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一、太阴病提纲:原文《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病机:伤寒失治误治,外邪入阴的首站,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二、太阴病治疗原则1.太阴病正治法“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三、太阴病本证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本条论述太阴里虚寒证的主症、病机与治法。
自利是太阴病主症之一,由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清气不升所致。
不渴是本条辨证的要点,因太阴主湿,寒湿内停,故以不渴揭示太阴为病的特征。
“脏有寒”是太阴里虚寒证病机的总概括。
在治疗上,仲景提出“当温之”,即温阳散寒,健脾燥湿之义。
原文中未列具体方药,而曰“宜服四逆辈”,即根据虚寒的轻重程度,选用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如病情单一,脾胃虚寒,宜投理中汤;若病情复杂,伴肾阳虚者,宜用四逆汤。
四、太阴病兼变证1、太阴病兼表证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太阴兼里实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279条)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大黄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本条论述太阴腹痛的辨治。
太阳病当治以汗法,禁用攻下,今不当下而下之,故曰“反”。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的意思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当太阴部位出现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的症状时,用桂枝汤来治疗。
从中医学角度上来看,“太阴”指的是人体内脾胃两脏,也即脾胃之气,它是各种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传统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人体免疫力的最重要根源。
当脾胃出现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的症状时,此时就表明脾胃气阴已经失调,此时要想疏通脾胃及恢复正常,就必须使用有益的药物来治疗。
在中医学中,桂枝汤就是有效治疗太阴风寒的一种草药,这种药方具有补脾、开胃、调经等作用。
首先,桂枝汤具有补脾的作用。
桂枝本身具有补脾健胃、驱风湿、温中降火的功效,而芡实、白术等原料,则有温中止泻、清脾热、利湿止渴的作用,他们可以一起起到补脾开胃、止泻止渴、清热除湿的功效。
此外,桂枝汤还具有调经的作用。
桂枝汤中还有大枣、茯苓、炙甘草等原料,它们可以活血化瘀,平衡气血,调经止痛,有助于消除脾胃不畅所产生的症状,从而达到调经的作用。
桂枝汤的主要成份有桂枝、白术、芡实、大枣、茯苓、炙甘草等,它们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搭,然后加入清水煎服,即可得到桂枝汤。
桂枝汤在治疗太阴风寒时,既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一起配合服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这里要注意的是,桂枝汤服用前,应该先煎汤再服用,因为煎汤能够提取草药的活性物质,增强药效,而且可以减少草药中毒性物质的含量,从而更安全的服用。
总的来说,“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的意思是,当出现太阴部位出现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的症状时,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治疗,以达到补脾、开胃、调经等作用,并且可以更安全的服用。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桂枝汤证其一汤(左二月十八日)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六枚)【按】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
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
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
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
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
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
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
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
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
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
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
