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作品《 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 ;Nikolai Rimsky Korsakov古典吉他谱
- 格式:doc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10
手风琴重奏作品《野蜂飞舞》的曲式与和声分析作者:黄敏来源:《歌海》2019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安东尼·格拉-利尼改编的手风琴重奏作品《野蜂飞舞》的曲式结构以及和声配置分析,使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表现;通过对作品声部间的内在关联剖析,使演奏者能更深层的诠释作品声部中的相互交融。
[关键词]手风琴;《野蜂飞舞》;曲式;和声一、作品简介《野蜂飞舞》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所作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
其生动的音乐形象和别具一格的音乐素材,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管弦乐作品《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
”乐曲是a小调,2/4拍子,活泼的快板。
该乐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
整首乐曲运用半音阶的上下级进流动进行,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了第一主题。
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时至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基本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快钢琴曲之一。
这首作品具有“无穷动”的体裁特点。
半音级进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模仿出野蜂飞舞时的嗡嗡声,忽强忽弱的力度更生动地表现了上下盘旋、时近时远的飞舞动态。
乐曲第二主题又跳进音程构成,每个有力的音符似乎都充满了愤恨的情绪,最后在干净利落的尾声中结束。
管弦乐《野蜂飞舞》经过手风琴界的传奇人物安东尼·格拉-利尼改编为手风琴重奏作品。
乐曲右手部分用连音快速奏出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半音上下级进的旋律,模仿野蜂飞舞时嗡嗡的声音;左手以基础低音奏出由跳进音程构成的另一主题。
两者强有力表现出栩栩如生的野蜂飞鸣的形象。
从音乐本体的全局上分析,作品的三个声部都是通过强烈而急促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呈示。
曲谱介绍
本曲选自里姆斯基-克萨克夫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这段是王子变成黄蜂蜇刺仇人的情景,原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
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
《野蜂飞舞》是近来最让我感动的钢琴音乐,古典与现代最完美的结合。
马克西姆的狂野,如野蜂般乱舞,哈哈,太爽了。
钢琴圣手,速度超凡,疯狂得如此酣畅淋漓。
现代的意识流动,魔幻的放浪形骸,激情四射,酷毙了。
马克西姆Maksim Mrvica来自克罗地亚的欧洲新古典王子、钢琴圣手。
教育前沿282 2015年24期管弦乐曲《野蜂飞舞》赏析李艳娜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1100摘要:野蜂飞舞,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一首插曲,是一首非常诙谐幽默的音乐小品。
乐曲一开始便以快速的半音进行为我们描绘出一副野蜂飞舞的画面,充满了情趣。
关键词:管弦乐;野蜂飞舞中图分类号:I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4-0282-01野蜂飞舞,是俄国乐曲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者是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俄国作曲家。
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
1856年,进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并认识了巴拉基列夫,得到他的赏识,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以后成了“强力五人集团”的主要成员。
在鲍罗丁、穆索尔斯基、达尔戈梅斯基死后,他为他们的作品续完未竟之稿,改稿、校订或配器,为整理朋友们的作品做了大量的工作。
1871年起,他被彼得堡音乐学院聘为教授,在培养学生、著书立说、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成绩卓著。
代表作有十五部歌剧。
此外,交响乐作品也很有名,代表作有交响组曲《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和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又名《撒旦王的故事》)《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野蜂飞舞。
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一首插曲。
四幕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完成于1900年,是根据俄国文豪普希金的小说改编而成的。
《野蜂飞舞》是其中的一个片段,是一首非常诙谐幽默的音乐小品。
最初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由于此曲的非凡表现力和所具有的简捷明快的节奏,也常作为音乐会的独立曲目。
后来被改编成为钢琴、小提琴、萨克斯、单簧管、二胡等各种乐器演奏的独奏乐曲。
聆听经典!那些年春晚里的《野蜂飞舞》这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名曲之一。
尼古拉基于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作改编为同名歌剧《萨旦王的故事》。
《野蜂飞舞》也译作《大黄蜂飞舞》,是歌剧《撒旦王的故事》第三幕中的一段音乐。
音乐描述王子变成了大黄蜂,袭击两个坏人的形象动人画面。
活泼的快板,不断上下连续的半音反复变化,模拟出了野蜂飞舞时,翅膀震动的声音。
音乐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大群野蜂自远处飞来,嗡嗡嗡的噪音由远及近,蜂群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向目标发起攻击,目标被击毙,从空中坠落……(摘自乐友留言)《野蜂飞舞》在全世界广受欢迎,中国也不例外。
并且曾多次出现在中国各地春晚节目中。
在这个特别日子,小编一起和你回顾它的春晚踪影。
第一个表演,来自2012年北京卫视《环球春晚》,马克西姆连续表演了两首曲子《野蜂飞舞》 & 《出埃及记》。
听这首被誉为最快的乐曲究竟是什么感觉?在之前推送里,乐友形容:克西姆在古典钢琴上弹奏的《出埃及记》《野蜂飞舞》等经典乐曲,令人百听不厌!应该说,他的钢琴演奏自成一家。
这个说法更加生动形象:无数次地听过各种中外乐器演绎的《野蜂飞舞》,首先是节奏快,快得眼花撩乱,快得听不全其中的每个音符,只感觉黑压压的一群野蜂迎面扑来,有“抱头鼠窜”的感觉。
当然,也是享受极快节奏音乐的过程。
这对操着各种乐器来演绎这首乐曲的演奏家们也是一种考验,能将这首乐曲完全整下来,说明自身的功夫已经不浅了。
第二个惊喜表演,是2014年央视春晚上,郎朗联同克罗地亚魔杰二人组(2Cellos)演奏《野蜂飞舞》,加上雪儿的演唱,高潮迭起,一阵接一阵。
