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6
二次离子质谱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1 引言:离子探针分析仪,即离子探针(Ion Probe Analyzer,IPA),又称二次离子质谱(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um,SIMS),是利用电子光学方法把惰性气体等初级离子加速并聚焦成细小的高能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使之激发和溅射二次离子,经过加速和质谱分析,分析区域可降低到1-2μm直径和5nm的深度,正是适合表面成分分析的功能,它是表面分析的典型手段之一。
应用离子照射样品产生二次离子的基础研究工作最初是R.H.斯隆(1938)和R.F.K.赫佐格(1949)等人进行的。
1962 年R.卡斯塔因和G.斯洛赞在质谱法和离子显微技术基础上研制成了直接成像式离子质量分析器。
1967 年H.利布尔在电子探针概念的基础上,用离子束代替电子束,以质谱仪代替X 射线分光计研制成扫描式离子探针质量显微分析仪[1]。
二次离子质谱(SIMS)比其他表面微区分析方法更灵敏。
由于应用了中性原子、液态金属离子、多原子离子和激光一次束,后电离技术,离子反射型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离子延迟探测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使得新型的IWHI 的一次束能量提高到MeV,束斑至亚μm,质量分辨率达到15000,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小于0.5μm和5nm,探测限为ng/g,能给出二维和三维图像信息。
SIMS 已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材料成分分析方法,在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科学、催化、薄膜和生物领域有广泛应用[2]。
2 SIMS的基本原理[3]离子探针的原理是利用能量为1~20KeV的离子束照射在固体表面上,激发出正、负离子(溅射),利用质谱仪对这些离子进行分析,测量离子的质荷比和强度,从而确定固体表面所含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2.1 溅射被加速的一次离子束照射到固体表面上,打出二次离子和中性粒子等,这个现象称作溅射。
溅射过程可以看成是单个入射离子和组成固体的原子之间独立的、一连串的碰撞所产生的。
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扎卡里·沃拉斯(Zachary Voras)1.分类二次离子质谱法(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SIMS)是一种灵敏的表面分析质谱技术,可对样品进行光谱分析、成像或深度剖面分析。
这是一种侵入式技术,不能进行原位检测。
2.说明SIMS是一种超高真空(ultra-high vacuum,UHV)表面分析技术,可以观察样品表面的原子和分子种类。
该技术用离子源发出一次离子束,聚焦并加速轰击样品,样品受碰撞脱落的二次离子直接进入质量分析仪(通常为飞行时间质量分析仪)(Vickerman,2009)。
这种碰撞级联会将一次离子的势能转化为脱落的二次离子碎片的动能。
质量碎片的大小则与脱落部位和初始碰撞位置的远近有关。
要获得最佳信号速率和质量分辨率,必须对一次离子和二次离子进行高水平控制,而一次离子源到分析仪之间的路程超过1 m,因此仪器应保持超高真空条件,才能将平均自由程碰撞控制在最低限度。
图1为SIMS表面分析概述。
在一次离子束入射能量和种类设置最优的情况下,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一碰撞事件的二次离子产额。
通过观察原子离子或分子离子都可以表征样品的表面材料,但使用下文所述的团簇离子源则可能减少残余对材料的损伤。
图1 SIMS表面分析概述为获得较高的质量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仪通常采用飞行时间(time-of-flight,TOF)质量分析器,因为TOF可匹配脉冲式一次离子束。
TOF质量分析器的作用是让进入的离子先通过漂移管加速,再撞击探测装置(通常为微通道板)(Tang等,1988)。
为确保获得最佳质量分辨率,一次离子束的脉冲必须和质量分析仪的提取/加速阶段完全同步(Niehuis等,1987)。
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分辨率,离子束的脉冲宽度就必须尽可能窄(<1ns)(Eccles和Vickerman,1989)。
与其他质量分析器(如四极杆分析器和扇形磁场分析器)相比,TOF质量分析器有着最高的传输率和灵敏度,可满足静态SIMS分析对数据速率的要求(Vickerman,2009)。
飞行离子二次质谱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是通过用一次离子激发样品表面,打出极其微量的二次离子,根据二次离子因不同的质量而飞行到探测器的时间不同来测定离子质量的极高分辨率的测量技术。
TOF-SIMS作为最前沿实用的表面分析技术之一,可以通过离子束对样品表面进行轰击产生的二次离子,精确确定表面元素的构成;通过对分子离子峰和官能团碎片的分析,可以方便地确定表面化合物和有机样品的结构;配合样品表面扫描和剥离,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甚至三维的成分图,是表征元素和化合物空间结构的有力工具。
