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13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1/3量。
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
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
酸甘相调,营卫相调。
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
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
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
(风寒,阴邪,脉管紧张。
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
(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
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
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
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
(57、15)(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
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桂枝类方剂临床应用体会1. 桂枝类方剂的基本介绍桂枝类方剂,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文绉绉的?其实它们在中医里可是大有来头。
想想,我们平时一聊起感冒、发热,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几个熟悉的名字,比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
这些方子就像老朋友,帮我们解决不少小毛病。
桂枝类方剂主要是用来解表、散寒,特别适合那些初感风寒,身体发冷,怕风的人。
这就像冬天穿了薄薄的外套,风一吹就觉得冷得瑟瑟发抖。
这个时候,喝上一碗桂枝汤,简直像是给自己裹上了一层温暖的棉被,舒服得不得了。
2. 临床应用中的体会2.1 应用范围说到桂枝类方剂,大家可能会问:“这东西到底能治什么呀?”其实它的应用范围还真不小。
从感冒到发热,再到一些咳嗽、肌肉酸痛,桂枝类方剂都能出场帮忙。
特别是当你感觉到身体不适,像是头昏脑胀、四肢无力的时候,桂枝汤就像是你的小助手,温和而又有效地把身体里的寒气驱赶出去。
就好比打篮球,刚开始投篮不进,但慢慢找到了感觉,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桂枝类方剂的效果就是这样,慢慢来,温和又持久。
2.2 临床案例分享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患者过来找我,脸色苍白,整个人像被风吹得没了力气。
我一看,就知道他是着凉了。
于是,我给他开了桂枝汤,搭配了一点姜,结果第二天他就像换了个人一样,精神奕奕地回来了。
跟我说,“大夫,我感觉自己像是从冬眠中醒来,浑身暖和,真是太神奇了!”哈哈,这种反馈简直让人乐开了花。
桂枝类方剂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关怀,真的是药到病除,效果显著。
3.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3.1 辨证施治不过,使用桂枝类方剂也得讲究点。
我们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可不能一味地用。
这就好比你去餐馆,看到菜单上每道菜都想尝试,但有些菜可能对你胃口不好。
桂枝类方剂主要是针对风寒感冒,如果你是风热感冒,那就要小心了。
这就像在喝水的时候,喝到了一杯温水,结果发现原来是冰水,立刻觉得不舒服。
所以,找对了症状,药才会有效。
3.2 注意饮食搭配另外,饮食搭配也很重要。
医案4则桂枝汤类⽅治疗风湿痹病桂枝汤类⽅治疗风湿痹病医案 4 则作者/孟宇航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医药⽅家誉之为“群⽅之冠”。
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味进⽽形成桂枝汤类⽅ 19 ⽅,故该⽅也成为《伤寒杂病论》中独⽴的⼀⾸药⽅。
我国著名医学临床⼤师徐灵胎长期研习《伤寒论》,认为每种疾病的治疗都有其基础的治疗⽅法,只要在该基础之上增减药味且适度适量,皆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此见解为桂枝汤以及类⽅的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桂枝汤类⽅的变化,张仲景在《伤寒论》以及《⾦匮要略》中进⾏了全⾯的记录,仲景通过对桂枝汤成分增减药味⽽制成类⽅,从⽽对各种疑难杂症进⾏治疗,这样不但拓宽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且还为后⼈更加⽅便快速的运⽤桂枝汤类⽅提供⼀定的帮助。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卫彬教授认为,桂枝汤⽅为仲景群⽅之魁,⽤于外感可解肌发表,⽤于内伤可通⽓⾎、调营卫、和阴阳、调肝脾。
笔者就杨教授临床应⽤桂枝汤以及类⽅的医案介绍如下,以窥其应⽤桂枝汤类⽅的临床思路。
1 颈椎病宋某,⼥,35 岁,于 2013 年 5 ⽉ 9 ⽇初诊。
患者平时低头伏案⼯作较多,近 1 个⽉连续加班,⾃觉颈部肌⾁酸胀、疼痛不适。
2 天前晨起洗发后打开窗户通风,1h 后觉颈部僵硬,右肩沉重,右上臂抬动困难,汗出,恶风怕冷,⾆淡、苔⽩,脉缓。
X线摄⽚⽰:颈部椎体⽣理曲线变直,第 3、4 椎体⾻质增⽣。
西医诊断:颈椎病。
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风邪侵及太阳经脉,经⽓不舒。
治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
处⽅:桂枝、⽩芍、防风各 12g,⼤枣、葛根各 30g,⽣姜、⽢草各 6g。
7 剂,每天 1 剂,⽔煎,早晚分服。
⼆诊:颈部肌⾁松软,右肩疼痛不适消失,余症状解除。
按:桂枝加葛根汤出⾃《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主治的症状为颈部僵硬、疼痛、汗出、恶风、脉缓。
⽅中桂枝、⽣姜之⾟合⽢草、⼤枣之⽢,⾟⽢为阳;芍药⼀味⾟酸为阴;阳阴之味相配,能调营卫、调⽓⾎、调阴阳,⽤于营卫不和诸症。
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关节炎和全身炎症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被归为“风湿痹证”范畴。
而桂枝汤是治疗风湿痹证的经典方剂之一。
本文将对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风湿痹证的病因病机《内经》中指出:“痹者,衰也,衰则络泄不布,郁邪于中,形堕气轻,不可以动,故重。
邪气不得从血络节。
是以傍邪之气令人重。
”类风湿关节炎可视为寒湿、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而致。
这些邪气在体内聚集形成痹症,导致气滞血瘀,瘀阻不通,从而导致关节炎。