看得人心潮澎湃。
第三个是2018年,马克西姆在湖南卫视春晚的表演。
提醒一下,这个视频还有一首好听经典歌曲,记得听完。
三个春晚表演,你喜欢哪一个?欢迎留言分享交流。
野蜂飞舞读后感五百字"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Reading Reflection"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is a captivating piece of music that truly brings to life the vibrant and energetic dance of a wild bee. As I listened to its rhythmic melodies, I found myself transported to a world where nature reigned supreme and where the tiny yet resilient creatures of the bee tribe reigned over their domain with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野蜂飞舞》这首乐曲引人入胜,生动地描绘了野蜂充满活力的舞蹈。
当我聆听其富有节奏的旋律时,我仿佛被带到了一个自然主宰的世界,在那里,微小却坚韧的蜜蜂族群以坚定的决心统治着它们的领地。
The music, composed by Nikolai Rimsky-Korsakov, masterfully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bee's flight. It's a frenzied yet harmonious dance, a symphony of life in its purest form. The notes leap and soar, just like the bee zooming through the air, darting from flower to flower in search of nectar.这首乐曲由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巧妙地捕捉到了蜜蜂飞行的精髓。
《野蜂飞舞》钢琴曲简介及赏析《野蜂飞舞》是人们在音乐会上经常能听到的器乐独奏曲,可是当初它并不是作为独奏曲演奏的,它原来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创作的歌剧《萨尔丹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的一段戏剧音乐,是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
如今,这部歌剧已很少上演了,可是这首诙谐的管弦乐小曲《野蜂飞舞》,常被用作音乐会里的独立曲目。
还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手风琴、钢琴,甚至大号、扬琴等乐器的独奏曲目,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它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通俗名曲。
《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
”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地飞舞,追着叮咬他所厌恶的人。
整首乐曲几乎全部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半音阶组成,速度极快,具有“无穷动”的特点,演奏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许多音乐院校将它作为必考曲目之一。
因为乐曲指法太快,在钢琴上很难弹奏,它需要演奏者拥有超凡的技艺,所以有人称它是“世界上最难弹的钢琴曲之一”。
《野蜂飞舞》赏析乐曲从快速下行的半音阶开始,预示了整首乐曲的强烈气势和紧张气氛。
然后音乐直接进入到一个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半音级进的音阶走句中,音流快速地在琴键中上下翻滚,模仿着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的纤细震音,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群群凶猛的野蜂翻涌而来,翅翼振动的巨响回荡耳边。
接着,音乐在力度上的强弱变化,更是将野蜂忽远忽近又偶有停歇的寻找复仇对象的画面描绘得惟妙惟肖。
那音乐叙说着王子的复仇,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
在生动的音乐里,指尖跑动的速率中,人们感受到身心迸发出的激情,似乎全身的每一个脉搏都充斥着轻快的律动,随时预备着跟随音乐跳动起来。
中段音乐跳动比较大,旋律在钢琴的高低音间轻快、有力地进行。
模仿了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共鸣良好的单音拨奏,动力十足,仿佛一大群蜜蜂在头顶上方和耳旁不断盘旋,俨然一幅群蜂乱舞的紧张场面。
钢琴曲《野蜂飞舞》作品结构与特色[关键词]野蜂飞舞钢琴曲特点风格《野蜂飞舞》原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写的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管弦乐演奏的插曲。
问世以来,由于它的自身魅力,加之后人对它的改编,他俨然已经变成了一首雅俗共赏的音乐珍品,如今由于这首管弦乐小曲具有诙谐的风格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而受到中外演奏家的青睐,多年来被改编为各种乐器版本的独奏曲,在世界乐坛盛演不衰,其影响力早已超出原歌剧。
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拉赫玛尼诺夫的介绍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罗斯19世纪民族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之一,他出生于1844年,后因气喘病于1908年6月8日逝世。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生活在俄罗斯历史上的革命时期,沙皇政府对人民的剥削非常残酷,由于受西欧资本主义思潮产物的影响,那些有着先进民主思想的革命家企划并且多次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的起义,这些起义引起了俄罗斯在各种领域如文学,艺术和其他领域的思考,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给当局的残酷统治以无情的攻击。
而《野蜂飞舞》这一家喻户晓的作品,便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3部神话歌剧《萨旦王的故事》中第二幕第一场的管弦乐插曲,此歌剧寓意为讽刺昏庸沙皇统治。
拉赫玛尼诺夫是第一位钢琴版《野蜂飞舞》的改编者,他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里的音乐为基本素材,改编出了第一部钢琴版本的《野蜂飞舞》。
在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在钢琴和作曲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
1931年拉赫玛尼诺夫对《野蜂飞舞》进行了改编,使这首改编曲成为了世界最著名的钢琴改编曲之一。
二、《野蜂飞舞》作品结构分析与特色“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
”这首原为管弦乐曲的《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曾在原曲谱上这样标记。
此曲用小提琴、长笛或小号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