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改善组织治理 PPT
- 格式:ppt
- 大小:8.52 MB
- 文档页数:21
罗伯特议事规则简述第一,制订议事规则目的一、保护多数人的决策权二、保护少数人的发言权三、保护每个成员的权力四、保护未出席会议的成员的权力第二,基本规则一、组织的权力超越单个成员的权力组织有权制定规则,其成员必须遵守。
如果某个成员的权力与组织进行工作的权力相抵触,组织的权力总是优先。
举例:在业主大会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提出提案:“在小区里修建一个儿童游乐场”。
征得会议主持人允许,甲女士正在发言表示支持该提案。
反对该提案的乙先生大声反对并与发言人争辩。
主持人要求该业主遵守程序,但乙先生继续他的干扰行为,并称作为业主他有发言权。
主持人平静地声明业主大会有权有秩序地进行工作,这个权力超越单个业主的发言权。
主持人进一步告诉乙先生业主大会有权力将妨碍该权力的业主请出会场。
二、所有成员平等,所有成员的权力平等这些权力是:• 参加会议权• 提案权• 在讨论提案时的发言权• 提名权• 投票权• 任职权举例,乙先生有权发表他对修建儿童游乐场的提案的反对意见。
但是,他必须征得主持人的允许,得到了发言权才能在讨论中发言。
三、法定人数到场才能议事法定人数是必须到场的最少成员人数,会议才能合法行事。
这个数目通常写在章程里。
在在人数较少的组织如业主委员中,法定人数是其成员的大多数。
设立法定人数的目的是防止一个没有代表性的群体以组织的名义采取行动。
举例:时间已经很晚了,业主们逐渐离开业主大会的会议。
一个业主提议“在公园里修建一个儿童游乐场”。
一个业主注意到有小孩子的年轻夫妇成员离开了会议,他要求主持人确定法定人数是否还在会上。
(主持人可以不经要求采取这个行动。
)法定人数不在会上了,业主大会不能在儿童游乐场问题上采取行动。
四、多数人决策这条规定是基本的民主程序。
少数人有权发表意见,但一旦参加会议并参加表决的人中大多数作出一个决定,少数人必须尊重和遵守这个决定。
举例:多数人表决通过一个提案将修建儿童游乐场的提案推迟到下一次会议上作决定。
罗伯特议事规则,提升你的会议效率“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最广受承认的议事规则标准。
无论对于议事专家、还是新上任的协会主席来说,它都是高效、有序、公平的会议的有力保障。
自1876年以来,罗伯特将军以及他的继承者们通过不懈的努力,通过与出版社的合作,成功地传承并发展了这项伟大的事业。
“罗伯特议事规则”蕴涵着丰富的理念,包括: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
但罗氏规则又毫无矫饰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套“工具”。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根本原则: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
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
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
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罗伯特议事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是一个用于组织会议和管理会议程序的规则和准则。
这套规则由美国
陆军工程师将军亨利·马丁·罗伯特(Henry Martyn Robert)在19世纪末提出,并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发展成为国际上最为常用的议事规则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罗伯特议事规则:
1. 引导者:会议需要有一个主持人或议长来引导会议,确
保会议秩序井然。
2. 议程:会议应制定议程,并依照议程进行讨论和决策。
3. 辩论:辩论应有时间限制,会议参与者要遵守辩论规则,包括不打断他人发言和尊重他人观点。
4. 提案:会议参与者可以提出议案和提案修正案,在提案
前应有机会陈述理由。
5. 投票:会议有时需要进行投票决策。
会议参与者可以投赞成、反对或弃权票。
6. 草案:会议应记录决策和讨论结果。
一份草案应该在下一次会议前准备好,并在会议中进行审核和批准。
7. 发言权:会议参与者应尊重辩论发言者的权利,不得打断他人发言。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具体的规则和程序可以根据组织和会议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这套规则可以帮助会议进行有序、高效的讨论和决策。
用罗伯特议事规则改善企业组织治理讲义P1 开篇通常一般人理解的开会目的是:分析问题解决措施形成方案达成共识调整状态其实,开会的主要目的是议事,没有“议”的就不是会议,也就不叫开会。
比如培训、训练、研讨。
所以我们就不能老是开会时重复问题而无法解决问题,议而不结,议而不决。
有道是,世上有两种东西是最宝贵的,一个看得见,那就是水;一个看不见,那就是时间。
聚在一起议事,收不到效果、达不到目的,正所谓:浪费领导的时间浪费执行人的时间浪费无关人员的时间浪费去市场竞争的时间请记住:我们每个人的机会成本都是有限的!P2:我们回到1600年前后的英国议会,人们发现,平素文明而绅士的议员们,怎么来到富丽堂皇的议会大厅后,却就变得咶噪而粗鲁起来。
