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0
珠海名人故事珠海,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许多名人的故事。
以下是几个珠海名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
一、容闳:中国留学之父容闳,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并取得学士学位的中国学生。
1847年,15岁的容闳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在美国的四年里,他刻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1854年,他获得文学士学位并回国。
容闳回国后,曾参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但最终失败。
后来,他致力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积极倡导和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他创办了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附设操炮学堂、工艺学堂等,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近代技术人才。
二、唐绍仪: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字少川,珠海市唐家镇人。
他是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也是清末民初政治、外交人才。
唐绍仪曾在清末担任驻美国、朝鲜公使及总理朝鲜事务大臣等职务。
在朝鲜期间,他参与了甲申政变,试图维护朝鲜王室。
但最终由于日、俄的入侵而失败。
辛亥革命后,唐绍仪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他积极推动南北议和,为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三、苏兆征: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苏兆征,原名苏吉,广东香山县淇澳岛淇澳村(今珠海市淇澳岛人)。
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之一。
苏兆征早年曾在淇澳岛小学堂读书。
1919年参加了省港大罢工,领导了华工争取权益的斗争。
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省港大罢工”具有重要地位。
苏兆征作为这次罢工的组织者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苏兆征还曾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务。
他为中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陈芳: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始人陈芳,字国芬,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人。
他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始人之一。
陈芳早年随父到海外谋生,曾在香港、澳门等地经营商店、客栈等业务。
后来回到内地兴办企业,成为中国的“造纸大王”。
容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被誉为留学生之父本文导读:他就是被誉为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念hong),中国的第一个“海归”。
01容闳1828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供他上学。
7岁那年,他的父亲把他送到澳门附设于伦敦妇女会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因为这个学校学杂费是全免的。
学校的校长是一名德国传教士的夫人。
马礼逊纪念学校后来,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来到澳门,接手马礼逊学校。
1847年初勃朗回美国时,带了容闳等3个中国学生同去,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城学校就读,这是一所大学预备学校。
三年后,容闳在慈善组织的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
大学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
就这样,容闳成为耶鲁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容闳另一位中国学生黄宽则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成为中国最早毕业于英国大学的留学生。
后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作为优秀的外科医师,是中国最早担任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人才。
还有一位名叫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后来在香港报馆任职并成为著名华侨领袖。
1873年后随第二批幼童赴美,并到中国公使馆做过译员。
1855年,容闳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国了。
可是回国之初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尽管他有着美国顶级大学的文凭,然而,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认的只是科举功名。
受到冷遇的容闳开始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任书记员,后来又在香港高等审判厅任译员。
第二年他前往上海,谋得海关翻译处的职务。
可是当他听说,凡是中国翻译绝不可能有升迁至总税务司的希望,便毅然辞职而去。
后来又进入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不过他最为关心和憧憬的事情却是实现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让更多的青少年出国留学,接受西方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从而推动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
”02容闳最初是把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运动上的。
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容闳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屏镇(今属珠海人)。
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