2. 桂枝汤类方的基本方剂构成桂枝汤类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
其中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理气和胃的作用;芍药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作用;甘草具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生姜具有温中止呕、散寒解表等作用。
这些药物共同作用,有助于舒经强志、活血祛瘀、调和气机的作用,从而治疗风湿痹症。
桂枝汤类方对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经散寒、祛除寒湿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对于风湿痹症中的寒湿之邪有明显的排除作用。
当外邪侵袭人体表里之间,使得人体气血失调而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时,可通过温经散寒的药物来驱逐体内的寒湿之邪,从而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2)舒经强志、活血通络桂枝汤类方中的芍药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而芍药能够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的症状。
(3)调和气机、益气和中桂枝汤类方中的甘草具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
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调和气机、益气和中有助于调和人体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有助于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4)消炎止痛桂枝汤类方中的生姜具有温中止呕、散寒解表的作用。
桂枝汤治疗心脏病医案桂枝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病的临床实践中。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材,结合其他药材和配伍原则,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改善心脏功能,达到治疗心脏病的目的。
桂枝作为中药材,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的良药。
在桂枝汤中,桂枝被用作主药,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排血能力。
桂枝还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焦虑、失眠等不适症状,提高心脏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
除了桂枝,桂枝汤还包含其他药材,如芍药、生姜、大枣等。
这些药材在配伍原则上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治疗心脏病的作用。
芍药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缓解心绞痛等心脏病症状;生姜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大枣具有益气养血、调和药性的作用,能够调节心脏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桂枝汤治疗心脏病的医案中,有一例非常经典的案例: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因心脏病反复发作而来就诊。
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显示心脏有明显的缺血病变。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患者为气虚血瘀型心绞痛。
医生给予患者桂枝汤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每天服用桂枝汤两次,连续服用一个疗程。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显示心脏病变明显改善。
此后,患者坚持每年定期服用桂枝汤进行巩固治疗。
经过几年的治疗,患者心脏病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从这个医案中可以看出,桂枝汤治疗心脏病的优势在于其温补作用和调节心脏功能的能力。
通过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桂枝汤还能够调节心脏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心脏的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作为中药方剂,桂枝汤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对于特殊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梗死等,桂枝汤可能不适用。
桂枝汤虽然具有温补作用,但过量使用会导致过于燥热的症状,加重心脏负担。
在应用桂枝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配和服用。
经典方剂桂枝汤治疗寒症寒症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寒冷感和寒痛症状。
中医认为,寒症可分为表寒和里寒两种类型。
表寒症状主要表现为寒战、恶寒、畏寒等,而里寒则表现为腹痛、腹泻、寒冷等。
经典方剂桂枝汤是治疗寒症的常用方剂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桂枝汤的组成、作用机制以及使用方法。
一、桂枝汤的组成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神曲、白芍和生姜。
这四味中药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四诊”,具有温阳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
1. 桂枝:桂枝是寒症中最主要的药材之一,具有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身体驱散寒邪,增强阳气。
2. 神曲:神曲是一种发酵后的麦芽,具有温和散寒、促进消化等作用。
它可改善寒症引起的消化不良问题。
3. 白芍:白芍是一种具有舒肝解郁、活血散瘀作用的药材,常用于治疗寒症引起的腹痛、经期不调等问题。
4. 生姜:生姜是常见的辛温药材,能温中散寒、解散痰湿。
它可以辅助桂枝等药物发挥作用,加强身体对寒邪的抵抗能力。
二、桂枝汤的作用机制桂枝汤通过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改善寒症引起的寒战、恶寒等表现。
同时,它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寒症引起的气血不畅问题。
另外,桂枝汤还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缓解由于寒症引起的关节疼痛等症状。
三、桂枝汤的使用方法桂枝汤以中药煎剂的形式使用,可以口服或外用。