难道开会是个“恶魔”,把每个人粗鲁的一面都给引诱出来了?英国人那个时候权利意识就比较强了,所以每个人都争辩说:“发言是我的权利啊,你还能不让我说话?”人们一开始觉得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是随着反思的深入,人们就发现,如果每个人都去盲目地扩张自己的权益,到头来谁都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以保护权益为目的,为权益设立边界,你扩张你的权益可以,但是不能侵害别人的权益,这就是议事规则的起源。
P3:于是人们开始总结会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举几个例子:有些人的发言内容浮想联翩,这个问题还没有结论,又开始讨论另外一个问题,用我们的话讲这叫“跑题”;有人说起来没完,然而有人却得不到发言机会,用我们的话讲这叫“一言堂”;会议常常变成义气之争,人身攻击、恶言相向、拳脚相加,我们统称为“不文明”;还有,不等别人说完就随意打断,我们简称“打断”。
这些问题,诸位也都遇到过吧。
有没有想过办法去解决?一定有的。
我看到很多人对开会“约法若干章”。
柳传志在联想规定迟到罚站,自己违反也同样受罚,可见我们在这方面并不弱。
P4:我们再看看英国人推出了一些什么规则。
针对“跑题”,他们约定“一时一件的原则”。
班级民主管理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整-巡一一~:"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将军亨利?罗伯特于1876年提出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主持者的规则,与会者的规则,提出和表达不同意见的规则,辩论的规则,表决规则等等.它的根本原则有五条:平衡原则——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制约领袖权力原则——集体保留一部分权力,抵制领袖的权力膨胀;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在经过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之后才能做出;集体意志自由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集体自身的利益,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罗伯特议事规则被广泛应用于西方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等各种组织,小到小学的班会,大到国民大会,都因它而富有成效,大大减少了马拉松式的长会与毫无效果的争执.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也可以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对话规则和运行程序.一,设置介入班会对话的运行参数讨论,对话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方式.如果讨论,对话没有程序,规则,民主协商就可能成为没成效的扯皮.组织班级讨论时,尤其是讨论一些事关全班发展方向的大问题时,分歧在所难免.这时就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对话讨论交流机制,让学生明白自己介入讨论的适当时机和正当权34§2008年第8?9期$利.比如,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彼此听清楚对方的观点,并作出客观的判断——有哪些合理的元素,有哪些不完善,不可靠的观点,还有什么自己不同意的观点.有了理性评估之后,每个学生都有资格与权利选择发言的时机与场合;还要让学生知道,别人发言时不能插嘴,不可以打断别人正常的发言;要让学生知道在规定的时间内表达完自己的观点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不会出现意气之争.当然,刚刚启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时候,学生对于介入的时机和分寸把握得不一定很准确, 需要班主任监督对话的运行程序,合理分配学生的发言权.通过合理地分配发言权,规范班务对话流程.同时,班会对话应该是单线进行的——在一个时段内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重要问题被提出来,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暂时无法解决,就先搁置起来,然后才能对下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果有人发言偏离主题,就及时提醒,使讨论回归原先的正常轨道.为了帮学生更好地把握参与发言的时机,教师还应及时提醒学生作自我评估或小组评估,确认发言的质量,明晰是否有发言的必要.二,允许班务研讨话题的适时置换美国国会开会讨论事项,有这样一条规则:如果某个事项在会议讨论中引起激烈争议,正反两方面一时难以分出高低,会议主持者就应宣布将问题事项"搁置"——暂时放下来,请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将它"召回"并进行"返工",尤其是对有争议的部分进行必要的修正,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次开会商议和表决.