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共25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772.50 KB
- 文档页数:25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______年,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____________,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____________。
2、_____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性质,故人民政协代行____________职权。
3、建国初期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反映新中国政治民主性的制度是____________,其确立的标志是______年,____________召开。
5、1954年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的宪法。
6、______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体会议召开,指出人民政协作为____________继续存在和发展,至此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6年4月,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五大省级自治区中最早成立的是____________,最晚成立的是____________。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是____________,这次大会提出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严重践踏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4、_____年,____________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进入______。
5、列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事例:①1980年,邓小平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1949——1956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56——1966 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 文革时期197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基石——新中国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大会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为人民民主国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成立的意义:(1)改变中国人民地位:推翻三座大山,当家作主。
(2)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双半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3)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二、措施——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根本政治制度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五四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特点: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意义:开创中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2)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政治协商会议结束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
(3)发展: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2)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3)概况:内蒙古(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年)(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文革时期(1966——1976年)践踏民主法制1、文革原因:(1)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根本原因(2)林彪、江青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1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条主线: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大方面: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三大成果:一是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新时期。
二是港澳顺利回归。
三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实现了民主与法制——一个纲领、一部宪法、三大制度、一个理念。
(1)一个纲领:共同纲领。
(2)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概述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出题形式看: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学生从选项中选出与之相符的论据或结论。
二是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
2.从考查功能看:考查理解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顺推、逆推的合理性,逻辑性。
【典型例题】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
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
”这表明(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技巧攻略】析题干―→过去金门充满硝烟,而今金门老百姓在厦门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
挖寓意―→过去充满硝烟说明两岸关系紧张,“而今保守的估计,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说明民间交流加强。
析选项―→A项“放弃限制”的说法不符合材料,B项准确提取了材料的核心信息,C 项与材料无关,D项只单独体现了台商,与题意不符。
明答案―→本题材料体现了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故选B。
【针对训练】1.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政治建设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历史条件(1)政治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会议内容:①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性质宪法;临时宪法性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职能转变: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职能转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①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政治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
②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后世界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政治建设: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不同点: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而西方议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
②性质不同(或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表人民的利益;而西方议会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③两者的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西方议会制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