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涉外礼仪,1~3节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商务涉外礼仪,是指我国商务人员在接触外国商务人员时,应当遵守并应用的有关国际交往惯例的基本礼仪。
同一个世界,却有着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们的亲善友好之意。
涉外礼仪基本原则所谓的职场涉外礼仪原则,是指我国职场人士在接触外国职场人士时,应当遵循并应用的有关国际交往惯例的基本原则。
作为职场人士,既要了解掌握涉外礼仪基本原则,还要在工作中认真地遵守、应用涉外礼仪原则。
1.信守时间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守"信守时间"的原则。
在跨国家、跨地区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既是自我表现的一大目标,也是奠定交往对象彼此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石。
信守时间,遵守约会,就是用以取信于人的一项基本要求。
信守时间应注意以下的问题:在有关时间的问题上,不可以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与他人交往的时间一旦约定,即约会一经定立,就应千方百计予以遵守,而不宜随便加以变动或取消。
对于双方之间约定的时间,唯有"正点"到场方为得体。
早到与晚到,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在约会之中,不允许早退。
万一失约,务必要尽早向约会对象通报,解释缘由,并为此向对方致歉。
绝不可以对此得过且过,或者索性避而不论,显得若无其事。
2.不妨碍他人在公共场合中,应遵守"不妨碍他人"的原则。
不妨碍他人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里进行活动时,务必要讲究公德,善解人意,好自为之,切勿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够检点,而影响或妨碍了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士,或是因此而使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士感到别扭、不安或不快。
根据这项原则,在公共场合进行活动时,绝对不可以忘乎所以、为所欲为。
此时此刻,无论有无熟人在场,均须严于律己。
涉外礼仪基本内容外事礼仪,亦称涉外礼仪或国际礼仪,与外事纪律一样,也是外事人员在涉外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一种行为标准。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涉外礼仪根本内容,盼望能够协助大家!涉外礼仪根本内容一、根本要求讲究仪表与衣帽干净,面、手、衣履要干净。
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
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假设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
衣着要干净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
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
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须要着装。
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干净手绢与梳子。
皮鞋应擦亮。
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
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对一旁,幸免发出大声响。
举止大方得体,看法随和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
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风光。
说话客气,留意身份。
说话时神情衿持随和,面带微笑。
随意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前方可交谈。
遵守公共秩序,不搅扰、影响别人,敬重别人。
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
发表争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静谧。
在隆重的场合,如举办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安静。
守约遵时。
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
参与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
过早抵达,会使主子因打算未毕而尴尬;迟迟不到,那么让主子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
因故迟到,要向主子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子,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
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
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需讲“信用”,按时做好。
二、涉外宴请礼仪〔1〕驾驭出席宴请的时间。
依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的习惯驾驭时间,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那么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
---------------------------------------------------------------最新资料推荐------------------------------------------------------第十一章,涉外礼仪,1~3节第十一章涉外礼仪教学目标:了解涉外礼仪的重要性;掌握涉外礼仪的一般规则和外事活动的六条策略;熟悉国际交往技能、国际交往馈赠的礼仪。
教学内容:涉外礼仪的重要性,涉外礼仪的一般原则、外事活动的策略、国际交往的技能、国际交往赠送的原则教学重点:掌握涉外礼仪的一般规则和外事活动的六条策略。