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
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
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
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
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技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
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
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
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桂枝汤证其二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
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
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桂枝汤臆解主要功效是通过调和营卫而达到解表止汗目的。
卫气,为表部津液中所含之气,属边防部队;营气,为里部血液中所含之气,属城防部队;精气,为里部精液中所含之气,属卫戌部队。
俗话说“一滴精等于十滴血”,精,乃高浓度液化气。
边防部队、城防部队、卫戌部队,可以相互调动,故能够相互转化。
就表证而言,需不着动用卫戌部队。
所谓营卫不和,是说营气和卫气不能很好地配合,营少卫多,比例不当。
好比边防部队在边境作战,而城防部队未能及时增援,边防部队虽英勇战斗牺牲(自汗出),仍不能取胜。
对治之法——快速补充营卫之气(营卫之气,源于中焦脾胃之气),即脾胃之气,向表部调动,同时防止进攻太过。
桂枝辛温,助厥阴肝左升,负责调动营卫之气达表,增援卫气;白芍酸寒,助阳明胃右降,胃降肺亦降,防止营卫之气进攻太过。
姜枣草+热粥补充脾胃之气;覆被,防止体内热能散失,以利出汗祛邪。
整个方剂,补中气虚(增加兵源),助肝左升(调城防部队增援边防部队),助肺右降(驱敌于外,见好就收),让圆归正转。
人体之气液运行,好比太阳一样。
左升是右降的前提,左不升则右难降T>。
若升不到位即右降,是投降,边境失守,后患无穷,再要收复失地,代价就高了。
三七生评:解得好!桂枝汤证不助其营气外达,反用清凉右降退热(所谓消炎清热之属)是以金克木(木为身体营气),热退后左路必然生发下陷,后患无穷。
形随运转解:卫气收敛而营性发泄,卫气因风之伤而闭,郁阻营血,营郁而不得畅发,愈郁而愈欲发泄,故发热而汗出。
桂芍条达营血,生姜开卫闭,此为和营卫。
而营卫者,在经络则曰营卫,在脏腑则曰气血,皆赖胃气化生,故欲和营卫,必助胃气,此为草、枣、热粥之用也.此为一解。
以药度之,桂、芍实厥阴药也,姜、枣、草、热粥,实太阴药也,若再加附子,则桂枝汤加附子一方,已率三阴之药。
故桂枝汤实为厥阴方。
太阳病第一方竟为厥阴方,此需明理者方能解之。
盖伤寒传经,由太阳始而终于厥阴,厥阴为合,合太少二阴而开太阳,太阳为开,今太阳病而不开,径合厥阴以开之,此实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需啜粥一碗,以助药力。
覆取微似汗为佳。
汗出停服· 正· 文·来· 啦·1浅谈在伤寒金匮的方剂中,十之有六出自于“桂枝汤”的加减,历代经方家称桂枝汤为“调和阴阳第一方。
人之所以会生病,其实就是受到外邪或者是情志上面出了问题,导致“阴阳不平衡”,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呢?一个人白天精神不好,昏昏沉沉,到了晚上精神焕发,这其实就是阴阳不平衡(此处只是举一个例子),吃同样的东西,别人都没事,你反而拉肚子了,也就是你的身体除问题了。
因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所以,倪海厦老师说过,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喝喝“桂枝汤”能够预防感冒,增强自身免疫力。
伤寒论中的经方,其药物搭配是很紧密的,每一味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且经方中的药物比例是“黄金比例”,也就是计量可以变,但是比例不能变,这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实践出来的比例,具有很权威的临床意义。
2方解桂枝:壮心阳,加速动脉血液流速,使病毒通过人体免疫系统以“汗液”为载体清除体外。
白芍:加速经脉血液回流速度,轻用还有补血的作用。
因为人的动脉长度和静脉长度是等长的,所以桂枝和白芍是等量的。
甘草:解百毒,人体生病以后,食欲不振,因为能量都跑去对抗病毒了,所以肠胃蠕动减缓,会有食物坏死在肠道里。
大枣:因为喝完桂枝汤,人会出汗,为了防止津液不足,红枣将其肠胃津液补足,防止便秘。
生姜:起发阳的作用,就是提供动能,加速肠胃蠕动,恢复食欲。
桂枝汤的主力是桂枝、白芍,把人体的病毒从体内清除出去,甘草、生姜、大枣,起的主要作用是“固本”,保护肠道。
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方剂,桂枝、白芍使心脏的力量加强,就五行来说“火生土”所以会调动食欲,此时啜粥一碗,可以增强药力,加速人体机能的恢复。
经方讲解--桂枝汤及其变法(二)桂枝汤,我们先看看《伤寒论》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条是太阳病的提纲条文。
太阳就是说的表征,表征指的就是营卫问题。
说的是营卫,实质就是营卫的化生问题。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表证,有发热,有汗出,微微恶风,脉缓还有发热,这个象叫中风。
