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导学案)18.阿炳在1950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语文教案《阿炳在1950》八年级语文教案《阿炳在1950》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讲解词)的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讲解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思路: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文章重要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
再在此根底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被载入太空。
二、欣赏阿炳的照片并介绍。
(参照课前准备的短文)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
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
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
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教师小结: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慨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三、整体感知1、检查词语解释: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2、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谈谈读过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受。
3、理清文章构造,把握内容。
河南省项城一中八年级语文《阿炳在1950》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2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3学习本文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写人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预习案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
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这次录音也传为佳话。
“阿炳”的一生是悲惨的,有很多坎坷的经历,但作者没有过多涉及,笔墨集中在他在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这一年的时间里,反映了新中国改变阿炳的命运这一主题。
以事实证明只有新中国才能使艺术之树长青,才真正重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
2、给黑体的字注音。
储师竹()生涯()稀罕()便携式()琵琶()蹒跚()3、词语解释稀罕: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阿炳,原名________,《_____ 》是他的传世之作。
为他录音的两位音乐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_。
2)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_____ 》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3)两位教授抢录下的六首乐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二、课堂学习研讨1、阿炳是什么人?1950年对他有什么特殊意义?2、《金圆券害煞老百姓》事件反映了阿炳怎样的性格特点?3、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 、课文反复提到《二泉映月》,为什么?5、“他从来没有随便收取人家施舍的一个钱。
初二下册语文《阿炳在1950》教案《阿炳在1950》教学导案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画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氛围,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浏览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柔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浏览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攒、心得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本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的设定如下:⑴能正确朗诵课文,疏通文意,积攒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浏览文言文的能力;⑵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单悲凉的心境;⑷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本文个别语句艰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攒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长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将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心得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到达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标。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发问法、练习法等。
18.阿炳在1950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并积累生字词;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学习本文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物命运的写法。
2.解说词中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
3.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任何人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
人生因为音乐的存在而有滋有味。
在音乐的熏染下,我们会变得沉静、温和、从容、豁达,我们的情感由坚硬变得柔软,由粗糙变得精细。
那么你知道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吗?导语设计2:播放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导入新课,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原创作者吗?他是丧失视力的阿炳,在这首曲子里表达了他人生经历中的酸甜苦辣,请认真品味。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稀罕(xī hɑn) 截(jié)然不同巅(diān)峰耗(hào)尽高山仰(yǎnɡ)止千古绝唱(jué chànɡ)2生词注解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
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千古绝唱: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3背景追溯1950年秋天,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打算到无锡录一部分道教音乐用于研究,顺便为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简介电视专题片文字稿2简介《二泉映月》3分角色朗读课文4阅读,理清思路,梳理结构(全文可分二部分,概括段意)5讲析第一部分(第1~23自然段)。
(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交流点拨】①《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②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在公开场合卖艺。
③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④阿炳的性格特点。
(3)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同答)【交流点拨】①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18、* 阿炳在1950
一、学习目标:
1、疏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2、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学作特点,注重学习倒叙、插叙等写作方法。
3、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4、体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感知:
1、二胡比赛的必奏曲是什么?它便是《二泉映月》,其作者就是阿炳。
2、扫除字音障碍,体会词语含义。
2、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二)、自主合作学习:
1、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过程和意义、价值。
○1为抢救《二泉映月》等文化遗产,文中提到哪些人起到了主要作用?
○2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抢救文化遗产的过程?请在文划出来。
○3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哪些意义、价值?请在文中找出来。
1、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中哪些文字在“点”上写了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哪些文字在“面”上写阿炳饱经坎坷沧桑的一生?这些文字体现了本文什么写作特点?
○2就表达方式和记叙顺序来看,文中还体现了什么写作特点?请在文中体现这些写作特点
1
的句子划出来。
○3文中还体现了什么写作特点?请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来证明。
(A、解说词与同期声相结合的特点。
B、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
3、本文并非仅仅写了阿炳在1950年的一些情况,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4、终观阿炳的一生,阿炳到底是不幸的还是幸运的?
