C:N=25:1)形态、大小(最小的纳米细菌,最大的硫磺细菌)、繁殖与菌落:形态:杆菌(最常见,长短不一致长短杆菌、某部位是否膨大棒状梭状杆菌、芽孢有无)、球菌(单球菌双球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螺旋菌、丝状菌。
大小:球菌:通常直径在0.5~2.0μm;杆菌:长×宽(0.5~1.0)μm×(1~5)μm;螺旋菌:宽×弯曲长度(0.25~1.7)μm×(2~60)μm。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第四版)目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2)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2)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2)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2)第一章病毒 (2)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7)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7)2、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7)3、荚膜、粘液层、菌胶团和衣鞘 (7)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2)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5)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20)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8)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 (35)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0)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44)第十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弃的微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群落 (48)第十一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54)1,何谓堆肥法,堆肥化和堆肥? (54)2,叙述好氧堆肥的机理。
参与堆肥发酵的微生物有哪些? (54)3,好氧堆肥的运行条件有哪些? (55)4,好氧堆肥法有几种工艺?简述各个工艺的过程。
(55)第十二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60)1. 酶制剂剂型有几种? (60)2. 何谓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 (60)3. 酶和酶菌体固定化方法有哪几种?各用什么载体? (60)4.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有什么优点?存在什么问题? (60)5. 生物膜是固定化微生物吗?为什么? (60)6. 何谓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有哪几类? (60)7. 絮凝剂有几类?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起什么作用? (60)8. 叙述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60)9. 微生物制剂有哪些用途? (60)10. 有几种产氢微生物?它们是如何产氢的? (61)11. 请叙述微生物产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各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4.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第二章病毒1、解释下列名词:病毒粒子、前噬菌体、溶源性。
病毒粒子:成熟的病毒感染单位,病毒复制的最后阶段,在宿主脂肪体细胞、血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核内复制,形成多边形和多角形的包含体,裸露或被囊膜包裹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溶源性:温和噬菌体DNA具有整合入宿主菌染色质DNA中的特性,成为与宿主菌共生的原噬菌体,能随宿主菌的染色质同步复制而传给子代,这种特性称为溶源性。
2、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微生物之处?(作业1)3、简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4、试用图示说明下列名词之间的关系:病毒粒子、核芯、衣壳、被膜。
(作业2)5、病毒有哪几种对称类型?每种对称类型病毒的形态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6、试以T系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的增殖过程。
7、病毒是一种致病因子,也是一种具有遗传成分特点的因子,病毒的这种特性有什么生物学意义?(作业3)第三章原核微生物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3、根据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解释为什么革兰氏染色后G+呈紫色,G-呈红色?4、比较细菌和放线细群体培养特征的异同。
5、以产甲烷菌为例,总古细菌的特点及其与细菌的不同之处。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1、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一般都是以其群体形式进行研究或利用,这必然就要涉及到对微生物的培养。
能否找到一种培养基,使所有的微生物都能良好地生长?为什么?2、试结合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谈谈在选择、配制和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你们在实验中是如何做的?有何体会?3、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heredity )和变异(variation )是生物最本质的属性。
遗传是指生物将遗传信息传递合子代的过程,它具有保守性和变异性两个方面。
变异是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变异的特点是,频率低(10-6~10-9)、变化大(形态或生理性状),可遗传。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这种辨证关系使生物不变适应环境而进化。
遗传型、表型和野生型:生物的遗传型是它的遗传物质即DNA 的碱基顺序所负载的遗传信息。
生物的表型是遗传型的具体体现,它能被观察和测量(如是否产荚膜或是否有耐药性等)。
生物最普通的形态常称为野生型。
实验中,利用人工方法提高微生物的变异频率,获得正向变异株的过程,就是定向培育或驯化。
驯化是获得环境工程有益微生物的有效方法。
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一、证明遗传与变异的两个经典实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40年代左右,利用微生物这一个有力的实验对象进行了三个著名的经典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核酸(DNA )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它们是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1.转化实验转化现象(transformation )是英国医生F.Griffith 在1928年发现的。
他以肺炎链球菌(S.dipneumoniae )为研究对象,该菌为球形,常成链或成对排列,其中有二个菌株:S Ⅲ型:具荚膜,光滑型菌落,可致病,使人患肺炎、小鼠患败血症。
R Ⅱ型:无荚膜,粗糙型菌落,无致病性。
当时他把少量无毒的R Ⅱ型菌和大量加热杀死的有毒S Ⅲ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意外是的白鼠病死且从P 体中分离到活的S Ⅲ型菌。
可见,S Ⅲ型菌中有一种转化物质进入了R Ⅱ型菌中,并使R Ⅱ型菌获得其遗传性状。
①动物试验:示肺炎连球菌转化实验a .R 型活菌8b .S 型活菌⑧c .S 型死菌⑧d .⑧ + 8e .⑧的DNA + 8②离体试验:1941年,O.T.Auery 等人在离体条件下进一步对转化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他们从活S Ⅲ菌中提纯了各种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细胞组分(如DNA 、RNA 、P r ,荚膜多糖等),与S Ⅱ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只有DNA一组产生少量S Ⅲ菌,证实转化因子DNA 才能决定菌体蛋白的和荚漠多糖的合成,并且DNA 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56/3.5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三废”生物法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微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利用微生物进行生化处理的技术技能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实验方案设计和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环境治理工程服务。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为本门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后续课程包括环保设备基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工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等专业课程,该课程为把前述的后续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工程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其在三废治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命名、特点等基本知识,了解各种微生物的特性,具有设计微生物法三废处理方案的能力;2.掌握基本的基于微生物学的三废治理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设计思想,了解微生物学在三废治理过程中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4.培养学生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的驯化、培养、分离等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5.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无六、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5~9章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1、微生物群的生长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有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分批培养分批培养是讲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溶解氧,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结果出现微生物的数量由少变多,达到高峰后又有多变少,甚至死亡的变化规律。
这就是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停滞期特点:(1)代谢活跃,个体体积重量增大;(2)不立即进行分裂增殖,数量不变,甚至变少。
缩短或消除停滞期的方法:(1)采用处于高效菌群对数期的菌种;(2)增大接种量;(3)保持接种前后所处的培养介质和条件一致。
-对数期特点:(1)繁殖速度最大;(2)平均代时最短;(3)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
-静止期特点:(1)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代谢毒物增多;(2)死亡率=出生率。
-衰亡期特点:死亡率>出生率(相当于内源呼吸阶段)连续培养定义:是细胞培养对数期后,以一定速率流入新鲜培养基,并利用溢流方式等流出培养物,使容器内培养物或细菌达到动态平衡。
微生物生长维持在某一对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
-恒浊连续培养(细菌以最高生长速率生长)恒浊连续培养是使细菌培养液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
-恒化连续培养(使细菌在低于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生长繁殖)恒化连续培养是维持进水中的营养成分恒定,以恒定流速进水,以相同流速流出代谢产物。
2、细菌生长曲线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应用-常规活性污泥法利用生长速率下降阶段的微生物,包括减速期、静止期。
-生物吸附法利用生长速率下降阶段的微生物。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利用生长速率上升阶段(对数期)和生长速率下降阶段(减速期)的微生物。
-有机物含量低的污水,利用内源呼吸阶段(衰亡期)的微生物。
-为什么常规活性污泥法不利用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而利用静止期的?(1)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虽然生长繁殖快,代谢活力强,能大量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但相应要求进水有机物浓度高,则出水的绝对值也相应提高,不易达到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