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全省不同时期的森林覆盖率
- 格式:xls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
国家林业局年3月15日公布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指标如下:国家森林城市评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以下指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一、组织领导(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三)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四)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资金有保障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二、管理制度(一)认真编制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
城市森林建设按照规划严格实施,能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严重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和树木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破坏绿化成果案件;(三)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固的科技支撑;(四)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有明确的管理机构;(五)城市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图件齐备。
三、森林建设(一)综合指标1.编制实施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有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
2.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3.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4.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绿化隔离林带,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缓解城市热岛、浑浊效应等效果显著;5.江、河、湖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高,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水质近5年来不断改善;6.提倡绿化建设节水、节能,注重节约建设与管护成本。
简述我国建国后的森林变化情况作者:凌云阁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02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仅是森林历史长河的瞬间,既不能发生森林植被地带性的更替,更不会发生寒热带不同树种的大量南迁或北迁等演变过程。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科学技术的进步,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等,使人们对于森林的培育和利用,正在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变。
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诸如政策的失误、森林区的过量采伐、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缓慢等,也在伴随着正常的演变过程,起着阻碍性作用。
上述这些有利与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于森林的结果,导致森林发生着与地质时期或历史时期迥然不同的新变化。
关键词:森林变化;森林面积;森林灾害;森林防护;森林资源1 吉林省的森林面积、蓄积量、覆盖率有所增加据建国前夕的资料记载,吉林省森林面积约427万hm2,除有3000hm2人工林外,几乎全是天然林。
其中有73.5%在东部林区;有26.5%在中部或者半山区,西部白城、四平、长春则无林可言。
据20世纪末吉林省森林资源复查资料统计,全省有林地面积已达到608万hm2,比建国前增加42.3%。
在增加的180多万hm2中,约有103万hm2为封山育林及培育成林的残次疏林地,有78万hm2是人工林的面积。
由于人工林的迅速兴起,大大地改变了西部无林地区或四平,长春有林甚少的局面,从而扩大了全省的森林面积及覆盖率,而蓄积量也有所增加。
森林面积的增加,森林覆盖率也相应的有所增加,即由建国当时的21.4%增加到1980年的35.9%(包括灌木林),几十年间增加14.5%。
建国后,由于营造大面积的人工林和大量的封山育林,使森林覆盖率少或分布不均的现象,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缓解。
例如,无林的白城地区,其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5%,东部半山区的东丰、磐石,其森林覆盖率已分别由建国初期的10%和12%,达到1980年的46%和44.3%。
森工地区采育关系处理较好的临江林业局,积累采伐面积为38200hm2,更营造林面积为41714hm2,森林覆盖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1.引言1.1 概述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是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查的一项重要成果。
通过对森林资源的面积、分布情况以及保护与利用状况的详细统计和分析,报告为我国的森林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气候和水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我国的森林资源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和问题,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对全国各地的森林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地面实地调查和数据整合等手段,报告准确统计了我国森林资源的总体情况和分布特点。
在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概况的部分,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国森林资源的总体面积和分布情况,并对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同时,报告还将重点关注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的发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报告还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用来介绍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的背景和意义,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分为多个章节,主要介绍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概况以及森林资源的面积和分布情况。
其中,第二章"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概况"将详细阐述森林资源清查的背景、目标、方法和数据来源等内容;第三章"森林资源面积和分布情况"将分析森林资源的总体面积、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森林分布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
结论部分对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概括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亮点,重点提出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中国森林覆盖率及各省森林分布图01
中国森林覆盖率及各省森林分布图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
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 森林资源和林地占有的实
际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等于:(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得出的数称森林覆盖率。
注:林地分类请查阅《“
林地”和“林种”?》林木绿化率:林木绿化率是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树占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
:根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2.96%。
森林覆盖率变化图注明:以下资料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数据暂缺)大陆
各省级行政区森林覆盖率排名(从低到高排列)。
31.?新疆森林覆盖率: 4.87%森林面积: 802.23 万公顷30.青海森林覆盖率:5.82%森林面积 :419.75 万公顷29.甘肃森林覆盖率:11.33%森林面积: 509.73万公顷。
中国森林资源(2004-2008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一、基本情况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
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
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
活立木总蓄积14 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
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 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 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 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中国森林覆盖率22.96%作者:王兮之来源:《绿色中国·B》2019年第06期22.96%——最新的全国森林覆盖率。