不少医家将这个条文理解为风性开泄,说是感受外在的风邪致病,都是同样的风,为什么有的人就感受风邪了?大部分人不得感受风邪呢?《内经》明言,邪之所奏,正气必虚。
人,感受外邪的原因就是自己的体质虚了嘛,其本还是体虚,而不是风有多大的问题。
你自己体质虚了,对风感受比较敏感了,所以发病。
本在于体虚,为什么叫中风呢?中风,风中,风为什么中?中虚,且风为百病之长。
中虚,中焦虚了,就容易受病。
中,脾胃为中。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一句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者,中也,中焦脾胃之气也,也叫中气,中气一虚,则百病丛生。
中气虚,首要的就是对百病之长的风敏感,所以张仲景首论中风。
接下来大家在看看《伤寒论》的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前面给大家讲了,卫气和营气的化源来于中焦脾胃,而卫气和营气有一点不同,不同于什么呢?卫气由头部敷布于体表后,有一个向内行走的过程。
而营气反其道,由内向外而滋养皮肤,且,卫气有固涩皮肤的作用,阳浮,卫阳不能内入,浮越于表,为什么会浮越于表呢?虚了,不能正常内入,卫气虚了,固涩就会失调,固涩失调,则营气就会外泻,营阴外泻的表现形式就是汗出。
卫与营的关系,就是卫气先虚,不能固涩营阴。
治疗的重点在于重点补卫气,其次补营阴。
这种情况用什么方呢?就用桂枝汤,说到桂枝汤,我们还要看看其他条文,这样更能够深入的体会一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原文和上条类似,多了一个头痛的症状。
为什么头疼呢?卫气本来就是通过头枕部向下敷布的,不能正常向下敷布了,卫气虚了,下达的力量不够了,为什么卫气是经过头枕部向下敷布的呢?这种情况我们针刺有没有解决办法?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方证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与应用方剂之诊断标准,临床应用广泛。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为太阳中风证所作方剂。
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构成,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
桂枝汤对于外感与内伤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现临床上异病同治之特点。
1方证特征《伤寒杂病论》中第12条中记载,“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音音恶寒,渐渐恶风,盒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归为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迟缓无力,归为阴弱。
发汗,汗出恶风,脉象浮缓是桂枝汤的主要特征。
微微出汗应在桂枝汤得到有效应用后所能产生的疗效。
2病症机理桂枝汤的主要病症机理称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因而,卫强则发热,卫强不能秘,营弱不能藏,汗自出。
在《内经》中提出:“阴在内阳之也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营卫和谐,从而阴阳协调,进而阴平阳秘。
桂枝汤证正是因为阴弱不能内守,阳强不能卫外,因此产生汗出病变。
3配伍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
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益阴养血,进而敛营止汗为臣。
两药相和杂揉,继而散邪敛汗,调肌表之营卫。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助桂枝解肌散邪,能暖胃止呕为助。
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益气和中,继而滋脾生津。
甘草甘平,故有安内攘外之功效,使之调和中气,调和表里,并以调和诸药矣,合桂枝及生姜方能扶卫气,桂枝汤本身与专门应用于发汗的方剂有所不同,其主治在于脾胃,配伍采用辛散、甘补与酸收合用,方能具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进而资助营卫,解肌散邪、调和阴阳与补益脾胃之功效。
4取药方式桂枝汤在服药方式上与其他方剂有所不同,具有特殊要求。
(1)“服己须臾,食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2)“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增加衣被,以达到“遍身漐絷,微似有汗”的目的。
经方桂枝汤临床应用组成和用法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钱(6g)。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挚挚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适应症状:外感风寒表虚证。
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证: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临床应用感冒南方的春天,久雨低温,若素体阳虚之人,春寒雨季,终日身寒洒淅,周身酸痛,困重不舒,用桂枝汤佐以祛风药,每多获效。
吴某某,男,47岁。
1980年3月10日就诊。
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不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润,脉浮缓而弱。