1. 口服方法:将桂枝、神曲、白芍、生姜等药材磨成粗粉,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煮沸后再煎30分钟左右,取出药渣,得到药液。
药液可口服,每天一次,每次喝完后保持半小时内不饮食。
2. 外用方法:将桂枝、神曲、白芍、生姜等药材煎煮成药液后,可以用于泡脚或温热敷的方式应用于患处。
温热敷可缓解关节疼痛等症状。
总之,经典方剂桂枝汤是治疗寒症的常用方剂,通过温阳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能够改善寒症引起的各种症状。
在使用桂枝汤时,注意药物的煎煮方法和使用剂量,以保证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释放,发挥最佳疗效。
在选择中药治疗寒症时,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以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和疗效。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的运用桂枝汤方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
该方用药精当,配伍巧妙,结构严谨,《金匮要略》以此方为基础,灵活加减变化出十多首方剂,这些方剂称为桂枝汤类方。
迄今仍广泛用于各种内伤杂病的治疗,现就《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的运用归纳如下:1、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本方由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组成。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方中黄芪补气行血,桂枝通阳行痹,芍药和血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奏益气通阳行痹之功。
凡阴阳气血不足,外感风邪,致使阳气痹阻,血行涩滞而出现局部肌肉麻木之血痹,可用本方治疗。
栝蒌桂枝汤由桂枝汤加栝蒌根组成。
《痉湿病脉证第二》云:“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仲景用其治疗风邪偏盛,化燥伤津,筋脉失养之柔痉,方中栝蒌根生津舒筋,桂枝汤解肌祛风,合而用之,可外散风邪,内滋津液,从而达到舒缓筋脉的作用。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组成。
原文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方中葛根升发津液,麻黄、桂枝发汗散寒,芍药敛阴,防止发汗太过,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共奏发汗散寒,升发津液,舒缓筋脉之效,仲景用其治疗寒邪偏盛,阻滞筋脉,津失输布之刚痉。
3 、桂枝附子汤治湿痹桂枝附子汤由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
《痉湿病脉证第二》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方中桂枝祛风通阳,附子温阳化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能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仲景用其治疗风湿偏盛而表阳虚弱之湿痹。
4、小建中汤治虚劳、虚黄及妇人杂病腹痛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虚劳、虚黄及妇人杂病腹痛。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桂枝汤的药理分析和临床应用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规格,颗粒剂:每袋10g,每盒20小袋;合剂:每瓶250ml,500ml。
用法,口服: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合剂,每次20ml,每日3次,摇匀后服。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传统应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鼻流清涕,或喷嚏干呕、口不渴等。
禁忌:中医辨证为温病初起,发热不恶寒,汗多烦渴或内有湿热者禁用;外感风寒表实证者不宜用本药。
2 临床应用2.1治疗荨麻疹:采用桂枝合剂治疗荨麻疹患者59例,效果显著。
59例中,男41例,女18例;年龄最大者61岁,最小者15岁,平均为37.5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3年,平均为6.7年。
用法:内服桂枝合剂,每次20ml,早、中、晚各服1次。
5日为1个疗程。
治程中未见不良反应[1]。
2.2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46例,效果显著。
方药:生石膏30g,知母、桂枝、粳米各9g。
关节红肿热甚者,加忍冬藤、络石藤、豨草;关节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威灵仙;皮肿红斑、热入营分者,加水牛角、赤芍;身热不扬,疲倦乏力,舌红苔黄腻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每日1剂,水煎服,3周为1个疗程[2]。
2.3治疗变应性鼻炎: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变应性鼻炎36例,效果显著,用1~2个疗程后,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2年未见复发)2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
用本方加减: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苍耳子、杏仁、蝉蜕、徐长卿、生黄芪。
鼻塞、流黄稠涕、头沉痛者,加鱼腥草、蒲公英、辛夷、紫花地丁;病久者,黄芪用至45~120g;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黄、麦冬。
10日为1个疗程[3]。
2.4治疗自汗症:据报道,用本方治疗自汗症44例,痊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
本方含桂枝、白术、生姜各10g,甘草6g,大枣4枚。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1/3量。
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
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
酸甘相调,营卫相调。
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
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
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
(风寒,阴邪,脉管紧张。
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
