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历史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

一、火的认识和利用——人类第一个化学发现——人类文明的起点

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

火山爆发、雷电袭击、陨石落地、长期干旱都可能产生火。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接触火并认识到:火可以带来光明、取暖御寒、烧烤食物、驱走野兽。于是从野火中引来火种,并努力维持火种,使它为人类服务。在中国元谋猿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被火烧过的动物骨骼,距今可能有170多万年。这是已知的人类最早的用火遗迹一。在旧石器时期,用火已很普遍。在中国周口店50万年前的猿人洞穴中,发现了很厚的灰层,灰层中有木炭、烧过的兽骨、熏黑的石块,这足以说明,它不是野火的迹象,而是北京猿人有意用火的遗迹。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所以说,人类认识了火,支配了火,就为实现一系列化学变化提供了条件。古代化学技术可以说是以学会用火为中心的,它是人类第一次开发除自身的体力即生物能以外的一种强大的自然能源而获得了改造自然的有利手段。在原子能出现之前,含碳物质的燃烧一直是人们获取能量的基本途径,是人为地使各种天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制备新材料等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有效办法。因此也可以说人类学会用火标志着化学史的发端。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等取火方法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自从发明了人工取火,人类就得到了用火的自由。火使人类可以实现许多有用物质的变化。在熊熊的烈火中,可使粘土、砂土、瓷土烧制成可用的陶瓷和玻璃,也可使矿石放在火中烧炼出有用的金属,通过火也可使天然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得以利用。后来,化学家所用的重要方法如燃烧、煅烧、煮沸、蒸馏、升华、蒸发等,都是建筑在火的使用的基础上的。火的发现和利用,成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重要条件,火的发现和利用在化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古代化学——从事物质的转化阶段

(一)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1.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

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1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义。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

资料一:古代的陶瓷与玻璃

陶器的制造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对于粘土的粘性和可塑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则由于长期用火经验的积累,对于火力的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对于在火力影响下各种物质性能的变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两者的结合就为陶器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陶器的发明正是这两方面结的必然结果。最古的生活器皿有木制的,也有用枝条编制的。古人为了使所制作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往往又在器皿外抹上一层湿粘土。在使用时,有时这些器皿的木质部分烧掉了,粘土部分却变得很坚硬,仍可以使用。人们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需内衬木质,也可以烧制出器皿。于是人们将粘土塑成各种需要的器形,晒干后烘烤,由此陶器便发明制造出来。制陶技术大约发明于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域出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当时的制陶技术是露天烧制,陶土中的铁元素被充分氧化成三价铁,成品多呈红色或红褐色。正因如此,仰韶文化中以红陶居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其制陶技术较之仰韶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在龙山文化中已广泛地采用转动陶轮的方法制造陶坯。陶器质地致密,品种增多,既有一般的红陶、灰陶,又有制作精美的黑陶,还出现了少量的白陶。灰陶是由于陶窑的改革,采用封闭窑顶的烧制工艺,窑内氧气不足,陶器就在还原焰中焙烧,陶质中的铁大部分便转化为二价铁,使陶器呈现出灰色或灰黑色。黑陶是在陶坯成形后在半干状态,用细石打磨出光泽,在快烧成时用泥将窑封住,并从窑顶上徐徐加水,使它渗人火膛,产生乌黑的浓烟,使陶器上渗碳,这样制作的成品黝黑发亮。白陶的原料是高岭土,它的铁含量低,烧成以后呈白色,洁白而美观。人们对制陶原料高岭土的使用和认识,为后来瓷器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商代在陶器制作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发明了施釉技术,创制出敷釉的陶器。在陶器的外表涂一层釉,不仅表面光滑美观,主要是不渗透,而且还便于洗涤和使用。特别是储藏像酒类那样的液态饮料,不会因渗透而遭损失。釉料最早为石灰、草木灰,它们含有较多氧化钙、氧化钾之类的碱性氧化物,在1200℃高温烧制中,这层陶衣完全熔融,并与坯体发生相互作用,便形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层附在坯体上。

瓷器和陶器不同,它至少要具备下述三个条件:①瓷器只能以瓷土(即高岭土)作胎;②胎的表面必须施有玻璃质釉;③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1200℃左右。焙烧后的胎体要达到烧结,器皿质地坚硬,敲之要能发出金石声。瓷器的性能比陶器优越得多,成品的吸水率很低,外观很好。

我国东汉末期已经发明了瓷器。这一时期多为青瓷,胎质细腻且坚硬致密,通体施有颜色浓绿的青釉,青釉即石灰釉,它是我国传统的瓷釉,沿用了几千年形成我国瓷釉的独特风格。我国白釉瓷器萌芽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则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朝,白瓷已经发展成为青白两大瓷系的主流之一。白瓷胎含氧化钙较多,烧成温度已经达到了1 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宋朝时,在以氧化铅作为助熔剂的釉中含有各种呈色元素如铁、铜,并且开始控制火焰的性质。瓷釉在氧化焰还是在还原焰中烧结,生成的金属化合物的价态不同,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在瓷窑烧制环境变化中烧制出红色釉、蓝色釉及其衍生的紫色瓷器,五光十色,光彩夺目,打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元朝出现了红色的‚釉里红‛。另外在釉药中加金属钻的化合物,量少则是淡青,量多呈深蓝。在这以前的青瓷,不是真正青蓝,从知道用钻以后才是真正深蓝色。明代精制白釉烧制成功。这种细腻莹彻的白釉,由于所含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的成分特别高,同时逐步采用了石灰碱釉,并适量地增加氧化钾的含量,所以釉色透亮明快,纯白如牛乳色。白釉质量的提高,为单色釉和彩釉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明代烧瓷技术的另一成就是彩瓷的出现。、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花纹图案再上釉,后人窑烧炼的彩瓷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人窑烧成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经炉火燃烧而成的彩釉,叫釉上彩。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烧制瓷器的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出现了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等高级的彩釉技术。

瓷器是一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的发明最早。远在唐代,我国的瓷器和茶叶、丝绸就大量地经过海上和‚丝绸之路‛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向国外销售。公元11世纪,我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