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册
2。
《阿炳在1950》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思路: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文章重要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
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来自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被载入太空。
二、欣赏阿炳的照片并介绍。
(参照课前准备的短文)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
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
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
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教师小结: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三、整体感知1、检查词语解释: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2、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谈谈读过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受。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第18课阿炳在1950一.【预习展评】1.略2.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
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
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
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3、《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之曲。
【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第一课时预设问题一: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
《阿炳在1950》导学案1、认识阿炳及名作《二泉映月》,了解课文内容,领略中心思想。
2、了解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展现人物命运的方法。
泛读课文、品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分组展示。
1、知识链接① 作者介绍崔屹平,生于1954年,男,山东临淄人,中共党员。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负责人。
②简介阿炳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无锡民间艺人,创作世界名曲《二泉映月》 ③介绍二胡二胡,也叫胡琴,一种弦乐器,在竹上系马尾毛,放在两弦之间拉动。
④写作背景中央电视台办了一个题为《记忆》的系列专题节目,这个节目有一期介绍了阿炳及《二泉映月》,2001年播出后,深受观众欢迎。
2、字词积累 ①注音:无锡( ) 勒令( ) 沦( )为 聆( )听 诞( )生 耗( )尽 糯( )米 衣钵( ) 巅( )峰 稀罕( ) 琵琶( ) 步履( )②解释: 截然不同: 步履蹒跚: 千古绝唱:【我的疑问】一、知识链接及字词积累1、电视专题的文体特点是什么?2、学生自行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3、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呈现形式与传统的纪实性报告文学有一些差别,按照情节的安排,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写出简单的结构提纲。
)1、读完课文,你认为阿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为什么课文标题是“阿炳在1950”而不是“阿炳与《二泉映月》”?3、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多层面来展现阿炳的命运的?有什么好处?4、阿炳是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他的一生是悲惨的,有很多坎坷的经历,然而本文作者并没有过多涉及,笔墨集中在1950年这一年间,反映了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
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我知道我能行1、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
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18、《阿炳在1950》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的文体特点。
2、认识阿炳及其名作《二泉映月》。
3、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关于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
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
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
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
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
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2、背景说明: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
《阿炳在1950》一、设计说明本文是电视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学习对复杂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分析、综合的方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点拨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字词。
2.梳理全文,提炼信息,概括阿炳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3.探究电视专题片的语言特点。
4.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二泉映月》,用动人的乐曲帮助学生了解阿炳传奇的一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分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他在第一次听到这首用二胡演奏的曲子时感动得流下眼泪。
他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吗?它就是《二泉映月》。
(二)教学切入点1.从人物形象切入:从阿炳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等方面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
2.从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切入:教师提示对复杂新闻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分析、综合。
3.探究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抓住新闻提供的重要信息,透过现象抓本质,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举例:以探究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为切入点。
1.简要概括阿炳的人生经历,说说这些经历与阿炳的人格、艺术成就的关系。
2.怎样理解“从来都是站着演奏的阿炳今天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奏了”?3.文章结尾“《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有什么深刻含义?(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师生探究合作、综合分析法。
1.课文以“阿炳在1950”为题,是否将文章定格在1950年?它的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重要新闻信息的筛选、梳理、分析、综合。
(四)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圈点出有价值的信息,讨论交流,共同探究,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刻内涵。
2.师生探究合作: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归纳。
18* 阿炳在195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2、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二泉映月》磁带,欣赏这首名曲。
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走进阿炳: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
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三、预习检测:
检查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二泉映月》:此曲录完后,还没有名字。
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所以命名《二泉映月》,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说和内容无关。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
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
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
(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五、合作探究:
(一)讲析第一部分
(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的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
明确: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D、阿炳的性格特点。
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3)老师小结
(二)讲析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
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3)教师小结
六、精读品析:
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分析)
①解说词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②多个人、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
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
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③声画合一: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④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通过介绍和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七、拓展延伸: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准备花十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抢救民间文化艺术,大到一幢建筑,小到一个荷包。
那么,我们也能为我们民族文化做点什么。
别做旁观者,行动起来吧。
也许你的一个偶然,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请大家课后搜集整理家乡的民间艺术。
板书设计:
阿炳在1950
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文字
稿阿炳艺术生命不朽
人物同期声
教学反思
《阿炳在1950》是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当初一看到“阿炳”,就对他产生了兴趣,遂决定选择他。
课文内容很简单,主要记述了为阿炳录制音乐特别是《二泉映月》的过程,插叙了阿炳的坎坷不平的身世、遭遇。
内容其实非常简单。
通过阅读第一大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录音过程,知道《二泉映月》的得名由来,还可以穿插语文常识,了解人物传记的真实性特点,基本上没有深刻的内容可以挖掘;对于阿炳的身世经历,文中也只是提到了基本的,有一些内容并未涉及或简单带过。
比如阿炳具体为何由盛而衰等。
于是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相关材料,然而在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并未很好地予以利用。
这是我最失败的地方之一。
这两大部分的有机结合,才能让《二泉映月》活起来。
讲完课,曾有老师提示应该课前就放这首曲子,可是我认为如果没有这些铺垫在前,只是把它当作工具,似乎不够尊重。
正是基于此,在阿炳的身世经历揭开之后,我才放起了《二泉映月》,并找到一首填词辅助,从学生朗诵效果来看,这又是最大的失败之一。
首先感情太深沉,其次内容过长。
少年不知愁滋味,他们怎能读出效果?
阿炳不是英雄,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无法刻意在他身上找到怎样的精神,作为教育学生的样板。
看见他的那双瞎眼,听到他的声声泣弦,更是不忍心那样做了。
我认为,本课其实在强调《二泉映月》的诞生流传的偶然因素。
其实,我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
而这些东西,我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把它呈现在课堂上,也不想说那么偏激的话,于是,也设计了一个“偶然”的假设问题:假如阿炳没有经历这样的遭遇坎坷,又会怎样?对于这样一个假设的问题,仍然又是草草收场,太苍白了,因为阿炳太孤独了。
最后,我还是表达了我认为正确的看法:一切伟大、崇高、经典,都在必然中孕育,在偶然的瞬间迸发,成就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