(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
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
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
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
(57、15)(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
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前言《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药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中药方剂。
其中,桂枝汤及其类方是《金匮要略》中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疗效。
本文将介绍桂枝汤及其类方的来源、组成、适应症以及临床应用。
桂枝汤的来源桂枝汤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成书于公元220年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全面论述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的著作,被誉为古代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其中,桂枝汤被认为是治疗伤寒病(一种由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的重要方剂。
张仲景将桂枝汤用于治疗伤寒病体温持续不退、表寒内热、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干、口渴等症状,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后,桂枝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中医药学中的一个经典方剂。
桂枝汤的组成桂枝汤的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甘草五味。
其中,桂枝、生姜和大枣具有温阳化气的作用,芍药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甘草则具有和中扶正的作用。
对于桂枝汤的组成,后来的医家与时俱进,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改进。
于大中、沈构等医家认为,桂枝汤不适用于病症严重、体弱多病的患者,因为该方具有扩张毛细血管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易使病情加重。
为此,他们又对桂枝汤进行了改良,分别发明了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对桂枝汤的改良,主要适用于治疗气虚阳弱、表里不和、汗出不畅、头身疼痛、四肢酸软等症状。
具体组成为:•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5克•大枣5克•甘草5克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是对桂枝汤的又一种改良,与桂枝加芍药汤同属于桂枝汤类方剂,也主要适用于治疗因表虚里实、中阴不足而导致的感受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汗出不畅等症状。
具体组成为:•桂枝6克•葛根15克•生姜5克•大枣5克•甘草5克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临床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四肢酸痛、恶寒发热、寒疟、感冒、慢性肝炎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解析:外为阳;内为阴..脉见阳浮而阴弱;是说脉象表现为浮于外而弱于内;即轻取见浮;重按则弱之脉..由阳浮脉可知发热;由脉见阴弱可知有自汗出..啬啬恶寒;是形容缩缩恶寒的样子;淅淅恶风;是形容洒淅畏风的样子;鼻鸣干呕;是说明表不解;气上冲之象..这样综合分析;判定为太阳中风证;治疗用桂枝汤..按:关于中风的定义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即是太阳表虚证..与之相对的是太阳表实证;称之为伤寒..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中风由于汗出而敏干恶风因名之中风;伤寒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身体自然功能所限;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指中于肌腠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在也..中风、伤寒都属病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违背仲景观点的;不足为凭..桂枝汤治疗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证;并不是治伤于风或伤于寒..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解析:这里的“太阳病”;是指症状具备太阳病提纲特征者..如果又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症状;则可用桂枝汤治疗..此是继上条;阐明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还用于太阳病见发热、汗出、恶风者;言外之意不要以为桂枝汤是中风证的专用方..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不论急性病、慢性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解析: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太阳病为病在表;宜汗不宜下;用下法是错误的治疗;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病还在表;故可给服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则再不能给服桂枝汤..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析: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症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若误给服桂枝汤;则必导致实实之祸..作为医生;必须认识这一点;决不能进行错误的治疗..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可使得因汗出而表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实于表;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则邪气与汗一起被排出体外;病即解;若误给服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即呈实实之祸..