目前,TOF-SIMS主要用于有机样品的表面分析,如生物药品的有机物分析、半导体材料的污染分析、储能材料分析及有机分子碎片鉴定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材料成分、掺杂和杂质污染等方面的分析中也逐渐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次离子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二次离子质谱仪是一种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质谱仪,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一个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将样品表面的原子或分子转化为二次离子,然后将这些二次离子收集并进行质量分析。
二次离子质谱仪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离子束轰击样品:在二次离子质谱仪中,通常使用惰性气体(如氩气)产生离子束。
离子束被导入到样品表面,通过碰撞作用将样品表面的原子或分子转化为二次离子。
2. 收集二次离子:二次离子被收集到一个称为“二次离子探测器”的装置中。
二次离子探测器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离子检测器组成,用于测量二次离子的质量和数量。
3. 质量分析:在二次离子探测器中,二次离子经过加速和分离,进入质量分析器。
质量分析器使用磁场或电场将二次离子按照其质量-电荷比分离,并将它们引导到不同的检测器中进行检测。
4. 数据处理:二次离子质谱仪的数据处理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
数据采集通常使用计算机控制,并将二次离子的质量-电荷比和数量记录下来。
数据分析通常使用统计学方法和化学分析技术,用于确定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数据展示通常使用图形化界面,以便用户能够直观地理解结果。
二次离子质谱仪广泛应用于材料研究、地质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它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非常好的定量能力,可以检测到微量元素、分子和同位素等。
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分析技术及其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应用作者:昌鹏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8期摘要: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是一种成熟的应用广泛的表面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ppm-ppb)和高分辨率。
本文介绍了SIMS基本原理和分类及其在半导体产业中材料分析、掺杂和杂质沾污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SIMS;半导体;表面分析;材料分析1 前言SIMS作为一种成熟的表面分析技术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最初主要是用在半导体产业的工艺研发、模拟和失效分析等,在近二、三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推广到应用于金属、多层膜、有机物等各个领域。
SIMS具有很高的微量元素检测灵敏度,达到ppm-ppb量级。
其检测范围广,可以完成所有元素的定性分析,并能检测同位素和化合物。
SIMS具有高的深度分辨率,通过逐层剥离实现各成分的纵向分析,深度分辨率最高能到一个原子层。
半导体材料通过微量掺杂改变导电性质和载流子类型,并且特征尺寸降到亚微米乃至纳米量级。
上述特点使SIMS在半导体生产中的材料分析、掺杂和杂质沾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 SIMS基本原理SIMS是溅射和质谱仪的结合,可识别样品中的元素,因此是许多分析方案的首选测试手段。
作为半定量的手段,在SIMS质谱图中二次离子的峰值并不能直接反应样品中元素的浓度。
SIMS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能量在250 eV到30 keV的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即可产生溅射现象。
一次离子进入基体后会产生大量高强度但存在时间短促的碰撞级联,基体中的原子发生位置迁移。
接近表面的原子得到足够能量会离开样品表面,称为溅射原子。
溅射原子会以原子或分子团的形式离开表面并带上正电或负电,经过电场和磁场的筛选和偏转输入到质谱仪,由此SIMS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分布。
图1 SIMS原理示意图3 SIMS仪器类型SIMS机台主要部分包括离子源、一次电镜、二次电镜、样品交换室、质谱仪、信号探测器等,整个腔体处于高真空状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