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环境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749.50 KB
- 文档页数:41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
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学时:理论学时36。
2。
作业次数:5次3。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
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第⼀章绪论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个复合⽣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研究,⽽对⼈类⾃⾝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活⽔平提⾼对环境越来越⾼的要求,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活动做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和部署。
环境规划是为改善环境质量制定进可⾏性⽅案⽽环境保护与建设⽅案则是其中的核⼼内容环境管理:1.21.3 环境规划的作⽤简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为4、以最⼩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是实现环境管理⽬标的基本依据3.2 环境规划的类型3.2.1按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5-10年(最常见是五年规划,便于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纳⼊。
)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规划---五年规划的年底安排,可以对五年规划进⾏修正和补充。
***五年规划是环境规划的核⼼长远规划:制定长远环境⽬标和战略措施,宏观,不具体年度环境规划:具体,不全⾯3.2.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1) 经济制约型(是为了满⾜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保护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先污染后治理(2)协调型-----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进⾏的规划,是当前的主流。
(3)环境制约型-----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较少,也有,如⽇本。
3.2.3 按环境要素划分⼤⽓污染控制规划、⽔…、固废…、噪声污染控制规划3.2.4 按⾏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省、市、县、乡环境规划等。
上⼀层次的环境规划是下⼀层次的依据和综合,下⼀层次规划是上⼀层次规划的条件和分解,因⽽下⼀层次的规划的实现是上⼀层次规划完成的基础。
3.2.5按性质划分(1)⽣态规划---从⽣态保护出发,在综合分析各种⼟地利⽤的“⽣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地利⽤规划。
环境规划第一章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些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综合决策之一,也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环,保障环境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规划的功能: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利益;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4、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5、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强化环境管理原则。
6、环境规划的类型和体系:按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环境总和整治规划和重点排污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按性质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前三点必记第二章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系统我在维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3、环境承载量: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
第一章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区域内有限的环境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对人们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约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以调控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规划的作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是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经济区划是根据各地域的特点,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经济,将临近的不同行政区划的几个区域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相似经济成分和共同发展目标的经济区。
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1)环境与经济协调规划继续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2)技术路线从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3)污染控制方式更突出区域集中控制;(4)总量控制继续得到青睐;(5)城市生态规划越来越被人们重视;(6)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研究重点;(7)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前景看好。
第二章环境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的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的功能:功能一:环境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能力。
功能二:环境系统和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
提供自然资源和容纳净化污染物。
环境规划原理环境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是指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管理和保护自然环境。
环境规划原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优先原则:环境规划应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
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和功能要求,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项目,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并通过生态修复等手段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
2. 综合协调原则:环境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协调各项规划目标,避免或减少各种规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在制定城乡规划时,要兼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3. 公众参与原则:环境规划应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公众参与规划过程。
保护自然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公众具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和责任。
通过公众的参与,可以增加环境规划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规划方案的可接受性和实施效果。
4. 原则的可持续性:环境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指标应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确保环境质量能够长期得到改善和保护。
5. 地方适应原则:环境规划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方案。
因地制宜,确保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6. 风险管理原则:环境规划应嵌入风险管理的理念,评估和监测环境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应对。
通过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环境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和意外事件。
以上是环境规划原理的基本内容,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方案,实现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3、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4、污染限期治理(环境管理中最为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填空:1、环境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or选择)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行为主体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5、按规划期划分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6、资源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选择:1、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2、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
3、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4、“老三项”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5、“三同时”管理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规划的定义(名词解释):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实施主要以为主导。
3.实质:一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科学决策活动。
4.环境规划的内涵(简答题)环境规划的对象是:“”复合生态系统(必考)环境规划的任务(目的)是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环境规划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先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环境规划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作出的综合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全国性环境规划要有全国宏观综合考虑5.环境规划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的投资获取的环境效益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6.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7.环境规划的类型:按时间分:(必考)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5-10年,5年环境规划一般称五年计划。
五年环境计划便于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并纳入其中;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它是五年计划的分年度实施的具体。
按环境要素划分: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必考):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按性质划分8.例题: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环境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第二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1.环境系统: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和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的开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