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解析:太阳病呈现桂枝汤证;给服桂枝汤治疗则病当解而不烦;今初服药后反烦不解者;并非药有所误;是邪盛气郁药力受阻的关系;遇这种情况;可先针刺风池、风府各穴;而后再给服桂枝汤便可治愈..按:初服桂枝汤出现反烦不解;有针刺风池、风府辅助治疗一法;不可不知..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析: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必是传抄有误;错乱于此..本条可分二段讲解:没有辨清桂枝汤的适应证而给服用桂枝汤;这种不合法的治疗导致患者大汗出;故病不解..如诊其脉见脉浮;则病仍在外;可考虑用桂枝汤和前法治疗..若患者的脉浮而症状形似疟疾;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发微汗则解;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暗示服过其他发汗药;而在表的外证还未解除;如脉见浮弱;当以桂枝汤汗以解之..按:在伤寒论中;称桂枝汤解肌;麻黄汤发表;为示二者的区别;论中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麻黄汤证为表证;须注意..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意同上..外证不解;当用桂枝汤发汗解;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下法是逆治;欲想解除外证;宜用桂枝汤..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解析:太阳病;先发汗不解;是说先用麻黄汤发汗治疗;而病不解..此时医者不详审其原因;却又错误用下法治疗;如果当时脉见浮;则病必然未愈..因为脉浮为病在外;法宜汗解;而反用下法;故使病不愈..今脉浮;知病仍在外;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解外当愈..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适宜桂枝汤解之;这是因为汗下后津液损耗;不会再有表实证;而多呈现表虚桂枝汤证..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解析:病常自汗出的原因;不是由于在脉内的荣气;而是由于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所致..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形成经常自汗出的症状..桂枝汤因有调和荣卫的作用;故给服桂枝汤复发汗;使荣卫和则愈..按:古人把人体的体液分为二类;行于脉内者称为荣血;行于脉外者称为卫气..荣血的作用称为荣;卫气的作用称为卫;二者均来自谷气;化生于胃;人体赖之以生存;故又统称为养人的精气..脉内之荣和脉外之卫经常保持谐和;本条即论述卫不和于外的证治..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解析:脏无他病;是指无其他内脏病的病症..言外之意是病在外..时发热自汗出者;是说发热自汗出有定时..此也是因为卫气不和所致;治疗应在发热汗出前服桂枝汤即治愈..按:病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均是常见病;用桂枝汤多效;宜注意..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解析: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证候;故可用承气汤下之..不过里热明显者小便应见赤色;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当然用发汗解之;假设头痛剧烈者必致鼻衄;此证发汗治疗宜用桂枝汤..按:该条首冠以伤寒二字;可知身无汗;即病在表亦不可用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用之..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是脉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解析:太阳伤寒证;治当用麻黄汤发汗;汗后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又出现心烦;再诊其脉见浮数;可知病还在外;这种情况可再用发微汗法治疗;适宜给服桂枝汤..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亦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可与麻黄汤;这被视为经方的定法;须记..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解析: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清便自调;谓大便正常..太阳伤寒本当发汗;而医者竟用下法;这种误治使患者连续腹泻;而且清谷不止;使其病由表传里;转变为虚寒在里的太阴病..此时;虽身疼痛表还未罢;亦宜用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若误下后;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只见身疼痛者;当然宜用桂枝汤急救其表..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也是经方的定法;须记..又服四逆汤后;下利清谷止;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也应用桂枝汤;自在言外..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解析: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证;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卫强则浮而不固;荣弱则虚而不守;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不已..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按:欲救邪风句;有语病;后世风伤卫之说即从此出..古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虽然能总结出证治的规律;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于病理的解说往往出现主观臆测;当注意客观对待..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用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解析:伤寒本不宜下;大下之已属逆治;下后表不解;亦宜用桂枝汤解肌;而又错误地用麻黄汤发汗;更是错上加错;使邪入里而出现心下痞..因有恶寒;知表还未解;这种情况;应先用桂枝汤解表;表解后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按:表里并病;若里实适宜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是经方定法;须记..