教学难点:熟悉国际交往技能、国际交往馈赠的礼仪。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观察分析法、情景法、课内外结合法教学时数 :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国际礼仪的重要性一、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阐述了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并规定了各会员国应当遵循的 7 项原则。
其中第一项为: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现代国际关系以公认的主权平等为基础。
主权平等既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国际交往中行为规范的现代国际礼仪,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准则。
1 / 9主权平等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 、国家的尊严受到尊重:国家元首、国旗、国徽不受侮辱。
( 二 ) 、国家的外交代表,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 三 ) 、不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
( 四 ) 、在交往中,实行对等和大体上的平衡。
( 五 ) 、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表现为每一个参加国都有同等的代表权和投票权,每一个国家所投的票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
( 六 ) 、在礼宾序列问题上,也应当体现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能用性,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
稳定性,不受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
重复性,一般都是反复运用。
准强制性,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涉外礼仪的介绍涉外礼仪的介绍(6篇)涉外礼仪的介绍1涉外商务礼仪要点如果是身份较高的客人,应事前在机场(车站、码头)安排好休息室、备好饮料;最好在客人到达前就把房间和乘车表告知客人,若做不到,应在客人到达后立即将住房和乘车表告诉客人,或请对方联络人转达;在安排好外商或外国经济专家(包括家属)的食、宿、行、工作场所、文娱活动的同时,还应搞好安全保卫、环境卫生等工作;指派专人按规定协助客人办理入境手续及机(车、船)票和行李提取等事宜;客人到达住处后,一般不宜立即安排活动,应请客人稍事休息,起码要留给客人更衣整容时间;涉外交往中,不要主动赠送礼品;外商来本单位参观时,对本单位介绍应简明扼要、实事求是;陪同参观人员不宜过多,同时应做好保卫工作;参观时,不仅要照顾好主宾,还应照顾好其他客人,防止队伍首尾不接。
涉外商务见面礼仪在涉外交往中所应遵守的见面礼仪,主要涉及介绍、问好、互换名片以及座次的排列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介绍礼仪:在涉外活动中的介绍礼仪分为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
自我介绍要简单并且介绍内容全面包括本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所在部门、具体职务等四项内容构成。
介绍他认识要注意即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先介绍职务低者,后介绍职务高者;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辈;先介绍个人,后介绍集体;问好:要注意问候的先后次序。
在交往双方相见时,通常应由身份较低的一方首先向身份较高的一方。
若同时需要问候许多人时,要以由尊而卑或者由近而远,依次而行;一定要面含真诚的微笑;互换名片:参加涉外交往时,应随身必备名片,在外事活动中,一般不宜主动向外国友人索取名片,接受他人名片时,应当毕恭毕敬,起身站立,迎上前去,中称“谢谢”,然后,务必要用右手或双手并用将对方的名片郑重其事地接过来,捧到面前,仔细默念一遍。
涉外商务礼仪拜访原则1、提前预约拜访外商时,一定要提前预约。
拜访的时间一般在上午十点或下午四点左右。
尽量避免前往其私人住所进行拜访。
第一节礼仪由来课题礼仪由来课型复习+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礼仪的含义,掌握礼仪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交往现象情感目标培养学习和运用涉外礼仪的积极性,树立尊重他人、关注细节的意识。
教材分析重点礼仪的由来难点礼仪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组织教学复习巩固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讲授课堂小结一、礼仪的起源1、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礼”:礼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郭沫若。
《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
”2、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源于法语“Etigu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后来“Etigutte",一词进入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3、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总之☺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
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礼仪修养,不仅是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社会交往、商务活动和其他各项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中华礼仪的渊源1、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2、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礼仪观孔子——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为国以礼”“克己复礼"以学生提问和现场模拟的形式复习所学。