药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防风6g,秦艽10g,威灵仙10g,生姜3片,大枣3枚。
嘱服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
遂以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按:桂枝汤治虚人感冒是首选方,加入祛风的防风、秦艽、威灵仙,既可疏风胜湿,又可达表祛邪。
桂枝汤证的解析及桂枝汤方的拓展应用【摘要】:通过对桂枝汤证解析,整理桂枝汤原方及其加减方在《伤寒》《金匮》中的拓展应用,进一步明确了桂枝汤证和桂枝汤方的应用范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
【关键字】:桂枝汤证,桂枝汤原方,桂枝汤加减方,拓展应用。
桂枝汤证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其中第12条、第13条对其详述。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证是第一证,桂枝汤方是第一方。
在以后的篇章中,以桂枝汤证衍化的证有很多,以桂枝汤方变化的方也有很多,可以说和柴胡证、柴胡方是并列的两个系统的证、系统的方,而且较柴胡汤证、柴胡汤方更多。
故掌握好桂枝汤证和桂枝汤方是学好用好《伤寒》、《金匮》的一个重要基础。
桂枝汤证在辩证上是表部的一个虚寒证,但其病理却不是表部病的概念可以完整解释清楚的。
桂枝汤证的病机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营主里,卫主外,营卫互根互用,营阴不足,卫阳浮强,故表现为表部的虚寒证。
里部营阴不足为根,表部卫阳浮强为外在表现。
外感而患虚寒证的患者往往其三部(表、里、半表半里部)平素虚寒,一旦感受外邪,其三部功能就不同程度被邪所抑制,出现以某部表现突出的虚寒证。
桂枝汤证就是这样形成以表部表现突出而三部都虚寒的一个证。
对于13条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集中了四种观点。
第一,成无己,他是第一个全文注释伤寒论的医家,但无深入理解;第二,方有执,他认为13条只是在揭示病名,在证治法上相同,脉证上有所差别,意义无异殊;第三,吴谦,订正了仲景全书,但没有对其加以解释;第四,柯琴,他认为此证是桂枝汤的本证,应以辨证为主,在临床上只要有此证,便可用此方,不必问其是伤寒中风还是杂病,当今人们凿分风寒,而不知辨证,是不正确的。
后世医家对此也有诸多评议,认为12条是太阳中风,13条是太阳病,其意思是在说明两个不同的证候。
《经方集论》:桂枝汤治杂病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1)此言妊娠反应。
于法怀孕六十日,即两月,见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等症,当用桂枝汤调和。
(2)设有,即假若有,医治不当,孕妇就会加重出现吐下,此为误治。
2、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即桂枝汤)产后风,而有桂枝汤证者,与桂枝汤。
3、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
暮至旦,小难也。
(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
)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
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
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
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
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弥好。
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1)这里讲的是急救自缢患者,语气甚为肯定,患者早上自缢,到晚上才发现,解救可以活,晚上自缢,到早上发现,也可以活,只是小难。
如果是夏季,昼长夜短,更易救活。
自缢者,若心下微温的,即使是一日以上,才解救,仍能救活。
(2)救治法:一是,解绳,需抱起解绳,断不可立即用刀截断绳索。
二是,救治,患者仰面平卧,需三人同时救治,一人踩患者双肩,用手扯起患者头发,如引弦,不可太大力也不可太小力,使患者气道畅通。
三是,一人胸外按压。
四是,另一人曲折手臂,按摩臂胫,活动四肢。
五是,当患者吐出第一口气后,慢慢会睁眼,此时,前边治疗动作要保持继续。
六是,若能有人,用管吹气向患者耳中,更好。
吹耳法在《内经》中治疗休克有记载。
八是,等病人略恢复呼吸,含桂枝汤和稀粥喂病人,要少,等他只是润喉,慢慢患者可以下咽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太阴病之药方
桂枝汤:本病之初期以表邪为主时,即稍有腹虚满之倾向,脉浮缓等证。
本方主要为缓和发汗以散其表邪而去其腹虚满之倾向等有效。
例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四逆汤:此方对于病既进行而稍稍增恶,或自利,或呕吐,食物不下咽,腹痛等寒旺盛之证。
主要为温散其里寒。
例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散。
”
桂枝加芍药汤:此初为太阳病,因误下而致里虚,表邪乘其虚而进入腹中,气血凝滞,腹里拘急,腹满时时自痛,而余邪尚未尽的证候,此方主要为和解其腹里之拘急,调和其血气,并治腹满疼痛,有散其余邪的功效。
例如:“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病位同前方,但腹里之气更结滞,余热不发于表而壅塞于里。
因之而发便秘,腹痛益甚的证候。
此方主要为解腹里结滞之气,以疏通其壅塞,有通大便,治腹痛之功。
