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罗伯特议事规则标准课件[可修改版ppt]
- 格式:ppt
- 大小:10.72 MB
- 文档页数:20
罗伯特议事规则与完美代议制民主1、代议制民主的缺点:少量人权益贫乏与多半人暴政程序民主缺失下的“一言堂”现象(比如:领导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缺乏相应程序规则的监察和限制;全国人大会议的召开和谢幕没有明确的时间和日期;在讲话体制上,除全国人大外,其余会议对于争辩讲话规则规定不明确,讲话权的分派和讲话次数的规定缺乏。
代表的权益保障和救援体制的失位(如代表的讲话权、知情权、缺席者的权益等及一些程序不正义的状况)议事过程中公正与效率难以兼备不论参加式民主,仍是磋商式民主,究其实质都不过对代议制民主的一种修正与完美。
参加式民主:“主张经过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共同议论、共同磋商、共同行动解决共同体的公共问题”。
重申公民参加,防备寡头政治;重申参加公共政策拟订过程;重申议论、磋商来达到互帮互利、共同合作,填补了“投票规则”、“多半规则”的不足;重申广泛的民主,主张将民主实行到政治以外的其余领域,而不单限于政党政治、议会政治等。
磋商民主:主义是自由而同等的公民;基本要求是自由而同等;过程是互相理解、相互信任、同等自由基础上互相陈说原由来证明决策的正当性;目标是实现“理性推动共鸣”,做出决策。
丰富了民主过程,优于纯真依赖多半原则和投票原则;对公民的教育功能,提高公民美德和公民的责任感;同等的磋商制度,提高了决策的合法性和质量。
1、完美保护少量人权益(1)主持人制度:完整中立、不偏不倚。
,主席的入选人其实不必定拥有行政职务,更不必定是领导人。
它的职责包含确定能否知足法定人数,并宣告会议开始;判断并分派讲话权;贯彻争辩原则,维持会议的次序和礼仪等等。
(2)充足争辩:全部的主动议都是可争辩的,一些辅动议也是能够争辩的;,;对争辩的次数和时间做了详尽的规定;争辩的权益不可以转让,严禁直接争辩,全部的争辩一定并且只好经过主席才能进行。
(3)其余规则:法定人数规则;缺席表决规则;从头考虑的程序动议;暂缓规则中的例外情况,假如一条规则是为了保护某个特定规模的“少量方”,那么这条规则就不可以暂缓。
罗伯特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开会规则,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
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
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
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
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
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
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
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
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
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
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
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简要法定人数:过半确定主持人与记录员(主席与秘书)。
至少必须有主持人主持人中立,不总结,不陈词一事一议。
一次只议一事,一事只议一次动议:时间,地点,人物,资金,方式,效果动议必须可以被表决,必须具体而明确附议:无人附议的动议自动流产正方双方轮流发言(不得出现连续两次相同意见发言)同时只能有一个人发言。
发言者不超时,不跑题。
其他人不插嘴,不打断尽量向主持人发言,决不允许向对手发言不得质疑其他人的动机。
不得出现人身攻击举手起立发言,先举手者先发言(或用话筒)先说立场,再说理由弃权无效,即弃权票不参与表决。
越弃权越对自己不利。
三分之二原则更为普适。
特别留意强少数派既清点赞成票,也清点反对票,不计算弃权票会议必须有决议,决议必须被执行教学视频怎样宣布会议开始确定主持人主持人站在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房间前边主持人敲击小木槌宣布会议开始(或请大家就座)怎样提出主动议称呼主持人主持人点你的名,或点头致意我提议……之后就座必须有人“附议”,这不代表同意,只代表可以讨论主持人:经提议并有人附议,我们开始讨论……怎样修改主动议可对主动议提出修正案(初级修正案)对初级修正案也可提出修正案(次级修正案),但次级修正案只能针对初级修正案(不能针对主动议)不能再有下一级修正案例子动议:购买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附议开始讨论修正案:限制金额不超过2000美元附议开始讨论次级修正案:删去2000,改为3000附议开始讨论最后的讨论仅限于讨论2000还是3000,不得再讨论是否购买设备(这个例子略去了投票表决过程)怎样进行简单多数表决被提名者需获得表决人数半数以上同意才可当选例如,50人出席,40人表决,则过半数票为21票。
20票则视为未通过但具体情形可由章程确定。
例如章程规定需全体成员半数以上通过,则若全体成员为75人,则过半应为38人。
有些组织会要求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绝对多数票农村版罗伯特议事规则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会议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
罗伯特议事规则(12条极简版)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
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
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
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2011年这部手册已经编到了第11版。
以下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孙涂先生提炼出来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精义。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12条极简版第1条动议中心原则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
“动议者,行动的提议也。
”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系列明确的动议,它们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