学生总结国际交往更需礼仪,教师阐明含义.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形式抛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归纳,教师引导、总结.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指明重点和学习方法。
涉外礼仪的主要内容篇一:涉外礼仪重要性及意义涉外礼仪重要性及意义“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
礼是怎么产生的?有人认为: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经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打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距离。
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平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以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为基础。
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礼”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交往的“私人礼节”,而是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
在西方,“礼”一词,也往往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公认的准则。
至于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供权贵们奴役驱使就可以了,达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是不谋而合。
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礼仪。
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印度、古挨及,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礼仪。
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的交往。
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于是就产生了国际礼仪。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
而同时,又不断发生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等国际行为。
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
人们相互往来,要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行事,使社会生活有序地、和谐地进行。
平常生活是这样。
进行国际交往更是如此。
在长期的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
现代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整和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交际礼节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东西。
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
第十一章涉外礼仪
教学目标:了解涉外礼仪的重要性;掌握涉外礼仪的一般规则和外事活动的六条策略;熟悉国际交往技能、国际交往馈赠的礼仪。
教学内容:涉外礼仪的重要性,涉外礼仪的一般原则、外事活动的策略、国际交往的技能、国际交往赠送的原则
教学重点:掌握涉外礼仪的一般规则和外事活动的六条策略。
教学难点:熟悉国际交往技能、国际交往馈赠的礼仪。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观察分析法、情景法、课内外结合法
教学时数 :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国际礼仪的重要性
一、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
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阐述了“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并规定了各会员国应当遵循的 7 项原则。
其中第一项为:“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现代国际关系以公认的“主权平等”为基础。
“主权平等”既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国际交往中行为规范的现代国际礼仪,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准则。
“主权平等”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国家的尊严受到尊重:国家元首、国旗、国徽不受侮辱。
( 二 ) 、国家的外交代表,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 三 ) 、不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
( 四 ) 、在交往中,实行“对等”和大体上的“平衡”。
( 五 ) 、“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表现为每一个参加国都有同等的“代表权”和“投票权”,每一个国家所投的票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
( 六 ) 、在“礼宾序列”问题上,也应当体现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能用性,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
·稳定性,不受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
·重复性,一般都是反复运用。
·准强制性,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效益性,被国际交往活动验证是成功的。
二、外事活动成功的六条策略
如要想在外事活动中取得成功 , 关键是不但要熟悉你自己国家的文化 , 而且更应了解所要交往的那个国家的文化 . 在接待外国友人时对两种文化的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 ,
