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拒食原因分析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精神科拒食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精神科患者拒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性的参考依据。
方法:整理收集我院就诊的60例伴有拒食现象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拒食的原因进行比较并总结合理的护理措施。
结果精神病患者拒绝进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以精神方面为主,占比为48.3%,因自身心理原因的有13例(21.7%),药物不良反应的有10例(16.7%),其他原因的有8例(13.3%)。
结论熟悉并掌握精神科患者拒食的主要原因,并提前进行有效的预防,不仅可以有效的纠正患者的拒食行为,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护理拒食现象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是指在患者有意识的状态下,主观产生地一种拒绝饮食或饮水的行为[1],长期下去,不仅会阻碍患者对药物的正常服用,还会导致体内水、蛋白质、电解质以及酸碱等物质的代谢紊乱,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2]。
因此,掌握并熟悉精神科患者拒食的主要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但是,据报道[3],我国目前在此方面未有具体的研究,在护理防范措施方面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故笔者在相关文章的参考学习下,结合自己多年的护理经验,对来我院就诊的60例精神科患者进行拒食原因的分析,并总结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希为今后的精神科护理提供实质性的参考意见。
1 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1.1 研究资料将我院近期收诊的60例精神病且伴有拒食现象的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在20-45岁之间,病程在0.5-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学会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
排出对象:(1)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化道疾病的患者。
(3)无法自主进行思考或无意识的患者。
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郁症、应急相关障碍、类似精神分裂、癔症以及酒精依赖症。
1.2 研究方法根据护士观察量表(NPSIE)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自主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其中以患者自主连续拒绝进食3次以上者定为此次研究对象。
精神病人拒食的护理对我科2006年1月~2007年5月间收住院的25 例拒食精神病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5例病人男10例,女15例;年龄16~52岁,平均26岁。
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20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2 例,偏执性精神病3例,其中拒食持续1~3天16例,4~6天6例,持续7天以上2例,其中1例严重拒食持续半月之久。
2 拒食原因及分析2.1 受精神症状支配18例(72%),拒食病人是受精神症状支配,如罪恶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幻觉、木僵等。
2.2 药物反应3例(12%),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的同时有不良作用,如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发生吞咽困难,轻者病人进食或饮水发生咳呛,重者影响吞咽进食。
2.3 心理社会因素2例(8%),如不愿住院而以拒食来反抗。
2.4 躯体因素2例(8%),如腹痛、腹胀等。
3 护理要点3.1 生活护理:为解决病人拒食,护理人员设法接近病人,并首先从生活上帮助他们,每天为他们洗脸、更衣、端水、端饭。
由于病人有幻觉、妄想存在,对周围产生敌视态度,有时打骂工作人员或把水、饭泼在工作人员身上。
让其他人做示范,让病人观看别人吃饭。
同时设法增加病人食欲,这样反复示范,启发诱导,使病人逐渐开始进食。
3.2 精神症状护理:这类病人多数存在失眠、兴奋、躁动、幻觉、妄想及行为紊乱等症状,根据这些症状,我们制定有效防范措施,避免不良刺激,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并设专人护理,使病人24小时都有专人看管,并有详细记录。
反复耐心细致的劝说,使病人逐渐明白,需要积极配合才能把病治好。
对受病态心理支配的病人,因势利导,与他们接触,交谈住院的必要性,使病人感觉亲人就在身旁,有时病人无故哭泣,等他停止哭泣再和他交谈,了解其原因,帮助解决。
3.3 躯体症状的护理:由于严重的拒食,身体极度衰弱,营养不良,常出现发热、水肿、腹泻等症状。
为使病人能及早恢复健康,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注意观察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及大小便情况并做到准确记录。
精神障碍患者饮食护理在精神科,饮食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着患者的康复,而且还是精神科安全护理的一部分。
一、精神病患者的饮食风险许多精神病患者入院时家属都会交代病人好几天都没吃东西了,或者暴饮暴食,不知饥饱……这些反常的的现象都是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
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在饮食上可出现各种情况:1.拒食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现象。
2.被害妄想的患者通常会认为饭菜里有毒,有人要毒死他,因此,拒绝进食。
3.有罪恶妄想的患者,通常认为自己罪大恶极,低人一等,不配吃好的食物,因此拒绝进食或者只吃别人吃剩下的饭菜。
4.还有的患者因为忧郁不欢、消极自杀、否认有病,不安心住院,为达到其目的故意不肯进食。
5.木僵患者因为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而不能进食。
6.暴饮暴食也是精神病患者的一项特征。
7.有些患者由于精神症状或器质性障碍,会不知饥饱,抢食、暴饮暴食或吞食异物。
二、精神障碍患者的饮食禁忌1. 禁止喝酒及含酒精类的饮料及食品。
其中的乙醇对脑神细胞有刺激性,对精神病患者危害很大。
2. 控制高热量饮食。
随意摄入热量比限制摄入热量增加了脑细胞的氧化损害,损害学习和记忆,故精神分裂症患者宜控制高热量摄入。
3. 忌辛辣刺激之品,中医认为“气病勿多食辛味,所说气病包括癫狂一证,故应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辣椒、辣酱、辣油等,大蒜能增强神经兴奋性,应予禁忌。
4. 忌食带刺、带骨的鱼(可用鱼丸、鱼片、鱼糜、鱼松、鱼羹等),忌用带骨的肉类,用有壳的食物和带壳的硬果类,以免患者自伤;5. 狂躁型患者多有火热现象,如面红耳赤、大便秘结等等,所以忌食助热动火的食物。
除上述辛辣食物外,羊肉、牛肉、狗肉等亦当禁忌。
可选食泻火通便饮食,如绿豆汤、清凉饮料、多纤维蔬菜等;6. 精神分裂的饮食禁忌包括忌过饱和食用过分油腻或油炸之品。