容闳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成长在清王朝走向衰弊夷凌的时代,自小目睹了殖民者践踏南中同的侵略罪行。
初谙人世的时候,他不再走传统的封建科举仕途,而是先后就读于澳门英国人古特拉富夫人所办的教会小学和香港玛礼逊教会学校。
1847年,主持玛礼逊学校校务的美国教士勃朗因病归国,容闳欣然同往,人麻省孟松学校。
1850年,他考入耶鲁大学,加入美国国籍。
18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学士学位。
容闳从小接受西方教育,脑海里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
享受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容闳并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希图“借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造就一大批像他那样懂得西方政治学说、掌握西方科学技术、通晓西方文明的人来改造中国。
他大学毕业时基本上完备了其“由政府选派秀颖青年,送之出国留学”的“教育计划”(容闳《西学东渐记》)。
为了尽快将其设想变为现实,容闳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于1855年回到祖国。
他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企图结识清政府上层权贵,以兜售其“教育计划”……结果――碰壁。
1861年,容闳在九江做起了茶叶生意。
1863年,在几个他于上海结识的社会名流的推荐下,容闳被曾国藩邀请去办理洋务事宜。
他被派去美国购买机器,以筹建江南制造总局,终于博得了曾国藩的信任。
1868年,容闳大胆拿出他的“教育计划”,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上陈协办大学士文祥,请文祥转奏清廷,说服曾国藩,建议派遣留学生。
1870年冬,清廷批准了曾国藩、李鸿章请求在沪、甬、闽、粤等地选考幼童、派遣留学美国的奏折,并专门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沪局”。
曾国藩、李鸿章制定了选派留学生的章程,并命陈兰彬、容闳为留学生正副监督,挑选12―20岁的幼童120名,分四批每批30人派往美国。
容闵与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王杰【摘要】建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性质的大学。
容阂作为中国首位留美接受现代教育的留学生,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对于北洋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容闵在北洋大学建立与发展中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及其思想理念上的深远影响,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先驱的重要历史地位。
【关键词】容闵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办学思想容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
他“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兴学强国”理想,对北洋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北洋大学堂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性质的大学。
其建立与发展得益于容阖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及一系列有效举措。
容阂在北洋大学建立与发展中的开创性贡献及思想理念上的深远影响,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先驱的重要历史地位。
一容阂对于北洋大学堂建立的思想影响1847年初,容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854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王杰,天津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所长。
197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长达7年的系统地接受西方现代高等教育,以及他本人的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使容阖开阔了视野,具备了较为先进的现代意识。
回国后,他提出了四项富国自强计划:“一,中国宜组织一合资汽船公司。
二,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材。
三,政府宜设法开采矿产以尽地利,并兼筑铁路以谋运输之便利。
四,禁止教会干涉人民词讼,以防外力之侵入。
”①他的计划与当时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推行的“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不谋而合。
洋务运动重视“实业”,回国之后的容阂被推荐至曾国藩处,他向曾国藩进言:“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
”②他受到曾国藩重用,被派发去美国购买制器之器。
这样的经历,也促使他反思中国教育,并提升了对于工程教育的认识。
容闳,放眼世界办教育第一人作者:潘姝言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07期抚今追昔,拉开中国学生留学海外序幕的是一位被大多数人忘记名字的先行者。
百年前,他开启了具有革新意义的留学教育大门。
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以及世界文化的涌入中国,也因此跨入一个新阶段。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放眼世界,敢为人先1828年11月17日,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的贫困农家。
容闳7岁时,父母将他送往免费提供食宿的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学习英文。
1846年年底,时任马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勃朗牧师因病准备返美,临行前希望带学生到美国学习,出国费用皆由《中国邮报》的老板萧德锐赞助。
容闳毛遂自荐,跟随勃朗前往美国纽约,进入麻省孟松预备学校学习。
出国费用赞助的期限是两年。
两年后,容闳不得不面临没有资金继续深造的困境。
孟松预备学校有资助贫苦学生的应急基金,但受领者必须签订誓约,答应学成后当教士。
容闳近乎走投无路,但还是拒绝了。
他说:“我绝不能为贫穷所驱使,以我内心的责任感做代价,去换取暂时的物质利益。
”最终,非常欣赏容闳的勃朗为他争取到经济资助,使他如愿以偿进入耶鲁学院。
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容闳每天都要苦读到深夜,并多次获得奖学金。