第2条主持中立原则会议“主持人”的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对别人的发言表示倾向。
主持人若要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代行主持之责,直到当前动议表决结束。
第3条机会均等原则任何人发言前须示意主持人,得到其允许后方可发言。
先举手者优先,但尚未对当前动议发过言者,优先于已发过言者。
同时,主持人应尽量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4条立场明确原则发言人应首先表明对当前待决动议的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
第5条发言完整原则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第6条面对主持原则发言要面对主持人,参会者之间不得直接辩论。
第7条限时限次原则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分钟);每人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次数也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次)。
第8条一时一件原则发言不得偏离当前待决的问题。
只有在一个动议处理完毕后,才能引入或讨论另外一个动议。
主持人对跑题行为应予制止。
第9条遵守裁判原则主持人应制止违反议事规则的行为,这类行为者应立即接受主持人的裁判。
罗伯特会议法则简化版本:•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
但主持人在主持期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第二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动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第三条:谁先举手谁优先发言,但发言要得到主持人允许,要起立,别人发言时不能打断。
•第四条:尽可能对着主持人说话,不同意见者之间避免直接面对面发言。
•第五条: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两分钟,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超过两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规定。
•第六条: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应该打断跑题发言。
•第七条:主持人打断违规发言的人,被打断的人应当中止发言。
•第八条:主持人应尽可能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九条:发言人应该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说理由。
•第十条: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只能就事论事。
•第十一条: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没有人再想发言了,才能提请表决。
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
防止抱粗腿。
•第十二条:主持人应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
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第十三条: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
平局等于没过。
特别注意:1.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2.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3.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
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4.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
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5.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罗伯特议事规则通俗地讲,《罗伯特议事规则》就是关于如何开会的指南。
大家都开过会,然而无论在企业还是在社会组织中,开会效率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现状是我们凭借着个人经验或者与会者的权威来保证会议效果,但这是一种靠能人不靠制度的思路,不具有大范围内的可复制性。
《罗伯特议事规则》一书,至少在四个方面远胜同类指南:首先,它是人类议事智慧的严谨梳理,篇幅虽大,但紧紧围绕多数方、少数方、成员个体、成员整体、缺席者五大权利框架展开分析,既关心会议的决策效率,也意在防止民主表决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同时划清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边界。
其次,该书虽然已出来11版,期间根据时代发展搞过关键性修改,但仍留存着罗伯特将军的初衷——把人们从议事规则分歧所导致的纷乱中解放出来,在原则的稳定性与方法论的适应性之间获得了较好的均衡。
第三,《罗伯特议事规则》虽事无巨细地考虑了会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但它在行文风格上,是建议性的而非规制性的,也即列出典型情况及针对性措施,并不急于推荐所谓“最佳实践”或“制度红线”。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罗伯特议事规则》没意识形态色彩,它基于常识的力量和淡定客观的语言,无论左中右,都能够在这里找出改良各自会议的技术方案。
议事规则的12条基本原则:第1条动议中心原则:动议就是开会讨论议事的基本单元。
“动议者,行动的同意也。
”会议探讨的内容应就是一系列明晰的动议,它们必须就是具体内容、明晰、可以操作方式的行动建议。
先动议后探讨,并无动议不探讨。
第2条主持中立原则:会议“主持人”的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对别人的发言表示倾向。
(主持人若要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代行主持之责,直到当前动议表决结束。
)第3条机会均等原则:任何人讲话前须起身主持人,获得其容许后方可以讲话。
先起身者优先,但尚未对当前动议播发过言者,优先于已提过言者。
同时,主持人应当尽量使意见恰好相反的双方轮流获得讲话机会,以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