这些食物难以消化吸收,使神经处于长期的兴奋状态,对病情不利;7. 忌饮食不节癫狂病人应按时就餐,避免饱一餐饿一餐,或狼吞虎咽,或不吃不喝,以保证必须的营养。
精神科病人拒食的护理引言:精神科病人拒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不仅对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还会影响到其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帮助病人克服拒食的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精神科病人拒食的护理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病因精神科病人拒食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与他们的病情、心理状态、药物副作用等有关。
护理人员需要与医生和家属紧密合作,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确保对病因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了解病因,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二、建立良好的护理环境为了帮助精神科病人克服拒食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静,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其次,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并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最后,定期检查病人的生活习惯,确保他们的日常生活有规律,营养均衡。
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针对每个精神科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喜好和饮食习惯,提供适合他们的食物。
可以通过与病人和家属的交流,了解他们喜欢的食物和口味,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还要关注饮食的多样性,确保提供充足的营养。
四、进行心理干预精神科病人拒食往往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进行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病人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拒食原因和困扰,提供合适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同时,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病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他们的食欲和进食意愿。
五、合理使用药物在精神科病人拒食的护理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促进食欲和胃口。
护理人员需要对这些药物有一定的了解,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调整药物的使用。
六、定期评估和监测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精神科病人的饮食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可以通过记录病人的进食量、体重变化等数据来判断护理效果,并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临床分析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因素与康复计划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对食物的极度忌讳和拒食,常伴随有体重过分关注、自我形象扭曲、过度锻炼等现象。
除了生理问题,心理因素在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和康复计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因素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康复计划。
一、心理因素的临床分析1. 家庭环境与亲密关系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往往来自家庭环境紧张、高度焦虑、控制欲过强的家庭。
父母对患者的评价过分注重体重和外貌,且对孩子的品德、能力等方面较少关注,这种家庭环境容易促使患者对形象产生过度关注和完美主义倾向。
2. 内在个性特征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往往以完美主义和追求控制为特点。
他们常常对自己要求过高,过度追求卓越和完美的自我形象,并试图通过控制体重和饮食等方面来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3. 自我认知与自尊心患者常常对自己的形象存在认知偏差,即出现自我形象的扭曲现象。
他们对自己的体重和外貌极度敏感,常常觉得自己过于肥胖或丑陋,这种认知失调使得他们对食物和饮食行为产生极端的恐惧和厌恶。
4. 抑郁和焦虑症状心理因素中还包括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存在。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往往伴有情绪低落、自我放弃、自我厌恶及焦虑等情绪问题。
这些负面情绪加重了患者对体重和形象的过分关注,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饮食的限制和拒绝。
二、康复计划的制定1. 多维度的治疗方法针对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因素,康复计划应该采取多维度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心理治疗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干预,帮助他们调整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自尊心。
行为治疗则通过逐渐引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行为,恢复正常饮食并减少过度控制的倾向。
药物治疗可辅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心理康复的效果。
2. 家庭支持与介入由于家庭环境对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和康复计划具有重要影响,康复计划应该加强家庭支持与介入。
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和康复策略一、病因分析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极度限制饮食,并伴随有强迫性运动和对体重的扭曲认知的严重精神障碍。
虽然具体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来了解这一问题。
1.1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在神经性厌食症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家族遗传资料表明,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往往有其他精神障碍家族史,例如焦虑症和抑郁症。
此外,许多神经系统化学物质与进食行为相互作用,从而影响饮食调控。