1854年,容闳成为取得耶鲁大学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容闳不顾坎坷,尽一切智慧为这个目标奋斗。
开启留学新纪元1854年,容闳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
回国后,他跑遍大江南北了解民情,教育兴国的念头日益强烈。
容闳凭借才华在上海崭露头角,但他志不在于钱财,而在于积累人脉,寻找实现理想的时机。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
容闳和干王洪仁轩探讨改造中国的七条方案,包括组建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创立银行制度等。
干王对容闳非常赏识,赠封王爵,但容闳认为太平天国执政者并不具备革新国家的能力,因而拒绝了封赏。
开放·融合·发展——《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读后感看完书《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让我印象深刻,深深感受到湖北容靖政治家、国际教育家容闳先生的伟大才干和可歌可泣的经历。
容闳先生,原名容靖,生于湖北天门,是著名的政治家、国际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大家,也是现代化中国第一批外出学习的教育家。
他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科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海外留学博士。
容闳先生认为,中国更多的孩子要像他一样出国留学以求充实未来。
他曾经说过:“出国留学后,我们就要有一个国家性的计划,让更多的孩子出国留学,学习更多的国外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此来促进国家科技和文化发展。
”
容闳先生精力旺盛、勇于担当、热心公益,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一生为出国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胸怀也让这个国家的精神源远流长。
容闳先生具有世界性视野,他认为文化的开放是科学的发展,他果断地把教育科技和文化融为一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开放、融合、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他的开放思想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科技发展。
此外,容闳先生也是一位勤奋、勇敢的人,他非常注重对留学生的照顾,在留学生的入学、就业和社会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保证了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
他还建立了一个资助机构,以帮助留学生的家庭,以此来感恩他们所做的贡献。
总而言之,容闳先生是一位具有开放、融合和发展精神的伟大教
育家,他献身于教育事业,努力推动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他的伟大成就为中国改革发展和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容闳先生的事迹中,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世界性眼光和开放心态,才能不断开拓新的大道。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一、容闳留学史容闳,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828年11月17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
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
容闳入校学习时,全校已有了五个中国孩子,容闳是第六个学生,也是年纪最少的一个。
孩子们在学校上午学习算术、地理和英文,下午学国文。
容闳在那里读了六年书。
1846年8月的一天,一个决定改变了容闳的一生。
那一天,勃朗先生来到班上,告诉全班同学,因为健康缘故,他决定要回美国去了。
他说,他想带几个同学跟他一起走,以便他们能在美国完成学业。
如果有谁愿意跟他一起走的话,勃朗先生说,请站起来。
这时,全班死一般寂静。
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
接着站起来的是一个叫黄胜的孩子;然后,又有一个叫黄宽的孩子也站了起来。
晚上,当容闳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母亲时,母亲哭了。
那时到海外去,很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
但母亲最终还是同意了,让自己孩子由海角远赴天涯。
1847年1月4日,容闳和黄胜、黄宽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
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纽约港。
那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开创历史。
到了美国不久,黄胜因病于1848年秋回国。
两年后,黄宽亦转往苏格兰去学医,只有容闳一人留了下来。
他先读中学,1850年进入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
他虽然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远不够用。
读书之余,他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
有时劳累一天,回家不吃饭就抱头大睡。
更让容闳头痛的是,他的数学老不及格,常常做题到半夜。
可贵的是容闳有惊人的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始终刻苦学习。
为了让身体能顶住超强的负担,他挤时间去锻炼身体,尤其喜欢去踢足球。
他一身中国乡村打扮,将长长的辫子盘到脑顶,在足球场上东挡西杀,引起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简介容闳的人物结局容闳原名容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Wing。
容闳是中国第一位赴外国留学之人,有“中国留学第一人”及“中国留学之父”的称号。
同时他也是第一个成功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到祖国之后,积极投身到国家留学生事业中。
他组织和送出了一批又一批去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新式人才,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前驱。
公元1828年,也就是清朝道光八年,容闳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的农家出生。
在容闳出生之前,原本属香山县管辖的小岛澳门就已经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三百年。
正是有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在,为容闳的爱国思想的培养,及所受教育奠定了基础。
