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化学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17.52 MB
- 文档页数:24
化学发展史简介姓名:王珏专业:09生物技术1班学号:200924112129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2009年1~5月,我国医药行业总计实现销售收入3410.97亿元,同比增长17.80%;实现利润总额332.68亿元,同比增长17.90%,增幅低于2008年水平。
但是从全球来看,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医药经济依然走在快速增长国家的前列。
”这是2009年9月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对外公布的《中国医药产业60年发展报告》中披露的数据。
这样的数据无疑令人激动。
在短短的60年里,我国医药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如今我国正努力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回顾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60年,年近八旬、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原高级顾问、人称我国医药行业“活字典”的俞观文很有感慨。
在他看来,我国医药工业,尤其是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即“前30年,艰苦奋斗打基础;后30年,改革开放大发展”。
艰苦奋斗打下基础“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化学制药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主要是以进口原料药简单加工成制剂,厂房设备简陋,品种少,产量少。
”俞观文说,“新中国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
”俞观文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1950年,我国只能生产原料药几十吨。
“在前30年中,我国医药工业,尤其是化药工业主要还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
”俞观文说。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制药工业以发展原料药为重点。
俞观文认为,这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
原料药发展离不开化学工业基础,而当时我国化学工业基础也很薄弱,化学原料品种少,制药生产又不能等待,有的化学原料只能由制药企业自行生产。
华北制药厂就是“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我国156个重点项目中的两项。
为华药抗生素配套的玻璃分厂则由民主德国提供设计和主要设备。
华北制药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青、链霉素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
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金同珍这样总结前30年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状况:三年恢复、“一五”计划和试办托拉斯期间,行业面貌日新月异,抗生素、磺胺、解热药、维生素、抗结核药、地方病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迅速发展,为当时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支援抗美援朝,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化学革命拉瓦锡(1743一1794)的“氧化说”推翻了统治化学界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燃素说”,促进了化学领域中的诸多变革,进而掀起了一场全面的彻底的化学革命。
本文分析了18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化学说的建立过程以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其给后人的启示。
标签:拉瓦锡;氧化学说;化学革命;燃素说1、拉瓦锡氧化学说的历史背景1.1燃素说的全面崩塌燃素说是德国哈雷大学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提出的,可燃的要素是一种气态的物质,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即“燃素” 。
它在燃烧的过程中从可燃物中飞散出来,与空气结合,从而发光发热,这就是火。
由于燃素说能把大量事实联系起来,解释当时发现的化学现象并指引人们进行新的实验,因此很快得到许多化学家的支持。
然而,由于施塔尔和他的支持者没能制取到纯净的燃素,并且也不能解释金属煅烧失去燃素却增重的问题,燃素说也受到质疑[1]。
十八世纪后半叶,新发现的化学现象层出不穷,燃素说面临全面危机。
在这种化学思想空前混乱的情况下,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站了出来,高举化学改革的旗帜,引领着大家走向正确的道路。
1.2拉瓦锡的质疑1774年,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金属煅烧实验,实验表明确实有增重现象。
拉瓦锡查遍了所有权威文献,也未能找到满意的解释,于是他觉得很有必要考察前人的实验和理论[2]。
他审查了百年前波义耳做过的实验,认为波义耳的实验定量性不足。
在精密的定量实验前,这个曾经深信燃素说的化学家也对燃素说产生了怀疑,提出了金属煅灰的增重与燃素无关,而是由于与空气中的某种物质结合的原因,这便是拉瓦锡氧化学说的雏形了。
1.3氧化学说的建立在提出自己的假设后,拉瓦锡想通过从金属煅灰中直接分离空气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他的实验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就在拉瓦锡的研究陷入到瓶颈期的时候,普利斯特里的来访给了拉瓦锡新的希望。
普利斯特里告诉拉瓦锡他用凸透镜加热汞煅灰的时候发现了一种脱燃素空气。
无机化学的发展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非碳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文将介绍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发展到今天的应用与前景。
一、古代无机化学的起源古代人们对无机化学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金属和矿物等自然物质的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应用。
例如,古埃及人利用金属硬度和延展性制作首饰和工具,古中国人在青铜器制作中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
二、无机化学的分离与鉴定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对无机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化学家利用分离、鉴定和研究等方法,开创了无机化学的新纪元。
1. 原子理论的建立约翰·道尔顿于1808年提出了原子理论,即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组成,这为无机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分离与提纯技术的进步汉弗莱·戴维以及其他化学家发展了一系列分离和提纯技术,例如蒸馏、结晶、萃取等方法,这些方法为无机化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手段。