例如,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浓度异常升高与患者进食减少相关。
1.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过度节食或拒绝进食背后发挥重要作用。
外界评价和期望是心理社会因素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例如,社会对完美瘦身的崇拜和对身体形态的标准化使得一些人产生了自我厌恶和否定。
竞争性环境和家庭不良关系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发展。
1.3 精神因素精神因素与神经性厌食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往往伴随有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低下、内部冲突和焦虑等问题。
此外,负面自我评价也在厌食症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容易加重他们对于进食行为和体重波动的错误观念。
二、康复策略分析针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康复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康复策略,旨在帮助患者重建健康饮食习惯并逐步摆脱精神障碍。
2.1 医学治疗医学治疗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应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食欲和心情,并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
另外,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自我认知、改变错误认知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2 营养指导在康复过程中,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确保营养均衡和摄入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其次,重视食物选择多样性,并制定合理的餐次规划。
最后,在食物准备上注重合理搭配,避免极端节食或暴饮暴食等不健康行为。
精神科住院患者拒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拒食是指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有意拒绝进食甚至拒绝饮水的行为。
拒食行为是精神科住院患者中常见问题[1],拒食不仅影响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从而延误治疗,而且长期拒食将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从而加重病情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增加负担。
拒食不仅阻碍了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可导致精神症状的恶化,甚至会产生多种躯体并发症[2],由于精神科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口服药物,是否有良好的进食是精神科住院患者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精神科饮食护理非常重要。
我们对128例有拒食行为的病人进行了拒食原因分析,并针对拒食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拒食患者在住院期间无1例因拒食而出现营养不良现象。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病人780例,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中有关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并对有拒食行为的病人进行分析,共收集有效病例128例,男53例(4141%),女75例(5859%);年龄12岁~76岁;精神分裂症71例(5547%),应急相关障碍15例(1172%),心境障碍39例(3047%),癔症3例(234%)。
原因分析精神症状影响:①感知觉障碍:有幻听的病人因听到有人命令不让他进食或有声音提示这个食物有毒而拒食,幻嗅、幻味的病人因能闻到或尝到食物中有怪味、异味而不愿进食,这类病人23例(1719%)。
②妄想:被害妄想的病人怕有人在食物里放毒而拒食,罪恶妄想的病人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而不应该进食,疑病妄想的病人认为自己得了严重的躯体疾病,甚至消化器官已坏而无法进食。
这类病人51例(3984%)。
③意志行为障碍:木僵、亚木僵的病人,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保持固定姿势不动,不愿进食,违拗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家属的进食要求给予抗拒,精神运动性兴奋病人整日忙忙碌碌,难以安静下来进食,这类病人6例(469%)。
④抑郁情绪:抑郁症的病人情感低落,自卑自责,认为生不如死,无食欲,有些病人为自杀而绝食。
精神病患者拒食现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出现拒食行为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拒食行为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结果精神病患者出现拒食主要为精神症状、抵触情绪、药物副作用等原因所致。
结论应高度重视精神病患者拒食现象,采用针对性护理对策可明显改善拒食症状。
拒食现象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有意识地拒绝进食的一种异常摄食行为[1],在精神病患者中相当常见,拒食行为不仅妨碍药物治疗和精神康复顺利进行,而且可能导致精神症状的恶化,因此,精神病患者拒食现象的护理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出现拒食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29例有拒食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的14.3%,其中男88例,女41例,年龄15~59岁,平均(35.4±8.1)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96例,占74.7%,狂躁抑郁症21例,占16.2%,反应精神病6例,占4.7%,癔症6例,占4.7%。
2 拒食原因分析2.1 精神病症状所致129例拒食患者中有83例因产生幻听、幻象、幻嗅或行为异常而拒食,其中被害妄想31例,这类患者往往猜疑心重,警惕性很高,认为饭菜中有毒而拒食,罪恶妄想17例,患者认为自己“有罪”,不配吃饭,以拒食来“赎罪”,甚至用以达到自杀的目的[3]。
疑病妄想14例,认为自己肠胃溃烂无法进食,或身患绝症无药可医,继续活下去只会带来自己和家人的痛苦而拒食。
化变妄想11例,认为自己成仙,不需要食用人间烟火或接受神灵旨意,不能进食。
异味妄想6例,患者嗅到难闻气味,认为饭菜不合口味,甚至嗅到对身体有害的气味,认为饭菜不能食用。
精神病人58例拒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石禄;赵艳芳;代静波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020)002
【摘要】住院精神病人出现拒食是精神科常见的护理问题,由于拒食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生理功能紊乱,如抵抗力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敏感性增高等,不仅阻碍了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可导致精神症状的恶化,甚至会产生多种躯体并发症。