从康熙朝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虽然实行海禁政策,但是西方的传教士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进入中国,并进行传教事业的活动。
这些传教士在进入中国之后,大部分都会兴建基础设施。
除了教堂之外,他们还会兴建学校和医院,以吸引大家入教。
澳门因为早就被葡萄牙租占,所以澳门基本上可以作为传教的大本营。
许多传教士从澳门进入中国,许多传教士就此留在澳门。
道光十五年的时候,七岁的容闳在自己父亲的带领下来到澳门,并且进入了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就读。
从这个时候,容闳开始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教育。
后来中英交战,道光二十二年香港被割让给英国,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
道光二十六年,接替马礼逊纪念学校的勃朗校长夫妇因病准备返美。
在离开中国之前,表示愿意带三五名学生一同赴美留学。
而容闳就是在这个时候,与黄宽黄胜等人一起到美国留学的。
容闳到了美国之后,到了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就读。
道光三十年年的时候,他成功考入美国耶鲁学院,成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容闳在耶鲁大学毕业之后,便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容闳归国之后,一直在寻找让祖国富强的途径。
容闳——中国近代史上的学术交流先驱者容闳(1828-1912),中国第一个美国留学学者,晚清驻美副公使,1846年随美国友人勃朗校长赴美留学,先求学于孟松学校,后从美国著名大学耶鲁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854年放弃美国优越生活毅然回国,为推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不菲贡献。
近代中国史是一个充满屈辱、不公、痛苦和反抗的沉痛往事,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悲惨故事太过沉重,故本文只选择一个不算大人物的人物来略作评述,希望能展现近代中国背景下作为个体的缩影。
容闳回国之后先同情和寄希望于太平天国运动,他向天国领导人洪仁玕提出七点施政计划,后转向清朝两江总督曾国藩,并受后者派遣前往美国购办机器,筹建江南制造总局,以此希望实践西学东渐,建立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工业体系。
这在近代中国还是第一次。
容闳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一代,能像自己一样出洋留学,获得先进的西方教育,从而以西学改造中学,使中国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
可以说,正是在容闳远赴重洋的留学期间,他初步酝酿了致力于西学东渐教育、以期振兴中国的计划。
1867年他提出的幼童赴美留学的建议被采纳,1872年容闳在美任“留学事务所”正监督,曾造就了詹天佑这样的杰出专家。
然而,这一开创性的留学计划还是被取消了,这也是容闳一生心愿所系,他心痛不已。
所以有的时候,中国的精英们在当时和社会腐朽落后的情况下,也只能空有报国爱国之热血,而无施展拳脚之天地了。
管中窥豹可见近代中国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以及民众的绝望了。
在此之后容闳一直关注中国形式,先后向清政府提出一系列建议。
1894年容闳两次投书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购买外国军舰以抗日。
后又投身戊戌变法,被推为“中国国会”会长,与唐才常等人筹组“自立军”,准备起兵,失败后逃亡日本。
孙中山先生在日本门司会见容闳,两人同往横滨,交谈甚洽,共谋反清大计。
1903年兴中会李纪堂与原太平天国瑛王洪全福共谋广州起义,预定容闳为临时政府总统,因事情泄露未果。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2、近代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
3、近代中国第一个创出铁模铸炮法的人:龚振麟。
4、近代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个清朝爱国将领:陈连升。
5、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的人:李善兰。
6、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夏元瑮。
7、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人:邹容。
8、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陆皓东。
9、为宪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宋教仁。
10、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
11、中华民国第一个选举产生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12、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的制造者:徐寿和华蘅芳。
13、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
14、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
15、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
16、近代中国第一个创办职业教育的人:黄炎培。
17、近代第一个对我国的气候条件和资源做出科学评价的人:竺可桢。
18、中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学革命”的第一人:梁启超。
19、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李大钊。
20、第一个采用资产阶级观点编写中国通史的人:夏曾佑。
21、中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理论的人:杨贤江22、中国第一所工人夜校的创办者:毛泽东。
23、中国共产党第一任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24、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称为“红军”的人:吴兰陔。
25、率部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枪者:马占山26、第一个打开中国大门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英国。
27、第一个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特权、也是第一个取得在中国开矿优先权的国家:法国。
28、第一个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国家:德国。