例如:“......若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凡病症由实变为虚,从阳陷于阴者,是其常也。
故本病(太阴)之增进,是从表陷于里而为虚寒之纯阴症也。
“。
王伟专栏《伤寒论》讲稿4.1(上)|||导读:我们今天闲话不聊,现在聊苓桂剂的临症应⽤!(摄影:⽼严)咱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很多⼈很着急,说学习《伤寒论》怎么进度这么慢?其实咱们进度很快了。
我今天看到这本书,这是⼀个师弟的书。
⼤家看这个感觉,我觉得不⼀定⾮要模仿这样,因为我们觉得做⼀个⽂化⼈,现在的中国的⽂化⼈啊⽐较喜欢盘个珠⼦,⼤家知道盘珠⼦吗?盘菩提⼦啊,盘⾦刚菩提啊什么,还有盘葫芦的,⼤家见过盘葫芦没有?盘的葫芦啊锃光⽡亮,跟这个瓷的感觉⼀样,⾮常漂亮。
还有盘核桃。
我们先不讨论作为⽂⼈盘这些东西对不对,但我觉得作为咱们应该盘伤寒论啊,没事的时候就翻着玩,盘《伤寒论》每天都看,最起码要盘成这个样⼦,盘的油光⽡亮⾮常具有⽂化⽓息,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讲课也这样,很多⼈说咱们怎么讲这么慢?其实不是,咱们讲的已经很快,他需要慢慢的来啊,⽽且我们现在讲完之后,回去之后⼤家能不能学好,⼀定要回去多看伤寒论,多读经典,多跟经典在⼀起,化⽓,就是我们说通过讲完这个事,觉得噢,这个事是这么回事,回去之后化⽓的过程是没有任何⼈能够代替的,就像我们说⽼师在这讲功法招式⼀样,我给⼤家讲什么叫揽雀尾,什么叫⾦鸡独⽴,讲完了这个动作标准给做完之后,这个只是课上做完了,这个只是开始,如果你不回去做,我知道我知道噢,唉呦这个⼈使了⼀个双峰贯⽿,啊这个⼈使了⼀个⾦鸡独⽴,那你不⽤,你光会点货你知道吧?这个⼤夫开的苓桂术⽢汤,这个⼈开的桂枝汤,你光会点评,你不会⽤不⾏,所以⼀定要回去多看,⽽且慢慢地多看经典之后,你慢慢⽓就⾃然⽽然就会放松下来,你就觉得很多事啊不着急了,⽽且你只要读经典读多了之后,你慢慢的你会发现这个有点像⼼灵鸡汤⼀样的发现,就是你发现很多事结果其实不重要,过程很重要,这虽然是⼼灵鸡汤,但确实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啊,就你会发现读经典的过程中就很快乐,⾄于未来能不能成为名医呢?这当然需要很多的因缘,⽐如说你是否能够机缘很好,⼀毕业之后就找了⼀个你⾮常如意的⼯作?或者乱七⼋糟的,不管怎么样,最后的结果你肯定会成为名医,⽽这个成为名医的过程中你⼀定是快乐的,不能像很多成功学教了⼀样,你必须要为了成为名医之后,唉先在这个过程中吃得苦中苦⽅⽅为⼈上⼈,这个不是学经典的⽅法,学经典或者学中国⽂化的⽅法是内外皆甜!学习的过程中就甜的!得到了结果也甜,这才是中国⽂化,⽽不是先苦后甜,苦尽⽢来啊,或者是享乐主义的只管今天有酒喝,不管明天死和睡的那种,明⽇愁来明⽇忧这种,都不是,中国的⽂化就是长久越久越甜,越长的经典越甜,越玩越读的经典越甜,越读之后发现中国的经典不管是《论语》,不管是《孟⼦》《⼤学》《中庸》《道德经》,还有这些包括《伤寒论》都值得反复读,包括《内经》!我们今天不多聊那些⼼灵鸡汤的问题,或者学习的问题,但是真的是希望⼤家回去之后呢,养成好习惯,每天都要读⼀读《伤寒论》啊,最好找⼀本盘⼀盘啊,然后放到枕头边上。
试论桂枝汤系列方证与太阴病之关系I导读:桂枝汤系列方,也就是桂枝类方,是赵鸣芳老师临床上经常运用的一类方剂,经常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们肯定也不会把桂枝汤单纯地理解为解表的方子,那么桂枝汤以及其加减方与六经病中的太阴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赵老师的这边文章进行学习。
文末附了几篇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可以一同参阅。
(编辑/济源)提要:桂枝汤具有温中补虚作用,桂枝汤及其系列方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等都能治疗对应的太阴脾虚寒证。
腹痛与下利是太阴虚寒病机下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脾虚寒以疼痛为主症者,用桂枝汤及系列方温中补虚止痛;脾虚寒以便秘为主症者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温中补虚而酸苦涌泄;脾虚寒而气血亏虚者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生化气血;脾虚寒而湿邪内阻以下利为主症者则用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关键词: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理中汤,太阴病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常常将太阴病或者说脾虚寒证与理中汤挂在一起。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代表方,并且似乎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讲脾虚寒证就只想到理中汤,把脾虚寒证等同于理中汤证,“代表”成了“全部”。
诚然脾虚寒证与理中汤证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若将两者之间划上等号,则有失偏颇。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除了论述用理中汤治疗的脾虚寒证以外,还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太阴病脾虚寒证的证治。