这个数据,比上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提高了1.33个百分点,而净增森林面积则超过了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让我们来看看——翻阅刚刚出炉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许多数据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这些数据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等专家。
乔木林1892.43亿株乔木是怎么统计出来的?22.96%,比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覆盖率21.63%提高了1.33个百分点。
这1.33意味着全国森林面积净增1266.14 万公顷,比福建省的面积还要大。
长期负责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技术工作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煜星介绍说,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实现了30 年来连续保持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
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乔木林有1892.43亿株乔木。
统计株数还是第一次,有什么意义?如何统计出来的?还有哪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张煜星说,建立森林面积、蓄积量、株数、径阶结构分布、空间分布等数据库,再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精准描述、模拟、管理、研究森林资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样地乔木株数的调查,就可推算出全国乔木林中的总株数。
全国有41.5万个固定样地,是采用系统抽样布设的,每块样地面积为1亩左右。
这次对公众普遍关注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也进行了调查,如我国森林年涵养水源量6289.5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7.48 亿吨、年保肥量4.62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4000万吨、年滞尘量61.58 亿吨、年释氧量 10.29亿吨、年固碳量4.34 亿吨。
我国森林的变迁基本延续由多到少的脉络,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1934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公布各省森林资源情况,合计全国林地面积43958.39万公顷,森林面积9108.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0%(《第三次申报年鉴》,1935)。
1947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又公布了按林区汇总的全国森林资源资料:全国森林面积8412.1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585718.7万立方米(农林部林业司,1947)。
国民政府农林部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华中、华北6个林区(熊大桐,1987)。
其范围和森林分布情况为:(1)东北林区,范围包括东三省。
森林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流域、图门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拉林河流域、三姓地区、中东铁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
此林区为全国森林最集中的地区。
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大,木材材质好,水陆运输便利。
(2)西北林区,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的一部分。
森林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小陇山、洮河和白龙江流域、黄河上游流域、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处。
(3)西南林区,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西藏和广西省一部分。
森林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流域、青衣江流域、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滇南山区、大围山、渠江流域、峨眉山、大小凉山、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清水江流域、榕江流域、十万大山、大崇山、瑶山、大明山、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处。
森林蕴藏量仅次于东北林区。
(4)东南林区,范围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
森林分布于鄞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瓯江流域、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汀江流域、浈江流域、莽山、五指山、阿里山等处。
(5)华中林区,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
森林分布于神农架、沅江流域、资江流域、湘江流域、赣江流域、青弋江流域等处。
(6)华北林区,范围包括山西、山东、河南等省。
森林主要分布在宁武山和方山、蒙山、崂山、嵩山、洛河上游流域等处。
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会议文字整理)以下是贾治邦局长对此次资源清查结果的总结: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a,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3。
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a,蓄积19.61亿m3,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全国森林资源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ha,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m3,年均净增2.25亿m3,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ha,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m3。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资源快速增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ha,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m3。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ha,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四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 m3,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 m3,每公顷株数增加57株,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达到52.41%,上升15.64个百分点,森林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五是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移稳步推进。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的比例明显上升。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中国林科院依据本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t。
中国生态危机触目惊心的数据土地. 全国森林覆盖率16.5%,有说只有8%。
芬兰67%,日66%,韩64%,挪威60%,瑞典54%,加44%,德30%,美33%,法20%,印度23%。
世界平均22%。
. 1958年前四川省森林覆盖率33%,1980年降为13.1%。
全省193个县,91个县覆盖率在10%以下,67个县10-20%,23个县20-30%,12个县30%。
. 1949年全国沙漠、沙化土地66.7万方公里。
1990年代初168.9万方公里。
2003年全国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3%。
. 由于森林滥伐,1950年代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16万方公里。
1992年水土流失面积179.4万方公里,占全国面积18.7%。
2009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82.59万方公里。
截止上世纪末,严重水土流失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8.2%。
. 全国960万平方里,减去荒漠化和冰川石山高寒荒漠土地约3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367万平方公里,就只剩下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人口则从1949年的4亿扩大至13亿,增大3倍多。
中华民族在六十年间的生存空间减少至五分之一,已退无可退,再退,也就是退到太平洋里了。
. 1950年全国耕地16亿亩,人均2.7亩。
1996年19.5亿亩,2007年18.26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人均1.38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2006中共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2009年全国播种面积16.35亿亩。
. 保守估计全国约1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镉、砷污染比例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
. 大陆市场大米四分之一含有铅毒、镉毒等重金属污染,引致食者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精神错乱、关节疼痛、结石、癌症等病症。
(据大陆《新世纪》周刊总437期)。
. 2005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524亿吨,比2000年增26%;2008年废污水排放量758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