29、第一个取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特权的国家:日本。
30、在“改订新约运动”中第一个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条约的国家:美国。
31、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鸦片战争。
32、列强第一次攻占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2011-09-15 00:03:03)转载▼1872年8月11日,上海黄埔码头。
30名拖着长辫的幼童,脚穿厚底布鞋,身着长袍,没人拎着一只相同的箱子,在一种复杂茫然的心情下,向岸上挥泪的亲人和亲友微笑的告别。
他们登上了一艘轮船,开始了他们漂洋过海的生活。
这批幼童最小的紧紧10岁,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当这群孩子第一次远离他们的父母亲人,在闷热的船舱中饱受晕船和思想之情交加的时候,他们谁也不曾想过,他们正在谱写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上的崭新一页。
他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批留学幼童。
即将赴美的第一批幼童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不是派往当时熟悉的英国,而是派往美国,其中有着深刻的原因。
1868年清政府向西方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使团有三位“办理中外交涉事物大臣”组成,他们是前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总理各国事务章京志刚和孙家谷,他们的任务是到各国办理中外外交事务。
美国是到访第一个国家,美国总统约翰逊在欢迎宴会上表示:“中美两国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日见其盛哉。
”中方代表蒲安臣也表示:中国准备将你们的(西方)文化嫁接在它的古老文明上,只要你们对中国公平合理,将来的希望是无穷的。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1868年7月28日《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在华盛顿正式签字,其中规定: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赵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
美国人欲入中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亦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
美国总统和蒲安臣的演说和《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的签订,只是从本质上体现了以门户开放主义代替炮舰政策的精神。
在国势强弱悬殊的条件下,中国人很难真正享受最优国民待遇,但是在当时国际环境中,美国确实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有虎牌留学生条约的国家,因此,留学生之首先选派赴美国,是有条约上的依据。
就在这一年,容闳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了一个派遣出国留学生的教育计划。
容闳容闳在1847年和黄宽、黄胜一道,在布朗夫妇的带领下赴美留学。
容闳[1] 容闳,生于公元1828年,卒于公元1912年。
号纯甫。
广东香山通八达(今中山县)人。
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者、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2] 容闳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父亲为把他培养成买办,设法将他送到澳门,在英国人创办的一所小学里受启蒙教育。
[3] 1847年,在香港的一些英美人士的赞助下,容闳赴美留学,进入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
毕业后,他又考入了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
在大学里,他发奋苦读,克服了数学基础差和费用不足的种种困难,终于以优良的成绩获了文学学士学位。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4] 容闳长年学习生活在国外,大学毕业后,他的生活习惯和内在气质,都已与中国同胞截然不同。
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对祖国始终充满了爱。
为了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离开耶鲁后,容闳毅然拒绝了留在美国的劝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容闳1[1] 容闳,生于公元1828年,卒于公元1912年。
号纯甫。
广东香山通八达(今中山县)人。
2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者、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2] 容闳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父亲为把他培养成买办,设法将他送到澳门,在英国人创办的一所小学里受启蒙教育。
3[3] 1847年,在香港的一些英美人士的赞助下,容闳赴美留学,进入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
4毕业后,他又考入了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
在大学里,他发奋苦读,克服了数学基础差和费用不足的种种困难,终于以优良的成绩获了文学学士学位。
5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4] 容闳长年学习生活在国外,大学毕业后,他的生活习惯和内在气质,都已与中国同胞截然不同。
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对祖国始终充满了爱。
为了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离开耶鲁后,容闳毅然拒绝了留在美国的劝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6[5] 容闳回国后,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和国家的贫弱。
面对现实,他忧国忧民。
对比中西社会,他认识到,要使中国富裕强盛,就必须向西方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容闳 -图: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文学院毕业,成为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网上图片月前偶尔一次中山游,造访容闳(读音:宏)先生的故乡,村屋只有容先生和出国小童的照片,一点文字说明也欠奉,激起了搜集容闳先生资料的决心。