因此精神科饮食护理非常重要。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有58例精神病人拒食,我们对拒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石禄;赵艳芳;代静波
【作者单位】解放军261医院精神四科,北京100094;解放军261医院精神四科,北京100094;解放军261医院精神四科,北京10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4
【相关文献】
1.住院精神病人拒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张长梅
2.住院精神病人拒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毛依予
3.住院精神病人拒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J], 韦金宁;邵卫鲜;莫显祥
4.精神病人拒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J], 王焕芹;赵永红;刘翠英
5.住院精神病人拒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J], 韦金宁; 邵卫鲜; 莫显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病患者拒食原因分析及护理目的:总结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拒食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对拒食期间的护理方法加以归纳总结。
方法:对115名精神病拒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出现拒食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本组患者展开针对性护理,总结相关护理经验,详细记录患者的治愈效果。
结果:在本组研究中,精神病患者出现拒食现象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即:病情原因66.09%(76/115)、情绪原因46.09%(53/115)、用药副作用26.09%(30/115)(部分患者存在上述原因交叉存在的现象)。
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拒食情况,提高治愈率,本组患者经过针对性护理之后,其总体治愈率达到了93.04%(107/115)。
结论:精神病患者出现拒食现象与其自身病情及治疗措施存在较大关系,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拒食问题,建议临床中广泛应用。
标签:精神病;拒食现象;出现原因;护理对策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居民出现精神病的机率有所上升。
拒食是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行为障碍,它是在患者思想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行为[1]。
拒食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长期下来就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2]。
因此对精神病患者拒食原因及拒食期间护理措施加以总结归纳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入选对象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5例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且确实存在拒食现象。
其中男68例、女48例;年龄16~52岁,平均(37.46±7.43)岁;病程1~9年,平均(4.23±1.04)年;病情类型包括:精神分裂76例、狂躁抑郁18例、精神发育迟缓8例、情感精神障碍7例、焦虑症6例。
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均高度完整,具有临床分析价值。
1.2 方法1.2.1 分析方法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拒食现象的次数,分析患者出现拒食现象期间的用药情况、心理状态、病情进展状态。
1.2.2 护理方法本组入选患者均接受针对性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充分明确患者发病的具体原因,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和晋升状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细致、全面的评估[3]。
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注重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心理情感的变化,帮助患者及时排解内心存在负面情绪。
部分患者对精神病缺乏正确的认知,治疗态度并不积极,治疗依从性较低。
为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精神病知识及治疗手册,并针对性地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为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使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精神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病房监督和管理,实行24 h监护制度[4]。
护理人员需要对各项护理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尤其是在午休时间和夜间休息时间,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的力度,确保患者状况平稳、情绪稳定。
但是需要确保动作轻柔,避免打扰患者,保证患者睡眠充足。
再次,加强治疗期间的饮食护理,饮食注重可口美味、营养均衡[5]。
精神病患者的饮食需要以清淡为主,不要给患者食用过咸、过油腻的食物。
医护人员也要加强饮食管理工作,每一位患者都需要提供专门的餐具,在每次用餐之前,都需要监督患者吸收,保持良好卫生。
饭后,需要专业工作人员细致地进行餐具的清洗和消毒工作。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整洁、卫生,需要定期进行通风,确保空气流通,防止病菌传播交叉感染等问题出现。
护理人员还需要定期带领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充分保证口腔卫生情况,进一步促进患者的食欲。
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患者出现拒食现象的原因,在患者治疗期间,除了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怀之外,更要注重多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适当的增加家属看望的次数、延长看望时间。
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怀和鼓励,进一步提高治疗的积极性。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比较特殊,其拒食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
为此,医护人员需要通过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进食策略。
