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可见,实验对于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是多么重要。
所以,教师应让他们从刚开始学物理就具有强烈的实验意识,并养成尊重实验、尊重事实的科学习惯。
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方法的保证。
演示实验可使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还为学生实验的正确操作起着示范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演示实验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准备,确保成功在课堂上要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例如,在做摩擦起电实验时,我们要来检验被摩擦过的橡胶棒或玻璃棒是否能使验电器带电张开一定的角度。
除了解决绝缘这个关键问题外,要使实验成功还需要注意天气环境问题。
如果空气湿度太大,实验现象就不太明显或根本没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预先用取暖器对实验器材进行烘干。
如果演示实验中经常损坏仪器,或者经常失误,甚至失败,将会造成不良影响。
不但会使学生认为教师的演示是在勉强、在将就、在做戏,而且自然地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形象。
因此在实验之前,要估计到各种可能的不利因素,以便预先作好充分准备。
试做不只是考虑实验如何做成功,还需要考虑实际可能的教学效果。
避免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
二、巧妙演示,激发兴趣演示实验中,可以展示许多有趣、新颖、惊奇的物理现象。
如在初二学生的第一节物理课上,我做了很多有趣的小实验:有“调皮的纸片”“水面漂针”“空手断粗铁丝”……在演示中注意变化演示方式,巧设疑问,突出演示效果,吸引住了学生,使学生产生内部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把学习积极性引向具体的学习目标。
浅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特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
一、为什么要加强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这主要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物理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心理发展的核心是思维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具体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
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阶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认识主体在认识客体时往往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并首先使用形象思维来认识客体,而且在面临新的问题或情境时,其认识水平往往退回到较低的认识水平。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也认为: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用抽象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经验和活动机会,在课堂上就要大力加强演示实验,只有如此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物理概念和规律。
初中生心理的另一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
如果我们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恰当地进行演示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强烈愿望。
例如我在《连通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告诉学生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
然后提问:我们对连通器中倒同一种液体时,几个粗细不同的管中,液面谁最高呢?有的学生说细的高,有的说粗的高,争得面红耳赤,然后我让带色的液体倒入连通器中,待液面静止时,用刻度尺一量,发现液面一样高,学生顿时疑惑不解。
随即我自然地导入了分析连通器液面相平的原因,学生听得格外认真。
正是这一个个颇为有趣的演示实验,使学生一步步步入物理科学的宫殿,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学生心理的另一方面——记忆的角度来分析,结合演示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久远。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展开,旨在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增强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对象本教学任务针对初中学生,他们在物理学科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对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方法掌握不足。
在生理和心理特点上,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
此外,考虑到学生在实验技能、学习兴趣、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
(2)理解并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3)学会撰写实验报告,规范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安全意识和实验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归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策划和实施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善于质疑。
(3)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风貌。
(4)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5)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养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很好很漂亮马马虎虎很一般很差很难看准备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全方位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科演示实验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实施阶段: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改进并补充演示实验,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时间(一般为一章教学内容结束),调查总结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的实际反应情况,同时对下一研究做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总结阶段:汇集实验材料、问卷分析汇总和数据处理;分析学生在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种种表现,究结果。
总结实验研究的经验与得失,为今后的扩展研究作好积累。
研究可行性分析:过互联网搜集大量的与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相关的实验资料,同时教师积累了一些根据教学要求对堂演示实验修改使用的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
参考文献:王义智编著,王宗敏审定,实用教学艺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郭玉英主编,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探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2009-12-29 10:32:31探讨开展物理小实验,,2009-12-29 10:18:02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2010-1-7 15:33:00新课程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作者:刘红瑾(专家研修甘肃义教学科专家网络研修三班)∙评论数/浏览数:5 / 1238∙发表日期:2010-05-04 21:24:33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
如何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也是目前我们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凭借既定的教材和手段,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争取最佳的教学途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有效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
刍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我们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了演示实验的教学形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本人觉得要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演示实验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
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这样的教学效果会不理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
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
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
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例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时,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悬浮现象,再加浓盐水时,鸡蛋就可能上浮不起来。
所以有的老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作了如下的改动: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得出下沉和上浮的条件。
接着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分析得出悬浮条件,然后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中和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为什么漂浮时和悬浮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而受到的浮力却相同?这样处理,不但实验成功的把握大、效果好,而且学生也容易理解。
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
演示时间的长短要适当,时间太短,可能实验过程过于简单,没有达到教学效果;时间过长,可能是实验操作过程教师不够熟练,也可能是实验失败,要做多次等等,时间过长就会影响本节课后面的教学内容的教学,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效果也不会好。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验参与度不高,实验效果不理想。