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他的父母希望儿子改变贫穷的命运,把他送到澳门一间由西方人创办的马礼逊学校读书,学习外语,1846年,校长布朗回美国,想带几个中国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容闳因而踏上赴美留学之途。
1850年容闳考上耶鲁大学,尽管学习刻苦,但微积分课程让容闳很头痛,好在他的英文成绩十分优秀,在第二、三学期接连获得第一名,所以平均分数不低,最终于1854年顺利从耶鲁大学文学院毕业,成为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
容先生毕业后,放弃了留在美国任职的机会,怀揣强国梦,回到祖国。
他在《西学东渐记》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独白:“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予无时不耿耿于怀……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
”回国后的1872年至1875年间,容闳曾先后组织四批共120名中国少年赴美留学。
他们的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回国安排工作,掀起了当时“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
不仅如此,从率先引进西方製造工业到创办“江南製造局”……容闳把中国学习西方的风潮牵引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
容先生组织的留学生,很多都学有所成,他们凭?真才实学,迅速成长为近代中国的中坚力量。
这其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开国总理唐绍仪、交通总长梁敦彦、外交家欧阳庚,他们都把所学贡献国家;更有精英,例如詹天佑先生修铁路便屡有创新,京张铁路更是震惊世界的工程,这些留学生都心怀祖国,报效和贡献国家,有多人加入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殉国。
容闳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
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人物简介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 School),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属荷兰传道会)之夫人负责教导。
1839年中英交恶,郭夫人因此离开澳门,但容闳仍于马礼逊纪念学校就读。
同年美国教育家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师抵达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
1842年,由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
1847年,勃朗牧师返回美国,离开时带同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
其后只有容闳一人留在美国升学,黄胜因病返港,而黄宽则于1849年转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
容闳赴美后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Monson Academy)就读,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1852年,容闳入籍美国。
1854年获文学士毕业,其后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
社会活动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但“未敢信其必成”,对洪秀全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坚辞不受。
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中有详尽的描述。
同治二年(1863年),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
回国后以同知候补江苏。
1865年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
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
1870年(同治十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
容闳与中国幼童赴美留学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1期文 | 本刊记者张小彩编辑 | 陈晶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原名光照,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并首倡、策划、促成和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一)1835年,正值七岁学龄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入读马礼逊预备学堂(Morrison School)。
1847年,容闳等三人跟随美国教育家布朗牧师前往美国留学。
1854年,容闳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
八年的留美学习正值容闳的18-26岁,正是一个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朦胧走向清晰的塑造定型时期,他浸染在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氛围中,开始确立对世界、对故国、对未来的基本看法。
在此期间,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也被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另一个世界的坚船利炮打败了一个停滞的帝国,帝国的君臣子民还是闭目塞听,固步不前,“文明古邦”已经夕阳西下。
来自家国的消息每每令他辗转难眠:“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他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悲壮感,但是他知道他就好比堂吉诃德,一旦回到故国,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追随者。
因为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孵化出来的大部分都是两脚书橱、学舌鹦鹉,以及行走在大小衙门的奴才。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更多学识超群、观念开放的“新人”,一起承担使命,拯救民族。
因此,在毕业前夕他就提出了“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的大胆设想和人生规划,这个时期的容闳实际上就已经确立了“ 教育救国”的理想。