因此,美国国会的会议不时出现"议而不决"和"决而不断"的现象,致使有的决策"干呼万唤始出来".这项搁置的规则,在讨论班级事务时也可适当运用.讨论一个议题,若班上形成两派意见且双方都准备不足, 出现低水平的胶着状态,这时班主任就可以适时举起休战牌,等班级民主jl官理引入双方准备充分时再讨论,这样能保证班级事务决策的质量.否则,继续讨论只能是相互拆台,逞强斗勇,而不是以理服人,有根有据.对有些班级事务的不同观点,应该允许长线对话.随着思考的深入,分歧自会缩小,考虑必趋周全,有些问题也许会不辩自明.除了搁置外,在班会上还可以尝试拆分话题:如果一个班务管理的话题非常大,可以通过全班的讨论将其拆分为若干个小话题.这样讨论问题会更中观(或微观),更明晰,更集中,容易形成决策成果.三,厘清班级事务决策的背景学生对所讨论的班级事务的背景毫无所知,讨论只能是浅层次的,或者带有偏见,具有片面性.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班级事务决策而言,必须事先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在开会前,须认真指导学生熟悉与问题有关的资料.不但要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不同的论点及大量的背景事实),而且要提前告知对话或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充分地预热——全面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提前做一些思考.学生有备而来,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讨论才能深入,发表的观点才能有智慧含量,思想深度.另外,学生对问题的了解需要一定的过程,有时甚至需要较长的周期.所以,应让他们有缓冲的时间.对于少数持不同意见的人,也要让他们充分表达意见.通过对话,深思,再对话,再深思,对边缘的观点进行审慎的复核. 只有在明晰的文本背景上展开对话,才会更合理,更明智,更慎重,才能作出最优化决断.四,设置缓解观点冲突的有效机制完美的班级事务讨论应该是和谐的,班会中的对话应该是高度民主的.我们提倡互相理解,互相吸纳,互相补充,合作完善,要防止讨论异化成针锋相对的战场.世界是多极的,自然是多样的,班级也不是单极的,一元化的.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观点,吸纳其中的可取之处,是新时代学生应有的姿态.在班级对话运行过程中,设置一些预防冲突的缓冲机制非常必要.开班会或决断班务时,我们必须执行单轨的对话路线——不同观点的流通渠道主要指向班主任,或民主选举出的班会主持者.有不同的意见可向主持者诉说,并在主持者那里实现融通.有分歧的双方最好不进行正面交锋,避免出现相互攻击.在讨论过程中,班主任要当好协调员的角色,公正地予以裁判.这样做,是民主教育的必要,更是未来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五,遵循班务协商民主的平衡原则新教育的民主应该体现一种"协商民主".它力求保护班级的"生态多样性",既尊重多数派的观点,也包容少数派的意见,甚一一一垄竺至是一个人的想法,从而维护公平,公正对话的班级秩序,最终保护所有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学生的话语权.平衡原则的核心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持不同观点者的权利.为此,对班主任或班会主持人的权力要加以有效制约. 他们的职责主要限定在分配发言权,维护班级对话的程序等方面,而不是强行使自己的意见成为全班的共识.当两派意见相左时,班主任必须让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权.当有多名学生要求发言时,与上一位发言者观点相反的人应获得发言的优先权.班主任要让强势一方懂得,他们应该让弱势一方有机会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让弱势一方明白,既然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或作出自我调整,准备新一轮的对话.班级事务必须是在经过充分而且自由的讨论,协商之后才能确定.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发言说服其他同学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允许他人阐述,坚持,保留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对话成果只能在每位学生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由产生.因为所谓民主的表决必须是审慎的"少数服从多数".事实上,在充分的交流之前,多数和少数未必明朗,一开始看上去是"少数"人的看法,完全可能在问题明朗之后,转变为多数人的共识.(联系地址: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226300)【责任编辑:李汉生】2008年第8.9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