3.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帮助人们理解了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之间的关系,无机化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矿物和金属的使用,而是关注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现代20世纪以来,无机化学在理论探索、材料科学和能源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研究元素围绕一个或多个配体形成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这门学科的发展拓宽了人们对无机化合物的认识,并为催化剂、药物和电子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2. 固体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性质对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例如,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磁性和光学性质,以便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
3.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现代移动设备和电动工具的主要能源来源。
在该领域,无机化学家致力于研究电解质、电极材料和电池组装等关键技术,为电池性能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无机化学的前景与挑战1. 新材料的发现随着理论计算和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探索方面取得了突破。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
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
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安东·尼罗朗·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
5岁那年他母亲园病去世,从此他在姨母照料下生活、11岁时,他进入当时巴黎的名牌学校——马沙兰学校。
以后升人法政大学,21岁毕业而取得律师的资格。
他的家庭打算让他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开业律师,然而在大学里他已对自然科学产主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拜一些著名学者为师,学习数学、天文、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和化学。
从20岁开始,他坚持每天作气象观测,假期还跟随地质学家格塔尔到各地作地质考察旅行。
他最初发表的关于石膏组成和凝固的论文就是在地质调查之中写成的,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奖征集一种使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方案,22岁的拉瓦锡勇敢地参加了竞赛。
他的设计虽然未获奖金,但被评为优秀方案,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这项活动给崭露头角的拉瓦锡以很大的鼓舞、使他更热情地投入科学研究的事业中、同时他的科研才华也开始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
因为拉瓦锡接连不断地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也因为他具备了无需忧虑生活来源的优越科研条件, 176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副会员, 1778年成为有表决权的18名正式会员之一。
1785年他担任了科学院的秘书长,实际上成为科学院的负责人。
拉瓦锡成为科学院的成员后,科学研究愈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从1778年起,他逐个地取得了化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有机化学的产生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基化合物的科学,是现代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末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自然界中的有机物质,如木材、煤、石油等。
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为有机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十八世纪初,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发现了一种叫做“氰酸”的物质。
他发现氰酸可以通过加热氰化银和硝酸得到。
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氰酸的结构和性质。
最终,他们发现氰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构成的,这一发现激起了科学家们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在十九世纪初,法国化学家路易·巴斯德开始研究有机化学。
他发现,许多有机物质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有机物质。
他还发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确定。
这些发现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在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开始研究有机化学。
他发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研究它们的化学反应来确定。
他还发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
这些发现使得有机化学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初,英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斯莱特研究了有机化学的结构。
他发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研究它们的光谱来确定。
这些发现使得有机化学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化学家林纳斯·保罗·鲍林提出了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价键理论。
他认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研究它们的价键来确定。
这一理论为有机化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在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中,许多科学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例如,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斯托德曼发现了许多新的有机化合物,他还提出了“共轭系统”的概念。
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伯克提出了“芳香性”的概念。
这些科学家的贡献使得有机化学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总之,有机化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是研究分子层次以及以超分子为代表的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摘要化学的历史渊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按照化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化学史简要地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古代及中古时期的化学(十七世纪中叶以前),这是化学知识的萌时期。
第二:近代化学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末),前期(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属于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后期(十九世纪)属于近代化学的发展时期。
第三: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以来),是化学发展的现阶段。
关键词化学家化学史发展时期古代及中古时期的化学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火是人类的第一个化学发现。