比如对于妄想症患者,医生可以安排患者参与到分饭的环节中来,使患者了解食物的安全性,消除疑虑,从而正常进食。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Excel表格对患者治疗期间的拒食情况进行分析,对拒食原因加以统计,并使用(n,%)这一形式来表示相关计数资料。
2 结果2.1 拒食原因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病患者出现拒食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的三方面:(1)精神病本身所引起的拒食现象,本组研究中,由于这一原因所引起的拒食现象占66.09%(76/115)。
通过病例资料分析可知,这76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幻觉、妄想、幻听、幻嗅等现象,在治疗期间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被迫害等不同的意识,因此拒食。
在本组研究的过程中,32例患者的妄想情况比较严重,其对周边的人与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理,认为食物中可能有毒,因此选择拒食;有41例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妄想症:包括13例患者认为自己是罪犯(罪恶妄想),犯有很大的罪过,认为自己不应该吃饭,而应受到惩罚,通过禁食来实现“赎罪”的目的,15例患者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疾病(疑病妄想),例如消化系统疾病或癌症等,进食会增加痛苦,也可能会加重家人的负担,13例患者认为自己不需要进食也可以生活(化变妄想);另外有3例患者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无法进食。
(2)由于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所导致的拒食现象,在本组研究中占46.09%(53/115)。
患者对精神疾病的了解过少,患病后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甚至绝望。
也有部分患者不肯承认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并没有患病,对治疗采取不合作甚至反抗的态度。
在这种状态下,患者会采用拒食的行为来表达其对治疗行为的不满。
也有部分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情绪逐渐出现了变化,出现拒食行为。
在本组研究中也存在部分患者是由于住院初期的环境不适所导致的的拒食现象,医院的环境给患者造成了一种紧张感,在治疗初期,患者会觉得饭菜不合胃口,无法适应,因此拒食。
(3)治疗期间使用的精神病治疗药物对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占26.09%(30/115)。
本组研究中,6例(5.22%)患者用药后出现便秘现象,4例(3.48%)患者出现流涎现象,12例(10.43%)患者出现体重增加问题,8例(6.96%)患者出现吞咽不适的问题。
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对进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和抵触心理,为了避免更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部分患者选择拒食。
2.2 护理效果本组115例患者均接受针对性护理,护理完成后大部分患者的拒食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针对性护理的总体有效率为93.04%(107/115)。
3 讨论精神病属于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6]。
临床研究发现,虽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分型和严重程度不同,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都会出现拒食行为,长期拒食可能会使患者营养不良,对其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大量文献研究认为针对性护理对缓解精神病患者的拒食行为具有良好的效果[7]。
为此,在本组研究中,笔者所在医院对115例发生了拒食现象的精神病患者采取了针对性护理干预。
在护理的过程中,针对患者拒食行为的特点,对其进餐方式进行了改进。
通过集体进餐的方式提高患者对进餐的兴趣。
对于病情严重,存在严重妄想和幻听症状的患者,医护人员亲自在患者面前进食,消除患者的疑虑。
同时,在本组护理行为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例资料及住院期间的病情表现,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够早日出院,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对于药物副作用患者,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将患者的状况报告给临床医生,通过商议和讨论,对治疗方案进行了改进。
针对不同现象的患者,为其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措施。
从結果中可以看出,115例患者在接受了针对性护理干预之后,其拒食行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进食行为明显好转。
而常规护理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拒食行为虽然也有所好转,但是好转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这说明精神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针对性护理,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性意义[8]。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拒食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疾病原因、情绪原因、药物副作用原因。
在临床护理期间,一定要对精神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拒食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1]王传荣.精神病患者拒食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2,4(1):51-52.[2]屈艳妮,唐柳岚,黎丽华,等.精神病患者拒食现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57-58.[3]郅凤莲.住院精神病患者拒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9):602.[4]张根勤.住院精神病患者拒食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J].北方药学,2013,10(9):171.[5]汤代青,谢小青.精神病患者拒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32(2):191-192.[6]黄峥红.精神病患者严重拒食的病情观察要点[J].中国实用医药,2015,18(28):235-237.[7]陈凤.沟通鼓励与诱导在女性精神病患者拒食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5,34(28):106-107.[8]陈正华,饶俊华,顾桂英,等.精神病住院患者拒食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