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解析:阳明病;常多汗而不恶寒;今虽汗出多;但仍恶寒;提示表还未解;可知脉迟是因表虚;故可用桂枝汤先发汗以解表..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而解;又如疟状、日晡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解析:病人烦躁;汗出则解者;这里暗示是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而解..但之后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有两种可能;如果脉见沉实;则知已传阳明无疑;病热传变如此迅急;故应用大承气汤急下之;如果脉见浮虚;则知病仍在表;故宜用桂枝汤以发汗..按:时发热;自汗出;为桂枝汤证;但发热于日晡所;为阳明病里实证;两者很难鉴别;验之于脉亦是一法;须知..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解析:这里的太阴病当指腹痛、下利等症..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之属;如再细审有桂枝汤证;则宜用桂枝汤发汗解表..按: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病欲从表解;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葛根汤或桂枝汤发汗治之..本条所述;脉浮当是浮弱;并且症有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用葛根汤;不可用桂枝汤..这里的太阴病脉浮;暗示了表里合病有虚实之别;并说明;这种太阴病并非是真的虚寒在里的太阴病;否则即有表证亦宜用四逆辈先救其里;不可用桂枝汤先攻其表..读古人书不能死于句下;学者当细悟..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解析:下利而腹胀满;是指虚寒下利;故虽身疼痛;治疗时要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温里宜用四逆汤;攻表宜用桂枝汤..按:本条所述乃真的太阴病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仍宜用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用桂枝汤攻其表;可见上条第276条非真太阴病甚明..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解析: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这是里和表未和;治疗宜少量给服桂枝汤小和其外..按:霍乱上吐下泻;损伤人体津液甚烈;吐利止后;遗有表证未解;治疗宜发汗解表;但不可使汗出过多;应宜少量桂枝汤消息和解之..小和之;当是少量治疗的意思..或行一剂桂枝汤;多次分服法;见微汗即止..这里可知;经方的量证用药;亦是一法..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解析:产后风;系指妇女产后患太阳中风证..因其临床特点是连绵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这是桂枝汤证未罢的表现..病的日子虽久;而桂枝汤证持续存在;这种情况可用桂枝汤..按:汉代道家多采用大小、二旦、六神给方剂命名;在上篇已说明..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主要源自汤液经法;桂枝汤在汤液经法称小阳旦汤..本条中的阳旦汤当是指小阳旦汤即桂枝汤..临证思考伤寒论对桂枝汤论述最多;也说明桂枝汤的临床应用面是很广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不但应用于急性病;而且也应用于慢性病;不但应用于常见的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急性或慢性发热、头痛、身疼、风湿病等;也应用于疟疾、肺炎、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陶弘景在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小阳旦汤即桂枝汤“治天行病发热”..“天行病”即指古代的急性传染病、瘟疫..不过要记住;只有当症状反应出桂枝汤证时才可用桂枝汤..中医与西医的主要不同是;中医是根据患者症状反应出的特点用药;即有是证;用是方..每一个方剂都有其适应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因而谓之解肌;与麻黄汤专于发汗解表不同;故其应用以津液有所虚损为先决条件..有关仲景运用本方的具体适应证;可归纳以下几点: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 太阳、阳明病;汗出多而表证未罢者..5 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者..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辨证要点太阳病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验案例1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00~5:00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两脉缓..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治之;故与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症全消..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至夜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1~2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病之表虚证;主在荣卫失调;治以调和荣卫;与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 2~37 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继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症解.. 二、桂枝加桂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方解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解析: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有“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病在表;当发汗;但用烧针的方法迫使患者出大汗;是不得法的治疗;不但使病不能解除;而且不慎针眼受寒被感染;则出现红肿如核状;更易导致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这时的治疗宜在其核肿处灸一壮;以治疗针眼感染;同时给服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气病..