为了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课题旨在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 丰富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 为我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分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实验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度不高。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3)学生实验参与度不高,实验效果不理想。
(4)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素养。
2.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实验教学内容。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3)激发学生实验参与度,提高实验效果。
(4)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 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1)实验探究教学策略(2)实验创新教学策略(3)实验合作学习策略(4)实验评价策略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探究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4. 行动研究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研究方案,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效果。
五、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相关资料。
2. 实施阶段: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效果。
3. 总结阶段: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物理实验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实验操作、教学反思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能力。
二、教研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教研活动首先进行了集体备课,针对《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题,教师们共同讨论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实验操作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们分组进行了实验操作。
实验过程中,教师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教学反思实验结束后,教师们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教学反思。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原理是否清晰?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2)实验步骤是否合理?是否便于学生操作?(3)实验器材是否充足?是否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4)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何避免?(5)如何将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三、教研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集体备课和实验操作,教师们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教学能力。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3.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了物理学习成绩。
四、教研总结1.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 注重实验原理的讲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验原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优化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效率。
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步骤,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
作者:陆艳国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5期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方法可以还原科学发现的原型,能更直观逻辑地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能在教学中清晰地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1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物理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已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物理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
这里所说的认知基础是指学生尚未学物理前,由于长期日常经验的积累所形成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点,即学生的前概念。
由此可见,物理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前概念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物理的教学必须首先正视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促使其向科学概念转变。
前概念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顽固性(所谓顽固性是指学生脑子的前概念根深蒂固,很难转变)。
这就给我们物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物理教育研究结果表明人要获得新知,势必要以改变甚至放弃长期以来都认为正确的、有用的知识和信念为代价。
2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
2.1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的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选择,选择实验效果清晰、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实验仪器不具备让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实验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以引导观察与思考→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拓展发散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
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演示实验教学前,先提示让学生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情况,观察电路的连接情况,然后教师将“220V25W”与“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 220V 的电源上,进行实验,及时让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在获得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串联与并联的区别,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达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高度,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取材简单,操作方便,提高学生参与度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演示实验,更能拉近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切地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可用平时容易找到的器材:橡皮筋、直尺、纸屑、大鼓、玻璃瓶、水杯、水、长笛、口琴等,不用教师演示,学生就纷纷动手探究起声音的产生。
有的研究橡皮筋、直尺、鼓的振动发声。
有的对着瓶口吹气,研究气体的发声。
有的研究水的发声,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再如:学完“光现象”一章后,让学生搜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玻璃杯、水、笔、白纸、牛奶、激光手电筒、蚊香、火柴、大塑料瓶、塑料袋、玻璃槽、果冻等,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演示实验。
学生不但仔细观察还对现象进行解释。
如:将激光射入透明的果冻,观察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又如:在玻璃杯中装入水,加少许牛奶搅拌均匀,让激光通过溶液,能看到一条笔直的光线,这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然后,在玻璃槽内点燃蚊香,让激光斜射入玻璃槽中,观察光的折射。
这些小实验就可以解析光的传播特征,便于学生对光学知识的认知。
2.3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加强认识,理解透彻。
如有些实验是科学家在特定条件下完成的,教师不可能实现在课堂上的演示,只能借助图片、文字来表述,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如原子弹的爆炸、“神舟七号”飞天等场面。
若用多媒体,则可顺利再现其壮观的场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官刺激。
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爱科学、爱祖国的热情。
还有一些实验,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进行了演示,但可见度小,不易观察,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雾里看花”——实验效果不明显,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往往要么教师拿着实验器材逐一给学生看,要么让学生到前面去看,这样既麻烦又浪费时间。
只要利用现在很多学校都配上了的实物投影仪,就可以对这一类的实验进行放大,让学生看得明明白白。
因此,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论
为了让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做到上述几方面,还必须把演示实验充分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所以,不应局限在讲授新课时,就是巩固练习、复习阶段都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的实验。
演示实验教学只要掌握好方法、策略与技巧就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王进颖.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新课程研究[J].职业教育,2009(11).
[2] 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8).
[3]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