火也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化学现象。
从远古时代直至今天,人类的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化学。
人类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中国古代化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
而西方古代化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学说(即地水火风四元素)。
随着人们对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酒,染色等基本化学操作的熟悉掌握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中国的帝王将相开始幻想着长生不老,也就有了一批用药材矿物炼制“长生不老药”的炼丹师。
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也是由此而来。
公元7世纪,中国炼丹术西传至阿拉伯,后又传入欧洲,并同西方炼金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发展成为近代化学,直至现代化学科学。
因此可以说,中国不仅是炼金术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整个化学的发源地。
文艺复兴时期,炼金术分成三个走向,一是继续传统的点石成金术,再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医药方面,形成了所谓的医药化学运动,三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矿物冶炼方面,形成了早期的矿物学。
17世纪以前的化学史称为古代化学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实用化学、炼丹和炼金、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等时期。
化学发展史的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应用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化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成就、实验方法与技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对化学发展史进行总结。
一、化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的化学古代的化学起源于古代的炼金术,炼金术是一种以寻求制造黄金为目的的术数。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和罗马等古代文明都有炼金术的传统。
炼金术在宗教和神秘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形成了一整套以制造黄金为核心的活动和理论体系。
但是,炼金术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和观念是迷信的和不科学的,它长期束缚着化学的发展。
2. 中世纪的化学中世纪的化学受到宗教和哲学的束缚,对化学的认识极其有限。
尽管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亚拉伯学者的翻译运动,使得古希腊、罗马和亚拉伯的科学知识传到了欧洲,但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化学知识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和限制。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六世纪,化学才逐渐走出中世纪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 文艺复兴时期的化学文艺复兴时期是化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化学家开创了实验法和科学理论,将化学从迷信和虚无主义中解放出来。
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的帕拉塞利斯、阿格里帕、梅利戈勒、瑞典的哈芬尼亚、德国的巴索、神圣罗马帝国的巴塞尔、德国的希尔德布兰特等人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化学的主要成就有:(1)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如酸、碱、盐和金属;(2)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原理,如燃烧现象和氧气的发现;(3)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方法和技术。
4. 近代化学近代化学是从十八世纪末开始的。
在这一时期,化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近代化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1)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2)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理论,如原子说和化学反应的定律;(3)发展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等;(4)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物质,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硫酸、硝酸、碳酸、盐酸等;(5)推动了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如物理、生物、医学等。
关于氮氧化物的历史事件氮氧化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在那个时候,科学家已经开始对氮氧化物的存在进行研究。
最早发现氮氧化物的人是瑞士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他于1772年在英国发现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那就是一氧化氮。
在十九世纪中期,科学家埃德加·法拉第(Edgar Faraday)继续了氮氧化物的研究工作,他发现氮氧化物是由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组成的。
在此基础上,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笛福特(Felix Dujardin)于1850年提出了氮氧化物的组成式,并首次使用了这个术语。
不久之后,氮氧化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研究和实验中,包括Nitroxyl、Nitrosyl、Nitrites和Nitrates等。
此外,它也被发现具有一些实用价值,例如Nitrous Oxide(N2O)可以用作麻醉剂。
然而,随着人类工业和交通的发展,氮氧化物排放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二十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空气质量逐渐恶化,氮氧化物也被认为是导致雾霾和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政府开始制定空气污染控制政策,并限制车辆和工厂的氮氧化物排放。
在1963年,美国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成立,开始研究氮氧化物的影响和控制方法。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各国政府、环保组织和科学家都致力于氮氧化物的研究和控制工作,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手段,成功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从而保护了环境和人类健康。
总之,氮氧化物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重要化合物,它的历史与人类工业、交通和环保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
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对氮氧化物的研究和控制,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