按:关于奔豚病的原因;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曾提到“皆从惊恐得之”;很难理解..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体验;乃知所谓惊恐;并非指来自可惊可恐的外在刺激;而是指自身发惊发恐的神心证..例如痰饮、瘀血等;常可引发惊恐证候..尤其不正确的治疗;更易导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中也有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多在这些惊恐神心证的基础上而发生..本条所述的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错误;再加针处感染;给人体以强烈刺激;很易促使惊恐发作..由于烧针迫汗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故称必发奔豚..又练气功不得法使气上逆;也可引发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4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解析:本条是上条在金匮要略重出;而在前加“发汗后”三字;是衍文;应去之..临证思考仲景关于本方的论治仅此一条;但已很清楚说明;桂枝加桂汤证;是治疗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剧烈者..现代医学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气功走火入魔等..辨证要点太阳病;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者..验案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脐下跳动已;睡眠仍差..继服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用法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芍为建中;表里并病腹满疼;芍药加倍为缓急;虚劳里急常为宗..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作用..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解析:本太阳病;依法当发汗解表;而医反下之;不但表未解;并且因误下使腹肌不和;拘急剧甚;以至腹满时痛..腹满时痛是太阴病常见的证候;因称属太阴也..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此时的腹痛也非太阴病的寒痛;而是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而呈为表里并病;但不是阴证而是阳证..故以桂枝汤以解外;更加芍药以治腹满痛..临证思考桂枝汤加芍药、饴糖即小建中汤;加饴糖更加强缓中止痛作用..有的药房无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满痛..后世常加当归;是增加温中补血活血作用..如加五灵脂亦妙..凡腹痛伴见太阳表虚证;而里实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腹拘急而满痛者..验案刘某;男;30岁;1966年3月18日初诊..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见汗出恶风;左臂疼痛;胸胁满闷;脉弦滑;左浮细..证属表虚挟腹肌不和;与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五剂;胃脘疼减;仍感胸脘堵闷或灼热;与栀子豉枳实汤继调服而解..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大黄6克..用法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大黄汤方;本于桂枝加芍汤;虽然都是表里病;今有里实加大黄..方解本方是于桂枝加芍药汤再加攻下的大黄;故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大便不通者..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解析:本条的前半部分已在桂枝加芍药汤方解析;兹再就大实痛者。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前言《金匮要略》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晋医学家张仲景创作完成。
《金匮要略》集中了张仲景长期的临床经验和思考,是原始的中医经典之一。
桂枝汤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代表性方剂之一,其主要适应病证为太阳病。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经常被用于治疗轻度发热、喉咙痛、头痛、恶寒、寒战、身体疲惫等相关症状。
除了桂枝汤之外,《金匮要略》还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方剂,它们都采用类似的组方原则。
本文将着重探讨《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运用。
桂枝汤的药材组成桂枝汤的主要药材包括:•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这些药材在《金匮要略》中被称为“五物”。
桂枝作为领草,具有活血通络、温阳散寒和发汗的作用。
芍药和甘草的作用是舒肝、止痛和调和药味。
大枣主要起到调和和滋补作用,生姜则主要辅助桂枝的发散功能。
桂枝汤的药性温和,不但适用于治疗太阳病,还经常被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病证,如伤寒、湿热、心烦等病症。
桂枝汤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桂枝汤在《金匮要略》中被广泛地运用于治疗太阳病、伤寒、湿热和失调等病证。
桂枝汤的主要功效包括发散、解表、舒筋、止痛和调和药味。
在太阳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格少阴,解太阳”,主要是通过发汗、舒肝、补阳来治疗症状。
在伤寒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调胃气,畅肝气”,主要是通过调理胃肠和肝脏的功能来治疗病症。
在湿热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散寒,清湿”,主要是通过发散和清热来治疗病症。
在失调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调和骨肉,清热解毒”,主要是通过调和骨髓和身体肉体的功能来治疗病症。
桂枝汤类方的组成在《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桂枝汤类方,它们都采用了类似的方剂组成原则。
这些方剂的主要特点是温和、易于理解、方便使用和可配合其他药材和方剂使用。
举一些例子:•桂枝加葛根汤:此方剂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葛根、黄芩、黄连等药材来治疗因风热引起的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