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772.00 KB
- 文档页数:92
社会福利思想全课程社会福利思想全课程导言:社会福利是指通过社会政策和措施,为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物质和非物质的基本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社会福利思想是指各种关于社会福利政策和实践的理论和思想体系。
本课程将介绍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历程、基本原则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社会福利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一章:社会福利思想的起源和发展1.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从古代国家提供帮助的慈善机构,到基督教的慈善观念和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
2.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从西方福利国家模型的出现,到亨利·乔治、托尔斯泰、比斯马克等人对社会福利的理解和倡导。
3. 社会福利在不同国家的实践:英国福利国家模型、北欧社会民主模型和其他国家的社会福利实践。
第二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1. 全面性:社会福利是综合的,需要涵盖人们的物质、精神、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2. 公平性:社会福利政策要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社会不平等。
3. 可持续性:社会福利政策要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避免对财政造成过大负担。
4. 参与性: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应该鼓励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确保社会福利的公共性和透明性。
第三章:社会福利的实践与政策1. 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政策的建设和改革。
2. 教育与培训:教育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福利政策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提供。
3. 健康保障:社会福利政策应该确保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4. 社会福利与就业:社会福利政策应该促进就业机会的提供,减少社会贫困和失业风险。
5. 社会福利与环境:社会福利政策应该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四章:社会福利的挑战与未来发展1. 社会福利的财政挑战:社会福利政策的提供需要财政支持,如何平衡福利政策和财政可行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2. 全球化和社会福利:全球化使得社会福利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国家范围,国际合作和社会互助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期。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传说中历史人物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上。
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思想观点。
战国时期学术界空前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是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各家各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福利思想观点,设计构思了自己所理想的社会模式,为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节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被称为“圣人”和“至圣先师”。
他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 一、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论语》一书,讲到仁的地方有五十八处之多。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 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要求统治者由尊神转为尊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民众。
孔子认为,治国要重民,他说:“所重:民、食、丧、祭。
(《论语?尧曰》“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 , 《孟子?梁惠王上》载:“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孔子对用像人形的俑陪葬都感到愤怒,可见他对奴隶也是有仁爱之情的。
这说明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 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在亲疏方面要按血统远近来分。
首先要爱自己的父兄,这就是所谓的“孝弟(悌)”,其次是爱自己的近亲,又次为远亲,最后才是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人。
, 孔子认为,要爱人,首先要视人若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就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之于别人。
中国福利思想史绪论一、选择题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救灾救荒思想、济贫思想、安老怀少思想、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社会优抚思想、社会教化思想(也可以靠论述)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一.选择题1.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上最有影响的学派,他提出了“济众助人”、“均无贫”、‘薄赋敛”、“惠民论”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福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
2、孔子的思想主要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这实际上构成了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前提和研讨问题的出发点。
3、仁的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俤、忠恕4、惠民利民思想:济众助人、均无贫、薄赋敛5、《周礼》作为中国社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机构体系的著作,讨论关于灾前备荒和关于灾后救济。
6、《周礼》提出的惠民恤民思想:恤民振穷、无息贷放、免服徭役7、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8、管子不仅重视社会福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且还在反复强调了社会福利问题调查统计的重要性。
9.《管子》的作者提出了其独特的徕民策,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提出了生产者保有产品的最低比率问题。
10.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性恶论、自为论出发,提出了反济贫论、贫富分化合理论等主张。
11.韩非的反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和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论。
性恶论是荀子第一个提出的。
12.老子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还提出了“天道均平”的观点。
13.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的主要观点:67页即“无为而治”实际上提倡“无为政治”,是老子把天道自然无为论运用于人类社会而提出的一种思想,是强调要以顺乎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不强为。
14.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15、墨子提出赈荒抗灾的主要方法:积粟备荒,节用抗灾,足财抗灾16、墨子提出了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运用到国家的治国方略层面上,提出了利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2010.10.10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一、填空或选择题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
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1、社会福利▲▲p4页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3、福利国家p21页三、问答1、社会福利的特征▲▲p9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2、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考。
第一章绪论:社会福利思想概说导言: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我国民生问题⏹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还难言见底。
随着危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仅从经济政策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待经济危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更广的视野来探寻危机的社会根源,对于我们国家,尤为如此。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民生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当如何发展。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任何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不顾社会结构现实而一味地去推行经济发展,不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且还会不利于社会结构的演变,而社会结构的失衡反过来会给经济发展制造很多麻烦和问题。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1、社会结构的含义: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其形式。
一般包括人口结构、性别结构、阶层结构、地域结构等,但最主要的、最能反映社会结构本质的则是社会分层结构。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社会结构的本质就是机会和资源(包括经济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和制度性资源等)的分布和配置关系。
社会结构反映的是:谁(WHO)凭借什么(WHY)通过什么途径(HOW)获得机会和资源。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阿玛蒂亚森:贫困的实质在于机会的剥夺,穷人失去了对财富占有和支配的权利和机会。
谁有机会和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谁就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就在于资格和途径的改变⏹资格的改变表现在后致因素(军工、学识、能力、财富等)的增加直至取代先赋因素(血统、姓氏等)⏹途径的改变则表现为的上流动方式向日益多元化(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社会结构过度消费也许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而掩盖了背后的社会结构不合理或失衡问题。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社会结构我们不禁要问:谁在过度消费?(盖茨吗?)为什么会过度消费?(一个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的故事)(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社会结构美国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恶意经营问题,而且更是社会结构失衡的体现:美国社会阶层差距扩大,美国中下层公民的社会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