(一)尊重不同的文化,不要妄加评论:这就要求你不但眼界要宽,甚至还要暂时摘下你的文化有色镜,站在对方的文化角度去观察事物。
(二)理解自己的观点
请记住你的感觉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三)要善解人意——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有的人做事方法让你无法接受,要尽量从对方的动机和看问题的角度去考虑。
(四)要灵活而有耐心:性格死板的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会遇到困难——当你走下飞机或问候国外来访者时,就不得不改变礼仪习惯。
(五)培养良好的聆听技巧:可以通过听对方讲解并提出恰当的问题而学到很多东西。
(六)准备好应付不寻常的经历:
第二节、国际交往技能
在进行外事活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帮你减轻文化冲击的影响。
阅读和研究是最好的方法:许多文化指南之类的书可以给你提供交往国的家独有的风俗习惯方面的情况,一般的国际知识也能给你提供帮助。
一、全面了解交往国家的知识
(一)、从学习地理知识开始。
(二)、尽可能多的了解交往国家的语言。
(三)、服饰的规范。
(四)、基本地理知识,包括主要城市。
(五)、宗教信仰和习惯。
(六)、文化遗产:艺术、音乐、博物馆、
大学、路标、剧院。
(七)、重要人物:著名的政治家、大使、当地的社会名流。
(八)、有关国学的简要历史。
(九)、对中国人的态度,所持的成见。
(十)、货币体系
(十一)、社会结构:妇女地位,家庭的作用。
(十二)、赠送礼品的规矩。
(十三)流行的体育和报纸。
典型气候特点。
二、观察:
三、询问:通过询问,人们会认为你尊敬对方。
四、当场请教良师: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访问时,如果有位向导陪同,就能避免许多麻烦,也能使你远离危险。
第三节主要国际交往
一、外事接待在国际交往中,无论在官方或者民间的,礼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礼宾工作主要是根据本国的对外方针政策,组织安排对外礼仪活动和交际活动。
(一)礼宾规格
1 、要确定迎送的规格。
对来宾的迎送规格各国做法不尽一致。
总之以主人身份要与客人相差不大,同客人对口、对等为原则。
相应级别的领导人不能出面时,应从礼貌出发向客人作出解释。
2 、迎送人员不宜太多。
(二)礼宾次序是所谓礼宾次序,指国际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各国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的先后次序。
我国在涉外活动中的礼宾次序,一般有以下几种排列方法:
1 、按身份与职务的高低排列
这是礼宾次序排列的主要根据。
2 、按字母顺序排列
多边活动中的礼宾次序有时按参加国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一般以英文字母排列居多,少数情况也有按其他语种的字母顺序排列。
3 、按时间排列
( 1 )按派遣国给东道国通知中组成代表团的日期排列;
( 2 )按代表团抵达活动地点的时间先后次序排列;
( 3 )按派遣国决定应邀派遣代表团,参加该项活动的答复时间先后次序排列。
(三)迎来送往迎来送往是常见的社交礼仪。
1 、确定迎送规格
对来宾的迎送规格,各国做法不一致,
2 、掌握抵达和离开的时间
必须准确掌握来宾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抵离时间,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单位。
3 、献花
通常由儿童或女青年在参加迎送的主要领导人与客人握手之后,将花献上。
有的国家由女主人向女宾献花。
(四)介绍
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互相介绍。
(五)陪车
注意座次安排
(六)迎送人员工作中的几项具体事务
1 、送身份最高的客人,事先在机场(车站、码头)安排贵宾休息室,准备饮料。
2 、安排汽车,预订住房。
3 、指派专人协助办理入出境手续及机票(车、船票)和行李提取或托远手续等事宜。
4 、客人抵达住处后,一般不要马上安排活动,应稍作休息,起码给对方留下更衣时间。
二、出入国境
(一)护照与签证
公民在国际间往来,必须持有本国政府颂发的护照。
这既是各国法律的普遍规定,也是一项国际惯例,并发展成为国际习惯法的一项内容。
1 、护照,其确切的含义应是一国公民到国外旅行或者居留的主要法律证明,也是一个人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明。
多数国家所颁发的护照分为两种类型:( 1 )外交护照;( 2 )公务护照;( 3 )普通护照。
护照申请领程序如下:
( 1 )、向居住地县、市公安局书面申请;
( 2 )、出具户口簿或户籍证明、本人身份证和身份证复印件;
( 3 )、出示所在单位的证明;
( 4 )、提交外国入境的各类证件;
( 5 )、填写公民出国申请表;
( 6 )、缴纳护照工本费,领取出境登记卡。
2 、签证( visa ),是指在出国旅行者的护照上或者其他有效旅行证件上,盖印签注的一种手续,表示准许其出入或者经过该国国境。
( 1 )外交签证,主要发给外交护照的持有者;
( 2 )公务签证,发给公务护照的持有者;
( 3 )普通签证,发给普通护照的持有者。
(二)口岸检查
1 、什么是口岸
口岸是一国允许人员、交通工具、货物、动植物和邮件出入境通行的地方。
2 、口岸检查机构
( 1 )、口岸设置的专门检查机构有:边防检查
( 2 )、边防检查的对象及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对进出国境的中外人员实施护照、证件检查。
对出入国境的交通运输工具及运载的物资实施检查。
依法处理违反边防检查制度的人。
其中护照检查主要包括:
①核实护照与持照人是否一致。
②护照是否在有效期内。
③护照是否有伪造、涂改痕迹。
④是否办妥前往国的入境签证和第三国的过境签证。
3 、海关检查
( 1 )海关。
海关是国家设在口岸上对进出国境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等执行监督管理并征收关税的机关。
( 2 )海关检查。
海关检查又称报关。
( 3 )海关检查的内容。
①检查进出国境的货物、动植物、货币、金银、邮递物品等。
②检查进出国境的运输工具及进出国境人员携带的行李物品。
③对进出口货物、物品征收关税。
④查禁走私、毒品、武器等违章物品。
⑤海关检查的设置。
( 4 )海关检查的原则。
( 5 )海关手续的申报程序。
4 、国境卫生检疫
( 1 )国境卫生检疫。
( 2 )国境卫生检疫的手续。
5 、安全检查
( 1 )安全检查。
( 2 )安全检查的方法及程序。
目前安全检查主要采用四种方法:一是电视监视机;二是探测门;三是磁性探测器;四是简易手提式探测装置,可做近身检查。
安全检查程序如下:
①检验证件。
②将手提包一类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放在电视监视机的传送带上,检查人员则通过电视荧光屏进行观察。
③旅客本人要通过探测门进行查验。
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