(二)容闳满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和热情,返回积贫积弱的中国,却不断碰壁,屡屡受挫,他在失望与希望的秋千上荡来荡去,“无日不悬悬然不得要领”。
容闳教育爱国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摘要:本文试图阐述容闳在爱国思想和实践中发挥的引领作用,提升人们对他爱国思想和实践所作出的努力的认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容闳实践教育方法论容闳(1828——1912),原名达萌,字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镇人。
幼年入澳门一英国传教士所办的女校学习,1841年入读澳门玛礼逊学校,香港被强占后随校迁往香港。
1947年随校长布朗远赴美国,并入读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185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人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人。
回国后容闳积极倡导其“教育救国”思想,主张“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P32]。
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容闳一直宣传践行发展西式教育,促成了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被誉为“中国留学之父”。
容闳的教育爱国思想与实践迎合了19世纪中国西学东渐文化思潮,它的贡献除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外,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直接影响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和制度,推动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具体来说,容闳的容闳的教育爱国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分为以下几点:(一)开创了中国近代公派留学生之先河由容闳首倡、组织和领导的向美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从工业生产到工业教育、从引进机器到培养人才的双层升级。
”[[9]]官费留学生的派遣,主动打破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局面,开创了我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之先河,连一些清廷高官也不得不承认:“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
”容闳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制度,冲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教育制度。
容闳在留学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了有益的探索,为以后的留欧、留日、留美教育热潮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学术没有主奴之分。
中国近代教育的形成,就是成千上万的留学生不断把西方教育思想介绍到国内并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融合的过程。
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
彭宏宣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推动了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那便是于1872年开始的第一批留学计划。
计划发生的基础是清朝大臣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就在那种环境下,有一个人在与曾国潘的一次交谈下提出了“留学教育计划”,并在1872年毅然带领120名官派留学生踏上赴美留学的征程。
而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第一人”的容闳。
谈到容闳,就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家庭背景。
1828年的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位名叫容闳的婴儿诞生在村中一户贫穷的家庭。
在容闳七岁以前,因家境贫寒,容闳的父母无力供容闳上学。
因此,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容闳小时候便贩卖过小物件,还当过印刷书报的工人。
在当时的中国,出生于这种贫穷家庭的命运一般是早早辍学打工以维持生计,但由于容闳的父母比较开明,在容闳七岁时,他的父母将他送去位于澳门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该学校免学费)。
在这里,容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这里就读了12年后,一件事情改变了容闳的人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思想。
1847年,掌管学校的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准备回国,打算带一些学生去美国进学。
在征求了父母的同意后,容闳便跟随勃朗来到美国,并进入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城学校就读。
三年后,得益于自身的优异表现以及慈善组织的资助,容闳进入了耶鲁大学。
四年后,容闳以优秀的表现于耶鲁大学结业,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这一刻,中国史上第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生诞生了。
容闳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在当时的中国是少有的。
幼时在中国的艰苦生活让容闳体会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艰辛,封建统治及闭关锁国带来的种种弊端都施加在了他的身上。
而后来受到的西式教育在容闳的心中也埋下了一颗思想的种子。
当然,对容闳一生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的留学经历。
美国作为最发达及制度最先进的国家,其教育的体制和社会情况都远远不是中国能比的。
而幼年艰苦的容闳在美国受到的震撼无疑是无比巨大的,美国与中国迥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让他陷入迷惑,当地比中国强许多的经济状况和良好的社会福利也令他为之赞叹。
在这里,容闳学习到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思想和中国从未听过的知识。
他发现美国的联邦制及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远超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美国的银行,股票以及教育和医疗保障让容闳深感中国的腐朽与落后。
