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背景下的中国近代留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5.36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第三课汇入工业革命大潮的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设计永嘉县桥头镇中学黄方仙一、课程标准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教材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介绍了在面对西方入侵的危机时,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之时,主动关注外部世界,了解西方各国情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
之后,清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员也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洋务运动。
他们陆续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还兴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国不改变政治制度,只进行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的一些变革,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三、学情分析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但对于初二的大部分学生来讲历史的基本线索还有点凌乱。
对于洋务运动这一内容,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可能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略有了解。
所以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史料。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2、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目的、内容、结果、性质(二)、能力目标:1、能运用史实辩证地评价洋务运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2、通过学习感受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的认识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方式:讲述法、问题引导法、史料探究法、多媒体辅助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图像。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37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山东刘秀珍【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备考指要】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行了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他们的思想探索呈现出西方化和反西方化的两个面相:迎受西方现代性而变革传统,抵抗西方侵略性而复兴民族。
他们对西方认识经历了夷务-洋务-时务-要务的变化,他们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的层面。
虽然这些先进的思潮都曾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然而由于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阻挠破坏,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命运。
2.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
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要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
【自主学习】考点1 “开眼看世界”1.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3)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倡导者──《海国图志》(1)林则徐:近代中国__________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_______》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编编撰成《________》,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阐述了“_____________”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3.作用:引导着人们关注________,对当时的________有重要启迪作用。
考点2 中体西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_______的形势。
历史·必修3(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________,禁锢着国人思想。
(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3)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组织编译出《________》、《各国律例》等。
②地位:近代中国________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编撰《________》,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的思想。
②作用:引导人们关注________,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答案:一、1.(1)程朱理学2.(1)①四洲志②开眼看世界(2)①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世界形势【问题导思1】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示: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仿制炮船,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预习检测1】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以为是()A.思想观念陈旧B.社会制度滞后C.政治腐败D.军事技术落后答案:D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以曾国藩、________、左宗棠为代表的________。
3.内涵:以________________作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________挽救封建统治。
4.实践:开展________,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意义: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答案:二、2.李鸿章洋务派3.封建纲常伦理科学技术4.洋务运动【问题导思2】“中体西用”思想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有何异同?提示:(1)目的相同:都主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礼教。
(2)方法步骤: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层次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彭宏宣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推动了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那便是于1872年开始的第一批留学计划。
计划发生的基础是清朝大臣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就在那种环境下,有一个人在与曾国潘的一次交谈下提出了“留学教育计划”,并在1872年毅然带领120名官派留学生踏上赴美留学的征程。
而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第一人”的容闳。
谈到容闳,就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家庭背景。
1828年的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位名叫容闳的婴儿诞生在村中一户贫穷的家庭。
在容闳七岁以前,因家境贫寒,容闳的父母无力供容闳上学。
因此,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容闳小时候便贩卖过小物件,还当过印刷书报的工人。
在当时的中国,出生于这种贫穷家庭的命运一般是早早辍学打工以维持生计,但由于容闳的父母比较开明,在容闳七岁时,他的父母将他送去位于澳门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该学校免学费)。
在这里,容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这里就读了12年后,一件事情改变了容闳的人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思想。
1847年,掌管学校的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准备回国,打算带一些学生去美国进学。
在征求了父母的同意后,容闳便跟随勃朗来到美国,并进入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城学校就读。
三年后,得益于自身的优异表现以及慈善组织的资助,容闳进入了耶鲁大学。
四年后,容闳以优秀的表现于耶鲁大学结业,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这一刻,中国史上第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生诞生了。
容闳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在当时的中国是少有的。
幼时在中国的艰苦生活让容闳体会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艰辛,封建统治及闭关锁国带来的种种弊端都施加在了他的身上。
而后来受到的西式教育在容闳的心中也埋下了一颗思想的种子。
当然,对容闳一生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的留学经历。
美国作为最发达及制度最先进的国家,其教育的体制和社会情况都远远不是中国能比的。
而幼年艰苦的容闳在美国受到的震撼无疑是无比巨大的,美国与中国迥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让他陷入迷惑,当地比中国强许多的经济状况和良好的社会福利也令他为之赞叹。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孙中山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主张用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造国民的精神,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特点: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层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次”(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政体)、“伦理层次”(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国民精神)。
——影响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
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
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
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
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二)、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