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提纲
- 格式:pdf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20
《最后一课》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依据高效课堂理念,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小说的主要情节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通过对小弗郎茨与哈默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教学设想:高效课堂倡导:“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感悟情感,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一组日本侵华暴行图片教师:画面中硝烟弥漫,中国人民流离失所,惨遭屠戮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师问:“小日本这样做,你们答不答应?”生答:“不答应!”“决不答应!”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设计意图】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教师慷慨激昂的导入语,师生之间的激情互动,营造了浓郁的爱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如果同学们认真完成了预习案,我想对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下面,让我们放出能量,探究下面的问题(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独立思考: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有哪些不同?明确: 学生,老师,气氛(二)跳读课文,合作探究从气氛、学生、老师三个方面分组探究在最后一课上的不同之处五分钟后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明确解决问题一:气氛不同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这节课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感受到什么?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哈默尔先生却要走了)作者在小说中创设了沉重悲伤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塑造了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两个小组的探究成果解决问题二:小弗朗茨的思想变化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弗朗茨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幼稚)────(成熟)2,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茨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明确: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哈默尔先生言行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品读一下哈默尔先生的言行看看哈默尔先生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能够影响小弗朗茨解决问题三:哈默尔先生的异常言行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哈默尔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哈默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哈默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哈默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茨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激动,愤慨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怎样理解哈默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6.哈默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三)请一位同学和教师共同演绎最后的场景,学生深情朗读,老师扮演哈墨儿先生,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动作、语言等描写的动情之处(四)总结主题:在这堂充满异样的课堂中,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同样崇高的爱国之情,上完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背景音乐:钢琴曲《思念》【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最后,教师的深情演绎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三、迁移提升,激情拓展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我们足可以为祖国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汉语而骄傲!足可以为能做一个中国人、懂得中文而自傲呵!同学们,学好母语,就是爱我中华;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进步,从学好语文开始,爱护母语,爱我中华吧最后让我们齐唱国歌,表达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播放国歌,与同学合唱【设计意图】教师深情有力的结束语,再次激发学生对汉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雄壮的国歌声,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板书设计:韩麦尔先生:有四十年的教学经验,是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语:确凿蟋蟀鼎沸桑葚收敛骨髓叵测人迹罕至倜傥2.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3.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德育目标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重点难点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难点: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同学们,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
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2、作者作品简介: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材之一,它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册教材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能够读懂难度较大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能够写出内容具体、条理清晰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4.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初步的演讲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和交流。
5.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能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主要包括课文、生字、生词、注释、思考与练习等部分。
其中,课文是主体,生字、生词、注释等是辅助部分,思考与练习是巩固和提高部分。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掌握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和评价标准。
生字、生词和注释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考与练习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材结构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结构,每个单元包含3-4篇课文,以及相关的练习和活动。
每个单元的主题和知识点都有所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等栏目,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五、课文分析本册教材的课文选编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和时代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人文素养。
课文类型多样,包括叙事、描写、说明、议论等文体,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
同时,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选编课文时,还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4《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第1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分钟)
)多知
层展示(
分
使最有学问的人也有难解的问题。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治学五、小结全文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复习巩固《同步》上题目,能力迁移
与
附:
一、同层展示:
1.给加点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
2、《两小儿辩日》选自,它的体裁是:。
二、课堂检测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⑷孔子不能决也()⑸孰为汝多知乎()()2.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附送: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4《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
(第2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
理解课文
孰为汝多
点字:
中心思想?
观察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还敢于争辩。
儿
设
附:
三、同层展示:
1.给加点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
2、《两小儿辩日》选自,它的体裁是:。
四、课堂检测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⑷孔子不能决也()
⑸孰为汝多知乎()()
三、布置作业:
1、《同步》前两个题(必做)
2、《同步》能力迁移部分(选做)。
18、《木兰诗》教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可汗()()机杼()军贴()燕山()朔气()金柝()红妆()胡骑()傍地走()2.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____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探究1.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3.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知识链接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单元引领:人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本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阐述理想对于人生决定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
《人生寓言》讲了人生哲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紫罗兰之死》提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为学》用蜀鄙之僧的故事阐发了难的的辩证关系和事在人为的道理。
课题:理想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
诗人主要借助比喻手法,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理想,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4、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学情分析:本文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这类富有哲理性的文章,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材料。
教具准备: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
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浆,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教学进度表二周: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四、五周:完成第三单元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六、七周:完成第三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提高欣赏作品的水平,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作文比赛。
第八、九周:复习前三个单元,准备期中考。
第十一、十二周:完成第四单元教学任务,使学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第十三、十四周:完成第五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理解,背诵古代诗文。
第十五、十六周:完成第六单元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第十七、十八周:复习,准备期末考。
理想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德育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时间:3月2、3日课时一、回顾导入:同学们,在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教学新课:诵读解诗意在“学生自读——小组品读——学生互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朗读课文的标准,请一个学生记录,并把认同率比较高的标准选出来,用以指导学生的朗读教师归纳:读准字音把握语调,音律,节奏区分句子中的词语轻重缓急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生字词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蜕变tuì倔强jué洗濯zhuó玷污diàn扒窃pá诅咒zǔ寂寥liǎo夸耀yào脊梁jǐ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回答出主旨。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习习惯。
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并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给人们带来的美和思考。
4.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合作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口头表达训练: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书面表达训练:通过写作练习、作文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课文、阅读理解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4.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
5.语文知识点的巩固和扩展:包括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等方面的知识点,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具体方法如下:1.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问题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景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5.评价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四、教学计划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按照以下计划进行:第一周:口头表达训练•学习如何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周:书面表达训练•学习如何用清晰、有逻辑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想法。
教学进度表第一、二周:完成第一单元教学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四、五周:完成第三单元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六、七周:完成第三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提高欣赏作品的水平,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作文比赛。
第八、九周:复习前三个单元,准备期中考。
第十一、十二周:完成第四单元教学任务,使学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第十三、十四周:完成第五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理解,背诵古代诗文。
第十五、十六周:完成第六单元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第十七、十八周:复习,准备期末考。
理想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德育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时间:3月2、3日第一课时一、回顾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一)诵读解诗意1、在“学生自读——小组品读——学生互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朗读课文的标准,请一个学生记录,并把认同率比较高的标准选出来,用以指导学生的朗读教师归纳:(1)、读准字音(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3)、区分句子中的词语轻重缓急(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2、生字词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蜕变tuì倔强juã洗濯zhuï玷污diàn扒窃pá诅咒zǔ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贪婪l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3、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回答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