重新学习和深入研究太阴病与桂枝汤系列方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使用桂枝汤系列方剂及全面认识太阴病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桂枝汤证与太阴病“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对于太阴病篇中的桂枝汤证,注家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太阴病兼太阳表证,如汪苓友、程郊倩、《医宗金鉴》以及各版中医药学校的教材均持此观点,认为是素体脾胃不足又患了太阳表证,或者是太阳表邪不解,内传太阴,伤及脾阳,但里虚寒不甚,以表证为主,故治以桂枝汤。
以方有执为代表包括高学山、程知等医家认为是太阴本身的表证,即太阴病经证。
经方之王:桂枝汤加减治万病桂枝汤药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灸)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嗲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热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尤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仍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l)感冒、流感: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若为营卫不调者,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临床往往取得显著疗效。
叶氏报道,以桂枝汤加黄芪10g、姜半夏10g治疗流感95例。
其症状:发热占60%,寒冷占52%,流涕占63%,头痛占52%,伴咳嗽,鼻塞,食欲减退,舌质淡红,苔白或黄白,脉浮数。
经服上方煎剂,平均3天康复,疗效达100%。
上海嘉定县人民医院报道,用桂枝汤加黄芪治疗190例感冒病人,不管营卫和与不和,有无桂枝汤证候,均以本方收效。
其收效的理由被认为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扶正撤邪的结果。
(2)低热症:低热症于临床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低热者,有时治疗颇为棘手。
林氏报道,对68例低热症者的辨证分型为8种,其中属营卫不和型者5例,证见乍寒乍热或恶风,汗出,乏力,脉细小(关键信息!)等,治以调和营卫,用桂枝汤。
结果4例治愈,1例好转。
并举1例,低热4个月,午后发热(37. 4~38.1℃),暮夜恶寒,出汗,头昏乏力,苔薄白,脉细濡(注意!)。
以本方加煅牡蛎,服药20剂,体温正常,诸证消失。
王氏报道以本方加玉竹、牡蛎,治疗1例低热(37. 4~37.9℃)2个月者,无其他特殊不适,舌脉如常,连服6剂,低热即退。
作者认为低热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神经病理兴奋性有关。
(3)自汗症:桂枝汤能治疗卫气失和,营卫不调而无外感风寒表证的常自汗出或多汗或时有发热汗出者。
桂枝汤为六经病通用方展开全文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浮者”,很多注家宗吴谦之观点:“太阴经病,脉当浮缓;太阴藏病,脉当沉缓。
今邪至太阴,脉浮不缓者,知太阳表邪犹未全罢也。
故即有吐利不食,腹满时痛一、二证,其脉不沉而浮,便可以桂枝发汗,先解其外,俟外解已再调其内可也。
于此又可知论中身痛腹满下利,急先救里者,脉必不浮矣”。
将太阴里证与太阳表证挂钩,解为“太阴兼太阳表证”,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太阳病脉浮缓是桂枝汤证,有汗恶风。
太阳病脉浮紧是麻黄汤证,无汗恶寒。
阴不得有汗,所以,虽然脉浮,但太阴病无汗,从“可发汗”也可反证这一点。
如果是“太阴兼太阳表证”的无汗,为什么不用麻黄汤而是用桂枝汤?我们不能宗注家之说,而是要宗仲师之说,这就是“太阴病,脉浮者”,没有太阳病什么事。
可以兼见无汗、四肢烦疼,严重的或见腹痛。
“可发汗,宜桂枝汤”,康平本为“少可发汗”,“少”者“稍”也,稍稍发汗的意思。
太阴本湿而标阴,发汗是手段,不是目的,发汗过多会伤津液,所以少可发汗是合理的。
具体应用时可以减少温覆取汗的程度或缩短取汗的时间。
“宜桂枝汤”不是必须用桂枝汤,而是适宜用桂枝汤类方治疗。
如果“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如果大实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这也说明桂枝汤在太阴篇不只是“本为解肌”,也可少予发汗,这里用“可发汗”,就是强调太阴病不一定就是“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也可以从太阴表解。
太阴病的本质是脾阳虚,不能输布津液,因之出现一个病理产物,湿!风能胜湿,所以用桂枝汤来祛湿。
湿邪在表的四肢烦疼,湿邪在里的腹满时痛,桂枝汤都能治之。
太阴篇一共八条条文,内容涵括了太阴中风表证、太阴虚寒证、太阴发黄证、太阴大实痛,居然没有后世常用的理中汤,除四逆汤外,桂枝汤一以贯之,说明什么问题?仲师非常注重太阴为“开”的功能!桂枝汤在太阳篇是疏布阳气,在太阴篇是疏布阴津,既能在表疏布,用桂枝汤,也能在里疏布,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想疏哪里疏哪里。
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
作者/王伟编校/芸菱【导读】这是王伟师兄在今年经方论坛上分享的“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读起来仍是那么不舍,生怕一不留神干货溜走了。
Ps~文中提到人迎寸口脉法,这也是集结号前段时间推送的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中提到的王伟师兄的这一脉法。
一起分享给大家,没有看成哥版的,点击下方链接,一睹为快!