容闳,这样一个在中国长大,在西方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其思想无疑是复杂的,也正因如此,容闳比其他中国人更能感受到中国的落后与腐朽。
正是这段不寻常的教学经历激发了容闳潜藏的爱国热情也坚定了他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
就这样,容闳归国建设祖国的征程拉开了帷幕。
说到容闳的爱国精神,这件事就不得不提。
在容闳准备进入耶鲁大学进修时,曾被自己的经济状况所困扰。
这时候,孟松城学校的校董向他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资助容闳的学费,条件是他回国后得做传教的“传道士”。
听到这种条件,容闳断然拒绝,他的理想是学习到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后回国报效祖国,如果做了传道士,就代表着自己未来的事业和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受限,这对于自己理想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容闳抱着一腔热血回到祖国准备大展身手,可正如如今人们熟知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容闳在中国却时时不受重用。
人们对于这种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有一定的排斥,在西方生活了许多年,容闳的身上散发的是西方人的气质,其言行举止都与中国人迥然不同,与周围的人群显得格格不入。
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推崇的是科举取士,容闳的学位在中国并不能得到承认,因此做官这条路算是行不通了。
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生活这么多年,刚回国的容闳连本国的语言都不是很会说了。
这都使他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无奈之下,容闳只能在美国大使馆做书记员,而后又在香港审判厅当译员。
第二年,他带着希望前往上海,最终谋得了上海海关翻译处译员的职务,可当他听
说只要是中国的翻译员绝不可能升迁至总税务局,便毅然辞去了这个职务。
这件事更令他体会到了中国的积弱与胆怯,一个中国的翻译员竟然不可能调入总税务局,这是何等的耻辱与可笑,这不正说明了中国的朝廷已经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外人的鹰犬。
没有了经济的来源,容闳的生活一度窘迫,但他从未为了钱放下过尊严与理想。
有一次,一个洋人公司请容闳去当买办,容闳也断然拒绝。
所谓买办,其实相当于洋人的奴隶首领,容闳一直都认为中国人要有骨气,即使条件再窘迫,也不能出卖尊严去当奴隶。
在当时的中国,因为外国的入侵,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许多国外商人涌入中国,那些人大部分都带有一种强国的骄傲,经常欺压当地的百姓,而清政府也对此不闻不问。
有一次,一个苏格兰人侮辱容闳,容闳便怒揍了他一顿。
这一次出手,让周围的百姓大为解气,而容闳也因此名声大振。
容闳认为,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辱不能忍气吞声,而应奋勇反抗,国家不能保护他们,那便用自己的双手护卫自己。
但容闳也知道,人仗国势,没有强大的祖国,中国人很难抬得起头。
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容闳将希望投在在太平天国上。
让容闳对太平天国报以信心的是洪仁玕。
洪仁玕在香港学习过西方文化,非常推崇将西方的技术用在中国,这与容闳的‘西学东渐’不谋而合,再加上在他从香港回来后,非常受到洪秀全的看重,被封为“干王”。
遇见这样一位思想先进,还身处高位的人,容闳的心一下子火热了起来,立马动身前往天京与他进行交流。
容闳将自己在西方所学化为七条建议。
并表示,如果这些建议最终被采用了,他愿意为太平天国效力。
可出乎两人预料的是,洪秀全完全不在乎这些建议,只在乎自己的权利与享受。
容闳在太平天国的十多天中,发现了太平天国的许多不足,这个组织人心不齐,经常陷入内乱;最重要的是天国的高层除了洪仁玕外少有目光长远者,大部分是鼠目寸光之辈,这令容闳对太平天国的未来颇为堪忧,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虽然这件事没有成功,但我们却可以从中一窥容闳的思想。
容闳的爱国是一种广义的爱国,受到西式教育的他没有多少忠君的思
想,他更多的是爱着这个国家,以及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亿万人民。
因此,当他发现腐朽的清王朝难以为继时,便会去考虑投效太平天国。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首都,中国的屈辱史上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而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仿佛也被一记重锤敲醒,不在盲目自大,而是寻找出路拯救中国。
而已曾国潘,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也顺势而生,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这种背景下,容闳终于找到了自己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
应曾国潘的邀请,容闳用自己的学识负责建造基础性的机器厂,而其中便运用到了《国富论》中的分工原理。
而后来极为重要的江南制造总局就是在容闳的帮助下建成的。
虽然为中国开启了工业的大门,但容闳认为这并不能就真正的救中国,而他真正想改变的是中国的教育机制。
当然,在当时的中国封建统治下,想改变一个国家的教育太难,而且国内有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且能胜任教师的人实在太少,因此,容闳将目光投向了留学。
容闳向朝廷提出了派120位学生出国留学。
虽然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高管的支持,但还是迟迟没有通过的消息。
幸运的是,在等待了几年之后,这个建议终于被通过了,容闳为此准备了整整十多年。
1872年,容闳带着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这件事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因此更加深入。
可以说,未来的中国能如此快的发展起来,与这些学生学成归国也有关系。
这些学生中,出了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清华大学的校长,北洋大学的校长,第一位民国总理等;皆是为中国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贡献的人。
至此,促成出国的容闳也被誉为“中国留学之父”。
容闳也因自己成功的一生为人们所瞻仰。
国人对于他的无疑是极高的,这样一位为了改变中国,放弃在西方舒适的生活和广大的前程,一穷二白只装着满腹学识回国报效祖国的人,是值得人们为之称道的。
而耶鲁大学也在之后给了容闳法学博士的学位,并将他的画像挂在布什,克林顿等人同一排,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