还原经典真相,深度解析人迎寸口脉针法
收看王伟师兄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下方链接王伟师兄:深山讲药老生常谈读经典——为什么学经典
谈谈经筋病的治疗
中医不是经验的总结,也不是理论上的推论或哲学上的假说,中医是以最本真的状态观察世界与人体,这是我们学习小组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不是隔皮猜瓜的猜测,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医学,医学都应该建立在对疾病真实的观察之上。
如果我们在临床上处桂枝汤,一定不是因为通过病人的描述推测这个病像桂枝汤,模糊的诊断于临床将有大量的误诊。
我们临床也不能用很复杂的推理得出一个需要开桂枝汤的结论,因为过于复杂的推理很容易出现错误,更不能应对日常繁重的诊疗。
我们临床要直观的看到并且非常确定这个病当下就是太阴病,就该处桂枝汤。
太阴
病病名分析首先要确定的是什么是太阴病,如何准确的诊断病人为太阴病。
张仲景于《伤寒论》中很少提及脏腑的概念,在他的辨证体系里并非用五脏辨证,也就是说太阴病并不是脾胃病。
太阴病顾名思义就是“太阴之为病”,就是说人处于太阴时得的病,放下后世玄解《伤寒论》所创造的各种概念,用最简单的思维来直接的解读就是当下病人阴气相对太多了引起的疾病就是太阴病,同样道理阳气相对太多了引起的疾病就是太阳病。
这里又有一个重要的定义——阴阳,阴阳不是后世医生想的头都痛的哲学概念,也不是所谓的矛盾二分法,阴阳是对人体最真实的观察切入点。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春夏之所以为阳是因为气温在逐渐增高,地面上越来越繁荣;秋冬之所以为阴是因为气温在逐渐降低,地面上越来越枯萎。
对人体而言,当人体的气越来越充实时我们就说这个人为阳盛;当人体的气越来越虚弱时我们就说是阴盛。
《内经》曰“阳道实,阴道虚”即是此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知道病人处于阳道还是处于阴道对我们诊断是头等大事。
如果病人来看一个虚弱的病,而病人整体处于阳道,那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病很好治。
病人来看一个实性的病,而病人整体处于阴道,我们在治疗时就需谨慎选择攻法治疗。
明白了什么是阴阳,还需再进一步细细的分析人体,当人体处于阴病,正在消耗,但是病人身体之气相对充足,并未消耗至空虚,这
时候我们给这个病人的病态叫太阴病;当太阴病不及时治疗,长时间的消耗人体之气空虚,这时候我们给这个病人的病态叫少阴病。
知道当下病人的整体处于什么病的状态对我们进一步治疗至关重要。
同样是受寒,当人体处于不同的气的状态对寒邪的反应不同,我们需要选择的治疗方案必须不同,整本《伤寒论》就是在客观的记述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不同邪气反应所产生的症候,并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法。
太阴病的诊断如何知道这个病人是太阴病,我们查遍整本《伤寒论》也找不到方法。
这么重要的诊断书中找不到,只能是因为张仲景写书针对的是当时有文化高水平的医生,而当时的医生看过医经,知道怎么诊断六经病。
《黄帝内经》用非常直接的人迎气口对比的诊法客观公正的判断人体所处的
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很简单只要掌握了人迎气口脉法,六经的诊断非常轻松。
这套诊法详细的文献考证在拙作《拨开迷雾学中医》中有详细考证,现出于实用性仅介绍其详细的诊法。
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双手同时诊脉,诊其关前一分的脉搏大小,如果左手脉大就说明病人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说明病人是阴病。
诊断完阴阳后再诊盛数,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大小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为三盛。
太阴病的脉象特点为:右手关前一分大于左手关前一分,同时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
只要病人处于这种脉象,就说明病人当下为太阴病的状态,就是病人处于高消耗的状态,但是还未消耗至虚。
通过诊脉气口三盛直观的诊断判断病人当下为太阴病,还需要用证来证明。
人的气开始消耗,则首先会表现出内里空虚的不适,一般都会表现胃肠胀满,厌食。
因为胃肠空虚所以拉完肚子后会更加空虚,不适症状会加重。
若医生见腹胀满妄用攻伐,则会形成天地不能交泰的痞证。
太阴病的特异症状很多,我们要通过病人对症状的描述来判断其整体的状况,而非是胡乱的猜测。
脉证同时说明一种病情,那我们的诊断就很明确,我们对自己的诊断与接下来的治疗就会很有信心。
太阴病桂枝证的脉证并治“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很简单、很实用的脉证。
首先知道什么是浮脉,无论脉管走行表浅还是走行较深,无论脉管宽大还是细小,我们从摸到脉搏开始算浮沉,只要脉搏的搏动点在脉管的浮部,且向下按压脉搏力度减小这就是浮脉。
浮脉的两个要素:搏动位置在脉管的浮部;向下按脉力变小。
这说明人体内里的气出于人体的表层,如果寸关尺三部脉都是浮脉,说明“浮则为虚”,这个病人正处于气虚耗的状态,或曾经长时间处于虚耗的状态。
如果寸关尺只有一部脉浮,则说明有表证未解,如果是只有寸脉浮说明表证未解且未经过分误治;如果关脉或尺脉浮说明表邪未解且
误治入里。
无论是虚劳的脉浮还是表证未解的脉浮,只要摸脉气口三盛,同时脉还浮,这时候病人的表现一定是太阴病的症状同时还有气浮于表的症状,这时候都可以用桂枝汤,起效很快,疗效持久。
我于临床几乎每天都会处几剂桂枝汤原方,剂量桂枝6~12克,赤芍6~12克,炙甘草4~8克,生姜一到两片,大枣一到两枚,处一到四剂,远程病人适当增加几剂,嘱病人睡前服,服后可饮少量热粥,温覆避风。
处桂枝汤不可让病人汗出过多,若汗多则加重其虚,病反不愈。
从临床反馈看效果很满意。
桂枝汤加减变化我于临床桂枝汤均为原方,不做画蛇添足的加减,这里所说的加减并非是指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根据症状加上一堆药物,而是指当病人体证变化,我们需要使用桂枝汤类方。
当病人脉浮而尺脉很虚弱时,病人就不可发汗,“尺脉弱者不可发汗”,因为尺脉反映的是内里的虚实,尺脉弱内里虚,在不固护内里的情况下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开桂枝加葛根汤。
“无阳者不可发汗”,如果病人脉浮而很虚,脉浮短无力,则不可发汗,需开桂枝二越婢一汤。
如果病人脉浮而革,此为亡血失精的虚劳,需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上这些加减法我于临床反复验证,且都是原方不加减,疗效满意。
方药加减需谨慎我们医生以药治病,取效的原理为以药之偏纠正人体之偏,因此一张好的处方一定要体现出通过药物配伍所构成的偏性,如此辨证准确,处方精准,往往一剂知,数剂已。
方
一定要方,如果一张处方面面俱到,那就成了不治病的圆,方剂治病失去了方,再好的方剂也发挥不出其理想的效果。
“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方药必须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才会有效,且辨证准确轻轻一拨,病人很快就会恢复平态。
如果辨证不精细不准确,用过多过重的药物,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个人体会,学好中医就是踏实的从张仲景的一方一药中体会其作用机理,细细的分析每一条《伤寒论》条文,并将自己的理解在临床中验证,如此方剂越用越灵活,看病越来越明了,疗效也就越来越稳定。
本文选自王庸医的新浪博客,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尊重知识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与原作者。
----------------------------------------------------中医集结号传递中医正能量集结中医有志之士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